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鐵質兵器之「百鍊法」

2020-11-23 中國鋼鐵新聞網

  「兵者,國之大事」。「武器孰精」是影響軍事戰鬥力強弱的「大事」,也是關乎國家興亡的「大事」。 恩格斯說:「暴力的勝利是以武器生產為基礎的,而武器生產本身又是以一般生產力為基礎的」。兵器是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而發展的。冷兵器的發展隨著生產力的發展是由石兵器、銅兵器到鐵兵器的。據文獻資料顯示,銅兵器的極盛時代主要是商、周及春秋時期。而戰國以後,就進入以鐵兵器為主的時代。

  鋼是以鐵為主要元素,含碳量一般在2%以下,鋼的主要元素除鐵、碳外,還有矽、錳、硫、磷等。碳是是最重要的硬化元素,它有助於增加鋼材的強度。所以含碳量越高,鋼鐵的質量就越堅硬、耐磨。而生鐵是含碳量大於2%的鐵碳合金,堅硬、耐磨、鑄造性好,所以生鐵製造的兵器兼備較高的硬度和韌性,且原料豐富,價格低廉。生鐵製鋼技術的出現,使得鐵質兵器形制和性能不斷改進,這極大地提高了軍隊作戰能力,促進了戰爭規模的擴大和戰爭形式的變化,從戰國時期就開始取代青銅兵器,成為戰場上的「國之利器」。

  「國之利器」為何而「利」?

  兵器質量的優劣和數量的多少,對戰爭的勝負產生重要影響,所以它的製作材質及製作水平也應該是軍事實力的最基本標誌。

  統觀四幹年的中國金屬史,可以說整個鋼鐵生產仍以生鐵冶鑄為基礎,由此產生了煥發異彩的中國古代和中世紀發達的鋼鐵文化。生鐵製鋼技術主要包括戰國早期的鑄鐵退火技術及戰國時期的鑄鐵脫碳成鋼技術,始於西漢末年的炒鋼技術及形成於東漢末年的「百鍊鋼」技術,以及魏晉南北朝的灌鋼技術。這些生鐵製鋼技術的發明與進步,促使了我國古代鐵兵器的發展,使得鐵兵器性能上和數量上都逐步替代了銅兵器,最終在東漢時期取代了銅兵器而佔主導地位。下面就以生鐵製鋼技術為基礎來分析我國古代鐵兵器的製作技術:

  (一)塊煉鐵滲碳鋼技術

  世界上各地區冶鐵發展史都是從塊煉鐵開始的,與世界上其他地區冶鐵術的發生相類似,中國的人工冶鐵也是從塊煉法起步。早在西周時期,鋼鐵製的兵器就開始出現,1990年河南三門峽西周虢國墓出土的銅莖玉柄鋼短劍(M2001:393)、銅內鐵援戈(M2001:526)、M2009出土的銅骹鐵葉矛(M2009:703),經金相鑑定材質系塊煉滲碳鋼製作,是已發現年代最早的人工冶煉的鋼製品。

  (二)鑄鐵退火技術

  生鐵的性能特點是硬並且耐磨,但生鐵性脆,不耐磕碰。在使用生鐵工具的過程中,人們會發現生鐵的這些弱點,這勢必促使人們尋找使生鐵變軟的方法,從而導致了鑄鐵退火技術的發明。退火技術是戰國初期出現的熱處理方法,是一種韌性鑄鐵工藝。到戰國中晚期,已廣泛運用退火技術,降低了生鐵的脆性兒提高其堅韌性,用它作為兵器鑄造的原料,使製成的兵器具有銳利的鋒刃。

  鑄鐵退火技術是中國古代鑄鐵技術的一項重要發明。從目前的考古資料來看,中國至遲戰國早期,可能更早已發明了鑄鐵退火處理技術。苗長興、吳坤儀、李京華通過對出土鐵器的研究與鑑定,指出鑄鐵退火技術是中國古代鑄鐵技術的一項重要發明,是將鑄鐵件(器物或板材)加熱到一定溫度並保溫一定時間,改善生鐵的脆性,獲得一定韌性的技術。因而鑄鐵退火技術也稱作鑄鐵柔化技術。

