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固有一死,死後下葬有各種風俗習慣,但你知道漢族喪葬的儀式嗎

2021-01-21 生活沒有了詩和遠方

1.「送終」和「停喪」儀式

靈堂

中國的傳統喪葬文化非常講究壽終正寢。在病人生命垂危時,親屬要給其穿戴好內外新衣;否則,就是「光著身子走了」,親屬會感到十分遺憾和內疚。對於死者的「走」,親人是要「送一送」的,俗稱「送終」。在死者彌留之際的最後一息,要求死者的親人都要在床前,高聲呼喚,直至其咽氣。死者在咽下最後一口氣前,親屬們要把其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守護其度過生命的最後時刻,這叫做「送終」(所以在送人禮物時,禁忌「送鍾」,因「鍾」諧音為「終」)。死者咽氣後,立即撤除床帳,以免亡魂籠罩在帳網之中不能超脫,並除去枕頭,同時焚燒紙箔為其送行。然後給死者擦洗身子,更換白色內衣,蓋上白被單,用黃紙蓋在面上,在死者的腳邊點上油燈或蠟燭(俗稱「引魂燈」、「指路燈」、「長明燈」)。民間俗信認為,陰曹地府黑暗無光,點上路燈,可給亡魂照亮道路。這盞燈一直要點到出殯為止。一些地方還將「指路燈」帶到墳地,在墳坑頭挖個小洞,將燈放入,然後再慢慢下棺。

下棺材

在北方漢族的習俗裡,要給死者穿貼身白色的襯衣襯褲,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褲,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長袍。整套服裝不能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帶子繫緊,這樣做是表示「帶子」,就是後繼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頭上要戴上一頂黑色帽,帽頂上縫一個用紅布做成的疙瘩,用來驅除煞氣,人們認為這樣做對子孫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話,腳上要穿黑色的布鞋;如果是女性的話,腳上要穿藍色的布鞋。壽衣一定要是傳統的式樣,哪怕改朝換代、時過境遷,平時再也不穿民族的傳統服飾了,等到死去的那一天,也還得恢復原來的裝束。因為按照傳統的觀念,人死之後就要去見遠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認不出自己的子孫,將不讓其認祖歸宗。

更衣

在死者臨終前,家屬必須給其沐浴更衣,這實際上是給死者進行化妝整容。親屬給死者沐浴,一方面寄託了生者對死者深深的孝敬之情;另一方面也有和「壽衣」一樣的象徵意義。清洗屍體所用的水一般都是買來的,俗稱為「買水」,即把「陽水」變成「陰水」的一個轉換儀式。「買水」用的錢主要是「陰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紙錢」,這種錢只有在陰間才有價值,只能由靈魂享用,而在人間它只是廢紙一沓。「買水」為死者沐浴的目的主要是「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惡,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讓死者乾乾淨淨地到達陰間,被祖先收容。給死者沐浴後,「更衣」也有傳統的儀式。比如,北方漢族一些地方在為去世的老人穿壽衣的時候,除了為其穿上平時所穿的衣服之外,還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過來穿的新衣服。這樣做是因為在漢民族傳統的觀念裡,不能把死者平時所穿的舊衣服脫掉,這樣能方便死者的靈魂回來認識自己的身體;而他們把後來加上去的新衣服反過來穿,是為了讓死者知道自己已經死了。這種被稱為「反飾」的習俗,是為了改變死者壽衣的穿著式樣,使他的靈魂沒有辦法再停留在陽間。在為死者沐浴更衣之後,親屬要馬上把屍體移到靈床上,停屍在床,即「停喪」。靈床一般安放在堂屋正中,同時還要採取一些儀式,把死者的靈魂也引到靈床上去。

殺雞

山東臨沂一帶的習俗,是用一塊白布從梁上搭過來,再用一隻白公雞在病床上拖幾下,順著白布從梁上遞到外間屋,在死者身邊走上一圈,然後把公雞殺死,這叫做「引魂」。

在河南中部,民間習慣是在人死後,要在死者床頭放上一隻宰殺洗淨的雞,雞身上插一隻筷子,這叫「倒頭雞」,它既是供品,也是家人送給死者的禮物。「雞」諧音「吉」,死後送雞,取「吉利」之意,以此祝福死者平安到達黃泉。

燒紙

按照舊時的規矩,在沐浴更衣的儀式結束之後,還要舉行「飯含」儀式。「飯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飯之類的東西。這是為了不讓死者張著空嘴、餓著肚子到陰間去受罪,或成為餓死鬼。有些地方還有「燒倒頭紙」的習俗,又稱「燒落氣錢」等。在老人剛死或彌留之際,家人齊集於室,由其配偶或子女扶起其頭部,於地上點燃香燭。眾人環跪於床前,老人一旦斷氣,立即焚燒紙錢於地,故稱「燒倒頭紙」。該習俗現仍在一些農村流行。

