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申遺成功30年 融入全球保護地治理體系

2021-01-18 新華社新媒體

黃山風光美如畫。

新華社合肥12月31日電(記者陳尚營)30年前的12月,中國安徽的黃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黃山申遺成功30年來,景區接待遊客數量從當年的66.98萬人上升到2019年350.08萬人。遊客量雖在增加,但黃山對世界遺產的保護從未放鬆。

今年五一假期前夕,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助理總幹事奧託內在一次會議上以中國的黃山風景區為例發言,列舉了黃山在2月底開放後,針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在遺產地保護管理中靈活控制並及時調整遊客人數的措施。他認為遺產地開放之後,也應當這樣因地制宜、實事求是地確定目標。

黃山日出。

黃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市境內,是安徽旅遊的標誌,代表性景觀有奇松、怪石、雲海等。2020年是黃山列入《世界遺產名錄》30周年。作為中國4處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之一,黃山在30年的發展中,打造具有黃山特色的世界遺產協同管理體系,逐步融入全球保護地治理體系。

從2020年12月1日至2021年3月31日,黃山風景區內的西海大峽谷、蓮花峰進入冬季維護期,暫停對遊人開放。對於黃山來說,重要景點封閉輪休已成為常態。

遊客在爬山途中小憩。

黃山世界遺產管理辦公室副主任方媛說,20世紀80年代,考慮到部分熱門景點的承載力,黃山創造性地提出景點封閉輪休的理念,對始信峰實行封閉輪休。在封閉輪休期間,禁止遊人進入,通過人工措施輔助自然恢復的方式,恢復林下植被,促進樹木生長,改善生態環境。

經過近兩年的輪休,到1989年4月開放時,始信峰植物種類和生物量都有大幅度的增加,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的修復,景觀得以恢復。取得成功經驗後,陸續在天都峰、蓮花峰、丹霞峰、煉丹峰等高海拔景點進行推廣。

2014年,「黃山景點封閉輪休」被列為「中國履行《保護生物多樣性公約》第五次國家報告」的典型案例,由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向全球發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品牌名錄遺產地協同管理經驗交流會現場。

在成為世界遺產後,黃山分別於2004年、2018年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和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的成員,使得黃山成為同時擁有世界文化與自然混合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世界生物圈保護區三個品牌的風景名勝區。

2020年12月1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品牌名錄遺產地協同管理經驗交流會在黃山市召開。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園林局東海管理區副主任胡心亭認為,黃山能同時擁有這三個品牌,一方面說明黃山的自然和文化價值超越了國界,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另一方面,也體現了黃山在生物和文化多樣性協調管理以及帶動社區發展方面獲得了國際認可。

2008年以來,黃山先後有3名業務骨幹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遴選為世界地質公園評估員,代表教科文組織參與了義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國世界地質公園申請和評估的現場考察任務。曾參與評估的李維說,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僅分享了黃山世界地質公園保護管理經驗,提升了黃山在相關國家和地區的品牌知名度,同時也是一個學習的過程。

黃山先後與瑞士少女峰、美國優勝美地、希臘萊斯沃斯、柬埔寨吳哥窟、肯亞肯亞山等世界知名保護地締結友好關係,採取多種方式加強信息交流,開展友好合作。2018年,黃山與希臘萊斯沃斯島世界地質公園分別在北京、雅典、萊斯沃斯三地舉辦了科普攝影展。(圖片均由黃山風景區管委會提供)

