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常被家長說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前半句不得不承認,後半句就不怎麼服氣了。在城市長大的孩子,到哪裡去分五穀啊?長大了才知道,就算是農村孩子,也不見得能認識五穀,因為五穀中的有些作物現在已經種植的很少了。
所以說,不認識五穀才是現代人的常態,不過,五穀做的美食吃不到就有點可惜了。讓我們來看看這五穀到底是哪些作物,能做出什麼美食來。
五穀是指稻、黍、稷、麥、菽,這五種農作物。也有一種說法是用麻代替稻,因為古代北方沒有稻,麻是衣服的主要原料,所以把麻也算成五穀之一。
黍和稷這兩種看上去很生疏,其實黍(讀shǔ)是黃米,稷(讀jì)是小米。可我們好像只聽說過黃小米,到底是黍,還是稷啊?黃小米應該屬於小米,黍是一種類似於稻子的作物。
說起來,大家小時候念書時,在課本上肯定看過黍——「碩鼠碩鼠,無食我黍」。這句話出自先秦時代的《詩經》,證明黍在當時是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
陝西是秦國的老家,這裡的麵食全國有名。可在秦朝時,陝西人是不吃麵的,因為他們只愛吃黍。秦國丞相李斯曾經對秦始皇說,關中平原的農民不愛種麥子,喜歡種稻。
不過,黍的輝煌時期並不長,隨著石磨的普及,小麥和小米開始佔據北方的大部分農田。漢朝時,黍便已退居次要地位,主要利用其有黏性的特點,用於釀酒和製作糕點。
黍的種植歷史有上萬年,比小米更長。營養價值也比小米高一些,在糧食作物裡的地位曾經是比較高的。我們現在還能看到的黍製品有東北特色的黃米粘豆包、陝西風味的黃米饃饃。
稷也可稱為粟(讀sù ),現在通常叫小米。從 「社稷」一詞可以看出,稷的重要性一度關係到國家存亡。漢朝時,稷的種植非常普遍,是農民的主要口糧,也是國家的田賦標準。這種習慣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後一段時間,上馬大型工程或項目時,計算投資的單位便是多少億斤小米。
稷不但是北方人的口糧,還能用來養馬。漢武帝時代,官方和民間養了幾十萬匹馬。這些馬光吃草料是不夠的,必須加小米餵食,才能養出好馬。所以說,漢武帝反擊匈奴,完全是靠小米支撐起幾十萬大軍和戰馬的。從這個意義上說,稷確實成就了中國。
不過,別看如此重要的稷,卻和一種路邊野地的雜草是親戚。事實上,從生物學角度來講,稷就是狗尾巴草的一種,沒想到吧。古人在六、七千年間,從雜亂無章的狗尾巴草中,挑出顆粒飽滿、體型又大的植株,經過很多年的篩選,終於成功地培育出可以食用的稷。
從稷的種植歷史可以看出,神農嘗百草確實是一件十分偉大的成就。養育中華民族幾千年的主食,竟然來自於毫不起眼的雜草。人類在進化過程中付出的辛勞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麥子是大家比較熟悉的農作物,用小麥製作的麵食是北方人的主食,南方人的點心。麵包、麵條、麵餅、包子等等,品種數不勝數。小麥能受到如此的歡迎,應該感謝石磨的發明。
古代歐洲人最早是把小麥果實直接煮熟了吃的,據說口感不夠細膩。有了石磨後,才能生產小麥粉,麵包等喜聞樂見的食品終於出現在餐桌上。
無論中外,磨房都是利潤很高的生意。唐朝開元盛世時期,壟斷長安磨房行業的人是高力士,就是李隆基最信任的、給李白脫靴的那個太監。長安十二時辰裡面的郭大將軍。
稻子在七千年前就有栽培,一些新石器時代的遺蹟中,已經出現稻子。中國的經濟中心逐漸南移,主要是因為稻子的產量比北方小米要高許多,而且可以一年種兩季以上,使得土地的生產效率大大高於北方。在古代的種植條件下,小米只有一、兩百斤的畝產,水稻可以翻一倍,差距十分明顯。
經過歷代的開發,從唐宋開始,南方的稻米已經成為國家穩定的壓艙石,無論是湖廣熟、天下足,還是蘇湖熟、天下足,沒有充足稻米供應,朝廷很快便會陷入財政危機。
菽是豆子,主要指大豆。中國是大豆的原產地,現在大豆產量最高的卻是美國。貿易戰讓美國豆農受損,他們種出來的大豆,原本是要賣到中國來的。我們燒菜用的油,凡是調和油,主要就是用大豆榨出來的。中華美食離不開油啊!
【參考資料:《詩經》、《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