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中國太極拳、送王船外,另外還有這30個項目申遺成功

2021-01-09 澎湃新聞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微信公號12月18日消息,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年度會議於12月14-19日在網上舉行,本屆會議審議通過了3個《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和29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

在委員會主席、牙買加文化、性別、娛樂和體育部長格蘭治(Olivia Grange)主持之下,委員會成員還將3個項目列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錄》,並決定從非物質文化遺產基金撥款99239美元,用於保護納米比亞的「艾克桑/嘎納/歐班希/卡希顧祖傳音樂知識和技藝」。

今年芬蘭、馬爾他、巴拉圭和新加坡首次有遺產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至此名錄中共有來自131個國家的遺產項目。

多國聯合申報遺產的數量在今年創出新高,達到14個。這印證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加強人類團結和促進國際合作方面的能力。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新增項目(按審議通過順序排列):

哥倫比亞——與普圖馬約和納裡尼奧的帕斯託莫帕-莫帕清漆有關的傳統知識和技術

與普圖馬約和納裡尼奧的帕斯託莫帕-莫帕(mopa-mopa)清漆有關的傳統知識和技術涉及3個傳統行業:採伐、木工和清漆裝飾。它的採伐工作需要對森林步道、攀樹和精緻採伐等技術有廣泛的了解,以避免損壞植物。這種做法對於群體身份的認同和自營職業至關重要。然而,它受到了包括發展和全球化等各種因素,以及採伐場難以進入、家庭作坊運作條件不穩定等事實的威脅。

埃及——上埃及手織品薩伊德

上埃及手織品薩伊德(Sa'eed)的製作是一個工藝精巧的複雜過程,包括從準備織布機到穿線、編織,再到最終成品等一系列的步驟和技術。雖然古老的基本技術原則一直沿襲至今,但工廠用料逐漸從昂貴的絹絲轉向棉紗,寬幅織機也取代了小型窄幅織機。儘管這項傳統實踐是群體認同和自豪感的源泉之一,但仍然面臨著許多威脅,導致對它的重視和傳承不夠。

納米比亞——艾克桑/嘎納/歐班希/卡希顧祖傳音樂知識和技藝

艾克桑/嘎納/歐班希/卡希顧(Aixan/Gana/Ob#ANS TSI //Khasigu)祖傳音樂知識和技藝是一種納馬人特有的傳統音樂。納馬傳統音樂包括傳統樂器演奏。獨特的音色、質感和節奏,伴有和諧韻律的主旋律是其特色。這種音樂常與「納馬步」(Nama-stap)舞蹈相得益彰。在過去,這一音樂是凝聚社區和村莊的紐帶,但是現在它面臨著許多威脅,僅有少數年長者仍在發揚該項傳統並擁有相關的知識和技能。

《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收錄活力嚴重不夠的活態遺產。名錄希望與遺產相關社群合作,動員國際合作和援助以加強這些文化習俗的傳承。截至目前,該名錄收錄在冊67個項目。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新增項目(按審議通過順序排列):

韓國——韓國燃燈會

燃燈會是遍及整個韓國的風俗。在農曆四月初八佛誕日臨近之日,街道上會懸掛各色燈籠,拎著手工燈籠的民眾聚集起來參加慶祝遊行。這個一年一度的節日從沐浴小佛像的神聖儀式開始,隨後是公眾遊行,再之後參加者會聚集在一起參加娛樂活動和集體遊戲。該節日在促進社會融合中起著關鍵作用,歡慶的氛圍能暫時消除社會界限。

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傳統薩杜編織

傳統薩杜(Al Sadu)編織是指貝都因婦女製作的傳統紡織品,阿拉伯語「薩杜」指橫向編織。它是使用天然纖維在地織機上製成的經面平紋織物,所得布料編織緊密、經久耐用,其圖案常體現沙漠環境。薩杜製作工藝的主要傳承者是年長的貝都因婦女,她們在技能傳授方面發揮著關鍵作用。如今,薩杜作為功能性物品的作用下降,變成了深厚傳統和文化的載體。

