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青銅劍VS古羅馬的鐵劍,誰會贏?刀劍真能削鐵如泥?

2021-01-10 北京華歐世紀

古代形容刀劍的鋒利,一般都會說:削鐵如泥,吹毛斷刃。不過這種刀劍,到現在還沒有發現,也沒有製造出來。是現在的製造工藝不行嗎?還是原有的技術已經失傳了?

《水滸傳》裡面,楊志賣刀的時候,牛二逼他試驗刀的鋒利,楊志在地上擺放了一摞銅錢,一刀下去劈開了。請注意,這只是銅錢,銅的質地很軟,在保證刀刃夠厚、劈下的速度夠快的情況下,常人也可以做到的。

在銅裡面添加其他的金屬,可以改變銅的機械性能。純銅是玫瑰紅色的,切開因見空氣而氧化後,變成紫紅色。純銅裡面加入鋅後變成黃銅,銅與除鋅、鎳以外元素組成的合金叫青銅。古代的青銅,一般是含錫的普通青銅。

春期晚期的青銅劍

銅裡面加入合金,一般是為了提高銅的強度。不過合金的組成是有要求的,拿青銅來說,隨著含錫量的增加,青銅的強度、塑性不斷升高,含錫量達到5%~6%時塑性下降,含錫量達到20%時強度也開始急劇下降。由此看來,古時作兵器的青銅,含錫量應在10%~20%之間。

雖然青銅的強度比純銅高,但是也達不到削鐵如泥的地步。這個和金屬的強度、韌性和硬度有關。對刀劍來說,最重要的機械性能是強度、硬度和韌性。硬度太低韌性好但是容易卷刃,硬度太高了韌性變低又容易折斷。

西周時青銅劍

怎樣解決這個矛盾,古人花費了很長的探討過程。

先說說淬火工藝。淬火是提高鋼硬度的最簡單有效的方法,不過只適用於含碳量較高的鋼,含碳量過低,淬火時形不成馬氏體。淬火後鋼的硬度提高,就是因為得到了馬氏體。不過淬火後應力太大,還需要回火。

一般來說,刀劍的淬火,為了防止淬火後變形,需要垂直插入淬火介質中進行淬火,當然,淬火用的介質比較多,這個根據需要選擇,一般有水、鹽水、油。淬火時,先把刀劍加熱,現在有測溫儀,以前沒有,靠的是觀察。

當刀劍加熱變色呈櫻紅色時,就達到了淬火溫度,迅速取出,蹭掉上面的氧化皮,這樣做是為了便於觀察色變。垂直放入淬火介質中,攪動幾下,迅速取出,看刀刃的變色,開始的時候是白色的,然後變成黃色,然後是藍色。刀劍的硬度和韌性的最佳匯合點,就是當變色到黃色快藍的時候,再放入水中,就可以了。

不過這樣雖然刀刃的硬度夠了,不過是很脆的,側面敲擊就會折斷。在漫長的探索中,古人領悟到需要增加刀劍本體的韌性,就加厚刀劍本體,不過這樣產生了笨重問題,後來就用在本體上附加其他東西的方法,就像現在的隔熱層。

以前記載的比較好的刀劍,我覺得就是淬火比較好的刀劍。所以一個好的鑄劍師在當時是很有名氣的,例如幹將莫邪。那些和好刀劍交手就斷的刀劍,大多都是淬火淬的太硬了。有一個例子大家可以試一下:銼刀是很硬的,可以銼鋼鐵之類的東西,不過它從高處掉到地上,就可以摔成好幾段。

因此如果硬度明顯大於被削鐵器的話,青銅器是可以斬斷鐵器的。比方說:秦青銅兵器,外部的硬度,兵馬俑中出土的秦劍檢測數據是106HRB,約296HV。(《秦俑坑出土的兵器》《絲綢之路》 1999年01期)。實驗結果證實,這種青銅劍內韌外堅,外部硬度約290HV,可以印證兵馬俑秦劍的檢測結果。

古代西方一直沒有開發出鑄鐵柔化技術和炒鋼技術,兵器一直使用塊煉鐵, 當時西歐最好的鐵出在西班牙,因為那裡有很好的鐵礦,從西班牙Almedvilla墓出土的鐵劍含碳極少,屬於熟鐵,硬度僅有95~135HV。還不到秦劍的一半。另外的一把劍含碳稍高,約0.2%~0.3%,但它的硬度也只有70~117HV。

