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話說,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誰都逃不過的,人們一直對死亡這個話題諱莫如深,其實我們應該正視死亡,讓它順其自然,不要去害怕死亡,更不至於「談虎色變」。說到死亡,就不得不說說身後事了。從古至今咱們中華民族對親人的後事都是主張辦的妥妥噹噹的,是十分講究,也是十分看重的,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流程,包括穿壽衣,選墓地,入殮,辦追悼儀式,火化,落葬等等。可是在最後瞻仰儀容時,我們會發現逝者的手總是藏在袖子裡的,這是為什麼呢?為什麼人去世後穿壽衣,而且不能露出手呢?原來是這樣。接下來就讓小編帶你去了解一下吧。
大家都知道古代人啊,對身後之事向來十分注重,尤其是官宦家庭,大家大族,對於葬禮更是極為在乎。建國前,民間對葬禮儀式極為重視,喪儀繁瑣鋪張,且封建色彩濃重。甚至以喪事的濃重與否,為衡量子輩是否孝順的標準。比如近代太后慈禧的墓,真是非常壯觀,陪葬的金銀財寶可謂是數不勝數,孫殿英去盜墓的時候,裡面的財寶可是裝了整整三大車呢。還有歷代皇帝的皇陵,有的已經成了知名景點,有的成就了國家的各個博物館琳琅滿目的寶物。那穿壽衣也是古代沿襲下來的的一種習俗,壽衣的質地和樣式,是中國古代財主等有錢有勢的人才能穿起的衣服。人死後穿壽衣,是家人希望死去的人在陰間或投胎轉世做個有福的人。
穿壽衣也有一些規矩:一是最好在逝者臨終之前給他穿上壽衣。古代的老人在六十歲之後就開始給自己準備準備壽衣了,就是怕到時候太倉促來不及換衣服,古時候的老人認為自己在去世之前穿上壽衣,就代表自己能夠將這件衣服帶走,而如果在去世之後才穿上壽衣,此時靈魂已經離開了,就只能代表穿著生前的衣服離世,卻帶不走它,所以去世之後再穿壽衣沒有什麼意義了。二是臨終前給逝者穿的壽衣一定要是單數的。因為古時候有一種說法是,陰間跟陽間是相反的,在陽間我們認為好事成雙,什麼都要以雙數為最佳,而在陰間,奇數就是最好的,最吉利的,所以給逝者準備的東西,最好都以奇數為最佳,壽衣件數也不例外。最後一點就是給逝者穿壽衣,不能把手露出來,這又是為什麼呢?
其實就是因為在古代有這麼一種說法,人死了之後不能露手,因為人死後會在一定程度上保佑後代子孫的福澤,關係著後代的命運。古人認為如果壽衣不遮住手指尖,就會讓後代衣不蔽體,還會過窮困潦倒的生活,變成街上討飯的乞丐。所以古人給逝者穿壽衣一定要遮的嚴嚴實實的,象徵著後代被福氣滿滿包圍著,不會過貧困的日子,是很好的寓意。其實這也算有些封建迷信了,不過畢竟是老祖宗留下的習俗,給逝者穿壽衣,是對逝者的尊重和祈願,也代表著對子孫後代的祝福,是好的象徵,理應沿襲至今。好了,小編講完了,大家對這個習俗有什麼看法?歡迎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