塞爾維亞——茲拉庫薩陶器製作,茲拉庫薩村的手工陶輪制陶

該遺產製造用於熟食加工的無釉容器。茲拉庫薩(Zlakusa)陶器廣泛用於塞爾維亞各地的家庭和餐館,器皿原料為陶土和方解石,陶輪僅由手工操作,成品上多裝飾有幾何圖案。據稱用茲拉庫薩陶器烹製的某些菜餚具有獨特風味。這類陶器與茲拉庫薩村及其周圍地區密切相關,體現了這裡與自然環境的緊密聯繫。

新加坡——新加坡的小販文化,多元文化城市背景下的社區餐飲習俗

小販文化見於新加坡的各個角落。小販們為小販中心食客準備各種食物。這些中心充當著「社區餐廳」,讓不同背景的人們聚集在一起共享就餐體驗。中心還開展棋牌、街頭表演、自助繪畫等活動。小販中心從街頭飲食攤販演變而來,已成為新加坡多元文化城市國家的標誌。小販們一般售賣經過多年改良的特色食品,並將其食譜、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年輕的家庭成員或學徒。

西班牙——葡萄酒奔馬節

葡萄酒奔馬節(Los Caballos del Vino)是一種馬文化,每年5月1-3日在卡拉瓦卡德拉克魯斯 (Caravaca de la Cruz)舉行,包含一系列的活動。首先,馬匹會披上華麗的繡花鬥篷,並通過各種遊行予以展示。從山頂到城堡的賽馬是最令人期待的時刻,最優秀的騎手和最精美的鬥篷將獲得獎品。葡萄種植和馬匹養殖是該地區經濟、歷史和文化的固有組成部分,這一節日展示了友誼以及人與馬之間的關係等傳統價值。

瑞士、法國——鐘錶機械和藝術機械技藝

鐘錶機械和藝術機械技藝被用於製作計量、計時、藝術自動機、機械機器人、雕塑和動畫繪畫、音樂盒和鳴鳥等物件,這些技術用品和藝術品均具有產生運動或發出聲音的機械裝置。在發揮經濟功能的同時,這些技能也影響了相關地區的建築、城市景觀和日常社會現實。這些地區的手工藝十分活躍。

突尼西亞——克肯納群島的夏爾非亞捕魚法

克肯納群島的夏爾非亞(Charfia)捕魚法是一種傳統的被動捕魚技術,該技術利用當地的水文條件、海床輪廓以及海陸自然資源。夏爾非亞是一種固定的漁獲裝置,通常僅在秋分和六月之間運行,以給海洋生物休養生息的時間。每年的裝置重建是社區性活動。夏爾非亞捕魚法需要對水下地形和海流有廣泛的了解,是這裡的島民使用的主要捕魚技術,因而成為該群島所有島民的認同元素。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聯傳統阿夫拉賈灌溉體系及與其建設、維護和公平配水有關的口述傳統、知識和技藝

阿夫拉賈(Al Aflaj)灌溉體系是一個從地下水源到盆地的長距離輸水系統。水依靠逐級梯度落差流動,而地下隧道則減少了蒸發。阿夫拉賈還包括一個地面渠道網絡,用於向當地農場分配水。幾個世紀以來,阿夫拉賈灌溉體系一直在提供飲用水和農場灌溉用水,彰顯了沙漠缺水環境下的社區創造力。

阿拉伯聯合大公國、阿曼——賽駱駝,與駱駝有關的社會習俗和節慶遺產

賽駱駝是一種在相關社群中很受歡迎的習俗。參賽駱駝根據品種、原產地和年齡選出,接受特殊飼養和訓練後方參加比賽。比賽在特殊設計的場地上進行,每輪通常有15-20頭駱駝參加。與其相關的知識和技能通過觀察、模仿和口頭傳承獲得。賽駱駝在貝都因社會中的重要性與駱駝在沙漠環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關。

尚比亞——布迪馬舞蹈

布迪馬(Budima)舞蹈是韋族(Wee)人一年四季在各種儀式場合進行的武士舞蹈,男子、女性和兒童都會參與其中。男性扮演善戰的武士,他們用長矛模擬戰爭,而其他人則吹奏一組以羚羊角製成的單音笛/號和高喊。女人們戴著珠串和腳鈴邊歌邊舞,充滿活力。布迪馬舞蹈是凝聚韋族人的一種方式,他們為民族的舞蹈深感自豪。

