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8月09日 09:50 來源:新華網
參與互動(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中國「一帶一路」戰略構想的海洋部分,舉足輕重,商機無限,為搶佔先機,各地競相出招,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爭由此濫觴。
泉州、廣州、寧波等地學者們追本溯源,探究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蛛絲馬跡,然後有「南起點,北起點,瓷起點,茶起點」等多種提法。
「如果說泉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話,那么九日山就是起點的起點。」福建泉州九日山文物管理所原所長胡家其對新華社記者說。
九日山在距泉州市區西北約7公裡處,以摩崖石刻聞名,「山中無石不刻字」。胡家其說:「山上有古代石刻77方,其中10方記載了古人『祈風』盛典,先輩遠洋航行,要靠信風驅動,『夏御西南風而來,冬乘東北風而去』。每逢海舶往返季節,泉州郡守或市舶主管官員率眾舉行隆重儀式祈求風來。」
胡家其援引九日山現存最早的「南宋虞仲房等祈風石刻」進行講解,其餘石刻行文體例也大致如此。據其考證,九日山摩崖石刻「晉始、唐興、宋盛、明微、清衰」。泉州港的歷史地位也經歷了興衰更迭。
黃威廉、彭德斌在聯合編著的《九日山石刻注釋》中說:「這些彌足珍貴的石刻為我國唯一現存完整的古代海上交通史和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歷史史料,它記錄了兩宋王朝泉州海上絲綢之路商船遣舶與回舶祈風儀式的千年歷史,印證了我國南北宋王朝泉州港與印度洋、波斯灣、紅海、東非和東南亞各國人民海上貿易和人民交往的史實。」
其他學者對於「起點」有不同看法。中國海外交通史研究會副會長王連茂認為,「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不一樣,中國生產的絲綢等商品通過陸路運到西方,它有一個源頭或起點。因為陸上這條路是線狀的。而海上絲綢之路不一樣,它是網狀的,在不同時期、各個海域之間不斷交通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作用下,慢慢形成了一片能夠溝通東西方文明的網,無所謂什麼起點。」
「現在,一艘船從哪個港口出發,始發港就是起點,目的港就是終點。古代也是如此,一艘船是從中國哪個港口出發,該港口就是起點。假如海上絲綢之路只有一個起點,比如泉州,那船舶得先聚集到泉州再去別的地方,那麼,廣州發出的船隻目的地如果在其南部某地,難道還要先到其北部的泉州才能算出發嗎?這有悖常理。」他說。
「中國任何一個城市或港口都不能說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只能說在歷史上某個階段,哪個城市或港口是當時中國最繁榮的海運中心,是代表性港口。」王連茂說。
他說,宋元時期,泉州港被譽為「東方第一大港」,及至明朝,實施海禁,泉州港日漸衰落。
臺灣地區研究中國海洋發展史的學者李東華對古代中國港口做了分期研究:在唐五代時期,廣州是一個中心,北邊的揚州、山東半島的登州相對比較重要。後至北宋,向南航線的港口還是以廣州為中心,北邊的中心是揚州;再向北,山東半島的登州比較發達,還有寧波,古稱明州。到了南宋、元朝,往南海一帶的中心是泉州,往北去往當時的高麗和日本的主要港口是泉州和寧波。
專家也表示,不妄爭「起點」不代表不尊重古代絲綢之路歷史、不繼承其優良傳統、不發揚其人文精神,這麼做更是尊重歷史事實,使古代海上絲綢之路這條「貿易之路、友誼之路、合作共贏之路」的優良傳統得以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得以傳承、發展。(記者王洪江 許雪毅 李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