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張掖丹霞地貌退出「申遺」 分析稱系因缺錢
張掖丹霞為何無緣「世界遺產」?
近日,第34屆世界遺產大會審議通過了將中國湖南崀山、廣東丹霞山、福建泰寧、貴族赤水、江西龍虎山和浙江江郎山聯合申報的「中國丹霞」地貌列入「世界自然遺產目錄」。
遺憾的是,被稱為「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地貌」之一的張掖丹霞地貌,缺席此次申遺名單,最終與世遺無緣。
張掖退出「申遺」行列
對於張掖丹霞地貌,許多人並不陌生。張藝謀的《三槍拍案驚奇》中那一望無盡的紅色山脈,就是張掖丹霞地貌。
據了解,中國丹霞地貌總數達790處,集中分布在東南部、西南部以及西北部乾旱區的26個省區。其中,張掖丹霞地貌面積達536平方公裡以上,是我國乾旱地區最典型和面積最大的丹霞地貌景觀,是中國丹霞地貌發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此次申遺成功的六大丹霞地貌皆在南方溼潤區,唯獨西北丹霞地貌缺席。
中國丹霞地貌的申遺之路,可以上溯到1993年。當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旅遊地貌學術討論會上,中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理事長彭華首次提議廣東韶關的丹霞山申遺。
2006年7月,第十屆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在甘肅張掖召開,湖南崀山提出全國丹霞地貌聯合申遺的建議。研究會通過了由丹霞地貌旅遊開發研究會牽頭聯合申報「中國丹霞」地貌進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的倡議書。
在前期的申遺準備工作中,張掖丹霞地貌一直在申遺專家的考慮之列。
2006年12月,「『中國丹霞』地貌聯合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研討會」召開,會議決定,將以「中國丹霞」地貌的名義,整合國內具有申報條件的丹霞地貌區聯合申報世界自然遺產。
2007年8月,第十一屆全國丹霞地貌旅遊開發學術討論會召開,與會專家提出,中國丹霞地貌規模巨大、類型多樣、差異顯著,篩選名單要慎重、要突出特色、更要考慮為以後的進一步工作創造條件,建議中國三大丹霞地貌集中區以不同的方式申報。
張掖市旅遊局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表示,2007年初,建設部給張掖市發函,將張掖丹霞地貌列入申遺行列,甘肅省政府也同意張掖丹霞地貌申遺。
但就在申遺項目啟動之時,張掖市認為張掖丹霞地貌申遺條件還不成熟,決定退出「中國丹霞」申遺行列。
缺席背後的難題
據了解,2007年初,「中國丹霞」申遺啟動之時,張掖丹霞景區幾乎還沒有基礎設施建設,也沒有成立專門的管委會。綜合各方面的因素考慮,張掖才不得不「忍痛割愛」地決定退出申遺行列。
張掖市委宣傳部一位工作人員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市裡不讓報導這一事件,沒有什麼可說的。」
據此間觀察人士分析,張掖缺席「申遺」更多的是受制於財力不足。據媒體披露,湖南莨山得到3.3億元的撥款支持承諾,廣東丹霞山上報資金支持1.4億元。如此巨大的投入或對經濟不發達的張掖而言是個現實難題。
當地旅遊部門的說法是,申遺成功的6處丹霞地貌由於開發和保護利用較早,各種申遺條件均已具備。「而張掖丹霞地貌雖然形成年代較早,但當地對於丹霞旅遊資源認識不足,開發比較晚。」
西北師範大學旅遊學院院長把多勳院長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採訪時表示,「錯失這次機會,張掖丹霞地貌失去了一次成規模開發保護的機會,失去了先發優勢,限制了應有的資源潛力的開發。」
言語中頗多遺憾的把多勳向記者回憶起兩年前在張掖召開的丹霞景區規劃會議。提及那次會議,作為評審委員的把多勳依然有些生氣:「那次規劃做得極其不負責任,規劃是由國內最高級別的科研機構做的,卻只派了一個人,一個甘肅籍的博士生,當時我們都意見很大,最後經過多次修改,才勉強通過。」
張掖丹霞地貌錯失「世遺」良機,把多勳感到特別遺憾,「一旦納入新的遺產體系,保護也將越來越好。」如今張掖丹霞地貌僅局限於甘肅省一級的範圍內,下一步景區的建設保護面臨不小的困難,付出的開發營銷成本也將大大增高,而且獨立做「也很尷尬」。
把多勳認為,張掖丹霞「失遺」及其錯失發展良機,根源還是地方觀念落後的問題,他無奈地說,這就是「古老的甘肅,永恆的話題。」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林治波 包銳
來源:中國經濟周刊
轉自中國網
責任編輯:王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