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將申遺 已正式成立申遺工作小組

2020-12-03 中國新聞網

  廣州——作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顯示了她在海上交通的旺盛生命力。可是她卻差一點與「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城市」失之交臂。

  2006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 「絲綢之路中國段」,廣州未入其列。

  2012年,經過長達五年的努力,廣州列入「海上絲綢之路」9個聯合申請城市之中,申遺實現「零」的突破。

  去年年底開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被國家提上重要議程,廣州申遺工作也隨之進入「攻堅階段」。

  以後,海上絲綢之路的史跡申遺會因為有了廣州而綻放出更加奪目的光彩。

  最新進展

  廣州正式成立

  申遺工作小組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小組已於今年1月正式成立。

  廣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任易西兵是該小組的工作人員,他向記者介紹了廣州「申遺」的具體情況。

  「『申遺』就如申報『全人類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易西兵介紹,廣州在2012年11月正式被列入「海上絲綢之路」9個聯合申請城市之中,等於進入了國家的「預備名單」。當時「預備名單」中一共包含45項文化遺產。

  按照規定,每個國家每年申報世界遺產的項目不能超過兩項,而且至少有一項必須是自然遺產,因此,國家又會綜合各種因素,制定每年的申報計劃,以保證一定的成功率。

  「申報全人類的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要求非常嚴格。據介紹,僅是申報的基礎工作就包括五項:立法、編制專項保護規劃、環境整治、宣傳教育(要求公眾知曉世界文化遺產的價值和內涵)、研究。在此基礎上,再準備正式的申報文本和材料。由於「海上絲綢之路」是9個城市共同申報,每個城市的這五項基礎工作都必須做好。

  即便如此,申遺工作小組仍然對「預備轉正」充滿希望。「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國家領導人在出訪活動中也提到要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從經濟貿易、和平外交等角度考慮,海上絲綢之路均被提上重要議程。如果海上絲綢之路項目能『轉正』,被納入國家申報的正式項目,提交到世界遺產大會,按照我國這幾年的申報情況,成功率很大。」

  「據悉,中國與中亞國家聯合申報的『沙漠(陸上)絲綢之路』很可能成為今年的申報項目,如果他們成功申遺,我們的海上絲綢之路就有機會作為拓展項目進行申請,拓展項目不佔用名額,成功機率更高。」

  一波三折

  2006年失之交臂 2012年如願以償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遺過程並非一帆風順。2006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第18項「絲綢之路中國段」,廣州未入其列。名單公布後,廣州社會各界反響強烈,開始為「申遺」一事搖旗吶喊。 「當時我還以炎黃文化研究會的名義給市領導寫了信。」廣州市社科聯主席顧澗清對此記憶猶新。

  2007年1月起,在市委宣傳部的直接領導下,市文化局組織廣州地區的文博專業人員對廣州的海上絲綢之路史跡及文獻資料進行了全面的收集和梳理,編撰出《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遺產》,分考古發現、地面史跡和文獻輯要三卷,已於2008年12月由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是目前有關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資料最為詳實、全面的彙編。

  2008年5月,市政府致函國家文物局,8月,國家文物局正式復函明確表示對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表示重視和支持,並願意協助開展相關工作。

  2012年11月,重新評定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在國家文物局官網公布,由2006年的35項擴充至45項。其中第16項列有「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廣州市赫然列入「海上絲綢之路」9個聯合申請城市之中。至此,廣州市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取得了重要階段性成果,實現了零的突破。

  2013年4月,廣州市草擬了《關於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方案》,經多次修改, 2013年12月,廣州市政府常務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方案》。方案明確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宣傳工作主要由市委宣傳部、市文廣局牽頭,有關部門配合而進行。

  共同申報的九個城市

  廣州:

  南海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

  20世紀考古發現,廣州有秦代的造船遺址、西漢初年南越文王墓出土來自西亞等地的舶來品等重要的海交史跡與遺物,證明廣州的海上絲綢之路實不晚於南越國時期。因此廣州是南海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廣州這個南方大港上下兩千年曆久不衰,在海上絲綢之路和中外海上交通貿易史上有重要地位。

  泉州:

  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空前繁盛

  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其海上交通起源於南朝而發展於唐朝。到了宋元時期,海上貿易活動空前繁盛,被馬可·波羅譽為「東方第一大港」。

