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延伸至拉美地區

2020-11-27 人民網

(《當代世界》2015年2月刊  作者 唐 俊系浙江外國語學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副所長,中國拉美學會常務理事)

2013年10月,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應邀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時提出願同東協國家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構想。此後召開的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和中共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強調了包括「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在內的「一帶一路」建設。2014年3月5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所作《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提出「要抓緊規劃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由此可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已經上升到中國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

中國自古就是對外貿易大國,存在東線、西線、南線等多條線路。東線通往日本、韓國,西線則進入到波斯灣和地中海地區,南線通往東南亞國家。在16—19世紀期間,從中國沿海城市出發,經東南亞中轉,最遠到達拉丁美洲的貿易路線曾將「海上絲綢之路」推到了發展的頂峰。因此,在「海上絲綢之路」的範疇中,拉丁美洲地區不能不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的重要的、不可忽略的一極。

必要性

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

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的鼎盛時期就是公元16—19世紀期間中國—東南亞—拉美間的貿易路線,包括葡萄牙人經營的澳門—果阿—裡斯本—巴西的貿易路線,西班牙殖民者開闢的從中國沿海出發,經馬尼拉中轉,到達墨西哥的阿卡普爾科和秘魯的利馬貿易路線。據學者估計,從1565—1815年的兩個半世紀中,每年運往馬尼拉的白銀在100—400萬比索,用來購買中國的生絲、綢緞等商品。1571—1821年間,從美洲運往馬尼拉的白銀貨幣共計4億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流入了中國。中國在「海上絲綢之路」中處於主導地位,長期保持貿易結構性順差。「海上絲綢之路」還帶動了中國與世界其他各國的文化交流。沿海地區的中國人開始遷居東南亞,將先進的生產技術帶到了當地,促進了東南亞的開發。同時,原產自拉美地區的農作物紛紛傳入中國,促進了中國農業的發展。

具有紮實的現實基礎

一是經濟發展基礎。中國、東協和拉美地區是全球經濟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也是率先走出2008年金融危機、經濟迅速復甦保持增長的主要地區。2013年,在世界GDP總量中,中國、東協和拉美分別佔的比重為14.9%,4.3%和8.8%,三個地區經濟總量加起來佔全球經濟總量達到28%,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二是經貿發展基礎。2013年底,中國與東協、中國與拉美的雙邊貿易額分別突破4000億美元、2600億美元,雙向投資信增額分別累計達1007億美元、834億美元。目前,中國是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是拉美的第二大貿易夥伴,東協是中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到2020年,中國與東協、中國與拉美的雙邊貿易額將有望分別達到1萬億美元和5000億美元。

三是政治互信基礎。中國與東協是地理上的近鄰,有著長期密切的政治合作關係。2003年10月,中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雙方建立「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2010年,雙方共同制定了第二份《落實中國—東協面向和平與繁榮的戰略夥伴關係聯合宣言的行動計劃》,政治互信進一步加強。中國雖然與拉美地區地理上相隔遙遠,但是長期以來在國際事務中相互支持,結下深厚的友誼。中國與拉美多個國家結成全面戰略合作夥伴或戰略夥伴關係,進入21世紀以來,中拉關係無論在速度、廣度,還是在深度上都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為中國提供一個更加具有包容性的對外開放平臺

第一,將中國全面對外開放的局面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現在,中國與東協、中國與拉美的經貿關係發展如火如荼。如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延伸至拉美地區,形成中國—東協—拉美地區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經濟帶,將擴大中國的海外市場,減輕中國對外經貿對歐美市場的依賴,為中國外向型經濟注入新的活力。「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與「絲綢之路經濟帶」東西呼應,各有側重又能貫通一體,提高中國全面對外開放的層次和水平,奠定中國在全球貿易和經濟新格局的核心地位。

第二,衝出美國利用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企圖對中國實施的包圍和遏制,維護中國的核心國家利益。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議(TPP)的創始成員國中有東協國家汶萊和新加坡以及拉美國家智利。後來又陸續有越南、秘魯和墨西哥,原本是拉美與東協國家合作的一項傑作。後來由於美國的加入對TPP的引導,使其越來越像是美國在貿易上遏制中國崛起的工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實施,有利於中國團結東協和拉美國家,構建有利於太平洋兩岸國家整體利益的經貿合作格局,也是對TPP錯誤方向的有效糾正和對美國遏制戰略的強烈反制。

第三,為中拉合作論壇的發展指出鮮明的方向。經過多年努力,中拉合作論壇首屆部長級會議已於2015年1月在北京舉辦,有望成為未來中拉合作的常設性機構平臺。如何將中拉雙方緊密凝聚在一起?未來雙方合作的方向是什麼?如果中國能提出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延伸到拉美地區,加強互聯互通,既能夠從贏得拉美國家歷史淵源上對其合理性的認同,又能切中未來中拉在經貿、基礎設施建設和人文交流等方面加強合作的趨勢,還能夠把中國與東協之間的合作連接起來,可謂旗幟鮮明,一舉多得。