相關焦點

  • 人死後為何要口含一物下葬?並非迷信,有相關科學依據
    在農村長大的人,或者參加過葬禮、見過不少世面的人,應該對民間的一種喪葬習俗有所了解:人死後,家人收拾遺體、擇時下葬時,大多會讓死者含上一件物品,用這種方式送到入土為安。其實,這種習俗並不都是迷信,也有相關的科學依據。
  • 人死後下葬時,為何要給嘴裡含一東西?是一種科學手段
    文·段宏剛人生自古誰無死?赤條條來,光塌塌去,從古至今,生老病死每個人都無法逃脫。人死後,他的身體、名字、甚至思想和精神都要跟世界一一告別,唯有音容笑貌殘存在一些親朋好友的記憶裡。隨著時間的推移,甚至連這些記憶也將煙消雲散,到那時,他就真真正正跟世界毫無瓜葛。
  • 人離世後,為何要穿著壽衣下葬?原來有科學依據,還真不是防屍變
    因此,人們的思想開始發生轉變,認為萬物皆有靈。即使人失去了生命,但人的靈魂還存在,是不死不滅的。我們知道,古代的科技不發達,很多自然現象無法解釋,他們就將這些現象認為是神靈的存在。而靈魂的存在就是人們生命的延續。為了能夠讓死者繼續享用生前的生活,人們便開始用不同的形式來祭奠,這也逐漸的形成了喪葬文化。嚴格來說,從生命開始,死亡也會隨之而存在。"
  • 人死後,下葬前是人最後在世間的日子,喪葬流程這些不能少
    人死後,下葬前是人最後在世間的日子,喪葬流程這些不能少。先是裡外共四層壽衣,顏色從內到外由淺至深,之後放置門板上抬到堂屋內,點上長明燈,此燈必須專人看守不得熄滅,之後開始由女性哭喪,男子不允許。在當地,很多人家裡都養貓,不得讓貓靠近亡靈。(難道是怕貓臉老太的事情發生?)
  • 朱元璋的下葬過程,讓人不寒而慄!
    傳說,朱元璋下葬時搞了一個「迷魂陣」,當天,十三城門同時出棺。這個說法已傳講了六百年,是南京民間最經典的段子之一。 南京過去有個民謠:「南京有三怪,龍潭的姑娘像老太,蘿蔔當作小菜賣,十三個城門抬棺材。」朱元葬當年這個怪異下葬傳說,竟然被當成了南京的城市符號之一。
  • 人死後為何一定要停屍三天?其實並非迷信,還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喪葬習俗中,有這樣一個不成文的規定。即死者去世後,一般要在靈堂裡停靈三天才能下葬。這3天裡,死者家屬會為其舉辦盛大的追悼會,也是告別禮。三天哀悼結束後,死者才會正式入土為安。
  • 世界十大下葬方式 世界各地安葬形式盤點
    中國有句老話叫入土為安,就是說人死後埋入土中,死者有了歸屬,家屬也心安;其實除了這種傳統的土葬,世界上的下葬方式多種多樣,各國喪葬方式各有特點,本文盤點了十大世界喪葬方式,下面深入了解下!
  • 選日子、備供品、暖墓穴,骨灰下葬前的準備工作全在這了
    國人一向注重孝道,雖然說人死如燈滅,但多數人仍然會遵循傳統葬俗,用繁雜的喪葬禮儀送親人最後一程。由於葬禮中的安葬儀式與傳統易學原理密切相關,又說葬禮儀式太草率會影響後人的運勢等等,因此很多人對下葬前的準備工作非常重視,用謹言慎行四個字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那麼骨灰安葬前要準備哪些工作呢?接下來隨小編一起看一下:首先、穿戴講究:骨灰安葬儀式中為逝者送葬時的穿戴很有講究。直系系白孝帶,平輩戴黑紗。其他親屬戴黑紗。
  • 古老的喪葬方式有哪些?為何只有火葬和土葬成為了主流?
    死亡是所有人都無法避免的,所謂死者為大,不管他生前是好是壞,死後都必須妥善安葬。在中國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每個省份或者不同民族的喪葬方式都有很大的區別。有些喪葬方式是古代傳下來的,比如說天葬;有些則是順應時代的需求而成為主流方式的,比如說火葬。有的喪葬方式光聽著都讓人感到毛骨悚然,所以也就沒有流傳到如今了。
  • 人死了多少年以後,才會變成一堆白骨?
    如果你也去過色達這個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的地方,那麼作為遊客之一的你很可能已經親眼看到了這種葬法的整個過程,因為,位於色達的天葬臺目前是對外部遊客持開放態度的。簡單點說,天葬就是人死後的屍體並沒有直接入土,而是讓禿鷹來吞噬肉體,原本的寓意是捨身布施。並且,天葬這種葬法也並不是只有藏族人才會選擇,比如蒙古族和馬賽族。
