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送終」和「停喪」儀式
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其穿戴好內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遺憾和內疚。對於死者的「走」,親人是要「送一送」的,俗稱「送終」。在死者彌留之際的最後一息,要求死者的親人都要在床前,高聲呼喚,直至其咽氣。死者在咽下最後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其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其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叫做「送終」(所以在送人禮物時,禁忌「送鍾」,因「鍾」諧音為「終」)。死者咽氣後,立即撤除床帳,以免亡魂籠罩在帳網之中不能超脫,並除去枕頭,同時焚燒紙箔為其送行。然後給死者擦洗身子,更換白色內衣,蓋上白被單,用黃紙蓋在面上,在死者的腳邊點上油燈或蠟燭(俗稱「引魂燈」、「指路燈」、「長明燈」)。民間俗信認為,陰曹地府黑暗無光,點上路燈,可給亡魂照亮道路。這盞燈一直要點到出殯為止。一些地方還將「指路燈」帶到墳地,在墳坑頭挖個小洞,將燈放入,然後再慢慢下棺。
在北方漢族的習俗裡,要給死者穿貼身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繫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後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如果是女性的話,腳上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傳統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不穿民族的傳統服飾了,等到死去的那一天,也還得恢復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的觀念,人死之後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將不讓其認祖歸宗。
在死者臨終前,家屬必須給其沐浴更衣,這實際上是給死者進行化妝整容。親屬給死者沐浴,一方面寄託了生者對死者深深的孝敬之情;另一方面也有和「壽衣」一樣的象徵意義。清洗屍體所用的水一般都是買來的,俗稱為「買水」,即把「陽水」變成「陰水」的一個轉換儀式。「買水」用的錢主要是「陰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紙錢」,這種錢只有在陰間才有價值,只能由靈魂享用,而在人間它只是廢紙一沓。「買水」為死者沐浴的目的主要是「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惡,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讓死者乾乾淨淨地到達陰間,被祖先收容。給死者沐浴後,「更衣」也有傳統的儀式。比如,北方漢族一些地方在為去世的老人穿壽衣的時候,除了為其穿上平時所穿的衣服之外,還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過來穿的新衣服。這樣做是因為在漢民族傳統的觀念裡,不能把死者平時所穿的舊衣服脫掉,這樣能方便死者的靈魂回來認識自己的身體;而他們把後來加上去的新衣服反過來穿,是為了讓死者知道自己已經死了。這種被稱為「反飾」的習俗,是為了改變死者壽衣的穿著式樣,使他的靈魂沒有辦法再停留在陽間。在為死者沐浴更衣之後,親屬要馬上把屍體移到靈床上,停屍在床,即「停喪」。靈床一般安放在堂屋正中,同時還要採取一些儀式,把死者的靈魂也引到靈床上去。
山東臨沂一帶的習俗,是用一塊白布從梁上搭過來,再用一隻白公雞在病床上拖幾下,順著白布從梁上遞到外間屋,在死者身邊走上一圈,然後把公雞殺死,這叫做「引魂」。
在河南中部,民間習慣是在人死後,要在死者床頭放上一隻宰殺洗淨的雞,雞身上插一隻筷子,這叫「倒頭雞」,它既是供品,也是家人送給死者的禮物。「雞」諧音「吉」,死後送雞,取「吉利」之意,以此祝福死者平安到達黃泉。
按照舊時的規矩,在沐浴更衣的儀式結束之後,還要舉行「飯含」儀式。「飯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飯之類的東西。這是為了不讓死者張著空嘴、餓著肚子到陰間去受罪,或成為餓死鬼。有些地方還有「燒倒頭紙」的習俗,又稱「燒落氣錢」等。在老人剛死或彌留之際,家人齊集於室,由其配偶或子女扶起其頭部,於地上點燃香燭。眾人環跪於床前,老人一旦斷氣,立即焚燒紙錢於地,故稱「燒倒頭紙」。該習俗現仍在一些農村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