順應時代要求和各國加快發展的願望,具有全球性的戰略意義

從全球政治格局來看,中國、東協和拉美都是發展中國家,是維護世界和平,推動全球政治新秩序的建立的堅實力量。這些力量團結在一起,將會有力地遏制國際霸權主義,推動全球新的治理格局朝著多元化、合理化和公平性的方向發展,維護地區穩定和世界和平。可以想見,隨著「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延伸到拉美,中國、東協和拉美攜手開創一個全新的太平洋時代即將到來。

從全球經濟格局來看,毋庸置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中國、東協和拉美這三個當下全球經濟發展最有活力的健康經濟體聯繫在一起,實現強強聯合,同時實現資源的有效流動和配置,為這三個地區的發展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強勁動力,也必將成為世界經濟走出危機實現復甦的強大引擎。

從世界文化交流來看,中國、東協和拉美地區都曾經孕育了偉大的古代文明,「海上絲綢之路」曾經是文明交流之旅。如今,三個地區之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實施必將促進世界文化的多元化發展。

困難與障礙

拉美一體化進程緩慢,各方意見不一,難以形成合力

拉美的一體化進程從二戰以後起步,歷經近70年的發展,到目前雖然形成了一些階段性成果,但是相比歐洲等地區,還處於比較鬆散的階段。目前,拉美地區存在的一體化組織的影響力還難以覆蓋到整個拉美地區,在一致對外方面還缺乏協同性,與中國和東協的聯繫上的加強還需要時日。

中國與對拉美地區的整體合作水平有待提高

由於拉美一體化進程緩慢,儘管近十年來,中國與拉美地區的交往、交流發展十分迅速,但主要成果還只是體現在與拉美的一些國家層面上。作為一個整體性的區域而言,拉美與中國的整體合作離期望還存在一定的差距。空間上的距離使得許多國家對中國也缺乏深入的了解,許多方面存在隔閡。就連與中國交往密切的拉美國家中,也因為一些中國企業在當地的投資和經營上的處置失當,加上外部因素的渲染,使得這些拉美國家對中國產生多方誤解而缺乏深層次的信任。拉美國家對「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還持觀望態度。

拉美與東協之間的關係比較鬆散的現狀,會拖慢「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實施

儘管一些拉美國家積極拓展與東協的合作關係,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從整體上來看,拉美地區與東協之間的關係還比較鬆散。東協對拉美地區也缺乏足夠的重視。如果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延伸至拉美地區,那麼拉美與東協的關係將成為這一戰略重要的關鍵因素。相比中國與東協、中國與拉美之間的關係,拉美與東協之間的關係現狀將會成為實施「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短板,而這卻是中國作為這一戰略的倡導方的主導者難以把控的。

美國的態度將會嚴重影響「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實施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實施不能忽略美國的「臉色」。美國一直視拉美為戰略「後院」,歐巴馬政府上臺以來實施的「重返亞太」戰略,越發重視對東協的爭取,加強對中國的遏制。如果「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能延伸到拉美地區,將中國、東協和拉美緊密聯繫在一起,不僅是對美國當前雄心勃勃主導的TPP的強有力地反制,還是對美國的全球霸權形成巨大的挑戰,這將是美國所不能容忍的。因此,美國可能會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的順利實施設置阻礙和麻煩。

政策建議

將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落實三方合作的核心戰略目標

目前,中國政府已經將建設新海上絲綢之路作為對外開放的國家戰略予以高度重視,接下來中國應當在外交上主動出擊,爭取更多的東協和拉美國家的支持。特別在與拉美國家的交往中主動宣傳和推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戰略構想,尤其是要爭取巴西、墨西哥、阿根廷等在拉美有影響力的國家的支持。

與此同時,中國應與東協、拉美國家加強合作,共同規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在進一步深化中國與東協現有的合作機制,落實中國提出的「中拉合作論壇」以及加強拉美與東協的雙邊合作基礎上,將其整合成中國、東協和拉美國家都參與的「三方合作論壇」,將建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三方合作論壇的紐帶和核心戰略目標,整體統籌和規劃區域發展、開放與合作。

將締結多邊自由貿易協定作為落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主要抓手

目前,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實施效果顯著,有望在此基礎上打造「升級版」。中國與拉美智利、哥斯大黎加和秘魯三國的自由貿易協定實施情況良好,對拉美其他國家起到了一定的示範效用。中國應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契機,加快與更多拉美國家的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爭取締結更多的自由貿易協定,將「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和「中國—拉美國家自由貿易區」連成一個整體,形成一個更大的自由貿易區,實現中國、東協與拉美之間資源和人員更加自由地流動。

