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啊,曹操死後設有72疑冢。為什麼曹操的埋葬之地被稱為冢呢?因為曹操當時並沒有稱帝,所以只能稱之為冢。
在古代,人們對死亡特別敬畏,但又特別忌諱。
所以在人死後,便用不同的詞來指代死亡,這些詞是根據當時社會上存在的等級制度,以及身份不同來劃分的。
在古代的喪葬習俗中,對於埋葬之地,有陵、冢、墓、墳之分,它們又有什麼區別呢?分別用來埋葬哪種人?今天三少就和大家一起來聊聊。
1、陵
陵中所埋葬的就是天子帝王,比如大家知道的黃帝陵,秦始皇陵,茂陵,昭陵等等。
在古代,將黃帝的死稱之為「崩」,有山體崩塌之意,帝王之死猶如山崩地裂一般聲勢浩大。
在《說文》中陵的解釋是大山級別的墳墓,可見帝王之陵規模之大,很多帝王在剛繼位的時候就開始修建自己的陵寢。
《晉書·索綝傳》云:「漢天子即位一年而為陵,天下貢賦三分之一,一供宗廟,一供賓客,一充山陵。」可見傾舉國之力修建的茂陵氣勢十分雄偉。
2、冢
《說文》中解釋「冢,高墳也。」
諸侯權臣的死亡,稱之為「薨」,所埋葬之地稱之為「冢」。
可見,冢裡埋葬的是非富即貴之人,在規模上僅次於陵。
我們常聽說衣冠冢,那就是王侯將相戰死沙場之後找不回屍骨,便將生前衣物埋葬在冢裡,稱之為」衣冠冢「。以表敬重和懷念。
3、墓
關於士大夫之死啊,據《禮記 曲禮下》記載:大夫曰卒,士為不祿。
這類人生前地位頗高,僅次於諸侯,是國家當權者。他們死後的埋葬之地稱之為墓。
這裡的墓和我們現在所見的墓有所不同。
在當時,墓的規制是不凸出於地平面,或與地平面持平,所以沒有墳塋,基本上在地下。
所以,有」上墳下墓「一說,摸金校尉在盜墓的時候,往往會說下墓,就是因為墓是在地下的原因。
4、墳
在古代,普通的老百姓地位低下,他們的死才真正稱之為死,老百姓為了忌口,可能會稱之為「亡」。
老百姓死後的埋葬之地,也就稱之為墳,就是簡單的用泥土堆砌起來的高出地面的小土包,現在在農村也常見。
除了以上這四種之外,還有一種被稱作「林」的埋葬地。
能夠埋在林中的人,一定是高功大德者,比如孔子的墓地,就被稱之為孔林,關公的墓地叫關林。
所謂身死道消,不同的墓制只是只是後人為彰顯死者生前的地位和身份。
古代的帝王將相早已不再,能夠留下的只是陵冢墓墳。那麼面對人生的終極,大家又有怎樣的思考呢?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