  鑄鐵退火處理技術的發明,發展和普遍應用,擴大了生鐵的應用範圍,促進了冶鐵業的發展。隨著冶鐵技術的進步,到西漢中晚期發明了炒鋼技術,至遲到南北朝己發明了灌鋼技術。炒鋼技術、灌鋼技術的發明和應用,以及貼鋼、生鐵淋口等技術的應用,使得鑄鐵退火處理技術在一定程度上被代替。

  (三)鑄鐵脫碳鋼技術

  鑄鐵脫碳鋼技術,產生於戰國時期(約公元前5世紀),是中國古代獨有的一種生鐵煉鋼方法,是在鑄鐵退火柔化技術的基礎上發展形成的。這種技術主要是先將含碳3-4%的低矽白口鐵鑄成板材、條材,或錛、钁等較小型的工具,然後放入氧化氣氛的退火爐中進行脫碳處理,使鑄件成為低碳鋼材、熟鐵材,或含碳1%以下的鋼製品;板材、條材可重新加熱鍛打成所需器具。鑄鐵脫碳鋼技術保持了生鐵夾雜物少的優點,組織均勻,質地純淨,較多用於兵器製造。

  (四)炒鋼技術

  炒鋼技術是用生鐵煉鋼的一種新技術,這是煉鋼史上的一大飛躍,也是鋼鐵兵器成熟的標誌。中國的炒鋼技術始於西漢末,普及於東漢,被廣泛用於兵器製造中。

  西漢時期,炒鋼技術迅速發展起來。其方法是把生鐵加熱到熔化或基本熔化狀態,在熔池中加以攪拌(古人稱之為「炒」),藉助空氣中的氧把生鐵所含的碳氧化掉,從而成為鋼或熟鐵:前者是有控制地把生鐵炒煉到需要的含碳量,即炒鋼(包括低碳鋼、中碳鋼和高碳鋼);後者是不加控制地「一炒到底」,含碳量極微。在古代技術條件下炒煉生鐵控制含碳量極其困難,其產品主要是熟鐵和近乎熟鐵的低碳鋼,所以在中國古代,對這項技術的通行名稱是「炒鐵」。其產量和效率都較高。因此,炒鋼和炒鋼型熟鐵很快成為製造鐵器,特別是製造武器和生產工具的最重要材料:基本的方法就是對原料進行加熱鍛打,擠去雜質,改善組織,滲碳提高剛度,然後製成器物;主要靠反覆的加熱摺疊鍛訂提高最終製成品的質量(與以塊煉鐵和塊煉滲碳鋼鍛制相似)。

  韓汝玢和陳建立對6座漢王陵出土的鐵器進行分析研究,對西漢兵器材質也做過相應的金相檢測,發現表明:西漢早期(公元前2世紀中葉)已經發明了炒鋼技術,是迄今為止最早的。苗長興、吳坤儀、李京華經過對鞏縣鐵生溝漢代冶鑄遺址出土鐵器的鑑定,發現有14件炒鋼製品。南陽東郊出土的一把東漢鐵刀是用炒鋼鍛成的。並在鞏縣鐵生溝、南陽瓦房莊、方城縣趙河等漢代冶鐵遺址都發現有炒鋼爐。最終論證了炒鋼技術實在西漢時發明。

  (五)百鍊鋼技術

  可以說,百鍊鋼技術是炒鋼技術的發展。百鍊鋼技術就是用炒鋼反覆加熱疊打形變,細化晶粒和夾雜物而成。如前所述,「百鍊」一詞始見於東漢末年。百鍊鋼的工藝的特點,就是反覆加熱鍛打,主要用於製造高質量的兵器。用它制出的刀,非常鋒利。由於軍事需要的影響,到了東漢末期,這種鍛造技術已很普通,刀的數量也較往昔增多,當時已成為軍隊的主要武器。

