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中秋小長假,黃山風景區接待中外遊客4.5萬人。「在任何一個旅遊高峰期,黃山的遊客接待量始終保持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盲目追求遊客量的增長。 」黃山管委會負責人介紹,黃山規劃區面積160.6平方公裡,目前開發開放的遊覽區域僅一半左右。
近年來,黃山堅持「保護做加法、開發做減法,山上做減法、山下做加法」,遊客接待量一直控制在景區生態資源和諧共生中線範圍內,通過以空間換時間,實現了資源保護與旅遊可持續發展相得益彰。2003年以來,黃山旅遊接待每年增長10萬遊客,旅遊收入每年增加1億元。
景區內砍一棵樹,都得報經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批准——
「頂層設計」 保護一草一木
每天有成千上萬的遊客,周邊是星羅棋布的村舍。黃山從對外開放之初就一直面臨著保護管理的巨大壓力。
「黃山的建設發展始終以規劃為先導,探索『國家公園』的保護管理模式,劃定的保護區範圍就達490平方公裡。 」黃山管委會負責人介紹,1982年,黃山在全國風景名勝區中最早啟動《總體規劃》編制,黃山規劃委員會主任一直由省長擔任。
1989年,省人大頒布《黃山風景名勝區管理條例》,在全國率先對風景區的保護與管理立法。 2005年,黃山委託清華大學修訂編制《黃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2007-2025)》,更加突出平衡科學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注重公眾教育與遊客體驗、統籌景區內外有序發展等可持續發展理念。同時,強調從單一視覺景觀保護轉向生物多樣性保護,從點狀保護轉向網絡式保護,從景區內自我保護轉向區域統籌、聯動保護,從被動的絕對保護轉向主動的平衡保護。 「大到項目建設,小到一草一木,黃山都有一整套以規劃為控制依據的項目管理和審批程序,甚至連景區內砍一棵樹,都得報經國家住房城鄉建設部批准。 」黃山規土處負責人介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2屆會議高度評價黃山的保護管理成果,認為「黃山是一個管理得很好的世界遺產地,是一個有著大量遊客到訪的複雜景區的亞洲管理典範」。
熱點景觀區實行「封閉輪休」,推廣「山上遊、山下住」——
管理創新 嚴控環境容量
壽逾千年的迎客松是黃山的標誌性景觀。從1981年開始,「一人一樹」的迎客松守松人成為全球獨一無二的崗位。
多年來,黃山以環境資源承載力為基礎,著力創建環境友好型景區,在全國首創了一系列保護管理做法:1987年開始,對蓮花峰、天都峰、丹霞峰、獅子峰等熱點景觀區實行「封閉輪休」;建立了寬4公裡、長100公裡的防治松材線蟲生物隔離帶,建設高山防火水網,實現「全山禁菸」,對古樹名木實行「一樹一策」;率先推行「垃圾和洗滌下山、淨菜上山」,實行全山「汙水統管、達標排放」以及景區內遊客換乘;推廣「山上遊、山下住」,拆除景區內各類建築面積近4萬平方米;投入1.5億元,建成了數位化、智能化的資源保護指揮調度中心。
為破解山嶽型景區淡旺季失衡現象,黃山推出賞雪遊、攝影遊、年俗遊、溫泉遊等新產品,推動冬遊市場持續升溫,並在全國旅遊景區率先測定和公布日最佳和最大接待容量,推出「預測、預約、預報」聯動機制,將生態旅遊活動的強度、規模和範圍控制在生態系統自我恢復能力允許的範圍之內。建立氣象機構57年來的相關數據表明,黃山全年降水總量穩定在2400mm左右,年平均氣溫誤差僅0.3℃。目前,景區主要環境質量要素均常年保持「優級」等級,其中空氣負氧離子含量常年穩定在每立方釐米3萬個以上。
遊客和周邊群眾成為景區保護管理的主體——
凝聚合力 保護景區資源
今年端午小長假開始,黃山風景區發起「遊客自帶垃圾下山」的倡議,得到了廣大遊客積極響應和廣泛參與。
「遊客和周邊社區群眾不僅是景區建設發展的重要參與者,更是景區保護管理的主體。」黃山管委會負責人介紹,黃山無論是規劃編制實施還是項目論證建設,都通過各種方式廣泛徵求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
作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雙遺產、世界地質公園,黃山自覺遵守相關義務,與國內知名風景名勝區共同發表《「綠色生活、低碳發展」黃山宣言》,率先創建世界遺產地旅遊業可持續發展觀測區、全球目的地可持續旅遊標準實驗區,統一導遊培訓和導遊詞編寫。同時,加大投入,規範景區標誌標牌,建設遊客中心、地質博物館,通過聲光電等現代多媒體技術以及豐富多彩的主題活動,寓教於樂開展科普教育,使遊客自覺參與、主動保護景區各類資源。除常年對兒童、老年人、軍人、殘疾人等群體遊客實行優惠政策外,黃山每年還針對紀念日、寒暑假等不同時段,自駕遊、航空遊、修學遊等不同群體以及本市本省、長三角、北方市場等不同區域,推出各類優惠政策,盡最大可能讓利於遊客,推動科普教育社會化。同時,通過項目合作、投資旅遊服務設施建設等方式,統籌整合黃山市及周邊地區旅遊景區、星級飯店、旅行社、「農家樂」等服務行業,支持黃山市各地以及景區周邊鄉鎮發展現代服務業。(記者吳江海)
來源: 安徽日報 轉自: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