蘇門答臘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下篇)

2020-11-27 環球網

由於歷史和地緣等原因,長期以來,印尼的經濟發展過度集中於爪哇島,GDP總量佔全國近60%,而包括蘇門答臘島在內的其它五大區域發展相對滯後,遠未充分發揮其發展潛能。目前,蘇門答臘島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工業基礎薄弱,產業鏈不健全,投資動力不足,煤炭、錫、鋁土等礦產及棕油、橡膠、咖啡等種植產品下遊加工業不發達,產品出口附加值較低,亟待發展。

鑑此,印尼上屆政府制訂《2011-2025加速與擴大經濟建設規劃》,將蘇門答臘島列為重點發展的第一大經濟走廊,著力發展棕油、橡膠、煤炭、鋼鐵和造船業等。這一發展規劃得到延續並拓展,印尼現任政府制訂了《2015-2019發展規劃》,將在蘇門答臘地區興建8個港口,2168公裡環島鐵路,2840公裡縱貫公路,906萬千瓦電站,以及水庫、造船廠和工業園區等。其中,擬建瓜拉丹戎港位於馬六甲海峽中段,被定位為未來印尼西部海上交通樞紐;雙溪芒克工業區位於瓜拉丹戎港沿岸,為傳統與新興產業相結合的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將成為棕櫚、橡膠等重要經濟作物的生產、加工、物流和出口中心;廖島省巴淡市是印尼首個自由貿易區,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投資環境,作為重要的造船業基地,造船廠數量佔印尼50%以上;亞齊特區沙璜島位於由印度洋進入馬六甲海峽的源頭,地理位置優越,為印尼新建自貿區,適於建設港口碼頭、加工基地、貨物中轉和商船停靠補給站等。

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躋身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一製造業大國,在全球經貿活動中,已成為第一大貿易國和第三大對外投資國,經濟增長對全球經濟貢獻率達30%。中國在發展中積累了較為豐富的發展經驗,具有較為深厚的技術、人才和裝備優勢。

目前,中國為蘇門答臘地區最大出口國和第二大進口國,雙方經貿合作涉及電站、能源礦產開發和高速公路建設等重要項目。據不完全統計,截至2014年底,中國在蘇門答臘地區累計投資項目19個,合同金額約10億美元;承包工程項目18個,合同金額約32億美元。

中國與蘇門答臘地區的經貿合作尚處於初期階段,雙方企業應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全球海洋支點」發展戰略統領下,抓住發展歷史機遇,兼顧雙方共同利益,優勢互補推進重大項目建設。

推動中印尼發展戰略在蘇門答臘地區有效對接,將加快當地基礎設施和工業化發展步伐,有力促進當地稅收與就業。當前,雙方應重點在電站、港口、鐵路和造船等領域開展合作,同時帶動鋼鐵、錫、鋁土等礦產精加工業,及水泥、機械製造等投資設廠,實現技術裝備與產能合作。此外,還可進行工業園區合作,發展棕油、橡膠等種植產品中、下遊加工與出口。雙方還可探索在海洋經濟和可再生能源等領域合作;推廣雜交水稻等農業種植技術合作。

在上述合作中,雙方應藉助中印尼金融機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和絲路基金等融資渠道,為基礎設施、資源開發、產業合作、互聯互通有關項目提供投融資支持,並促使雙邊貿易額實現更高目標及平衡與可持續發展。

讓我們共同努力,抓住機遇,推動蘇門答臘地區的區位優勢、資源優勢和對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需求與中國的資金、技術、設備和管理優勢有效對接,深化務實合作,促進經濟發展,造福當地人民。

