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一直以來,在較為陳舊的歷史觀點中,認為中國在漢代用鐵兵器取代了青銅兵器。而比較新的考古研究發現,這個趨勢從戰國時期就開始了。不過網絡上總有人想發表什麼驚人之語,比如漢代還在使用青銅武器,根本不是鋼鐵時代之類。還拿考古來背鍋,說漢代墓葬出土了青銅劍,說明漢代人用不起鐵劍等等。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起碼,考古不背這個爛鍋。之前冷兵器研究所發表過發過關于越王勾踐劍和秦代青銅劍的相關文章(《英國爆出兵馬俑青銅劍新成果,《復活的兵團》說對了,秦始皇「壕」無人性》)。雖然越王勾踐劍被認為是吳越青銅劍的巔峰(《巧奪天工!《國家寶藏》裡的越王勾踐劍為何鑄就千年傳奇?》),史書上對於吳越名劍也是讚美有加,但其實根據最新的金屬分析和考古研究,秦劍才是中國青銅劍的巔峰。而越國作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卻沒有成為戰國七雄,有人就推測鐵器的推廣使得青銅武器逐漸沒落,相對於中原諸侯國的鐵器,吳越的青銅劍失去了優勢。
當然,這個觀點有人反對,因為早期冶鐵成本很高。因為鐵的熔點高達1535攝氏度,而銅的熔點只有1083攝氏度。所以,當時以冶煉青銅為標準的爐溫達不到冶鐵。雖然當時有塊煉鐵法,利用木炭還原,得到的含有較多夾雜物的鐵,但這種方法煉出來的鐵為海綿狀固體,雜質很多,含碳量低,質軟。因為質地軟,所以需要滲碳和反覆鍛打排除雜質。就像冷兵器研究所之前的文章所說的那樣,因為早期冶煉技術落後(《古代打造神兵利器,真的需要拿活人祭劍嗎?》),為了保證硬度,甚至出現活人祭劍的傳說。
那麼,鐵製兵器取代青銅兵器是一個什麼樣的過程呢?根據考古發現,中國地區鐵製兵器在春秋時期就有了,比如甘肅靈臺縣景家莊春秋早期秦墓出土過銅柄鐵劍;禮縣秦公墓地出土過鎏金鏤空銅柄鐵劍;隴縣邊家莊出土過春秋早期秦墓銅柄鐵劍以及長武出土鐵短劍;寶雞益門村2號墓出土三把金柄鐵劍,十三把金柄鐵刀。
從上面的材料來看出土的不少。但是,我們再看看出土地點和描述,比如金柄兩字,說明這些鐵製兵器顯然不是一般人能用的起的。而且那時鐵劍的性能也無法達到對青銅劍的絕對壓制。
比如春秋晚期的楊家山鐵劍,雖然在進行固體表面滲碳,使兩面形成高碳層,中間夾著低碳層,然後經過對摺鍛合,並用若干片迭搭鍛。根據檢測這把劍的含碳量為0.5%-0.6%,金相組織均勻,可能進行過熱處理。其雖然不及青銅劍華美,在硬度和強度上已經超過了青銅劍,但是相對後來的高碳鋼劍還是有差距。燕下都鐵劍雖然性能不錯,刃部性能上對青銅兵器來說屬於完爆,達到高碳鋼水平。之前冷兵器研究所在越王勾踐劍和秦始皇青銅劍裡提到,青銅劍可以採用複合鑄造來達到硬度和韌性的兼顧,但是複合鑄造成本太高,即使這樣還發生過青銅劍被摔壞的事。但是大家誰聽過自己家菜刀水果刀摔壞了?所以鐵劍很容易在硬度和韌性上碾壓那些王者級別青銅劍。因此類似劍的這種兵器開始用鐵,而一般士兵用的戈矛,因為體積不大,普通鑄造的青銅也可以也可以。所以燕王喜銅戈以及其他燕趙青銅兵器的發現,說明當時直到戰國晚期還是銅鐵共存。雖然春秋晚期發現鑄鐵鼎,戰國時期出現的鑄鐵工具不斷增多,但是鑄鐵只適合做生產工具,不適合做兵器。
到了秦漢,金屬冶煉有了進一步發展。冷研之前的《新世紀冷兵器考古新突破:秦軍原來使用鐵兵器,竟已裝備環首刀!》一文裡還提到過,在甘肅秦安上袁家秦代墓出土鐵卜字戟一件,鐵劍一件,鐵長刀一件,鐵匕首一件,鐵鉞兩件,鐵鏃十件。說明當時的鋼鐵兵器照比戰國有了進一步發展。
然後到了漢代,鋼鐵兵器開始井噴,除了百鍊鋼以外,還有得益於高爐冶鐵和炒鋼的推廣,鐵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其中鑄鐵脫碳鋼的出現大大提高了鋼鐵普及度。什麼是鑄鐵脫碳鋼呢?就是將含碳3~4%的低矽白口鑄鐵器,在氧化環境中中進行整體脫碳,從而得到高碳、中碳和低碳的鋼製品。這種鋼材特點是夾雜物少,質地純淨,成分、性能與鑄鋼相近。在兩漢墓葬和遺址出土的鐵器中,滿城鐵鏃、古滎鐵板、鄭州東史馬剪刀、南陽西漢鋼刀 、山東銀雀山漢刀、鐵生溝出土鐵鐮、鐵鋤、登封告城出土鐵钁等都是這種類型。它們雖然相比百鍊鋼沒那麼精緻,但是性能沒得說。