將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互助作為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保障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互助,實現互聯互通、優勢互補是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保障。當前,東協和拉美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比較薄弱,制約了本地區的經濟發展和對外開放水平。運用基礎設施建設銀行等金融平臺加大對東協和拉美地區的基礎設施的投資與支持,謀求在中國—東協—拉美範圍內的互聯互通。

將擴大民間交流作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促進手段

「海上絲綢之路」自古就是和平之旅、發展之旅、文明之旅和友誼之旅。「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就是要實現不同文明之間的多元共生、包容共進,造福於本地區人民和世界各國人民。擴大中國、東協與拉美地區間的青年、智庫、議會、非政府組織、社會團體等友好交流,能夠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發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撐,增進人民了解和友誼。中國應加大文化「走出去」步伐,對東協和拉美地區開展以「海上絲綢之路」為主題的民間交流活動,擴大其在東協和拉美國家的影響力和認可度,促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相關焦點

  • 海洋專家聚焦「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人民網青島10月15日電(孫陽) 2014中國·青島海洋國際高峰論壇今天開幕,來自13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海洋專家和涉海部門負責人以「海洋科技自主創新與21世紀海上絲路」為主題進行交流探討。 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自秦漢時期開通以來,一直是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重要橋梁。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紀錄片《閩南望族》在京開機
    原標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紀錄片《閩南望族》在京開機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公益人文紀錄片《閩南望族》在北京舉行開機儀式。攝影/陳博淵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公益人文紀錄片《閩南望族》在北京舉行開機儀式。
  • 蘇門答臘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篇)
    2013年10月,習近平主席在印尼國會發表演講,首次提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戰略構想,2014年10月,印尼新任總統佐科提出「全球海洋支點」發展戰略,兩國元首提出的重大而意義深遠的發展理念具有諸多契合點。
  • 蘇門答臘與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下篇)
    鑑此,印尼上屆政府制訂《2011-2025加速與擴大經濟建設規劃》,將蘇門答臘島列為重點發展的第一大經濟走廊,著力發展棕油、橡膠、煤炭、鋼鐵和造船業等。這一發展規劃得到延續並拓展,印尼現任政府制訂了《2015-2019發展規劃》,將在蘇門答臘地區興建8個港口,2168公裡環島鐵路,2840公裡縱貫公路,906萬千瓦電站,以及水庫、造船廠和工業園區等。
  • 21世紀海絲路新視角將見證中國再成海洋強國
    原標題:以史為鑑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視角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立足當前,著眼長遠,提出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建設的重大倡議和構想。
  • 書寫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新篇章——習近平總書記關心港口發展紀實
    習近平總書記倡議共建「一帶一路」,為21世紀人類發展提供了一條新的寬廣路徑;這是一條貫通中外之路,「一帶一路」開闢了中國與世界各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前景。港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和支點。2000多年前,中華民族的先輩從福建泉州港、浙江寧波港、廣東廣州港、江蘇揚州港、山東蓬萊、廣西北海駕船出海,揚帆遠航,穿越驚濤駭浪,闖蕩出連接東西方的海上絲綢之路。
  • 國家海洋局:海洋合作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領域
    國家海洋局局長王宏在開幕致辭中指出,海洋合作已成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重要合作領域。  王宏表示,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傳承和發展了「和平友好、開放包容、互學互建、互利共贏」精神,為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注入新的時代內涵。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將為沿線國家創造更大的合作機遇,實現更多的共同利益。
  • 愛奇藝全網獨播《丹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原聲中國》 紀錄...
    近期,愛奇藝陸續上線《丹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原聲中國》等一系列聯合自製和全網獨播紀錄片,以創新的內容、精良的製作、深刻的立意,進一步開啟中國紀錄片的國際化視野,紀錄中國與世界的多維溝通。由著名主持人朱丹發起、愛奇藝聯合出品的旅遊人文類IP《丹程》,以當代中國人的視角,拜訪和融入異域國家的普通人,記錄他們平凡而卓越的人生故事,以真善美的價值觀,引發觀眾情感共鳴。
  •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將申遺 已正式成立申遺工作小組