阿爾及利亞、茅利塔尼亞、摩洛哥、突尼西亞——與古斯米的生產和消費有關的知識、技術和實踐

與古斯米生產和消費有關的知識、技能和實踐包含了有關群體生產古斯米的方法、加工條件和工具,及其衍生的人工製品和消費的情況。古斯米的準備過程涉及一系列的操作,需要使用專用工具,且具有一定的儀式性。在不同地區、季節和場合,古斯米會搭配不同蔬菜和肉類食用。這道菜象徵著團結、好客和共享美食等社會和文化理念。

阿根廷——恰馬梅

恰馬梅(Chamamé)是一種常見於阿根廷科連特斯省的文化表達形式,其主要元素包括一種 「親密擁抱」舞蹈、「musiqueada」 音樂社交活動以及名為「sapukay」的吟嘯(一種伴隨著身體律動來傳達情感的別具特色的吟唱)。相關歌唱形式源於宗教歌曲。恰馬梅最初是用瓜拉尼語演唱的,但現在以西班牙語和瓜拉尼語相結合的形式進行傳播。恰馬梅音樂和舞蹈常出現在社區和家庭聚會、宗教慶祝活動和其他節慶活動中。

亞塞拜然——傳統石榴節慶典及文化

石榴節(Nar Bayrami)是每年10月/ 11月在亞塞拜然蓋奧克恰伊地區舉辦的年度節日慶典,意在慶祝石榴豐收及其數百年的食用歷史和象徵意義。石榴文化涵蓋了有關石榴生產的程序、知識、傳統和技能。它不僅用於各種美食的烹飪,還常見於手工藝品、裝飾藝術品、神話、故事等創意文化之中。該節日通過弘揚石榴的實用和象徵意義彰顯當地自然和文化。

亞塞拜然、伊朗、土耳其、烏茲別克斯坦——細密畫藝術

細密畫這種藝術形式主要涉及在書籍、地毯、紡織品、陶瓷以及其他媒介上設計和創作微型繪畫,繪畫顏料通常由金、銀和各種有機染料製成。細密畫最初主要用於書本插圖,經過後期演變,如今在建築領域和公共空間裝飾中也有其身影。這種傳統工藝一般通過師徒關係傳承,它同時還是社會、文化身份認同的組成部分。

波士尼亞與赫塞哥維納——庫普雷斯的割草比賽傳統

每年7月在特定草地上舉行的年度割草比賽是庫普雷斯市最重要的社交活動。比賽內容為使用大鐮刀人工割草。緣於高地區的海報高度,在這裡割草需要足夠的力量和特殊的技巧,比賽結果根據用時、用工和割草量來評判。比賽以往僅限18歲及以上的男性參加。這一傳統在家族內部父子相傳。

中國——太極拳

太極拳是基於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養生觀念,以中正圓活為運動特徵的傳統體育實踐。該遺產項目注重意念修煉與呼吸調整,通過習練達到修身養性、強身健體的目的。該遺產項目起源於17世紀中葉中國中部的河南省,現已廣泛普及至全國其他地區。受道家、儒家思想和中醫理論的影響,太極拳已發展出多個流派。

中國、馬來西亞——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

送王船是廣泛流傳於中國閩南和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的禳災祈安儀式,是植根於濱海社區共同崇祀「代天巡狩王爺」(簡稱「王爺」)的民間信俗。王爺受上天委派定期赴人間各地巡查,拯疾扶危,御災捍患;而海上罹難者的亡魂(尊稱為「好兄弟」)四處漂泊,無所歸依。因而,人們定期舉行迎王、送王儀式,迎請王爺巡狩社區四境,帶走「好兄弟」。該遺產項目體現了人與海洋之間的可持續聯繫。

捷克——聖誕樹裝飾玻璃珠的手工吹制

「聖誕樹裝飾玻璃珠的手工吹制技術」製作出經過手工鍍銀、著色和裝飾的珠子。作為北波西米亞克爾科諾謝山和伊澤拉山區的重要文化元素,該傳統技藝通過家族世代相傳。庫哈維(Kulhavý)家庭作坊在該技藝的傳承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這是在經濟轉型中倖存下來的唯一小型作坊。在關於傳奇高山統治者克拉科諾什(Krakonoš)的民間故事中,經常出現此類聖誕節裝飾品的製作。