  南京:

  鄭和下西洋「海絲」東端始發港

  公元3-6世紀形成了以建康(南京)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的東海航線。15世紀,明王朝組織的鄭和七下西洋的航海壯舉,使南京再次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東端始發港。

  漳州:

  明朝中後期「海絲」始發港

  漳州月港與泉州港互補,漳州月港是明朝中後期唯一合法的「海絲」始發港,是中華文明與歐洲文明的對接,是大航海時代的港口。

  北海:

  最古老官方海上航線起源

  現北海所轄的合浦,就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派遣商船隊從合浦、徐聞等地起航,通都元國、夫甘都盧國、黃支國、皮宗國、已程不國。此後,此航道也被用作交易之道,這是已知的最為古老的官方往來的海上航線。

  揚州:

  海陸「絲綢之路」的連接點

  揚州借其在大運河沿線城市中的獨特位置和大運河在全國交通體系中的作用,成為「陸上絲綢之路」與「海上絲綢之路」的連接點。

  福州:

  中唐至五代的重要港口城市

  福州海上絲綢之路出發點主要是長樂港口,在唐代中期至五代期間,福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城市和經濟、文化中心,並與廣州、揚州並列為唐代三大貿易港口。

  蓬萊:

  與日本、朝鮮半島國家的紐帶

  海上絲綢之路其中一條是以登州古港為起點,通往日本、朝鮮的航線。獨特的地理位置使登州港(水城)成為我國古代四大古港和近代四大對外通商口岸,自漢代以來,從登州港出發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的航線被稱為「東方海上絲綢之路」。

  寧波:

  越窯青瓷遠銷世界各地

  寧波的海上絲綢之路,始於東漢晚期,發展於唐代,鼎盛於宋元。東吳至西晉時期,越窯青瓷就銷往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等地。唐長慶元年,明州(寧波)成為我國港口與造船最發達的地區之一,躋身於四大名港之列。明州商團崛起,越窯青瓷遠銷世界。

  隋唐時期開闢

  全球最長航線

  據唐代著名地理學家賈耽的描述,隋唐海上絲綢航線被稱為「廣州通海夷道」,商船從廣州起航,向南至珠江口的屯門港,然後折向西南方,過海南島東北角附近的七洲洋,經越南東南部海面,越過湄公河口,再通過新加坡海峽到蘇門答臘島,向東南行駛往爪哇,西出馬六甲海峽,橫越印度洋抵達斯裡蘭卡和印度半島的南端,再從印度西海洋至波斯灣的奧巴拉港和巴斯拉港。整條航線長達1.4萬公裡,是當時全球最長航線。

  南越王宮博物館

  5月份全面開放

  據透露,廣州今年將開展系列申遺工作,僅宣傳方面就有以下幾項:

  今年4月,將在廣州博物館舉辦《跨越海洋——中國「海上絲綢之路」九城市文化遺產精品聯展》,並同時進行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遺城市座談會。

  今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期間,將配合作為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保護工作重要內容的南越王宮博物館全面建成開放,開展廣泛宣傳推介。

  籌拍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宣傳紀錄片,以時間為線,將各史跡點及考古出土遺物等串聯起來,完整地講述廣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發祥地的歷程。

  結合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立法工作,開展宣傳活動; 今年11月中旬,將在市文廣新局門戶網站刊登法規草案,公開向社會徵集意見。文/記者羅樺琳、林靜

