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延漢簡裡的漢代軍餐:蘸著風沙的大漠飲食

2021-01-07 History心發現

如果回到2000多年前的西北前線,你作為一個普通的漢軍士卒,會吃到怎麼樣的食物呢?我們可以根據漢代的記載,來復原漢代士兵的一餐。

在漢代的西北前線,大部分軍人的食物還是以五穀為代表的主食,漢簡顯示,當時的主食依舊不出慄,麥,稻,菽,糜子等等。其中常見的還是黍和麥,糜子最為常見。

黍是漢時主要的糧食作物。籽粒呈現出淺黃色,去皮後叫黃米,煮熟後有粘性,也可以釀酒。士兵們一般領到的是沒有去殼的穀物,需要自己用舂加工後食用。

至於蔬菜,由於西北前線整體氣候乾燥少雨,所以水生類,瓜類蔬菜幾乎沒有,士兵們能夠吃的食青菜,主要是「蔥,姜,韭,冬葵,毋著,薯「等幾種青菜。由於當時戰士的副食品比較缺乏,所以戰士們需要自己下地種菜,才緩解食品匱乏的情況,因此簡文才出現了關於」守園「和」治園「的記載:

卒十二人:七人,一人守園,一人從令史譚,一人馬下,一人使......

至於肉類的話,大多數普通士兵的俸祿,衣物和分派的食鹽大多收支相抵,基本上省不出多餘的錢去購買新鮮肉類,新鮮肉類多需要300-500錢,只有有額外菜錢或者肉錢的軍官才買得起。

第四長口之菜錢二百一十六,又肉錢七十,凡二百八十六......

所以漢簡中經常出現士兵們購買廉價的動物下水的記載:

比如牛下水的價格是這樣的:

頭:六十。肝:五十。乳:廿。肺:六十。跡:廿。舌:廿。胃百葉百錢。項:十錢。胃:十......

那麼漢代普通軍人分配的糧食到底有多少呢?是否能應對邊塞作戰的體力消耗呢?

按照當時普通戍卒的平均標準:二石(大石)來看,一石約等於17.55公斤,按照漢簡中從帶殼穀物到去殼穀物的換算:」粟一鬥得米六升「,二石可以獲得1.2石的脫殼穀物,大概相當於現代的21公斤穀物,也就是一個士兵平均到每天可以吃到0.7公斤去殼穀物,他們大概的熱量攝入,只相當於維持生命的基本需要,而士兵們需要應對戰鬥,疾病,天災等突發情況,這點穀物分配量就實在是捉襟見肘了。而且在普通戍卒下面還有刑徒兵,弛刑士等低級士兵,他們分配的糧食也就更少更可憐了。

漢代驅瘟儀式

一個成年男子在正常情況下每天在中等勞動強度下,需要攝入克蛋白質80克,而重勞動強度下則需要攝入90克,就普通兵無法吃到新鮮肉類,需要自購動物下水的情況來看,這樣的蛋白質消耗量是無法滿足戰士們身體需要的,長此以往的結果,必然是抵抗力下降,季節性疾病病多發。

根據居延漢簡記載,當時的士兵多發疾病有傷寒,痢疾,頭痛四肢不舉,肺部發炎(心腹脹滿), 」兩脾雍腫」類似於慢性的呼吸系統疾病,還有腦溢血,食物中毒引發的暴病等等。根據殘存的漢簡統計,當時居延地區士兵得各種大小疾病的發病率為5%,實際總比例應該比這個數據要高,在各種疾病的誘發原因中,粗糲而缺乏營養的普通飲食難辭其咎。

在一個士兵獲得了基本的食材,而且用舂舂米之後,就面臨著生火的問題,在漢代,常見的燃料有薪,蘆葦,草,炭等材料,邊塞將士們會以刀劍相擊打,或者用打火石「燔石」擊打,或者以鑽木的方式取火,出土文物中發現的取火器就是如此;此外,貴族或者軍官還會有被稱為陽燧的凹面小銅鏡將日光反射聚焦,點著燃料。為了應對點燃烽燧,夜間作戰的需要,烽燧和軍營中一般都有保存火種的地方,只是火源一般需要加高陶土牆與外界隔絕開來,以防止火勢蔓延。

蘇貝希遺址墓葬出土的取火木板和木鑽杆

漢代邊塞發現的取火器殘片

漢代陽燧

在烹調方式上,漢代普通人或者貧苦人家主要是在灶臺中燒火,在甑裡裝好穀物,等糧食熟了就可以吃;用優質粟米製作的主食叫做「梁飯」,所以先秦兩漢典籍中,「梁肉」的並稱成為了當時人對美食的代名詞之一。但是普通人吃的,主要是麥飯或者豆飯。