芬蘭——芬蘭桑拿文化

桑拿文化是多數芬蘭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傳統上,桑拿屋被視為神聖的地方,又被稱為 「自然教堂」。人們不僅在桑拿屋裡洗滌身體,還在這裡淨化心靈並享受內心的寧靜。桑拿文化包含多樣的形式和方法,但並無高下之分。相關傳統在家庭中傳承,它可以在私人住所或公共場所進行。

法國、比利時、盧森堡、義大利——號手音樂藝術,一種與歌唱、氣息控制、顫音、場地及氛圍共鳴有關的樂器技巧

該遺產內容為圓號的演奏技術和技巧。圓號演奏是一種激發音樂創造力的表演藝術,經常出現在各種節日場合。號手們擁有不同的社會文化背景,因此,這種社會大融合是當下圓號演奏的特點之一。圓號樂庫自17世紀以來持續豐富,擁有廣泛且生動的曲目,對這些常見曲目的演繹也讓樂手們感受到了強烈的歸屬感和傳承感。

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班頓

班頓是一種押韻的馬來詩歌。它是東南亞沿海地區最廣為流傳的一種口頭文化形式。許多詩句主要抒發對情侶、家庭、社區和自然世界的愛。班頓提供了一種社會可以接受的、間接的溝通方式。由於詩句中包含了宗教和文化價值,所以它也是道德教育的載體。在婚慶、儀式和正式典禮上,人們會把班頓融入歌唱和書寫當中。

伊朗、亞美尼亞——聖達太修道院朝聖之旅

每年一度、為期三天的聖達太修道院(St Thaddeus Apostle Monastery,位於伊朗西北部)朝聖之旅旨在向聖達太(St Thaddeus,基督的使徒之一)和聖桑圖卡德(St Santukhd,第一位基督教女殉道士)兩位聖人致敬。該朝聖之旅是伊朗裔亞美尼亞人及亞美尼亞使徒教會信徒們一項重要的社會和文化活動。紀念儀式包括特殊的禮拜儀式、遊行、祈禱和齋戒,活動高潮為聖彌撒。活動期間還會安排亞美尼亞傳統民間表演,朝聖者會享用亞美尼亞菜餚。

義大利、法國——玻璃珠藝術

玻璃珠藝術需要精通相關知識,並熟練掌握玻璃與火的使用。該藝術運用特定的傳統工具和流程,生產出的珠子類型多樣,例如義大利的流光珠和蔗形珠,或法國的空心珠(使用芯軸製作或向空心管吹氣而成)。用玻璃珠製成的禮物常用於一些具有紀念意義的活動和社交場合。這種實踐一方面加強了社會凝聚力,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手工業者和工藝品製作的靈巧性。

日本——與日本木構建築的保護和傳承有關的傳統技藝、技術和知識

該遺產包括左官抹灰技術、日本扁柏樹皮的收割、漆畫以及榻榻米墊的生產等一系列傳統技能、技術和知識。木材自古以來就被用於房屋建造,工匠大師培訓學徒作為接班人。如今,相關知識和傳統技能主要依靠保護協會傳承。傳統木結構的修復工作需要合作,有利於提升社會凝聚力以及增強社區文化身份認同。

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土耳其——傳統的智力和戰略遊戲:播棋

播棋是一種傳統的智力和戰略遊戲,一般在專用或臨時的棋盤上(例如地面挖出的小洞)進行。該遊戲有多種衍生形式,棋子可以是石子、小木球、堅果或種子,這些棋子被擺放在各個小洞中,集得最多棋子的一方獲勝。這種遊戲還與木雕、石雕和珠寶製作等傳統手工藝有一定關係。該遊戲有助於提高遊戲者的認知、動作和社交技能,以非正式和正式教學的形式傳承。