還有炒鋼。相對塊煉鐵,炒鋼可以更快獲得鋼材原料。有讀者可能會問,具體什麼時候這些技術出現的呢?畢竟漢朝跨度四百年。所以筆者根據目前的資料來說說。目前從考古來看,西漢時期初期就出現了炒鋼。因為獅子山漢墓發現的鐵器類型有白口鐵和鑄鐵脫碳鋼還有炒鋼,關於獅子山漢墓的墓主人有人認為是當時的第三代楚王劉戊劉戊(?-公元前154年),也有人認為是劉戊的父親楚王劉郢客(?-前174年)。雖然二者時間差了二十多年,但是可以證明在西漢初期,冶鐵技術就已經獲得了巨大發展。
因為生產效率的提高,鐵器的價格也開始下降,到了漢武帝時期的居延漢簡裡,一把普通鐵劍是六百五十錢。這是個什麼概念呢?一石小米平時不過30錢左右,一領衣服350錢,差不多10石穀物。漢代容積單位小,一石漢石只相當於三分之一宋石,相當於一個人十幾天的口糧。具體漢代軍民收入上來看,居延漢簡記載一個普通「燧長」(五人隊長),俸錢為六百到九百,副食錢二百八十六錢,每月口糧24石。所以在西漢中後期,鐵劍也就一個燧長一個月俸祿錢。這裡說的是兵器,兵器以鍛打為主。那麼未加工的粗鐵呢?在《史記-貨殖列傳》裡,沒加過的粗鐵一斤不過十錢。
另外農民收入,根據「一夫五口」的記載,可以推算一個正常的有房子有地的普通農民家庭一年收入可以達到11200錢。可以確定,漢代一個農民勞動力月收入大約是933錢。按照一些人的推斷一把鐵劍也就相當於一個農民一個月的收入,而一個更卒,一個月收入2000錢,也能買到一把上好的鐵劍了。用現在大家都用的手機來比喻,一般的品牌智慧型手機,進入社會工作的年輕人拿出一個月工資就能解決,對大學生來說,在幾個月的生活費上擠擠,但是咬咬牙還是能實現的。而旗艦機也不超過高級白領的月薪範疇,至於某水果也不需要人們賣腎了。(不曉得幾千年後,會不會有人因為發現了20世紀的座機,而聲稱2020年的中國人用不起手機)
關於漢代兵器的質量,公元前29年曾是西域副校尉的陳湯說,胡人兵刃樸鈍,「今聞頗得漢巧」。說明當時漢軍兵器質量還是不錯的。至於有人拿出土的青銅劍和青銅環首刀來論證西漢時鐵製兵器不是主流,但是咱們看看揚州出土的青銅環首刀。根據媒體的描述「兩面滿錯銀飾,通體可見用銀絲鑲嵌成的臥虎、盤龍、飛鳳等花紋,圖案細緻入微,栩栩如生」。這是典型的禮儀用品啊,就和那種黃金AK47差不多。
其實就如冷兵器研究所之前早就科普過的那樣,秦漢的人喜歡使用金煌煌青銅製作禮器和明器,秦始皇那個手伴王,還燒包到給自己的禁衛軍配備可以實戰的高價青銅武器。再看看漢代那些青銅和鐵兵器的出土墓葬就曉得了,青銅劍很多是貴族墓出土,這正好和春秋時期反過來了,就像近代時期的銀和鋁一樣。曾經在歐洲,鋁比銀還貴,但是現在呢?鐵劍反而容易在平民墓裡出土。如果把明器當成實用具來混淆視聽,鑑於秦陵墓曾出土過石質鎧甲,不如直接說秦朝還是石器時代好了……
簡單歸納一下,雖然漢武帝時期一些軍隊會帶一些青銅兵器,比如攻打遼東的時候。但是他們帶的青銅兵器基本以前的庫存舊貨,而且還是給那種臨時徵發的炮灰用的。而從考古還有文書記載來看,漢代粗鐵便宜,鐵製兵器價格也比較合理。
最後,科普一下收藏界、考古界非常初級的一個概念「戰漢」。就像劉邦僅僅比秦始皇小三歲那樣,其實戰國和西漢的年代跨度很小。所以戰國的器物形制多有延續到漢代的。而就像前文所說,戰國時期冶鐵本身也在不斷的進步,不論兵器還是民用工具都逐步的普及化。就拿獅子山漢墓出現的炒鋼來說,和秦朝不過就差了30-50年。在出土信息不明確的時候,人們無法斷代。比如楊家山鐵劍,如果不是墓裡出的而是擺在古董店裡,你根本無法進行斷代的。且不說金屬兵器沒法做C14,即使附帶有保存特別完好的木製劍鞘或者骨制食品,那樣還有個幾十年乃至上百年的浮動誤差呢。所以收藏界和考古界有不少沒法確定是戰國還是漢代的出土文物。所以,圈裡人才把戰國末年到漢代這漫長的時代統稱「戰漢」。
至於所謂「長期以來,漢朝被認為是一個與先秦完全割裂的對立時代。」但凡玩過古董和稍微看一些學術文章的人都不會這麼認為。說這種話的人,妥妥是故意豎個靶子,然後自己販賣自己的私貨罷了。至於那些「漢朝時鐵器完全依賴中亞技術輸入」,「鐵器對漢朝人是奢侈品,金屬冶煉對於戰國時期的中國就是不可攀登的高峰」的言論,真是沒辦法。因為除了快遞員和外賣小哥,沒人能叫醒裝睡的人。信他們還不如信雙黃連。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雙尾貓,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