稍微有條件一點的軍官可以將蔬菜,肉類和米粉混在一起勾芡做成羹;如果要應對緊急情況出塞作戰,漢軍平時還需要準備被稱為「糗」。至於糕點的話,境內胡人那裡可以買到撒有胡麻的胡餅,還有揉了蜜或者動物油脂的蠍餅,以及用蜜和麵粉做的油炸麻花形麵團「粔籹」,但是這種糕點肯定不能長期當主食了。

如果就這麼吃主食,實在是太但乎寡味了。戰士們需要調味料。除了定期配給的鹽之外,當時士兵的餐桌上,還少不了醬料。漢代富人們能夠吃的起卵醬(魚子醬),蟹膏,魚醬,肉醬,枸醬等調味料,但是廣大貧民消費的還是用煮熟的大豆發酵製成的豆豉。在當時無論是普通士兵的飲食,還是邊塞障塞招待過境使者,豆豉都是必不可少的調味料。這種調味料分為鹹豉和淡豉兩種,這和食物的含鹽量多少有密切的關係。

在醬料的來歷上,漢代人有「白鹽海東來,美豉出魯門的說法,這因為漢代齊魯地區的鹽和豉質量最好,最受歡迎,漢代人也用「鹽豉共壺」形容一個官員的清廉,就連吃飯的時候,都要講兩種調料放在一個容器裡,十分節約。

漢代的鹽豉連體罐

除了醬和鹽之外,由於居延塞接近西域,胡蒜等香料也有機會出現在居延漢軍將士的餐桌上,只不過香辛味更有可能還是出自蔥,姜,小蒜,花椒,茱萸,蕪荑等傳統植物調料中。至於甜味的來源,中原地區的甜味劑主要是把發芽的大麥做成膏狀,也就是甘之如飴的飴糖;而印度和西域地區則有被漢人稱為石蜜的蔗糖塊,還有蜂蜜,只是這些高級食材也和普通士兵無緣了。

當然,面對大漠孤煙,長河落日,最有邊塞風情的就是各種烤肉了。當時烤肉屬於招待軍官,使者和外國來賓的高級飲食,如果不是有重大外交活動,或者是大戰在即,將領需要「椎牛」犒勞士卒,一般情況下普通士兵吃不到牛羊肉。

從《長羅侯懸泉置費用簿》的記載看,當時西北漢軍能夠吃到的除了牛肉,還有來自居延澤等鹹水湖的魚,塞上的羊和鹿等野獸。從一些軍官下達的禁令文書看,當時普通的士兵,還回去用弓弩、漁具,去捕獲飛禽野獸或者撈魚,來補充難得的新鮮蛋白質。

山東臨沂五裡堡東漢墓雙人「燒烤」畫像石圖

肉類在吃法上,最簡單但也最大方的做法,就是所謂的「貊炙」,即將整個動物放在架子上烤熟後食用;如果要吃的精細一點,可以將肉刷上蜜汁或者豉汁,然後再烤制食用,當然有條件的人還可以配上蒜和醬料一起吃。而類似於現代人擼串的方式,當時人已經有了將肉塊穿在木條上燒烤食用的吃法,只是當時的烤肉串有點類似於兩頭叉或者三叉戟。但是這些吃法也和大多數普通兵無緣了。

上林方爐,漢代的烤肉爐

魏晉時期河西漢人烤肉圖

普通吏民常見的吃法,還是燔炙,也就是將小塊肉串起來,放到火上烤,然後用扇子扇風(「燔亦炙,為臠而貫之以炙於火」),最後蘸一點鹽或者韭,蔥食用。串肉串的兩頭叉「丳」,就是一個象形字穿著兩塊肉的兩頭叉,可謂是字如其形啊。

有人會問酒在哪裡?當時由於蒸餾提純的技術還不存在,所以漢朝酒基本上是糧食酒,也就是先將穀物蒸糊,培養出酒麴,然後發酵糧食釀酒。可惜的是,由於釀酒需要消耗大量糧食,漢代有「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的規定,所以就著糧食酒擼串的事情在當時並不存在。而且河西漢簡顯示,多數漢軍都是兩餐制,沒有戰事的情況下,深夜基本上不會有飲食行為。

因此整體來看,「八百裡分麾下炙」僅僅是文人的幻想,多數人的軍糧僅夠填飽肚子。肉食意味著吃動物下水或者自己偷偷用弩機去狩獵,被長官發現了還會因為浪費箭矢挨罵;偷偷釀酒,聚會飲酒意味著被舉報和被罰款,前線普通漢軍的飲食情況算是非常清苦了。