馬拉威、辛巴威——製作和演奏拇指琴的藝術

在馬拉威和辛巴威,製作和演奏傳統拇指琴姆比拉/桑西(Mbira / Sansi)的藝術在相關社會群體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拇指琴由一塊木板和固定在上面的金屬簧片組成,有些還會安裝在葫蘆或木製共鳴箱上。這種樂器的流暢樂音神秘、寧靜且迷人。它演奏的音樂通常為周期循環性旋律,伴唱的歌曲會傳達重要信息,比如譴責不良行為。因此拇指琴是一種譴責暴力及其他社會弊病的「武器」。

馬爾他——伊阿弗提亞,馬爾他扁平酵母麵包的烹飪藝術和文化

伊阿弗提亞(Il-Ftira)麵包是馬爾他群島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這種麵包皮厚,內部質地輕盈,帶有不規則的大孔。常見食用方法為對半切開之後夾上地中海風味的食材,如橄欖油、西紅柿、續隨子和橄欖,以及其它季節性食材。將伊阿弗提亞作為零食或開胃菜的飲食文化能促進馬爾他人的身份認同。熟練的麵包師須以手工為麵包塑形。學徒在麵包房學習和實踐,同時還有各種其它類型的培訓項目。

巴拉圭——藥草文化中的涼馬黛茶習俗和傳統知識,巴拉圭瓜拉尼傳統飲料

涼馬黛茶(Terere)是一種傳統飲品,製作方法為於水壺或保溫瓶中用冷水衝泡在研缽中碾碎的藥草(Pohã Ñana),飲用時倒入放有馬黛茶葉(yerba mate)的玻璃杯中,再用特製吸管啜飲。涼馬黛茶製作是一種按照一系列預先設定的規則而進行的親密儀式。每種藥草都對健康有益,並包含著世代相傳的智慧。這種實踐不僅增強了社會凝聚力,且有助於提高人們對瓜拉尼豐富的文化和植物遺產的認識。

波蘭、白俄羅斯——樹林養蜂文化

樹林養蜂文化涉及與森林地區的樹木蜂房或原木蜂房中繁育野生蜜蜂的有關知識、技能、做法、儀式和信仰。樹林養蜂人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照養蜜蜂,儘可能減少對其自然生命周期的幹擾。這種文化催生了多種社會實踐,以及烹飪和醫學傳統。相關傳承主要在樹林養蜂家庭內部和兄弟之間進行。這一遺產不僅可以培養一種團體歸屬感,還能提高對環境責任的共同認知。

《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致力於提高社群傳統和知識技藝的能見度,現已收錄492個項目。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錄》新增項目:

法國——馬提尼克島多槳帆艇,建造與航行實踐遺產保護典範

馬提尼克島多槳帆艇(yole)的船體根據當地海岸的特殊環境打造,已使用幾個世紀,反映了傳統船隻在該地區歷史上的重要性。在多槳帆艇面臨消失的威脅時,人們自發開展了對它的保護運動,並逐年壯大。保護運動的主要目的是保留當地造船者的專業知識,傳播帆艇專業技能,加強青年艇手與當地社區之間的聯繫以及建立一個聯合會來組織重大活動。

德國、奧地利、法國、挪威、瑞士——歐洲大教堂作坊的手工藝技術和慣常習俗、技藝、傳承、知識發展以及創新

大教堂作坊(Bauhüttenwesen)誕生於中世紀的歐洲大教堂建築工地上。在德國,大教堂作坊既指建造和修復建築物的作坊行會網絡組織,也指作坊本身。現在的作坊與歷史上一樣,是相關行業密切合作的平臺,形成了跨越國界的超區域網絡。面對這類技術技能日益稀缺的現實,大教堂作坊已成為保存、傳播和發展傳統技術和專門知識的機構。

希臘——多聲部大篷車,研究、保護和推廣伊庇魯斯的多聲部唱法

多聲部大篷車(Polyphonic Caravan)是一項旨在研究、保護和推廣伊庇魯斯多聲部唱法的長期項目。這種歌曲由一隊歌手共同演唱,內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在1990年代中期,一群年輕人成立了非政府組織「阿比羅斯(Apiros,多聲部大篷車)」,以解決伊庇魯斯居民流失對該傳統造成的威脅。他們的主要目標仍然是提高對該實踐的認識,以文字加以記載,並在傳承者之間搭建橋梁,將他們凝聚在一起。