  • 為何人死後不能馬上下葬?需停屍三天呢?是迷信還是有科學依據?
    儘管我們已經不再是那個封建落後的國家了,人們的思想也越來越先進,但是仍舊有些地方有些人的思想仍舊是無法跟上這個不斷向前發展的時代。比如,如今在我們國家的一些農村地區,仍舊保留著古老的一些習俗習慣,這些習俗習慣有的是封建迷信的,但有些卻不是表面看的那麼簡單。就比如今天小編要和大家介紹的這個習俗習慣,那就是在中國的一些農村地區,人死後是不能馬上下葬的,需停屍三天。
  • 人死後,為何要過了「頭七」才能入土,入土後還得「做七」?
    在我國的喪葬文化中,有「頭七」的說法。所謂「頭七」,就是逝者過世後的七天裡不可下葬,需停靈於靈堂上,直到頭七一過,這才掘土下葬。由於地方風俗的不同,有些地區的喪葬流程並不遵循「頭七」,但至少要停靈三天。
  • 農村老人去世之後,火葬有這麼多喪葬補貼,你知道嗎?
    農村老人去世後,國家喪葬補貼是多少? 近年來隨著國家社會保障體系的不斷完善,保障能力的不斷提升,國家每年都會在農村老人去世後的第一時間通知該戶按時辦理相關手續,為該戶發放喪葬補貼,那麼農村老人去世後國家能為該戶發放多少喪葬補貼呢?
  • 人死後能與親友團聚嗎?這個千古之謎答案是什麼?聽過後令人唏噓
    到底我們有沒有前世和今生,科學目前的水平證明人是一個有機生命體,按照科學的方法來說應該不會像一些宗教所講的那樣,隨著近些年來科學的不斷發展和進步,有一些人號稱知道自己前世的事情,他們知道事情的詳細程度,讓很多科學也無法解釋人類是否有來世今生。
  • 中國古代喪葬觀:為什麼古人要事死如事生?
    隨著製造能力的提升,逐漸演化成棺槨的形式,隨葬的器具也演化成各種陪葬品。 這象徵著人們開始有保護遺體的觀念,並嚮往死後與生前同樣的生活。由於原始社會對神靈的崇拜,這樣的觀念逐漸發展為對升天成仙的嚮往。
  • 不怕腐爛嗎?
    不過古代皇室成員的喪葬制度,卻讓人覺得有點毛骨悚然,尤其是有很多皇帝、太后,他們死後很久都不會下葬這在以"入土為安"為喪葬主要思想的古代看起來格格不入,而且如果屍身腐爛了,豈不是"大不敬"嗎?
  • 火葬場門前的對聯,上聯「早來晚來早晚得來」,下聯讓人很不舒服
    引言 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魚我所欲也》 生死向來是人生大事,每個人從出生開始就有一個註定的結局,這是人之常情。
  • 人死之後為何要在家中停放三天?並非完全是迷信,有一定科學依據
    周禮包括婚配,起居,祭祀,飲食,喪葬等各方面。我們今天來講一講喪葬禮儀。中國人對死者有種敬畏之心,死者為大,對喪葬禮儀也十分重視。在喪葬禮儀中,有一種是,在人死後要在家中停放三天。那麼古人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這就要說到春秋戰國時期的神醫扁鵲。據史料記載,扁鵲得到長桑君的真傳後,開始當一個行腳醫生,行走江湖。在路過虢國的時候,發現全國上下都處在悲傷之中,一問才知道,原來是虢國的儲君年紀輕輕就病死了。
  • 古代皇帝死後,為何遺體要擺放幾個月才下葬,屍體不會腐爛嗎?
    皇帝是古代封建社會權力的巔頂之人,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當了皇帝,這個國家的所有人和土地就屬於皇帝管了,無論什麼事在皇帝哪兒都和普通人有很大不同,皇帝住的那可是最大的房子,娶最多的老婆,甚至連在死後都有很大的差別。
  • 穿孔與變形,新石器時代人骨所見的幾種「變形」之術
    導語:在史前社會時期以山東半島為主的海岱地區存在這幾種特別的喪俗,這些喪俗主要是基於對人骨形態的改變,因此儘管歷經了幾千年我們仍然能夠從人骨形態上辨認出來。這些習俗主要包括:頭骨變形、口含石球、拔牙和頭骨穿孔等,這些習俗很多都與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群中特定習俗有很大的相似性,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這些風俗和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