兩把Basel博物館裡的凱爾特長劍,「not very much better", 一個含碳量0.04~0.1%,也是熟鐵,不過硬度達到160~191HV, 著名的羅馬短劍Gladius和公元2世紀後出現的長劍Spatha都是沒有經過熱處理的, 德國地區出土的Gladius雖然內外含碳量不同,但硬度都沒有超過200HV的。

圖為凱爾特劍

綜上分析,如果秦朝的青銅劍遇上古羅馬的鐵劍的話,秦劍可以輕鬆的斬斷古羅馬的鐵兵器。大家不要認為鐵質武器就一定比銅的好,其實關鍵在於鐵和銅怎樣的鍛造還有其他的冶煉方法還有添加的各種不同元素,只有這些都具備的情況下或者差不多的情況鐵質兵器才能比銅質武器好。

深入分析,為什麼秦國寧願採用相對技術落後的青銅劍而不用較高技術的鐵劍。原因是:一是那個時代打造鐵兵器需要像歐冶子這樣的大師,而這種人才非常少;二是那時候鐵劍製造技術還不是很成熟,只達到硬度較低的低碳鋼程度;三是打造鐵兵器需要反覆燒紅摺疊鍛打,很費人力物力,特別是後期的淬火工序,更是刀劍的一次浴火重生,廢品率極高,一些技藝水平不高的刀匠在淬火時候,10把刀燒裂了9把;四是而青銅器只需要鑄造,短時間可完成,技術成熟質量較穩定,秦國打的是舉國之戰,標準化製造、便宜、實而不華的秦劍更適合統一戰爭。

可攜式螢光光譜儀

布魯克可攜式螢光光譜儀能夠快速鑑別青銅及銅合金真偽和年代,以及陶器,油畫,影印製品,玻璃製品,黑曜石等。

布魯克可攜式螢光光譜儀主要特點:

手持式,輕小,便攜手提式電腦分析軟體自定義濾波器與二級靶材,可優化分析實時圖譜顯示帶有真空系統的SI-PIN,可測量Mg, Al, Si, S, P 和Cl與NASA合作研發的真空技術對輕元素測量十分敏感