《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優秀實踐名錄》有助於分享成功的保護經驗,是將活態文化實踐和知識有效傳播給子孫後代的典範。截至目前,該名錄已收錄25項優秀實踐。

(原題為《教科文組織新批准32項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古斯米等跨國遺產將加強人類團結》)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觀察|申遺成功後,太極拳仍面臨三大掣肘
    2008年,太極拳開啟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路,這一走,便是12年。「由於我國文化遺產眾多、競爭激烈、申報數量限制等種種現實情況,太極拳申遺之路費時不短。但我們的申遺工作從未止步。」河南省溫縣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副組長嚴雙軍說。太極拳成功申遺凝聚了各方智慧和力量。
  • 五大洲21國中醫專家 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
    原標題:海內外中醫界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共享太極、擁抱健康」——海內外中醫界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大會22日在線上舉辦。本次會議由全歐洲中醫藥專家聯合會主辦,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指導,天津中醫藥大學和河南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協會承辦。
  • 太極拳申遺成功之後:外村的都想來學拳,「四大金剛」弟子遍天下
    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錘子從抬起到落下,僅用了幾秒的時間,但是對河南陳家溝而言,為了這記錘響走了12年,而太極拳則發展了幾百年。太極拳從誕生到成為人類「非遺」,中間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又經歷了怎樣綿延曲折的歷程?12月25日來到陳家溝,尋找陳家溝的故事,感受申遺成功後陳家溝的變化。「外村的都想來學拳,討個好營生」陳家溝位於焦作溫縣城東,原名常陽村。
  • 保定鐵球申遺成功
    8月18日,「保定鐵球申遺成功授牌儀式」暨「大型鐵球健身舞蹈表演活動」在保定市蓮池區西高莊體育場舉行。    保定鐵球又名健身球,歷史悠久,屬「保定三寶」之首。保定的中老年人喜歡玩鐵球,一般用一隻手託著兩個鐵球玩耍,以舒筋活絡,強身健體。
  • 世界百萬太極拳愛好者共同演練成功挑戰金氏世界紀錄
    「共享太極·共享健康」世界百萬太極拳愛好者共同演練啟動儀式,當日上午在主會場焦作市太極體育中心隆重舉行,並成功挑戰最大規模武術表演(多場地)的金氏世界紀錄。  在首都北京,一場別開生面的高規格活動啟動儀式同時隆重舉行。
  • 中國確定3年申遺項目!一起走遍55項中國世界遺產!
    我國明年的申遺項目已確立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這是一個自然遺產項目,2022年我國將申報文化遺產項目。因此,只要今年我國「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就將確定成為2022年我國唯一的世界遺產申報項目。
  • 渝黔桂四處喀斯特景觀申遺成功
    新華社發中國園林網6月24日消息:正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23日繼續舉行會議,審批各代表團提交的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申請報告,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遺項目獲批通過。本屆會議批准的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是第一期項目的拓展,不單獨佔用世界遺產名錄名額。到目前為止,我國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項目總數已達47項,位列全球第二,僅次於義大利。
  • 河南焦作邀全球百萬人同練太極拳挑戰吉尼斯成功
    今晨5時20分,金氏世界紀錄總部認證官連續工作13個小時,審查完焦作市15個演練點的所有音像資料,確認焦作市成功挑戰最大規模武術表演(多場地)的金氏世界紀錄,並頒發了證書。來自北京體育大學、首都體育大學、新華網、清華EMBA、中國廣播電視報等太極拳協會的500餘名太極拳習練者在奧林匹克公園,由朱天才帶領共同演練太極拳,與北京261個太極拳站點的2萬餘名太極拳愛好者,見證了百萬人演練太極拳的盛況。在主會場焦作市太極體育中心,市委副書記、市長謝玉安在啟動儀式上致辭。10時42分,張玉萍宣布活動開始。
  • 巨蟒出山——中國江西三清山的申遺之路