  (六)灌鋼技術

  灌鋼是生鐵和熟鐵配合在一起加熱,生鐵先熔化,灌入熟鐵之中,使得熟鐵滲碳,再經鍛打,擠出雜質,並使其組織均勻,才能煉成質量較好的鋼鐵。這種煉鋼的方法被稱作是灌鋼。由於灌鋼是由炒鋼為基礎的煉鋼法,其產品的質量自然高於炒鋼法。如要獲得高質量的精鋼,就必須反覆加熱摺疊鍛打,宋應星就說「再煉再錘,不一而足」,功夫不到,還是不濟。北宋沈括將灌鋼視為「偽鋼」,就是因為世間制灌鋼,往往僅「二三煉」(即熱鍛二三火),其質量遠遜於「鍛之百餘火」的傳統百鍊鋼。

  北京科技大學冶金與材料史研究所新近在分析檢測遼寧北票喇嘛洞魏晉十六國時期鮮卑墓地出土的鐵器時,發現的鐵矛可能為灌鋼鍛打製成,這為探討灌鋼技術的起源提供了新的線索,至遲在南北朝時期,中國已經發明了灌鋼冶煉法,並運用於兵器的製造。

  由於生鐵煉鋼技術的突破,才使得豐富的生鐵得以轉化為適於製造兵器的價格低廉的鋼材或熟鐵,從而使得價格槓桿能夠在鐵兵器的推廣普及中發揮出作用。否則,生鐵即使再便宜,但性質頑劣,不適於製造兵器,對鐵兵器的普及也起不了作用。如果沒有生鐵煉鋼技術的突破,高度發達的青銅兵器,其退出歷史舞臺的時間,還會遲一些。

  「國之利器」與軍事技術

  恩格斯指出:「裝備、編成、編制、戰術和戰略,首先一覽與當時的生產水平和交通狀況。這裡起變革作用的,不是天才統帥的『悟性的自由創造』,而是更好的武器發明……」。由於鐵兵器的發明,使得戰鬥方式不能不作相應的改變,自從鐵兵器發明和應用以後,殺傷力大大增加了。春秋時代武器都是銅製的,主要進攻武器有戈、矛、戟和劍等。戰國時期青銅兵器有明顯進步。矛的鋒部越來越結實。由矛和戈相結合的戟很流行,可以兼收刺和勾的作用。箭鏃由雙翼式變為三稜式。同時由於冶鐵技術的進步,矛、戟、劍等武器逐漸改用鐵製,而且隨著戰爭發展,先進的鋼鐵技術得到傳播。

  歷史上,楚國的鐵劍,韓國的強弓勁弩,吳、越的鐵劍都技高一籌,聞名於當世。漢匈戰爭,自元光二年的馬邑之戰始發,至徵和三年發起最後一次燕然山遠徵,四十餘年之間,漢武帝傾全國之力,發動了對匈奴的十五次遠徵。其規模之大,氣魄之雄偉,在世界軍事史上是罕見的。據史書記載:西漢與匈奴打仗時,匈奴兵由於冶鐵技術的落後和鐵製兵器的短缺,只能使用青銅兵器,因而只能5個兵抵1個持有鋼鐵兵器和鐵鎧甲的漢朝士兵。後來,匈奴人學習了漢人的鋼鐵冶鑄技術,提高到3抵1。

  富勒說:「從人類的最早記錄起,到現在的時代為止,戰爭一直是他們生活中居於支配地位的因素.在人類歷史中,沒有一個時代是完全沒有戰爭的,也很少有一代人是不經過大型戰亂的」。而鋼鐵技術的出現、提高和發展,使得兵器製造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在戰爭中日益顯示出越來越大的威力,不斷推進軍事革命和軍事技術發展,進而促進著人類文明的進步。