    去年年底開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被國家提上重要議程,廣州申遺工作也隨之進入「攻堅階段」。  以後,海上絲綢之路的史跡申遺會因為有了廣州而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由於「海上絲綢之路」是9個城市共同申報,每個城市的這五項基礎工作都必須做好。  即便如此,申遺工作小組仍然對「預備轉正」充滿希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國家領導人在出訪活動中也提到要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經濟貿易、和平外交等角度考慮,海上絲綢之路均被提上重要議程。
  • 除了「一帶一路」與海上絲綢之路外有望開通第三條絲綢之路?
    隨著世界資源的日漸緊缺,北極地區所蘊藏的能源的重要性將逐漸凸顯。面對歷史性機遇,中俄兩國倡議共建「冰上絲綢之路」,共築和繁榮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冰」就是北冰洋,「冰上」是指穿越北極圈連接北美、亞洲和歐洲三大經濟中心的北極航道。 「冰上絲綢之路」主要包括經過俄羅斯海域的東北航道、經過加拿大海域的西北航道和穿越北冰洋中心海域的中央航道等。
  • 大型紀錄片《海上絲綢之路》將播 中國夢世界夢
    首部講述21世紀   海上絲綢之路的紀錄片   海上絲綢之路已經有2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連接兩大洋,溝通中國與東南亞、南亞、中東與非洲諸國的交往,使中國從陸地走向海洋。明代初期,大航海家鄭和奉永樂皇帝之命,率領浩大的船隊7次下西洋,與30多個國家進行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達到巔峰。   如今,中國正在和多個國家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此舉不僅有深厚的歷史淵源,也具有堅實的現實基礎,對促進全球化時代中國與沿線各國的經濟發展、人文交流,構築休戚與共的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有著重要意義。
  • 21世紀海絲國際研討會上的國外「好聲音」
    人民網2月13日電 由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辦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研討會」11至12日在福建泉州召開。海內外多國專家和學者紛紛表示,「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倡議代表了一種嶄新的國際合作思路,必將增進區域一體化,帶來新的發展機遇。同時,研討會上也頻現各國好聲音,為21世紀海上絲路建設與合作出謀劃策。
  • 海南氣象護航海上絲綢之路
    韋應物的詩作記載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華;海南漁民手中代代相傳的「南海天書」——《更路薄》作為漁民千百年來航行南海的「指南針」,記錄著南海多個島礁地名和重要的海洋氣象資訊。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繁榮推動著航海業的發展,航海氣象應運而生。而海南現代氣象工作者正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國家戰略保駕護航。
  • 圓桌丨從「黑石號」等再看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
    2020年11月19日-20日,「唐宋時期的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博物館召開,共有43位國內外學者以線上及線下的方式做了學術報告,主要議題涉及「『黑石號』出水文物及相關研究」「唐宋時期貿易瓷」「唐宋時期海上絲綢之路相關考古發現與研究」等問題,茲將精彩內容簡述如下。
  • 「冰上絲綢之路」「熱」了北極圈
    作為「一帶一路」在北極的延伸,「冰上絲綢之路」近年來在科學研究、航道利用、經貿合作等方面取得了新進展,「冰上絲綢之路」正從倡議、理念逐漸變為現實。北極大部分海域常年被冰層覆蓋。早在16世紀,人們就開始夢想航行穿過北冰洋,拉近東西方間的距離。
  • 「2015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活動平潭啟航
    4月20日上午9點整,「2015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活動啟航儀式在福建省平潭綜合實驗區東澳碼頭舉行。「一帶一路」戰略構想,落實《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東南衛視聯合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和中華文化促進會共同主辦「2015重走海上絲綢之路」活動,並推出中國首檔大型新海上絲綢之路跨國特別節目----小樣小乳酸《揚帆走「海絲」》。
  • 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爭背後:商機無限
    參與互動()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海洋部分,舉足輕重,商機無限,為搶佔先機,各地競相出招,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爭由此濫觴。
  • 日本學者1968年就提出「海上絲綢之路」概念
    這種西班牙番銀是由西班牙大型帆船從新大陸帶往菲律賓的,不難想像中國帆船又將其帶往中國大陸。這些正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確鑿證據。這些水下考古成果,是研究海外貿易史不可或缺的材料。南都:從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您幾次到中國訪學,在中國的訪學經歷對您的研究產生了哪些重要的影響?松浦章:1980年我來華參加在大連舉辦的東北地區中日關係史學會。
  • 解讀「太空絲綢之路」:一條從中國延伸至火星的航天宏圖之旅
    一年後,中國創造了歷史,嫦娥四號成功地將第一個月球車降落在月球的背面。如果 &34;成功抵達火星,中國將成為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唯一一個實現這一太空壯舉的國家。此外,中國還計劃將各種太陽能發電廠發射到近地軌道,將電力輸送回國內。中國還在努力到2040年開發核動力宇宙飛船,可以想像,這將實現深空旅行。
  • 王慧芝 曾愛平:拉美與非洲地區經濟一體化比較:基於歷史的考察
    一體化的目的不是避免外來競爭、構築貿易壁壘、孤立於國際市場以外,而是要通過地區合作以集團力量打入國際市場,更有效地參與國際競爭。這種開放的模式為拉美經濟一體化注入新的活力,引領拉美經濟一體化再次走向高潮。拉美經濟一體化經歷了長期而曲折的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20世紀40年代至80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