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山環境保護的「加減法」

2021-01-18 華夏經緯網

    剛剛過去的中秋小長假,黃山風景區接待中外遊客4.5萬人。「在任何一個旅遊高峰期,黃山的遊客接待量始終保持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盲目追求遊客量的增長。 」黃山管委會負責人介紹,黃山規劃區面積160.6平方公裡,目前開發開放的遊覽區域僅一半左右。

    近年來,黃山堅持「保護做加法、開發做減法,山上做減法、山下做加法」,遊客接待量一直控制在景區生態資源和諧共生中線範圍內,通過以空間換時間,實現了資源保護與旅遊可持續發展相得益彰。2003年以來,黃山旅遊接待每年增長10萬遊客,旅遊收入每年增加1億元。

    景區內砍一棵樹,都得報經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批准——

    「頂層設計」 保護一草一木

    每天有成千上萬的遊客,周邊是星羅棋布的村舍。黃山從對外開放之初就一直面臨著保護管理的巨大壓力。

    「黃山的建設發展始終以規劃為先導,探索『國家公園』的保護管理模式,劃定的保護區範圍就達490平方公裡。 」黃山管委會負責人介紹,1982年,黃山在全國風景名勝區中最早啟動《總體規劃》編制,黃山規劃委員會主任一直由省長擔任。

    1989年,省人大頒布《黃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在全國率先對風景區的保護與管理立法。 2005年,黃山委託清華大學修訂編制《黃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07-2025)》,更加突出平衡科學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注重公眾教育與遊客體驗、統籌景區內外有序發展等可持續發展理念。同時,強調從單一視覺景觀保護轉向生物多樣性保護,從點狀保護轉向網絡式保護,從景區內自我保護轉向區域統籌、聯動保護,從被動的絕對保護轉向主動的平衡保護。 「大到項目建設,小到一草一木,黃山都有一整套以規劃為控制依據的項目管理和審批程序,甚至連景區內砍一棵樹,都得報經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批准。 」黃山規土處負責人介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2屆會議高度評價黃山的保護管理成果,認為「黃山是一個管理得很好的世界遺產地,是一個有著大量遊客到訪的複雜景區的亞洲管理典範」。

    熱點景觀區實行「封閉輪休」,推廣「山上遊、山下住」——

    管理創新 嚴控環境容量

    壽逾千年的迎客松是黃山的標誌性景觀。從1981年開始,「一人一樹」的迎客松守松人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崗位。

    多年來,黃山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著力創建環境友好型景區,在全國首創了一系列保護管理做法:1987年開始,對蓮花峰、天都峰、丹霞峰、獅子峰等熱點景觀區實行「封閉輪休」;建立了寬4公裡、長100公裡的防治松材線蟲生物隔離帶,建設高山防火水網,實現「全山禁菸」,對古樹名木實行「一樹一策」;率先推行「垃圾和洗滌下山、淨菜上山」,實行全山「汙水統管、達標排放」以及景區內遊客換乘;推廣「山上遊、山下住」,拆除景區內各類建築面積近4萬平方米;投入1.5億元,建成了數位化、智能化的資源保護指揮調度中心。

    為破解山嶽型景區淡旺季失衡現象,黃山推出賞雪遊、攝影遊、年俗遊、溫泉遊等新產品,推動冬遊市場持續升溫,並在全國旅遊景區率先測定和公布日最佳和最大接待容量,推出「預測、預約、預報」聯動機制,將生態旅遊活動的強度、規模和範圍控制在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能力允許的範圍之內。建立氣象機構57年來的相關數據表明,黃山全年降水總量穩定在2400mm左右,年平均氣溫誤差僅0.3℃。目前,景區主要環境質量要素均常年保持「優級」等級,其中空氣負氧離子含量常年穩定在每立方釐米3萬個以上。

    遊客和周邊群眾成為景區保護管理的主體——

    凝聚合力 保護景區資源

    今年端午小長假開始,黃山風景區發起「遊客自帶垃圾下山」的倡議,得到了廣大遊客積極響應和廣泛參與。

    「遊客和周邊社區群眾不僅是景區建設發展的重要參與者,更是景區保護管理的主體。」黃山管委會負責人介紹,黃山無論是規劃編制實施還是項目論證建設,都通過各種方式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

    作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世界地質公園,黃山自覺遵守相關義務,與國內知名風景名勝區共同發表《「綠色生活、低碳發展」黃山宣言》,率先創建世界遺產地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觀測區、全球目的地可持續旅遊標準實驗區,統一導遊培訓和導遊詞編寫。同時,加大投入,規範景區標誌標牌,建設遊客中心、地質博物館,通過聲光電等現代多媒體技術以及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寓教於樂開展科普教育,使遊客自覺參與、主動保護景區各類資源。除常年對兒童、老年人、軍人、殘疾人等群體遊客實行優惠政策外,黃山每年還針對紀念日、寒暑假等不同時段,自駕遊、航空遊、修學遊等不同群體以及本市本省、長三角、北方市場等不同區域,推出各類優惠政策,盡最大可能讓利於遊客,推動科普教育社會化。同時,通過項目合作、投資旅遊服務設施建設等方式,統籌整合黃山市及周邊地區旅遊景區、星級飯店、旅行社、「農家樂」等服務行業,支持黃山市各地以及景區周邊鄉鎮發展現代服務業。(記者吳江海)