  小結

  生鐵之得以大量用於製造武器,是因為生鐵煉鋼技術的重大發展,即鑄鐵脫碳鋼技術和炒鋼技術的成熟推廣,特別是鑄鐵脫碳鋼技術的發展和運用,作用尤大。

  兵器裝備是軍事技術的重要元素,是軍隊戰鬥力的一個最基本的標誌,是戰爭的工具,也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綜合起來,生鐵製造的鐵兵器便會以一種無形的力量在促進當時軍事技術的發展。

相關焦點

  • 弓弩稱霸,刀劍爭鋒|古代兵器進化史,打鐵漢子有話說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中國自古就十分重視與戰爭息息相關的兵器生產和開發,「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說的正是如此。於是乎便,出現了「鼎」這一類的祭祀用品。只有皇儲皇室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但是最終贏下戰爭靠的還是兵器。在秦統一六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但是其祭祀形式和意義仍被保存,直到鐵器的普及,青銅器才真正意義上的成為祭祀專用品。↑ 秦始皇泗水撈鼎 ↑古代打仗除了講究戰術、戰略、天時地利人和等,最重要的還是冷兵相接的肉搏戰。
  • 中國古代六大神奇發明,這些發明沿用至今,看看你知道幾個?
    導讀:在我國的古代,有著很多的神奇的發明,但是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往往沒有大的作用,還有一部分隨著歷史的演變,也逐漸地消失了,但是也有著一部分留存了下來,成為精華。在我國的古代,有著很多的神奇的發明,但是他們當中的一部分往往沒有大的作用,還有一部分隨著歷史的演變,也逐漸地消失了,但是也有著一部分留存了下來,成為精華。1,中國人最先放風箏。早在信史之前,在傳說中中國人已會放風箏。相傳在公元前四世紀,中國的著名工匠魯班(即公輸班)做了一隻風箏,其升空三日而不墜。後來在公元1600年,東方的風箏(菱形)由荷蘭人傳到了歐洲。
  • 古代兵器還能用文言文這樣描寫?難得一見!
    說起兵器,總能想起古典小說裡,那些武藝高強的人,通常都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而這十八般武藝都需要通過兵器來施展。當古代常見的一些兵器,用文言文來演繹,又是一種怎樣的風採呢?和我一起來看看吧!1、刀一朝衝冠怒,流血遍地;慎語莫相逆,取爾首級。
  • 海賊王:終極探秘古代兵器D的意志
    1、魚人島的約定之船的名字我們都知道叫做"諾亞",而諾亞方舟代表了一個"神下降暴雨淹沒陸地重新創世"的故事。3、然後我們來說說一個和目前"古代王國"有最大的聯繫的一個"島嶼",加亞島之前來看,這個島是對這一"古代王國製造了偉大航路"這一推斷最大的疑問所在畢竟羅賓說過加亞島上的香多拉,繁榮昌盛的時間是超過了古代王國的所在的歷史時間段"空白的一百年"的,但是我現在的對加亞的看法是這樣的"加亞島是古代王國改變地殼後的產物,而且古代王國是有意為之"目前的依據主要是下面兩點.
  • 古代兵器到底有多重?三國名將兵器換算成現代重量,很多人被逗笑
    冷兵器時代,兵器是生命最重要的守護神。每一位王者或者武將,對兵器的要求和甄選,在任何一個時代都是非常苛刻的。從越王勾踐劍,到秦王劍,再到三國名將諸多武將的神器,以及隋唐演義裡李元霸的鐵錘、裴元慶的銀錘,甚至孫悟空的金箍棒,都可以看出,兵器對戰鬥力的影響,至關重要。