相關焦點

  • 中國象棋已被印度申遺6次 理由是裡面有「象」
    原標題:中國象棋已被印度申遺6次 理由是裡面有「象」……近日,一則匪夷所思的新聞引爆了中國象棋界——印度向聯合國申遺中國象棋!沒錯,你沒看錯,印度在申遺中國象棋,而且已經申請了6次,雖然次次都被駁回。聯合國反對的理由很簡單:「漢字認識不?」
  • 巨蟒出山——中國江西三清山的申遺之路
    這一發現讓他怦然心動:主動出擊,走申遺之路,通過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推動對聖山的保護,這不正是一條讓三清山走向世界的陽光大道嗎?  劉書宗來到北京才真正知曉了申遺之路的艱難。浙江西湖與京杭大運河已在這條競爭愈演愈烈的申遺道路上奮進了十幾個年頭,河南嵩山少林寺也已是申報爭取多年未果。主管申遺工作的建設部的一位司長對他說:「按照現在的報名排隊,你們需要等上100年。」
  • 「送王船」:人與海的約定 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合作範本
    馬來西亞2020年送王舡主任拿督顏泳和說:「隨著『送王船』申遺成功,馬六甲的5間王爺兄弟公廟將成立送王舡公廟聯誼會,肩負起保護傳承這項非遺項目的責任,聯誼會成員包括馬六甲清華宮、清侯宮、華德宮、玉華宮及勇全殿代表。未來,我們將號召更多在峇株巴轄、吉蘭丹、古晉等地的宮廟舉辦送王舡活動。」
  • 野生動植物保護|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二期)申遺進入加速推進階段
    本號訊(9月18日)近日,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申遺培訓班在國家林草局管理幹部學院(北戴河院區)開班,申遺進入加速推進階段。為實現系統保護,決議要求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二期)在2022年2月前正式提交申請,並在2023年第47屆世界遺產委員會上接受審議。
  • 揭密大熊貓棲息地申遺始末
    已在蜂桶寨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36年的崔學振,對大熊貓棲息地申遺的前前後後了如指掌。他說,在2003年前後全國掀起了一股申遺熱,不少聯合國專家先後來國內考察,對於一向嚮往大熊貓的外國專家們來說,大熊貓的發現地雅安往往是必經之地,於是有人就提出了以棲息地申遺的概念。  棲息地申遺與普通的自然保護區或文化資源申遺有何不同呢?
  • 日本反思申遺熱:花錢申遺 不如花錢保護
    成功申遺對拉動旅遊升溫的作用十分有限,通常只在申遺成功後的最初幾年有明顯效果。這個消息令很多日本人倍感歡欣鼓舞之時,也加深了一些人對日本申遺熱的憂慮。日本《朝日新聞》指出,成功申遺或許可以拉動旅遊升溫、振興當地經濟,但其帶來的並非都是積極效應。在日本一些成功申遺的地區,盛名之下的一些負面效應正在顯現。2007年成功申遺的石見銀山位於日本島根縣大田市,是日本歷史上持續開採400年的著名銀礦,人們在那裡發現了大大小小600餘處保持原貌的坑道。
  • 曲折跌宕的大熊貓棲息地「申遺」之路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成立於一九四八年,是當今最大、最重要的世界性保護組織,政府及非政府機構都能參與合作,總部設於瑞士格朗。其宗旨是保護自然的完整性和多樣性,確保自然資源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中國作為世界上生物種類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於一九九六年加入該聯盟。
  • 瓜州鎖陽城遺址完成申遺考古勘探(圖)
    為更加深入細緻地了解鎖陽城遺址的準確建造年代、遺存性質與形制,推動鎖陽城遺址申遺工作,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陝西龍騰勘探有限公司聯合組隊、歷時4個多月對鎖陽城遺址進行的申遺考古調查和勘探工作近日結束。考古專家此次考古發現的鎖陽城「羊馬城不養馬」的怪現象,佐證了鎖陽城遺址的軍事特殊性。
  • 韓國「申遺」失敗,日本也去申遺,直接被拒!聯合國:都是中國的
    而國際上,也十分注重保護人類文化,其所建立的世界遺產名錄更是包含範圍廣泛,不僅僅是繼承人可以申遺,連大自然的美景、古建築群也都可以申遺。但是申遺並不是這麼簡單的,韓國申遺失敗,日本也去申遺,沒想到直接被拒絕。聯合國對此的理由是:都是中國的。想必大家都知道韓國申請端午節這件事,不僅如此,韓國還說製造兵馬俑的技術是他們的祖先發明的。
  • 甘肅張掖丹霞地貌退出「申遺」 分析稱缺資金
    在前期的申遺準備工作中,張掖丹霞地貌一直在申遺專家的考慮之列。  2006年12月,「『中國丹霞』地貌聯合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研討會」召開,會議決定,將以「中國丹霞」地貌的名義,整合國內具有申報條件的丹霞地貌區聯合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 世界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開啟申遺之路
