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葬法都會發生白骨化過程
雖然我國大陸地區的火葬比例已經達到了53%左右,但這類人群主要集中在城鎮地區,而在農村生活已久的人死去以後,往往都選擇更古老的土葬、樹葬和二次葬等葬法,喪葬在我國民間早已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習俗,而喪葬文化也一代又一代的傳承了下來。
毫無疑問,火葬是不可能涉及到屍體變白骨這個問題的,當屍體被放置在數百、乃至上千攝氏度的高溫火化爐的環境中,大約只需要兩個小時左右的時間就能夠讓屍體器官和其他軟組織氧化,而殘留的幹骨頭碎片,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只佔到身體總質量百分之幾的鈣磷酸鹽,以及一些次要礦物質。
如果你也去過色達這個位於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內的地方,那麼作為遊客之一的你很可能已經親眼看到了這種葬法的整個過程,因為,位於色達的天葬臺目前是對外部遊客持開放態度的。簡單點說,天葬就是人死後的屍體並沒有直接入土,而是讓禿鷹來吞噬肉體,原本的寓意是捨身布施。並且,天葬這種葬法也並不是只有藏族人才會選擇,比如蒙古族和馬賽族。
相信跟我一樣在四川農村長大的孩子,一定不會對土葬感到陌生,因為我們這裡不少人死者都會選擇死後置於棺木之中然後再下葬到土裡,這種葬法當然就會白骨化的過程。小時候我還在學校的操場斜坡上刨出過白骨,據說學校建立之前那裡曾是一片墳地,至於我無疑刨出的是不是人骨頭那就不得而知了,因為塊頭實在太小了。那麼,對於此類屍體會白骨化的下葬方式來說,人死了多少年以後才會變成一堆白骨?
人死後第一個經歷的過程就是屍冷
有科學研究表示,經歷搶救無效死亡的人,很有可能會聽到醫生宣布其死亡的消息,因為,當人體內的心臟停止跳動,但大腦沒有同步死亡的極短瞬間,死者會聽到對周圍環境傳遞出的信息。而人死後從一具屍體變成一堆白骨,身體最先發生的變化就是屍冷,因為死者的身體是無法進行新陳代謝的。
那麼,只散熱、不能產生體溫的身體會逐漸冷卻,而體溫的冷卻速度會由快變慢,並最終與環境溫度趨於一致,這也是為什麼死者所在的環境中溫度越低,也就意味著屍體原本的溫度會流失的更快。整體而言,死者屍體溫度冷卻的快慢除了跟身著衣物和環境溫度等外部條件有關以外,還跟死者的年齡有關,而老年人和孩子的屍體冷卻速度一般相對更快。
雖然,大多數自然條件下,死者的體溫一般會在5到10個小時之內就降低到跟周圍環境差不多的溫度。但或許很多人並不知道,一些特殊原因死亡的人會體溫下降緩慢、甚至還會出現短暫的不降反升現象,比如,因為一氧化碳中毒而死的人,其屍體冷卻的速度會比較慢,而因為高熱傳染病而死的人則會出現體溫短時上升的情況。
屍體在腐敗的緩慢過程中逐漸白骨化
雖然見過白骨化屍體的人並不多,但很少有人不知道屍體會在充分腐敗之後變成支離破碎的白骨,相信對人類進化史特別感興趣的人,也在網絡世界見過不少古代人人類的人體化石。而屍體變白骨的本質,離不開生物學過程將身體各個軟組織器官崩解,也離不開具有還原和氧化作用的化學過程。
不管是屍體放置在棺木中,還是直接埋葬在泥土裡,屍體都會因為周圍環境中存在的細菌而逐漸腐敗,而屍體腐敗一開始最典型的症狀就是皮膚上會覆蓋腐敗水泡和綠斑。通常情況下,人在死亡時間達到24小時以上之後,身體就會開始漫長的腐爛過程,而屍體的腐爛程度則主要取決於埋藏地點的氣流、溫度和溼度條件。
簡單點說,屍體腐敗就是屍體毀壞的過程,而這個過程的終止時間則是屍體變的只剩下白骨的時候。就腐敗細菌的繁殖來說,如果埋葬屍體的環境溫度在25到30度之間,那麼這些細菌的快速繁殖就能加快屍體的腐敗進度,但度過溫度高達50到60攝氏度、或溫度比0攝氏度都低的時候,便會因為腐敗細菌難以繁殖而導致屍體腐敗過程變換、甚至停止。
簡而言之,當屍體呈現為白骨化的時候,那就說明死者的所有軟組織都已經徹底溶解消失。就時間而言,只要是埋葬在泥土裡的屍體通常都只需要2到3年的時間就會變成白骨。但是,正如剛剛講到的屍體腐敗速度跟周圍環境有關,所以,如果土質比較乾燥那麼白骨化需要的時間就可能延長到7到8年的樣子,這也是為什麼暴露在野外的屍體更容易在更短的時間變成一堆白骨的根本原因。
總而言之,沒有一個肯定的答案可以說人死後多久才會變成一堆白骨。因為,這是屍體的下葬方式,死者身上穿的衣服,棺木的厚度和材質,是否存在可對屍體造成毀壞的動物,以及埋葬地點土壤的特點、下葬的季節、環境中的溫度和溼度等都有關聯。對這個問題特別感興趣的朋友,可以去查看更多更詳細的資料來了解屍體的腐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