相關焦點

  • 黃海溼地申遺成功一周年 看看鹽城兌現承諾幹了哪些大事?
    一年來,我市持續探索世界自然遺產可持續發展新路徑,構建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推動黃海溼地成為「共建共享、永續利用」的和諧遺產地,為建設「美麗中國」和全球生態治理貢獻更多「鹽城智慧」、提供更多「鹽城經驗」。後申遺時代,保護和傳承是重大課題。
  • 日本反思申遺熱:花錢申遺 不如花錢保護
    成功申遺對拉動旅遊升溫的作用十分有限,通常只在申遺成功後的最初幾年有明顯效果。在日本一些成功申遺的地區,盛名之下的一些負面效應正在顯現。2007年成功申遺的石見銀山位於日本島根縣大田市,是日本歷史上持續開採400年的著名銀礦,人們在那裡發現了大大小小600餘處保持原貌的坑道。通往山上景點的主要通道是山腳下一條約1000米長的古街,至今仍有一些居民居住在這條古街上。石見銀山申遺成功後,蜂擁而至的旅客一度讓當地居民不堪其擾。
  • 鹽城黃海溼地成功躋身「世遺」 填補我國濱海溼地類型遺產空白
    北京時間7月5日15:30,在亞塞拜然首都巴庫召開的第43屆世界遺產大會上,隨著一聲槌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通過將中國黃(渤)海候鳥棲息地(第一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至此,這塊位於鹽城的自然溼地成為我國第14處世界自然遺產,江蘇首個自然遺產,填補了我國濱海溼地類型世界遺產空白。
  • 觀察|申遺成功後,太極拳仍面臨三大掣肘
    北京時間2020年12月17日,我國單獨申報的「太極拳」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評審通過,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一時光彩加身。2006年,太極拳被列入我國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太極拳開啟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路,這一走,便是12年。「由於我國文化遺產眾多、競爭激烈、申報數量限制等種種現實情況,太極拳申遺之路費時不短。但我們的申遺工作從未止步。」河南省溫縣太極拳申報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導小組副組長嚴雙軍說。
  • 巨蟒出山——中國江西三清山的申遺之路
    這一發現讓他怦然心動:主動出擊,走申遺之路,通過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推動對聖山的保護,這不正是一條讓三清山走向世界的陽光大道嗎?  劉書宗來到北京才真正知曉了申遺之路的艱難。浙江西湖與京杭大運河已在這條競爭愈演愈烈的申遺道路上奮進了十幾個年頭,河南嵩山少林寺也已是申報爭取多年未果。主管申遺工作的建設部的一位司長對他說:「按照現在的報名排隊,你們需要等上100年。」
  • 中國確定3年申遺項目!一起走遍55項中國世界遺產!
    我國明年的申遺項目已確立為「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這是一個自然遺產項目,2022年我國將申報文化遺產項目。因此,只要今年我國「泉州:宋元中國的世界海洋商貿中心」申遺成功,「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就將確定成為2022年我國唯一的世界遺產申報項目。
  • 長三角一體化|後申遺時代,鹽城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典範
    自申遺成功以來,鹽城市委、市政府迅速謀劃部署「後申遺時代」黃海自然遺產地的保護管理工作。12月9日,《鹽城黃海自然遺產地保護管理及可持續發展三年行動綱要(2019-2021)》印發實施,這是鹽城市為自然遺產地保護管理利用精心繪製的「路線圖」。鹽城黃海溼地是我國自然遺產中與國際聯繫最緊密、受國際關注度最高的遺產地。
  • 可可西裡申遺成功背後:連續8年未發生藏羚羊盜獵案
    圖為2005年5月的可可西裡。中新社記者 武仲林 攝  中新網北京7月8日電 可可西裡申遺成功!波蘭當地時間7日下午,在波蘭克拉科夫舉行的第4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傳來振奮人心的消息,可可西裡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51處世界遺產,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世界自然遺產地。
  • 黃山環境保護的「加減法」
    近年來,黃山堅持「保護做加法、開發做減法,山上做減法、山下做加法」,遊客接待量一直控制在景區生態資源和諧共生中線範圍內,通過以空間換時間,實現了資源保護與旅遊可持續發展相得益彰。2003年以來,黃山旅遊接待每年增長10萬遊客,旅遊收入每年增加1億元。
  • 鹽城申遺成功後,曾經被很多人問起的問題有了答案—— 世界級溼地...
    不少人知道的是,這是我國首個濱海溼地類自然遺產,是全球數百萬遷徙候鳥停歇地、換羽地和越冬地,其中包括多種珍稀瀕危物種。被更多普通老百姓熟知的,是在這片世界遺產範圍內,有中華麋鹿園和珍禽自然保護區。還有呢?似乎也難再說出一二來。
  • 線性文化遺產的保護管理體系探析