  • 大刀是一種古代兵器,刀的一種
    大刀是一種古代兵器,刀的一種。由短柄刀加長柄杆演進而成的一類長柄刀。大刀刀身形制不一,種類也頗多。近現代武術運動中,大都以偃月刀為大刀的基本形制。此外,「大刀」還有電視劇、電影、遊戲和直升機等意義1.古代一種兵器,帶有長柄的刀。
  • 海賊王官方資料:古代兵器之一的海王,有能力毀掉世界的白星公主
    導讀:「古代兵器」是存在於海賊王遠古時代中的三個擁有「神」稱號的兵器,分別為海王、冥王、天王。其中海王是數百年出現能與海王類溝通的人魚公主,而現在的海王便是我們非常熟知的白星公主。平時的白星作為人魚公主,跟很多小女孩一樣愛哭,但白星本身有著非常恐怖的力量,而這股力量就源自於「海王」。
  • 古代兵器長槍的槍桿是用啥做的?絕非一根木頭,古人智慧精妙
    古代兵器長槍的槍桿是用啥做的?絕非一根木頭,古人智慧精妙中國功夫享譽中外,被世人所讚嘆。中國是武術之國,會功夫的大師更是數不勝數。中國的功夫大師功力了得,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就沒有他們不會用的兵器。中國古代冷兵器的種類繁多,弓、弩、槍、刀、劍等等。
  • 海賊王古代兵器「天王」猜想,桃之助、伊姆大人,還有誰?
    海賊王裡的遠古傳說,說有三個毀滅世界的古代兵器,分別是冥王(普魯託)、海王(波塞冬)、天王(烏拉諾斯)。在劇情中,冥王、海王都略有出現。而天王卻沒有透露半點痕跡,到底是人、是物都不得而知?那麼,天王到底是什麼?小編整理了一些網友的猜想,以及小編自己的想法。
  • 為何在世界三大名刃中有日本刀,卻沒有中國的兵器?原因讓人嘆息
    在這之前的數千年乃至可能上萬年的戰爭史中,冷兵器廣泛用於世界各地的戰場,從最初的青銅兵器到後來的鐵質兵器,冷兵器也是不斷在革新發展,推動著社會科技的發展;甚至可以說,沒有冷兵器的鋪墊,熱兵器是不可能發展起來的,因為熱兵器對材料和工藝精度要求極高,這都是冷兵器時期的積累。
  • 古代三大碾壓兵器:一種碾殘切碎敵軍,一種最簡陋,能將坦克軋扁
    碾壓兵器,是以碾壓為主要殺傷方式的兵器,這種兵器在古代經常使用,可對集中的敵人造成很大殺傷。下面說說古代三大碾壓兵器,一種碾殘切碎敵軍,一種軋傷毒死敵軍,一種最簡陋,卻連坦克都能軋扁。衝車。古代的裝甲車,春秋楚國發明,車以木製,外覆銅甲,駕車之馬亦披甲,車型為「銳上鬥下」,形如當今的坦克。車輪上安有青銅矛,長40釐米左右,前端鋒利,兩邊有刃。1983年,河南淮陽馬鞍冢楚墓出土一車楚國「裝甲車」。該車寬142釐米,進深94釐米,車廂左面、右面和後面的欄杆上鑲有80塊青銅 「甲板」。每塊甲板長約13.6釐米,寬約11.6釐米,厚約0.2釐米。用這種車衝鋒,可將敵軍碾殘切碎。
  • 古代槍桿是用什麼材料製作的?不是鐵的,不是名門沒資格用
    在古代冷兵器戰爭中,擁有一把趁手的兵器至關重要。古代常見的兵器有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等,每一樣運用熟練了都可以發揮巨大的威力。刀劍由於方便攜帶,得到廣泛的使用。而在大規模的戰爭中,將軍們往往都是使用長槍。長槍的攻擊距離遠遠比刀劍等短兵器要長,非常適合在馬上使用。
  • 槍矛,中國古代兵器刺兵之首,在明清暮色中逐漸消亡
    槍矛類武器從誕生到逐漸消亡,是人類軍事文明水平不斷進步的必然趨勢,但是槍矛武器的生命周期遠遠超過大多數跟它同時期誕生的原始兵器,如大斧、戈、戟等等。作為刺兵之首,它富有獨特魅力的傳奇一生,幾乎可以稱為中華古典軍事文明史的縮影。時至今日,提起槍矛,仍能令許多軍事愛好者熱血沸騰。
  • 古代幾款怪異兵器:日本「虎爪刀」兇悍,但不是我國「飛鐃」對手