來源: 安徽日報  轉自:新華網

相關焦點

  • 黃山申遺成功30年 融入全球保護地治理體系
    黃山風光美如畫。新華社合肥12月31日電(記者陳尚營)30年前的12月,中國安徽的黃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名錄。黃山申遺成功30年來,景區接待遊客數量從當年的66.98萬人上升到2019年350.08萬人。遊客量雖在增加,但黃山對世界遺產的保護從未放鬆。
  • 黃山釋放380萬花絨寄甲對付天牛 全力保護黃山松
    黃山釋放380萬花絨寄甲對付天牛 全力保護黃山松時間: 2013-08-26責任編輯: 楊林旅遊_中國網 中國網8月26日訊 根據《中央財政林業科技推廣項目——黃山風景區櫟旋木柄天牛綜合防控項目實施方案》要求,近日,黃山風景區資源保護部門將採購的380萬花絨寄甲在松林和櫟屬植物林中釋放
  • 黃山構建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黃山構建生態環境監測體系 2017-02-20 09:15:00來源:央廣網   據黃山市政府消息
  • 黃山epe珍珠棉被廣泛應用的原因
    伴隨著社會發展的持續發展趨勢,大家對日常生活的包張高度重視水平呈現的應用是愈來愈關鍵,無論是在快遞公司的包裝還是產品的貯藏都是有一定的應用,那麼黃山epe珍珠棉究竟有如何的特點被普遍應用呢?黃山epe珍珠棉是一種新式環境保護的包裝製品,它是由密度低高壓聚乙烯脂經物理學聚氨酯發泡造成成千上萬的單獨汽泡組成的包裝。並且它本身還擺脫了一般泡沫膠易破、形變、恢復差等一系列的缺陷。並且黃山epe珍珠棉還具備防水防火防水、抗震、隔音降噪、隔熱保溫、延展性能佳、延展性強、循環系統重塑、環境保護、耐撞力好等眾多優勢,亦具備非常好的抗有機化學特性。
  • 三角函數:加減法公式
    緊接上一篇:三角函數:正弦餘弦定理及應用這篇我們推導三角函數中加減法與和差化積公式。
  • 月星集團黃山一項目被叫停
    本報記者曹學平黃山報導  初夏時節,安徽省黃山市綠核金竹山林木茂密,鬱鬱蔥蔥,綠意盎然。  不過,在皖贛鐵路以北黃山市林科所附近的山間卻裸露著一大片的土嶺,背後被開挖的山體已遮蓋上苫布。
  • 黃山:紅嘴藍鵲的幸福生活
    溫馨快樂的一家紅嘴藍鵲 姚育青 攝   夏日黃山,綠樹成蔭,蒼翠欲滴;春日的黃山,山花漫爛,山鳥繁衍;一片景,兩隻雀,一個樹梢,也許就是濃縮了的整個世界。  紅嘴藍鵲,即中國神話傳說中的青鳥。  長相廝守在黃山,用歌聲歌唱對黃山的愛戀之情,謳歌黃山的生態美、和諧美,紅嘴藍鵲就是這樣,深愛著黃山,築巢、繁衍、築巢,子子孫孫周而復始的繁衍在黃山,祖祖輩輩日復一日的歌唱黃山。  小卡片:  紅嘴藍鵲又名赤尾山鴉、長尾山鵲,是鵲類中體形較大和尾巴較長、羽色美麗的一種,也是古今花鳥畫中常見的主角。  紅嘴藍鵲體長約68釐米。頭黑而頂冠白。
  • 世界遺產專家訪談錄·劉保黨:從生物多樣性價值看黃山自然美
    基於黃山地區豐富的生物多樣性,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確定的世界108個生物多樣性分布中心和在中國確定的35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域中,都包含黃山地區。在中國生物多樣性夥伴與合作框架中,黃山地區生物多樣性不可替代性指數在中國華東地區最高,是中國華東地區最值得保護的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
  • 安徽黃山:紅嘴藍尾喜鵲現身休寧
    2019年2月26日,安徽黃山休寧縣,一隻紅嘴藍尾喜鵲停歇在鹽鋪村田野中的樹枝上。近幾年,被評為國家級森林城市之一的安徽黃山市,大力開展生態環境工程建設,加強森林資源保護力度,取得顯著成效,目前,皖南黃山市森林覆蓋率已達82.9%,居安徽之首。
  • 安徽黃山發現3個新種步甲科昆蟲
    本文轉自【中國新聞網】;中新社黃山5月21日電 (劉浩 方傑 胡降臨)黃山風景區管委會和安徽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三方合作調查野外昆蟲資源時,近日在黃山神仙洞附近發現步甲科昆蟲3個新種,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著名動物分類學雜誌ZooKeys上。
  • 兩種珍稀昆蟲首現黃山