相關焦點

  • 鋼鐵劍取代青銅劍,一場「材料革命」與「技術革命」的並軌
    也就是說,人類之所以能從石器時代進入青銅時代,其實就跟砸在牛頓腦袋上的那顆蘋果一樣,重點就在於第一塊被熔化的「銅礦石」。從而讓古代人腦洞大開,打造出了金屬冶鑄史上最早的合金「青銅」,從而正式進入了青銅時代。但是青銅時代到鐵器時代的躍進不一樣,在青銅劍大行其道,戰場上的士兵有絕大多數都是拿著青銅劍在互砍之時,由「鐵」打造的刀劍其實就已經出現了。
  • 古代神兵真能「削鐵如泥」?這一說法孰真孰假,趣談古代製造工藝
    在商周的牧野之戰時被記載當時「血流漂杵」,就可以看出青銅劍的威力。用鋒利的青銅劍可以輕易刺殺手持青銅匕首的對手,也能貼身擊敗木桿類武器的軍隊。在這種情況下對手只能「臨陣倒戈」或者因死去造成「血流漂杵」的景象。
  • 漢代用不起鐵製兵器,只能用青銅?居延漢簡:當鐵劍是手機就懂了
    但是,我們再看看出土地點和描述,比如金柄兩字,說明這些鐵製兵器顯然不是一般人能用的起的。而且那時鐵劍的性能也無法達到對青銅劍的絕對壓制。比如春秋晚期的楊家山鐵劍,雖然在進行固體表面滲碳,使兩面形成高碳層,中間夾著低碳層,然後經過對摺鍛合,並用若干片迭搭鍛。根據檢測這把劍的含碳量為0.5%-0.6%,金相組織均勻,可能進行過熱處理。
  • 碾壓世界的秦代「青銅神兵」真的存在嗎
    (《史記·范睢蔡澤列傳》)實際上別說鋼鐵,秦國就連銅錫也要依賴於從江南進口,直到秦始皇時代,秦王佩戴的也依然是來自楚地的「太阿之劍」。這是秦王不了解青銅上古神兵的威力而杞人憂天嗎?秦劍究竟能不能敵的過鋼鐵兵器呢?
  • 日本展出「4億5千萬年前的隕石打造的武士刀」,天鐵劍性能如何?
    有可能削鐵如泥。而且花紋漂亮。隕鐵鍛造劍以隕鐵加鋼熔煉打制,刃性好,強度高。若以熔煉而成的隕鐵劍與切割打磨而成的隕鐵劍相拼,則熔煉過後的隕鐵劍略勝一籌。與切割打磨而成的隕鐵劍相比,切割出來的隕鐵劍未加入任何人為的添加劑保留了八面體隕鐵獨有的原始風貌---維斯臺登構造花紋,似乎熔煉過後的隕鐵劍有所不及。
  • 隕鐵可以做刀劍嗎?貴嗎?可以無堅不摧嗎?深度解析隕鐵刀劍的製作和...
    無堅不摧的隕鐵劍只存在於金庸的小說裡,隕鐵的本質還是鐵,離百鍊成鋼還有很大的距離,所以,純隕鐵刀劍是很軟的,只能當工藝品陳設,沒有任何刀劍的性能。純隕鐵茶針 純隕鐵匕首 純隕鐵劍是直接用隕鐵切割成刀劍的形制
  • 越王勾踐劍、大馬士革刀……削鐵如泥的古代名刀能被複製嗎?
    古代名刀製造技術真有這麼牛,現代技術都無法複製嗎?Part. 1古代名刀製造技術無法複製?答案並不是那麼簡單。以大馬士革刀為例,在古代,大馬士革刀是上等的刀具。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一直到大約1750年,它都是頂級刀劍的代表。然而,大約從1750年開始,高檔的大馬士革刀劍逐漸從市面上消失了。
  • 隕鐵劍真的有那麼「神」嗎?不要盲目的迷信
    經化驗,該件鐵刃銅鉞刃部的鐵不是人工冶鐵,而是用隕鐵鍛造成薄刃後,澆鑄青銅柄部而成。這幾件器物的鐵質部分都是隕鐵,而非人工冶煉的鐵。鐵刃銅鉞是在鑄造過程中將鐵刃部嵌於青銅器身中,兩種金屬的澆鑄包嵌技術的出現是中國古代冶金史上的一大進步。那麼說完了出土的隕鐵兵器,我們可能就要問了隕鐵打造的兵器真的好麼?我這裡先給大家看一張圖。
  • 世界上最有名的五把劍,三把出自中國,一把用隕石打造而成
    孤獨之際,只有一把佩劍相伴,一些佩劍也會因為大俠的名氣而成為名將。在世界上,更是有五把名將。第一把——越王勾踐劍。這把將距今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越王勾踐的佩劍,在歷史上十分有名。想必大家都聽說過越王臥薪嘗膽的故事,所以這把劍出土的時候,在各界中引起了極大的轟動。出土後,這把劍嶄新如初,絲毫沒有鐵鏽的痕跡。
  • 李慕白青冥劍 高雄縣鑄劍師打造
    電影《臥虎藏龍》李慕白手上的青冥劍,牽動武林恩怨;這把削鐵如泥的青冥劍,是高雄縣的鑄劍師傅郭常喜打造的。     郭常喜說,青冥劍是三國吳王孫權的佩劍,劍身刻上百條龍紋,鍛造完成後須浸泡清水近月,劍身長滿青苔,琢磨後呈現青綠色澤,因此得名。古書記載,青冥劍全長一一五公分,刃寬三點五公分、刃長九○公分,搭配古檀木劍柄,想要像李慕白月下舞劍,臂力勢必驚人。