關閉境外投資相關政策

對外投資合作國別(地區)指南

關閉繭絲綢監測

商務部繭絲綢管理系統

相關焦點

  • 蘇門答臘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篇)
    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首次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2014年10月,印尼新任總統佐科提出「全球海洋支點」發展戰略,兩國元首提出的重大而意義深遠的發展理念具有諸多契合點。
  • 海洋專家聚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人民網青島10月15日電(孫陽) 2014中國·青島海洋國際高峰論壇今天開幕,來自13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海洋專家和涉海部門負責人以「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與21世紀海上絲路」為主題進行交流探討。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時期開通以來,一直是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重要橋梁。
  • 應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延伸至拉美地區
    此後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強調了包括「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內的「一帶一路」建設。2014年3月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由此可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已經上升到中國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 中國自古就是對外貿易大國,存在東線、西線、南線等多條線路。
  • 「一帶一路」財經資訊:蘇門答臘對接海上新絲路
    1、蘇門答臘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首次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2014年10月,印尼新任總統佐科提出「全球海洋支點」發展戰略,兩國元首提出的重大而意義深遠的發展理念具有諸多契合點。
  • 國家海洋局:海洋合作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領域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開幕致辭中指出,海洋合作已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合作領域。  王宏表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傳承和發展了「和平友好、開放包容、互學互建、互利共贏」精神,為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為沿線國家創造更大的合作機遇,實現更多的共同利益。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紀錄片《閩南望族》在京開機
    原標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紀錄片《閩南望族》在京開機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公益人文紀錄片《閩南望族》在北京舉行開機儀式。攝影/陳博淵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公益人文紀錄片《閩南望族》在北京舉行開機儀式。
  • 愛奇藝全網獨播《丹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原聲中國》 紀錄...
    近期,愛奇藝陸續上線《丹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原聲中國》等一系列聯合自製和全網獨播紀錄片,以創新的內容、精良的製作、深刻的立意,進一步開啟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化視野,紀錄中國與世界的多維溝通。由著名主持人朱丹發起、愛奇藝聯合出品的旅遊人文類IP《丹程》,以當代中國人的視角,拜訪和融入異域國家的普通人,記錄他們平凡而卓越的人生故事,以真善美的價值觀,引發觀眾情感共鳴。
  • 書寫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港口發展紀實
    習近平總書記倡議共建「一帶一路」,為21世紀人類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寬廣路徑;這是一條貫通中外之路,「一帶一路」開闢了中國與世界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前景。港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支點。2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先輩從福建泉州港、浙江寧波港、廣東廣州港、江蘇揚州港、山東蓬萊、廣西北海駕船出海,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
  • 海南氣象護航海上絲綢之路
    韋應物的詩作記載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海南漁民手中代代相傳的「南海天書」——《更路薄》作為漁民千百年來航行南海的「指南針」,記錄著南海多個島礁地名和重要的海洋氣象資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推動著航海業的發展,航海氣象應運而生。而海南現代氣象工作者正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戰略保駕護航。
  •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將申遺 已正式成立申遺工作小組
    去年年底開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被國家提上重要議程,廣州申遺工作也隨之進入「攻堅階段」。  以後,海上絲綢之路的史跡申遺會因為有了廣州而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由於「海上絲綢之路」是9個城市共同申報,每個城市的這五項基礎工作都必須做好。  即便如此,申遺工作小組仍然對「預備轉正」充滿希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國家領導人在出訪活動中也提到要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經濟貿易、和平外交等角度考慮,海上絲綢之路均被提上重要議程。
  • 「2015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活動平潭啟航
    4月20日上午9點整,「2015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活動啟航儀式在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東澳碼頭舉行。「2015重走海上絲綢之路」傳播「一帶一路」「東南衛視號」船模將入駐米蘭世博會為積極響應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設
  • 大型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將播 中國夢世界夢
    首部講述21世紀   海上絲綢之路的紀錄片   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連接兩大洋,溝通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中東與非洲諸國的交往,使中國從陸地走向海洋。明代初期,大航海家鄭和奉永樂皇帝之命,率領浩大的船隊7次下西洋,與30多個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達到巔峰。   如今,中國正在和多個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此舉不僅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也具有堅實的現實基礎,對促進全球化時代中國與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人文交流,構築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有著重要意義。
  • 21世紀海絲國際研討會上的國外「好聲音」
    人民網2月13日電 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11至12日在福建泉州召開。海內外多國專家和學者紛紛表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代表了一種嶄新的國際合作思路,必將增進區域一體化,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研討會上也頻現各國好聲音,為21世紀海上絲路建設與合作出謀劃策。
  • 海上絲綢之路時間中心揭牌
    未來,海上絲綢之路時間中心將按照「一心四核」的戰略進行布局和規劃建設,著力打造大科學裝置、大數據中心、智能製造、文化教育等四大核心板塊,融入從科學研究、科技交流、運控管理到衍生產業的時空產業全鏈條,成為授時中心在國內布局建設、能夠覆蓋服務福建省、臺海兩岸以及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世界一流時間中心,也將使泉州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時空產業高地。
  • 除了「一帶一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外有望開通第三條絲綢之路?
    早在16世紀,人們就開始夢想航行穿過北冰洋,拉近東西方間的距離。 為了實現這個夢想,不少探險家甘願頂著風雪嚴寒,深入極地,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面對歷史性機遇,中俄兩國倡議共建「冰上絲綢之路」,共築和繁榮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冰」就是北冰洋,「冰上」是指穿越北極圈連接北美、亞洲和歐洲三大經濟中心的北極航道。 「冰上絲綢之路」主要包括經過俄羅斯海域的東北航道、經過加拿大海域的西北航道和穿越北冰洋中心海域的中央航道等。
  • 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爭背後:商機無限
    參與互動()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海洋部分,舉足輕重,商機無限,為搶佔先機,各地競相出招,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爭由此濫觴。
  • 日本學者1968年就提出「海上絲綢之路」概念
    李慶新的《「南海I號」與海上絲綢之路》(五洲傳播出版社、2010年1月)一書就是其中之一。水下考古學發現沉沒在海底的船舶,從船舶與大量貨物的考古研究中,獲得更多關於海上絲綢之路的新知識。「南海I號」上裝載著6萬~8萬件貨物,其中的瓷器分別來自景德鎮窯、福建的德化窯、浙江的龍泉窯、福建泉州的磁灶窯、廣東省東北沿海的潮州窯、廣東省廣州西郊外的西村窯等等。
  • 「冰上絲綢之路」「熱」了北極圈
    作為「一帶一路」在北極的延伸,「冰上絲綢之路」近年來在科學研究、航道利用、經貿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冰上絲綢之路」正從倡議、理念逐漸變為現實。北極大部分海域常年被冰層覆蓋。早在16世紀,人們就開始夢想航行穿過北冰洋,拉近東西方間的距離。
  • 21世紀海絲路新視角將見證中國再成海洋強國
    原標題:以史為鑑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視角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倡議和構想。
  • 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攜手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葉攀   中新社福州4月23日電 題:中國科學院院士郭華東:攜手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作者 閆旭  當「一帶一路」倡議遇見「數字中國」建設,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