    這一發現讓他怦然心動:主動出擊,走申遺之路,通過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推動對聖山的保護,這不正是一條讓三清山走向世界的陽光大道嗎?  劉書宗來到北京才真正知曉了申遺之路的艱難。浙江西湖與京杭大運河已在這條競爭愈演愈烈的申遺道路上奮進了十幾個年頭,河南嵩山少林寺也已是申報爭取多年未果。主管申遺工作的建設部的一位司長對他說:「按照現在的報名排隊,你們需要等上100年。」
  • 韓國又去申遺,竟然成功了!網友:宇宙早晚是韓國的!
    隨著中國遊客的腳步,我們了解到了世界上的不同景觀,我們無非是通過網絡,了解到他們的,但是最近,我們了解到了這件事情,確實讓很多中國網友感到氣憤不已,韓國竟然又一次升級成功!提起韓國大家應該非常熟悉,畢竟韓國和我們中國的交流是非常多的,不僅是在娛樂文化上,兩國之間的交往也還算好,但是韓國媒體最近又報導了一件事情,就是在模里西斯舉行的第13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上,韓國竟然將摔跤申遺成功,這次的申遺成功,意味著韓國將有20件非物質文化遺產。
  • 鹽城申遺成功後,曾經被很多人問起的問題有了答案—— 世界級溼地...
    7月,長三角新增兩處世界遺產,位於杭州的良渚古城遺址與位於鹽城的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相比良渚古城,鹽城溼地的「動靜」小了點。不少人知道的是,這是我國首個濱海溼地類自然遺產,是全球數百萬遷徙候鳥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其中包括多種珍稀瀕危物種。
  • 日本反思申遺熱:花錢申遺 不如花錢保護
    在日本一些成功申遺的地區,盛名之下的一些負面效應正在顯現。2007年成功申遺的石見銀山位於日本島根縣大田市,是日本歷史上持續開採400年的著名銀礦,人們在那裡發現了大大小小600餘處保持原貌的坑道。通往山上景點的主要通道是山腳下一條約1000米長的古街,至今仍有一些居民居住在這條古街上。石見銀山申遺成功後,蜂擁而至的旅客一度讓當地居民不堪其擾。
  • 曲折跌宕的大熊貓棲息地「申遺」之路
    否則,世界自然基金會怎麼會以大熊貓為會徽、會旗,還有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美國國家動物園之友等動物保護組織的會徽,也紛紛效仿。世界自然保護聯盟更是直截了當地提出:中國申報自然遺產,最重要的就是大熊貓保護,就申報這個項目!話到這份上,「申遺」似乎如囊中取物。說起容易做起難,「申遺」路上磕磕絆絆。
  • 可可西裡申遺成功背後:連續8年未發生藏羚羊盜獵案
    中新社記者 武仲林 攝  中新網北京7月8日電 可可西裡申遺成功!波蘭當地時間7日下午,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可可西裡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1處世界遺產,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
  • 黃山申遺成功30年 融入全球保護地治理體系
    新華社合肥12月31日電(記者陳尚營)30年前的12月,中國安徽的黃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黃山申遺成功30年來,景區接待遊客數量從當年的66.98萬人上升到2019年350.08萬人。遊客量雖在增加,但黃山對世界遺產的保護從未放鬆。
  • 揭密大熊貓棲息地申遺始末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最終能否成功一事即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揭曉。一旦申遺成功,作為我國第一個以野生動物棲息地為名的世界自然遺產對自然資源保護有哪些更高的要求?其保護方式與傳統的動植自然遺產保護有什麼區別?7月11日晚,四川新聞網記者專訪了雅安蜂桶寨管理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大熊貓專家崔學振。
  • 專訪「四大金剛」之一陳正雷:太極拳最初用來搏擊 咋會不能打
    劉洋曾在「天宮一號」值守第二個夜班後,利用間隙打起了太極拳,景海鵬和陳冬也曾在天宮二號空間實驗室,打過巡天太極。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太極拳曾錯失一個揚名的機會,「你看過1982年上映的《少林寺》嗎?其實那是第二次拍的,早在1979年就拍了第一版。」
  • 黃海溼地申遺成功一周年 看看鹽城兌現承諾幹了哪些大事?
    一年前,這片溼地匯聚了全世界的目光。2019年7月5日,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一錘定音,鹽城黃海溼地作為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那一刻起,這顆黃海之濱的璀璨明珠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瑰寶。時光醞釀惦念和回想,時光也萌發累累碩果。時隔一年,這份珍貴的世界遺產證書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鄭重轉遞,在世人面前揭幕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