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6日)2014應對氣候變化中國行考察團隊來到了甘肅張掖,實地參觀了丹霞地貌,對它可能形成的氣候因素作了相應了解,丹霞地貌是經過幾百萬年複雜的地質、氣候演變才得以形成,是無法複製的自然奇景,而它也需要更多的珍惜和保護。
張掖丹霞地貌位於張掖市臨澤縣、肅南縣境內,距離張掖市區40公裡左右,面積約為510平方公裡。是中國丹霞地貌發育最大最好、地貌造型最豐富的地區之—,被選入「中國最美的七大丹霞」之列。
今天早上張掖下著絲絲細雨,不過下午天氣轉晴。雨過天晴的丹霞地貌在藍天白雲的襯託下顯得更加的嬌豔動人,所有人都被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震撼。
據景區講解員小李介紹,「張掖丹霞地貌在距今3千到6千萬年前,可能是一片古鹽水湖,經過了複雜的地質氣候演變,又經過幾百萬年砂巖的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才形成了今天的壯麗景觀。之所以能呈現出多種不同的顏色,是因為它的土質中含有豐富的鐵和亞鐵鹽。
張掖處於中緯度地帶,是典型的大陸性溫帶乾旱氣候,光熱豐富,溫差大,丹霞地貌所在地年降水量僅為160毫米,獨特的氣候條件也是丹霞地貌得以存留的一個重要因素。
經過幾千萬年地質氣候的演變,從一個湖泊變成今天的地質奇觀,它不但是滄海桑田歷史變化的親歷者,更是一筆大自然留給人類的財富。為了繼續讓它呈現在世人面前,它需要我們加倍的去珍惜和保護。
小李還介紹為了能更好的保持丹霞地貌的原始形態,景區希望前往參觀的遊客不要對其進行踩踏,因為踩踏容易造成山體表面脫落,會使原本分明的彩帶失去原有的層次感。
(圖文/龐利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