    2019年12月20日,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文本論證會在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召開,專家一致認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具備世界自然遺產的突出普遍價值,滿足遺產標準vii和viii,申遺文本及附件符合《實施〈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的要求,國家林草局同意項目正式上報至世界遺產中心。
  • 中國象棋已被印度申遺6次,理由竟是裡面有「象」
    然而,近期印度卻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送申請,將中國象棋作為印度文化遺產進行申遺。而且,印度還不是第一次這樣做,他們僅僅將象棋申遺已經進行了6次之多。而為了證明象棋源自於印度,他們可謂是煞費苦心,匯總起來,印度拿出的所謂「鐵證」主要有兩條:一是波斯象棋源自印度。
  • 「見證——良渚申遺之路展」試開放 全景式展現良渚古城遺址申遺...
    1月18日,「見證——良渚申遺之路展」在良渚博物院試開放,以新聞式的視角、紀實感的故事、現場感的表達,首次全景式展現良渚古城遺址申遺背後的歷程。這也是國內首次揭示中國申報世界遺產全過程的主題展。該展覽通過80件實物、99幅圖片,以及多個互動新媒體,揭開那些不為人知的動人故事,再現了2019年7月6日,良渚古城遺址申遺成功那激動人心的13分鐘審議過程。故事化、國際化、現場感,是本次展覽不同於其他主題展的特色。紀錄片式的講述方式,讓觀眾在觀展中能感受到緊張的時間感,以「年」「天」「分」「秒」為節奏演進,跟隨著申遺之路的腳步,讓人親身感受申遺過程的真實現場。
  • 大熊貓棲息地申遺 四川省雅安獲聯合國專家首肯
    本報訊 (記者塗勁軍彭永生)由聯合國自然與保護組織和國家建設部專家組成的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考察團昨日結束在雅安片區的考察工作。此次考察的首席專家、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保護地委員會主席戴維認為,雅安的大熊貓保護地有價值,大熊貓在這裡也得到了有效保護。
  • 中國象棋被印度申遺6次,理由是裡面有「象」……
    近日,一則匪夷所思的新聞引爆了中國象棋界——印度向聯合國申遺中國象棋!沒錯,你沒看錯,印度在申遺中國象棋,而且已經申請了6次,雖然次次都被駁回。聯合國反對的理由很簡單:「漢字認識不?」的確,中國象棋上面的兵種可都是用中國漢字註明的,印度為何敢公然覬覦?
  • 黃海溼地申遺成功一周年 看看鹽城兌現承諾幹了哪些大事?
    申遺成功一周年的鹽城,正以更加靚麗的姿容,引來世界欽羨的目光。新的起點,鹽城將更加堅定地走好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嚴格履行《世界遺產公約》,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探索一條溼地保護與利用雙贏的發展之路,始終讓黃海溼地以最美姿態展現在世界舞臺,讓「地球之腎」永遠造福人類。
  • 印度6次用象棋申遺被拒,反問:為何不過?專家:這是中國的
    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中就已發現根據大象體型特徵演變而來的「象」字。1935年在殷墟出土的獸骨當中就有一架保存完整大象屍骨。三國時期就有曹衝稱象的故事,諸葛亮七擒孟獲當中,孟獲便是騎著大象作戰的。我國曆朝歷代的出土文物以及史書記載中,都有大象的身影。我國的河南省在古時候就被簡稱豫。「豫」來自象形文字,意味著人牽著象。這表明,我國古時中原地區就有大象的存在。所以方舟子有關中國古代無大象的說法是錯誤的。
  • 觀察|申遺成功後,太極拳仍面臨三大掣肘
    「由於我國文化遺產眾多、競爭激烈、申報數量限制等種種現實情況,太極拳申遺之路費時不短。但我們的申遺工作從未止步。」河南省溫縣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副組長嚴雙軍說。太極拳成功申遺凝聚了各方智慧和力量。2018年,文化和旅遊部將太極拳作為中國唯一項目列入2019年新一輪申報工作,並把河南作為牽頭申報省份。
  • 鹽城申遺成功後,曾經被很多人問起的問題有了答案—— 世界級溼地...
    有人將鹽城溼地比照荷蘭東北部和德國西北部的瓦登海,它同樣是沿海溼地、世界遺產,瓦登海一年能吸引遊客1200多萬人次——言下之意,鹽城這片溼地,在世界遺產的知名度「加持」下,旅遊大有可為。可吳其江不太談旅遊。申遺成功的興奮之後,他忙碌依舊。自2016年起,他擔任鹽城市黃海溼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領導小組辦公室主任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