    ○越中巨齒蛉  7月1日至4日,安徽省珍稀鳥類保護工作者聯合會參加指導滁州學院學生到黃山實習期間這兩種生物對環境要求特別高,直接反映出安徽當地生態環境特別優異。  這兩種昆蟲究竟有什麼來頭  先來了解一下越中巨齒蛉,它是一種水生昆蟲,為巨齒蛉的一種,無論雌雄成蟲,頭部前端都長有一副巨大的牙齒,雖然長相兇猛,但成蟲並不捕食其他動物,只吸食樹木流出的汁液。
  • 中國最大蜻蜓和世界最大水棲昆蟲現身黃山(圖)
    ○越中巨齒蛉7月1日至4日,安徽省珍稀鳥類保護工作者聯合會參加指導滁州學院學生到黃山實習期間,發現並採集到兩種珍稀昆蟲:越中巨齒蛉和蝴蝶裂唇蜓。「越中巨齒蛉」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棲昆蟲,而「蝴蝶裂唇蜓」則是中國最大的蜻蜓。這兩種昆蟲在安徽均是首次發現。
  • 兩種珍稀昆蟲首現黃山
    7月1日至4日,安徽省珍稀鳥類保護工作者聯合會參加指導滁州學院學生到黃山實習期間,發現並採集到兩種珍稀昆蟲:越中巨齒蛉和蝴蝶裂唇蜓。「越中巨齒蛉」是世界上最大的水棲昆蟲,而「蝴蝶裂唇蜓」則是中國最大的蜻蜓。這兩種昆蟲在安徽均是首次發現。
  • 黃山發現兩個哺乳類新物種:形似老鼠 門牙彎曲發達
    新京報訊 今日(3月4日),新京報記者從黃山風景區管委會獲悉,來自安徽大學等單位的科研團隊在黃山發現了兩個新物種,屬於哺乳綱、勞亞食蟲目、鼩鼱科、麝鼩屬,分別被命名為「安徽麝鼩」和「黃山小麝鼩」。據悉,新物種形似老鼠,主要以土壤昆蟲為食,此前當地百姓稱之為「尖嘴老鼠」。
  • 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
    黃山,位於安徽省黃山市,原名黟山,唐朝時更名為黃山,取自「黃帝之山」之意。黃山是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中國十大名勝古蹟之一,國家5A級旅遊景區。
  • 黃山風景區發聲明闢謠
    為澄清事實,黃山風景區管理委員會鄭重聲明:網傳「迎客松是塑料樹」「迎客松是假樹」均為不實信息。眾所周知,迎客松是中國人民熱情好客的象徵,是國家名片之一。黃山風景區保護管理部門一直以來對迎客松實行嚴格、科學的保護,自1980年12月開始實行迎客松專職護理員(俗稱「守松人」)制度,至今已經歷任十九任。
  • 調控環境承載力,旅遊才能可持續
    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保護,黃山風景區既科學保護了遺產資源,又提升了遊客滿意度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名錄遺產與可持續發展對話會」為何會選擇在黃山舉辦?專家分析,一個重要因素是,黃山在遺產保護與旅遊可持續發展方面的實踐探索值得借鑑。
  • 「黃山人的一天」系列報導披星戴月,換得黃山整潔如初
    挑燈夜戰為景區乾淨整潔「十一」黃金周期間,安徽黃山風景區每天接待數萬名遊客,黃山的絢爛秋景讓遊人流連忘返,而遍布在黃山的「黃馬甲」更是給遊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黃馬甲」儼然已經成為黃山風景區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成為遊客美好記憶中的重要一部分。「黃馬甲」是對黃山環衛工的親切稱呼,在這支環衛工隊伍中還有一個特殊的群體,那就是環衛放繩工。他們每天要肩挎繩索攀爬在陡峭的崖壁間,下至懸崖絕壁上清理垃圾。
  • 20以內的加減法,這樣教才更簡單
    大家都知道一年級的數學20以內的加減法是重點,那麼20以內的加減法,怎麼教才能更簡單呢?要想讓學生掌握20以內的加減法,只需要掌握兩種方法就可以了。湊十法:看大數,分小數,湊成十,算得數。破十法:看小數,分大數,破出十,算得數。
  • 黃山市長孫勇:加快走出一條黃山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路
    央廣網黃山11月7日消息(記者趙家慧)「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安徽重要講話指示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為我們立起了新航標、錨定了新坐標、擘畫了新目標,也為黃山市重點產業高質量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