    在中國古代小說中,出現了很多經典兵器,它們的名字對於人們來說再熟悉不過,比如說關羽的青龍偃月刀,張飛的丈八蛇矛,趙雲的亮銀槍和青釭劍。這些武器都十分的出色,各有特色,威力十足。然而,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古代的幾款長相怪異且經典兵器。
  • 古代兵器分量驚人,但真有那麼重嗎?換個角度想一下,豁然開朗
    在古典小說和電視劇中,很多都誇大了事實,嚴重與現實不想符合,尤其是為了凸顯人物的厲害,更是把他們比喻成力大如牛的人了,比如他們拿的那些兵器更是可以和一個人的重量相媲美。不得不佩服他們的腦洞大開。三國時期的兵器以長刀和長槍為主,這就要求使用者的手部力量非常的大,不然豈不是連兵器都拿不動。但相比來說,在這個時期的武器重量真的算不上什麼,雖然關羽的寶刀有40多公斤,張飛的武器也有30多公斤,但相比李元霸的800多斤的鐵錘、宇文成都的400多斤的鎦金鎲以及裴元慶300多斤的銀錘可真是小巫見大巫了。
  • 榮耀戰魂 兵器傳說:憤怒之劍的故事
    作為一款主打冷兵器近距離戰鬥的動作遊戲,《榮耀戰魂》中除了12位擁有截然不同的戰鬥風格和技能的英雄之外,風格迥異的各種兵器更是各有特色,強勁的戴恩斧、鋒利的太刀、迅捷的匕首、靈活的劍盾等等。作為一名戰士,手上的武器與自己的生命同樣重要,我們將通過「兵器傳說」系列向各位玩家介紹歷史或是神話中的傳奇武器,《榮耀戰魂》中英雄手中的兵器正是由此受到啟發設計而成,希望能夠通過兵器這一角度讓更多的玩家對《榮耀戰魂》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而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傳奇兵器 「憤怒之劍」。    這次我們將回到維京時代,向各位講述北歐神話中一把名為Gram(意為「憤怒」)的神秘寶劍的故事。
  • 常見的刺蒺藜,竟然是古代暗器的原型?至今還有器具在使用!
    刺蒺藜竟然是古代暗器鐵蒺藜原型,甚至至今還有很多用它原型做的器具哦!刺蒺藜介紹蒺藜一年生草本,莖由基部分枝,平臥,淡褐色,常生於荒丘、田邊及田間。刺蒺藜為蒺藜科植物蒺藜和大花蒺藜的成熟果實。蒺藜多由4-5個分果瓣組成,排列成稜狀球形,直徑7至12毫米。單一分果瓣為斧狀三角形,多數小刺,並有對稱的長刺、短刺各1對。
  • 古代名將兵器有多重?82斤的關刀不算什麼,他的槍足足有100公斤
    因此,在古代經常有「神兵」這個說法,但在現代說「神槍」,更多是指代這個人槍法不錯,並不是誇槍好。那麼,在冷兵器戰爭主導的古代,成為一件神兵需要具備什麼要素呢? 縱觀史書上對神兵的描述,不難看出這些兵器和普通兵器的區別就是勝在了重量這一塊。
  • 幾千年前的古埃及,就能煉製鐵質匕首,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史記·刺客列傳》記載了許多俠義無雙的刺客,「圖窮刀見」的荊軻就是典型的例子,他與專諸、聶政、豫讓等人共稱古代四大刺客,作為刺客最重要的是匕首。千年前的古埃及還沒有煉鐵技術,就出現了鐵製的匕首,這是怎麼做到的?下面我來為你揭秘。
  • 古代長槍槍桿是什麼材料做的?看完真漲知識了,這才符合實際情況
    大家都知道,槍在中國的古代是非常常用的兵器,適合於騎兵馬上作戰,也是和步兵作戰,長槍招式較為靈活,讓習武之人都比較鍾愛,從古至今,戰場上最為常見的兵器就是長槍,歷史上很多的武將都因為使用長槍而被天下人所熟知,比如趙雲和嶽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