  • 越王勾踐劍天下第一?這兩把出土的寶劍比它還神,是天外之物
    說起古代比較神神奇的寶劍,很多人腦海中浮現的就是越王勾踐的青銅劍。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湖北一處的古墓中,考古隊挖出了這把寶劍,2000多年前越王勾踐的御用寶劍。看到以後,在場的考古人員全部震驚了。如今,這越王劍已經被國家極為一級文物,並不允許它處境展出,此舉可見其地位不是一般高。但是,它並不是之最,有兩把劍比越王劍還神!一個乃「天外之物」,一個專家都無法解釋。在古代寶劍界中,鐵劍的地位或許不如青銅,因為沒有青銅劍的古色古香。再者,鐵劍有一個特別大的缺點就是容易生鏽。
  • 打造削鐵如泥的寶刀 不是光有硬度就夠了
    古代名刀製造技術真有這麼神乎其技嗎? 答案不得而知。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一直到大約1750年,大馬士革刀都是頂級刀劍的代表。然而如今,我們也難一睹它的風採。 如今我們可能無法百分之百復刻一把大馬士革刀,但要製造出達到古代「至高標準」的刀具,現代技術是完全可以實現的。
  • 「削鐵如泥,吹毛即斷」的刀真的存在嗎?
    古代名刀製造技術真有這麼牛,現代技術都無法複製嗎?古代名刀製造技術無法複製?答案並不是那麼簡單。以大馬士革刀為例,在古代,大馬士革刀是上等的刀具。從公元前6世紀開始,一直到大約1750年,它都是頂級刀劍的代表。
  • 弓弩稱霸,刀劍爭鋒|古代兵器進化史,打鐵漢子有話說
    我們唱聽聞的用弓出神入化的人,大多也都是武將世家,從小接觸弓射之術,再像匈奴等少數民族,自小騎馬射箭,長大後若不能百步穿楊,也能圍場狩獵滿載而歸。但是當戰爭真正來臨,很多應召入伍的新兵哪裡懂得弓射之術。所以,在戰場上,往往都是用箭雨彈幕來殺傷敵人,等雙方肉搏戰開始,很少會在使用弓箭了。畢竟,誰也不像背後中箭,戰死沙場。
  • 你知道中國首把隕鐵劍的締造者是誰嗎?
    在古越劍鋪裡,13個人是一個整體,每個人負責幾道工序,一個流程的完美呈現,就是一把「絕世好劍」的問世。基本上在我們製作刀劍當中大體可以分為60多道工序,基本上我們不可缺少的有十多道工序,包括鍛工、研磨、包銅、打磨、冷鍛等等,經過這些工序之後我們差不多也要經歷一個半月左右才能成功製作一把。
  • 隕鐵劍這麼貴!那一把「隕鐵劍」的是如何製作的呢?
    繁複摺疊鍛打、塑延、淬火、回火、正火、退火、鏟銼、熱鍛、冷鍛磨光、鑲嵌/雕刻、養光等一系列工序,一把劍的劍條才能最終完成。寶劍廠的幾把隕鐵劍欣賞 ▲隕鐵【如意漢劍】▲隕鐵【如意漢劍】龍泉寶劍微信號:longquanbj▲長按二維碼「識別.」關注簡介:「萬裡橫戈探虎穴, 三杯拔劍舞龍泉」【名刀、名劍、名兵器】、【刀劍知識
  • 這把劍在中國是制劍技藝的最高峰。它削鐵如泥,殺死日本武士軍刀
    然而,古代中國是一個造劍大國,甚至是世界劍製造業的鼻祖。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歐冶子,幹將,莫邪等制劍大師,就先後創作出流芳千古的寶劍。在中國古代所有的刀劍中,龍泉劍的地位是難以撼動的。以「堅韌鋒利,剛柔並濟,咄咄逼人的寒光,巧奪天工的裝飾」著稱於世。大家耳熟能詳的金庸武俠小說中,有大量關於龍泉劍的描寫。據說龍泉劍是由歐冶子和甘江兩位制劍大師鑄造的。
  • 隕鐵製作刀劍為什麼這麼貴!
    是不是你家河邊的石頭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中我們也能窺見隕鐵劍的英姿再歷經摺疊鍛打、塑延、淬火、回火、正火、退火、鏟銼、熱鍛、冷鍛磨光、鑲嵌/雕刻、養光等一系列工序,一把隕鐵劍才能最終完工。
  • 那我國有用隕鐵製作的刀劍嗎?
    研究人員稱,這說明古埃及人在當時已經知道了天上會掉下隕鐵,比西方文明早了2000年。 經化驗,該件鐵刃銅鉞刃部的鐵不是人工冶鐵,而是用隕鐵鍛造成薄刃後,澆鑄青銅柄部而成。 這幾件器物的鐵質部分都是隕鐵,而非人工冶煉的鐵。鐵刃銅鉞是在鑄造過程中將鐵刃部嵌於青銅器身中,兩種金屬的澆鑄包嵌技術的出現是中國古代冶金史上的一大進步。 而在當代中國,我們也能看到隕鐵劍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