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一時光彩加身。
在向世界邁出「武步」的另一面,由於流派繁雜、人員素質良莠不齊、缺乏有效監管等因素,有關太極拳的種種鬧劇近年不斷上演,使太極拳在公眾輿論中被「汙名化」,亟須相關部門建立規範機制,破解發展掣肘,助力太極拳行業長期良性發展。
文 | 桂娟 袁月明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發源於河南溫縣陳家溝的太極拳,是基於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以中正圓活為運動特徵的傳統體育實踐。自17世紀中葉形成以來,不斷傳承創新,發展出陳氏、楊氏、吳氏、武氏、孫氏等多個流派。
2006年,太極拳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太極拳開啟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路,這一走,便是12年。
「由於我國文化遺產眾多、競爭激烈、申報數量限制等種種現實情況,太極拳申遺之路費時不短。但我們的申遺工作從未止步。」河南省溫縣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副組長嚴雙軍說。
太極拳成功申遺凝聚了各方智慧和力量。2018年,文化和旅遊部將太極拳作為中國唯一項目列入2019年新一輪申報工作,並把河南作為牽頭申報省份。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牽頭組織河南、河北、北京、天津4省市開展申報材料撰寫和拍攝工作,多方通力協作,於2019年3月31日將申報材料提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太極拳順利申遺奠定良好基礎。
「太極拳成功申遺,是太極文化進一步走向世界的重要裡程碑。」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黨組書記宋麗萍說,在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過程中,太極拳是促進不同文化之間交流對話的重要橋梁和紐帶。
時至今日,太極拳不僅為我國各族人民所共享和實踐,也在全球產生廣泛影響。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太極拳的習練者遍及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總人數已達數億。作為我國優秀傳統文化遺產之一,太極拳已成為向世界展現中華文化的獨特窗口。
英國太極拳習練者尼克·泰勒表示:「習練太極拳能夠讓人的身體和心態都保持平衡,保持年輕。」
「太極拳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文化內涵,以及習練過程中帶來的獨特文化體驗,正是其最具魅力的價值所在。」河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非物質文化遺產處處長張松濤說。
2作為寶貴的文化遺產和世界性的健康運動,太極拳的重要價值不可否認,但在公共輿論場內,太極拳的處境卻頗為尷尬無奈。
2017年,太極拳師雷雷與綜合格鬥教練徐曉冬「擂臺比武」,20秒即被打翻在地,戰敗後聲稱「術高莫用,要是使出內力會死人的」。而後,雷雷籤約娛樂公司「告別武林」,也連累傳統太極淪為笑柄。
2020年,自詡為「渾元形意太極拳掌門人」的馬保國30秒內被擊倒3次,再次引爆輿論,相關惡搞短視頻一度充斥網絡。
「這些無非是打著太極拳名號譁眾取寵的『跳梁小丑』,並沒有學到正宗的太極拳功法,卻使整個行業陷入被『汙名化』的窘境。」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陳氏太極拳傳承人陳斌說。
太極拳亂象頻出暴露了行業面臨的發展之困。
流派紛繁複雜,和而不統。正統太極拳的傳承講究師承,但目前除了陳氏、楊氏、孫氏、吳氏、武氏等七大主要流派外,各種民間自創的小門派數不勝數。「況且七大太極社區的發展不均衡,對內難以一統,對外無法形成合力。」嚴雙軍表示,「還有許多人受金庸小說影響,認為太極由武當張三丰所創,這完全是誤傳。釐清太極拳的源與流,並為公眾樹立正確的太極觀,是當務之急。」
人員素質良莠不齊,行業缺乏統一標準。目前,太極拳在世界範圍內的習練人數過億,多在大大小小的拳館學習,相關從業人員素質良莠不齊。資本介入後,靠行業內部道德規約並不現實。「一個毫無基礎的人,來陳家溝學了兩天拳,就出去開拳館教徒弟了。」陳斌說,「從習練者到傳授者,這種身份轉變不需要統一的考核認證,也沒有相對統一的技術標準和教學標準,處於雜亂無序的狀態。」
缺乏規範管理,歸口不清。由於太極拳集健康、武術、文化於一身,以及太極拳不斷走向海外的現實情況,太極拳的相關活動往往涉及體育、外事、文化和旅遊等多個部門。據相關人士反映,目前並沒有一個特定的職能部門,對太極拳相關事宜進行實質性管理和引領。「現階段就是,有事了大家聚在一起相互配合一下,沒事了一盤散沙各做各的。」陳斌說,僅憑一家一派之力,必然無法制定出符合整體事業發展的短期目標、中期規劃和長期願景,長此以往必然阻礙太極拳的長期有序發展。
3隨著時代的發展,太極拳的文化與養生功能越來越被大眾所重視,產業發展也具有廣闊前景。目前,河南溫縣陳家溝已在「太極+旅遊」「太極+文化」「太極+體育」等多個方面探索,取得一定成果。
圍繞「太極」這一大IP,太極拳祖祠祖林、太極拳主題博物館等項目相繼落成,太極拳研學、體驗、演藝等文旅產品不斷推陳出新,陳家溝「王廷杯」太極拳公開賽、太極拳精英大獎賽等一系列體育賽事輪番上演,太極服飾、器械、道具等體育關聯產業蓬勃發展,以太極拳文化國際旅遊養生基地為代表的綜合康養服務體系也在逐步構建。
「太極+」產業前景無限,但仍需高水平保護、高質量發展,不斷傳承創新,才能持續拓寬發展空間。相關人士認為,將太極拳打造成與印度瑜伽類似的世界性運動,需政府統籌,實現對機構、人才、資本等要素的高效運用。
建立高規格的研究機構。組織高水平、專業化的學者,對太極拳的理論體系、武學思想、文化內涵、歷史演變、技術要領等進行系統的研究和論述,為太極拳的進一步推廣提供理論支持。
開設專業化的教學單位。建立專門的太極院校或在現有高校中設置太極專業,選拔聘用太極拳傳承人教學傳技,變「遊擊隊」為「正規軍」,培養出一支能滿足習練者需求的高水平教練隊伍。
搭建常態化的交流平臺。定期舉辦由政府主導的太極賽事,除了突出太極拳觀賞功能的表演賽外,還可組織體現太極拳格鬥功能的比武賽,讓真正的「武林高手」有正規渠道交流切磋,而非私下「約架」。
形成有效的監督評價體系。目前,太極拳沒有專屬的段位制,只是劃入武術大類進行資格認定,對太極拳的師承、技術要領、拳術水平等的劃分標準也相對模糊,並未在社會上產生廣泛影響。建議設立一套太極拳專屬的評價認定體系,按照「持證準入」原則,對行業進行管理和規範。
原標題:《申遺成功!接下來怎麼才能「打」得漂亮?》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