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在中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的滋潤下,孕育了廣袤的綠洲,方才孕育了河西走廊文化。張掖丹霞地貌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中段的張掖市,古為河西四郡之一張掖郡,取「斷匈奴之臂,張中國之掖(腋)」之意。張掖境內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有著美不勝收的原生態城市溼地,氣勢磅礴的彩色丹霞地貌,中國最美的油菜花海,亞洲最大的萬匹軍馬馳騁,獨特的裕固族風情,祁連山草原風光,沙漠冰川奇景.這幾年,隨著我國西部旅遊熱的發酵,張掖七彩丹霞無疑成為張掖市的標誌性景點,是許多外地遊客到張掖的必看景點,許多優秀的攝影師拍出的圖片在網絡上瘋傳。其神奇的景觀讓許多人趨之若鶩。
張藝謀曾在這裡拍過一部電影《三槍拍案驚奇》,電影雖然用的都是大腕影星,但情節和人物早就忘了,唯獨記住的就是這個像油彩塗抹過的獨特地貌。張掖丹霞地貌在方圓五十平方公裡山地丘陵地帶,有造型奇特、色彩斑斕、錯落交替、氣勢磅礴、形態豐富的丹霞地貌。讓到來的遊客置身其中猶如進入畫境般。「不望祁連山頂雪,錯將張掖當江南」,雪山、冰川、森林、草原、湖泊、碧水、沙漠相映成趣,既具有南國風韻,又具有塞上風情,所以有這樣的佳句。 丹霞是指紅色砂礫巖經長期風化剝離和流水侵蝕,形成的孤立的山峰和陡峭的奇巖怪石。
丹霞地貌在我國分布廣泛,其中紅色陡崖坡是丹霞地貌最重要的識別要素,丹霞地貌除了能夠展示正在進行中的地貌演化過程,還孕育了絕妙的自然景觀,這些紅層是在中生代晚期才大規模形成的,它蘊含了地球中生代晚期大陸斷陷盆地地質、古地理、古氣候環境信息,正是因為這些紅層在新生代被「抬升」,才不斷發育成了現在的丹霞地貌。現在我國境內已經發現丹霞地貌1005處,分別位於全國的28個省,並且中國的紅層地貌又獨具特色。學術界認為,丹霞地貌理應申遺,走向世界。張掖丹霞地貌發育於距今約2億年的前侏羅紀至第三紀,丹霞地貌奇觀形成於200萬年前,面積約410平方公裡,其中彩色丘陵面積約40平方公裡,僅次於中國最大的赤水丹霞。彩色丘陵色彩之繽紛、面積之大冠絕全國。
張掖七彩丹霞分為3個入口。西入口在臨澤縣倪家營南臺子村,距張掖市區40km,距臨澤縣城20km;東入口在肅南縣甘州區西郊的甘浚鎮向南8公裡處;北入口在新修的丹霞小鎮上。丹霞之美,在於色彩之美、意境之美、變幻之美,七彩斑斕的色彩在藍天的映襯下更加變化莫測,引人入勝。方圓10多平方公裡的範圍內,隨處可見的是紅、黃、橙、綠、白、青灰、灰黑、灰白等多種鮮豔的色彩,來往遊客無不讚嘆她的美。凝望著一眼望不到邊際的丹霞地貌群,心中倍感振奮——這是享譽世界的丹霞地貌群,曾被著名的《中國國家地理》評選為中國的七大丹霞之一,這裡五彩斑斕的色澤和深藏在地貌群裡的神美,始終吸引著人們探尋的目光和腳步。
丹霞之雄,在於跌宕起伏,氣勢磅礴。前者緩坡綿延,後者懸崖峭壁,東面宛如奇谷幽天,西面卻有擎天之力。丹霞地貌群浩浩蕩蕩,伸展向天邊,這美麗的色彩,無法用言語描繪,綺麗多彩,有的是褐色、有的是紅色,有的是乳白色,帶給了人們的是美麗的視覺盛宴。只有用自己的眼睛去看才是最直觀,最真實,最原始的張掖七彩丹霞。用自己的心靈去感悟最靈動,最神奇的張掖七彩丹霞。丹霞之奇,在於千變萬化,形狀各異,四季觀賞各有不同。一處山體一處景,一片砂石一抹紅。張掖丹霞地貌群層理交錯的線條,色彩斑斕的色調,一如繽紛奪目的用料講究的長軸油畫畫卷。這是出自於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這也是一道道熱烈的風景線,給了探訪的遊人以感慨和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