相關焦點

  • 漢代用不起鐵製兵器,只能用青銅?居延漢簡:當鐵劍是手機就懂了
    編者按:一直以來,在較為陳舊的歷史觀點中,認為中國在漢代用鐵兵器取代了青銅兵器。而比較新的考古研究發現,這個趨勢從戰國時期就開始了。不過網絡上總有人想發表什麼驚人之語,比如漢代還在使用青銅武器,根本不是鋼鐵時代之類。還拿考古來背鍋,說漢代墓葬出土了青銅劍,說明漢代人用不起鐵劍等等。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起碼,考古不背這個爛鍋。
  • 居延海鳥類種類增至65種
    新華社呼和浩特7月28日電(記者 哈麗娜)記者日前從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居延海溼地保護管理站獲悉,近年來,隨著額濟納旗不斷加大居延海溼地恢復保護力度,溼地鳥類種類不斷增多,由2010年的14種增加至目前的65種。
  • 在秋天時光,居延海的每一分鐘都充滿了大自然對色彩的完美詮釋
    在居延海中,我看到了無法形容的藍色在分秒之間的差異中轉瞬即逝……天空已經從純藍色變為明亮,但融合到你無法分辨他們在哪裡相遇的地方,而過度的色彩恰到好處。上層是藍色,然後中間的顏色從黃藍變為一點粉紅色;下層天際線,顏色越濃烈!
  • 【詩詞欣賞】王之敬 | 大漠行(16首)
    ,荒谷覓仙蹤雲上觀日落,月下數繁星霧裡聽花語,雨中看疾風餓狼逼馬住,飢鹿迫車停鷹鷲盤山嘯,烏鵲繞枝鳴忽聞無有處,似有琴瑟聲誰在揮大槊,高歌大漠行君本五色玉玲瓏, 2019.12.28補天未竟滯霄凌幾經沉降幾升騰天工淬打八千度
  • 漢代竹簡出土,要用「去離子水」浸泡保護,這種水對人有害嗎?
    在考古學界,考古專家們尤為看重一種特殊的文物,它就是漢代竹簡。每逢漢代竹簡出土後,專家們往往都會用去離子水對其進行浸泡。可是您也許並不知道,去離子水與純水還有本質上的區別,甚至貿然喝下它後,很可能會對身體健康造成危害。這究竟是怎麼回事?
  • 大漠戈壁,接力"天問"續華章
    站在漫無邊際的戈壁之中,數裡之外就可以看見指向蒼穹的天線另一間機房裡,王馭風也正在聚精會神地查看著設備參數。設備改造和正樣對接工作中同時存在著新舊硬軟體間設備狀態、工作狀態不同的問題,加之火星任務中設備工作模式發生重大變化,在崗位上工作多年的&34;也要加強學習,增進對新軟體和新技術狀態、新設備工作狀態的理解掌握。配電機房裡,供配電技師姜鵬正在檢查這配電機工作狀態,前一天他們剛完成了外線巡檢的工作。
  • 【微綜述】簡牘裡的數學世界展現中華先民數理智慧
    《居延漢簡考釋釋文之部》出版後,嚴敦傑先生發掘出了其中與數學相關的材料,並且和相關傳世文獻進行對比研究,發表了《居延漢簡算書》,但在此之後很長時間內,學者對此領域的研究多未超出嚴敦傑先生的研究範疇,這種沉寂的狀態延續了四十年。直到1983年12月至1984年1月,在湖北江陵張家山247號漢墓出土的整部竹簡算書《算數書》,原有的沉寂狀態才得以改觀。
  • 沙烏地阿拉伯人的飲食,給大家分享一下,速度進來觀看!
    在沙烏地阿拉伯一年多的時間裡,我覺得沙烏地阿拉伯根本沒有食物文化。大部分的沙烏地阿拉伯人都是從鄉下出來的,或者沙特人太有錢或者太懶,不能選擇廚師。一般來說,沙烏地阿拉伯所吃的每一種食物都來自其他阿拉伯國家。這也是古蘭經中規定穆斯林飲食等範圍和習慣。 在齋月任何人不得在公共場合進行飲食。飲食:    阿拉伯國家的飯菜主食是大餅和手抓飯,菜餚以燒烤的牛羊肉為主,喜愛甜食,不喝酒,也忌食我們視為美 饌的一些「山珍海味」。    阿拉伯大餅由特製的爐子烘烤而成,外脆內嫩,鮮美可口,又價格便宜,已成為千家萬戶的大眾食品,難怪埃及人管它叫「生活」。
  • 沙產業理論忠實踐行者 挑戰荒漠的大漠之子 ——人物特寫:治沙模範...
    在2002年召開的全國光彩事業「國土綠化項目現場會」上,被列為「風沙防護林工程全國重點項目」。沙產業界人士稱柴在軍是繼陝北毛烏素沙漠治沙英雄牛玉琴、甘肅騰格里沙漠治沙英雄石述柱之後湧現出的又一名在西北大漠上的治沙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