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中國首個溼地遺產的價值
2018年1月,中國政府正式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提交了「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世界自然遺產申報項目。第一期申報項目包括鹽城溼地珍禽保護區的核心區(YS-2),南部試驗區、東沙試驗區和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上三塊組成YS-1)。同時,申報材料提出未來將陸續申報其他提名地。
-
長三角一體化|後申遺時代,鹽城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典範
,黃(渤)海溼地國際會議成為國際公認的溼地遺產交流合作平臺。以鹽城為核心的候鳥遷飛路線城市聯盟國際影響力顯現,環黃海生態經濟圈合作框架成為地區間互惠互信的平臺,遺產交流合作成為常態。遺產地生態和全球生態旅遊目的地影響力顯著提升,鹽城黃海自然遺產地實現整體系統保護,現代化展示、體驗體系全面建成,遺產價值得到深入挖掘和活態傳承。統一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世界遺產品牌體系更加完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有機統一。
-
黃海溼地申遺成功一周年 看看鹽城兌現承諾幹了哪些大事?
原創 陳婷 黃露 登瀛觀察七月的黃海溼地,群鳥高飛,麋鹿奔騰,色彩斑斕,生機勃發。一年前,這片溼地匯聚了全世界的目光。2019年7月5日,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一錘定音,鹽城黃海溼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北緯30度集結號:良渚古城、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巴比倫遺址
位於浙江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位於江蘇鹽城的黃(渤)海候鳥棲息地,一處文化遺址、一處自然遺址近日雙雙入列《世界遺產名錄》。瀏覽相關新聞報導,當筆者看到位於伊拉克的巴比倫古城遺址也在本次世界遺產大會上入選世界遺產時,也不禁唏噓感嘆。
-
中國確定3年申遺項目!一起走遍55項中國世界遺產!
他說,普洱市堅持站在全局和歷史的高度推進申遺工作,嚴格落實國家文物局、教育部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等上級部門的指導意見和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強化組織、健全機制,對照標準做好申遺基礎工作,全力保護好遺產價值的真實性和完整性。
-
2019世界遺產提名清單出爐,中國兩地入圍,最終結果7月10日公布
從公布的提名清單來看,今年中國有兩處地點(項目)上榜,並很有可能入圍上榜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進入提名大名單的這兩個地點分別是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和中國良渚古城遺址。▲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圖片來源:Yancheng Broadcasting Television)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是我國一個世界遺產系列申報項目,包括遼寧、河北、山東、江蘇四省,自2017年2月28日起,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就被列入了世界自然遺產的預備名單。
-
曲折跌宕的大熊貓棲息地「申遺」之路
「申遺」能否成功,從而進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的評估頗具權威。原來,世界自然遺產申報,自有一套嚴格的手續和程序。
-
揭密大熊貓棲息地申遺始末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最終能否成功一事即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揭曉。一旦申遺成功,作為我國第一個以野生動物棲息地為名的世界自然遺產對自然資源保護有哪些更高的要求?其保護方式與傳統的動植自然遺產保護有什麼區別?7月11日晚,四川新聞網記者專訪了雅安蜂桶寨管理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大熊貓專家崔學振。
-
池黃鐵路(黃山區段)建設加速推進
(黃山區段)各個標段搶抓晴好天氣,保安全、高標準、提效率,全力加速推進項目建設。(黃山區段)總長約50.2公裡,其中隧道14座,橋梁20座,目前涉及的工程項目正有序推進中。中鐵建大橋局池黃鐵路站前三標二分部書記王華告訴記者,邊坡防護工程今年年底前就可以結束,建成後可以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綠化美化的作用。在隧道內部,工程人員也在緊鑼密鼓的施工當中。
-
鹽城申遺成功後,曾經被很多人問起的問題有了答案—— 世界級溼地...
7月,長三角新增兩處世界遺產,位於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與位於鹽城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相比良渚古城,鹽城溼地的「動靜」小了點。不少人知道的是,這是我國首個濱海溼地類自然遺產,是全球數百萬遷徙候鳥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其中包括多種珍稀瀕危物種。
-
2019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揭曉
一、中國多項提案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締約方大會上獲通過,中方倡導全鏈條「打非理念」《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第18屆締約方大會我國派出由國家林草局(瀕危物種進出口管理辦公室)、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等有關部門共同組成的政府代表團參會。
-
2016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有哪些?
「2016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日前評出。入選大事參考了推動野生動植物保護事業的影響力和公眾關注程度。「2016年中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十件大事」評選活動,由國家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與自然保護區管理司、中國綠色時報社聯合開展。
-
生物多樣性保護丨2021「COP15」將在昆明舉辦 生態文明成為大會主題(人民日報)
截至2019年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中國共有14處自然遺產,其中就有6處具有「生物多樣性」特徵。自2016年起連續4年間,中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湖北神農架、青海可可西裡、梵淨山、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4項自然遺產,其「突出普遍價值」均符合「生物多樣性」標準。中國是生物多樣性大國。
-
官員:大熊貓棲息地申遺有利於建設"熊貓生態走廊"
新華網四川寶興7月11日電(記者海明威 白潔)四川大熊貓棲息地作為今年中國唯一申報的自然遺產,11日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舉行的「第30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接受審議,大熊貓棲息地的保護專家認為,申遺成功的意義不僅局限於保護大熊貓,其對於促進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影響則更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