    2007年4月,國家文物局發出《關於做好大運河保護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的通知》。2008年3月,大運河沿線33個城市成立「大運河申遺城市聯盟」,會議達成並發表「大運河保護與申遺揚州共識」。2009年4月,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省部際會商小組第一次會議通過了《大運河保護和申遺省部際會商小組工作制度》、《大運河保護和申遺2009—2010年工作計劃》等文件。2011年4月,首批大運河申遺預備名單對外公布。
  • 渝黔桂四處喀斯特景觀申遺成功
    2011年7月24日,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大才鄉的喀斯特地貌。新華社發中國園林網6月24日消息:正在卡達首都多哈舉行的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23日繼續舉行會議,審批各代表團提交的申報世界遺產名錄申請報告,中國南方喀斯特二期申遺項目獲批通過。
  • 廣州"海上絲綢之路"將申遺 已正式成立申遺工作小組
    可是她卻差一點與「海上絲綢之路申遺城市」失之交臂。  2006年,《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 「絲綢之路中國段」,廣州未入其列。  2012年,經過長達五年的努力,廣州列入「海上絲綢之路」9個聯合申請城市之中,申遺實現「零」的突破。  去年年底開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被國家提上重要議程,廣州申遺工作也隨之進入「攻堅階段」。
  • 世界第三大沙漠巴丹吉林開啟申遺之路
    在全球範圍內,臨近巴丹吉林沙漠的騰格里沙漠有400多個湖泊,是中國湖泊最多的沙漠,但是騰格里沙漠湖泊較為單一,多樣性較弱,分割湖泊群的沙丘低矮,不具備巴丹吉林沙漠高大恢弘的沙丘與湖泊交錯發育的地貌景觀特徵。而且近年來騰格里沙漠附近工業化對湖泊汙染嚴重,保護狀況受到影響。
  • 把保護「中華水塔」融入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過程
    2021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將正式施行。回首過去的5年,長江沿岸各省市以釘釘子精神整治生態環境問題,護一江春水向東流。被譽為「三江源」的青海,更是把保護生態環境擺在極端重要的位置,把保護「中華水塔」的重任扛在肩上,全力推進環保攻堅戰,為長江、黃河等流域水質的優化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要貢獻。當前,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已經完成,要把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融入基層治理和鄉村振興全過程,從基層抓起,從細微之處抓起,再接再厲、久久為功,為美麗中國建設貢獻青海力量。
  • 揭密大熊貓棲息地申遺始末
    四川大熊貓棲息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最終能否成功一事即將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揭曉。一旦申遺成功,作為我國第一個以野生動物棲息地為名的世界自然遺產對自然資源保護有哪些更高的要求?其保護方式與傳統的動植自然遺產保護有什麼區別?7月11日晚,四川新聞網記者專訪了雅安蜂桶寨管理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的大熊貓專家崔學振。
  • 淄博博山九宮八卦斬穴拳申遺成功 老拳師終夢圓
    原標題:博山九宮八卦斬穴拳申遺成功 老拳師終夢圓  11月21日,紀榮章在武館中傳授拳術。  11月初,九宮八卦斬穴拳被國家體育總局體育文化發展中心授予「中國體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推廣項目」榮譽稱號。  紀榮章,九宮八卦斬穴拳的傳承人,一位為申遺奮鬥了8年的老人。
  • 五大洲21國中醫專家 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
    原標題:海內外中醫界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共享太極、擁抱健康」——海內外中醫界慶祝太極拳申遺成功大會22日在線上舉辦。本次會議由全歐洲中醫藥專家聯合會主辦,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指導,天津中醫藥大學和河南陳家溝陳氏太極拳協會承辦。
  • 全球海洋治理的未來及中國的選擇
    海洋治理的區域主義和全球主義路徑各有優勢、相互補充。面對全球性、跨區域海洋挑戰與威脅,多邊主義、全球主義的海洋治理必不可少,而區域主義的優勢也將慢慢融入其中,並形成「混合主義」的海洋治理路徑。對於中國而言, 倡導多邊主義和全球主義的海洋治理路徑,並推進在南海及周邊地區的海洋治理合作,將是在全球海洋治理體系的重建中爭取更多話語權、推進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較為可行的選擇。
  • 千年古城希伯倫申遺成功 巴以態度迥異
    巴勒斯坦各界對申遺成功表示歡迎,以色列則憤怒不已。  【巴勒斯坦歡呼「外交勝利」】  希伯倫距耶路撒冷40公裡,有至少3000年歷史,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城內的易卜拉欣清真寺是伊斯蘭教聖地。同時,這座清真寺所在地也是猶太教聖地,被稱為先賢墓,又稱教祖陵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