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紋樣藝術是當時社會形態的高度抽象與演繹,也都反映了各個時代的風格和思想差異。紋樣隨著朝代變遷層出不窮,但也同樣更替掉了許多。一般作為主體的都是仙人鳥獸或者鬼神龍鳳,而作為襯託的紋樣通常是得不到太多重視的,並沒有一個完整的脈絡及分類。

本文針對於谷紋這個底蘊深厚的幾何裝飾紋樣在兩漢之前的演變過程及形態,做一個系統的研究和梳理。谷紋流行於戰國晚期到東漢,雖然清代也多有仿古的谷紋作品,但是作為玉器的主要紋飾還是在兩漢之前,因此筆者將研究重點放在了這段時期。

谷紋這個沉默而低調的紋樣,不出彩卻也有著不可或缺的地位。戰國前出現主要是作為輔助的裝飾紋樣,戰國末期後隨著時代的變遷以及當時文化風貌的煥然一新,轉而變成主角。兩漢時,谷紋的簡單質樸使得它是體現質感最好的紋樣之一,尤其是體現玉器的通透溫潤。谷紋飾玉器常被作為祭祀用品或是貴族禮器,這就足以體現谷紋的價值了。

在紋樣的流傳中,它的稱呼隨著時代變動會產生寫法或者意義上的差異,甚至是完全反義。所以谷紋這樣一個從商周開始慢慢演化到今天的紋樣自然也有一些差異。丁哲曾在他文章中指出,谷紋最早並不是由穀子的形態而來,而是在別的紋樣演變的過程中被人認作谷紋,僅僅只是一種望文生義,並非紋樣的本意。許多紋樣的名稱都是由於其外貌特徵而被人換名、別稱,然後其中比較形象的就變成最通用的。

顯然我們現如今稱之為「谷」的糧食,在最早的稱呼其實並非如此。在過去記載中谷記作「穀」,而「谷」的本意是指兩座山之間的流水道。由此得知這古代的「谷紋」肯定不是用現在所說的代表穀子的「谷」。

古時候五穀雜糧的總稱為穀,又有《周禮·春官·大宗伯》中記載「子執谷璧,男執蒲璧」,這就足以看出我們現在所說的谷紋當時叫「穀紋」,到後來受到簡化字和借用字的影響,穀和谷也就成為了通假字,實際使用上並無差別。在後文中統一作谷紋,與穀紋並無差別。

谷紋這個名字被賦予的原因說法各有不同,其中有一個關於谷紋的傳說:谷紋其實是南方火龍神祝融的圖騰,他掌管著大地和穀物。每年人們為了希望有好收成就去祭拜他,久而久之這個掌管五穀雜糧的火龍神圖騰有了一個概括的稱呼—谷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