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一把黃土為什麼還執意入土為安?
死亡這個詞,有的人只是聽到都覺得不吉利,有的人又追求往生永離諸苦。在時間久遠的古代社會,或者如今一些位置偏遠、且醫學水平落後的地方,偶爾還會發生死者死而復生的怪異事件。只是這樣的「烏龍事件」已經很難引起太大風波,因為原因無外乎是這個復活的人當時並沒有死,純屬誤判。
在醫院裡,死亡有嚴格的判定標準,不會因為一個人短暫沒有呼吸和心跳就下結論,尤其是醫學水平更加發達的當今社會。畢竟,像心跳和呼吸這些生命體徵已經可以通過科學技術進行維持,而腦死亡則會導致全腦功能不可逆性種植,所以,現在國際上都是將更科學的腦死亡作為判定死亡的基本依據。即:腦幹反射徹底消失、無法進行自主呼吸,陷入不可逆性深度昏迷和電靜息。
時至今日喪葬文化依然盛行,其主要意義還是祭奠故人,而並非守舊落後。所以,如今大家看到的喪葬儀式,其實已經比多年以前簡化了很多。可能你也聽農村老人感嘆過:人死不過一把黃土! 所以,村裡的老人去世以後大多都選擇土葬的形式下葬,因為,在他們的觀念裡,人死了以後就會變成泥土,入土為安才是自己最好的歸屬,而對死者最大的敬意應該就是遵循他們最後的遺願。
人死後身體會發生一系列變化:
通常情況下,在人死了以後的24小時以內,便會開始出現腐爛的特徵,而屍體腐敗最開始的身體部位就是從腹部開始。為什麼屍體一開始會出現腹脹的情況?其實就是因為在腹部產生的腐敗細菌,在發揮作用的時候產生了大量腐敗氣體,從而導致了腸道脹氣。
當這些腐敗氣體不斷在體內積聚,口鼻腔便可能會因為氣體壓力作用而流出血水。與此同時,由於細菌還會在屍體表面活動,所以才會出現讓人畏懼的水泡和綠斑。雖然,屍體的腐敗快慢和周圍環境密切相關,尤其是溫度、溼度和埋葬屍體的材質等。
但是,當屍體腐敗到毛髮脫落、甚至軟組織腐爛的程度以後,其實它們並沒有變成泥土,反而變成半流動的液體慢慢消失殆盡。實際上,完整下葬的屍體最後剩下的只有白骨,這便是為什麼古生物化石中最常見的就是貝殼和骨頭,而兩百萬年前的能人化石也能重見天日!
人類有沒有可能實現長生不老?
現在的人們的確想了很多的法子來延緩衰老和延年益壽,但從更大的格局來說,長生和不老其實不是一件事,儘管它們的本質都建立在生物體的衰老程度上。因為,從更大的格局來說,即便有一天人類真的可以將自己的衰老程度鎖定在一個固定的年紀,但如果我們依然只能在地球上生活,那麼越來越不適合人類存活的地球最終依然會變成所有人的墓地。
道理很簡單,地球上曾經發生過的生物大滅絕事件都具有一定時間規律,而太陽系的母恆星太陽也會演化到紅巨星階段,那個時候地球所處的位置不僅無法容納生命繁衍生息,就連自己都有可能被太陽吞噬。所以,人類這個物種想要一直存在,那就要不停尋找「下一個地球」,因為每一個「地球」都會從一開始的宜居,變成不宜居。
事實上,衰老也是宇宙事物的客觀發展規律,包括我們的地球、太陽系、銀河系,乃至整個宇宙。人類社會的科學水平的確進步很快,但這不代表我們可以違背自然規律。而且,自然規律被打破也不見的是好事,人口結構會給地球的可持續帶來嚴峻挑戰。
每個人都會死,但人類社會卻一直向前!
儘管進化論是假說,關於人類是如何出現在地球上的也一直存在諸多爭議,但就目前的化石證據來說,人類的確更大概率是從森林古猿進化而來,並且,各個進化階段的化石都有出土。相比地球已經四十多億年的年紀,人類一生大多短短數十載無疑是短暫的,但繁衍後代讓人類和其他已知物種一樣在地球上進化了至少幾百萬年時間。
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與文字記錄密不可分,每個在地球上存在過的人,都可以用文字的方式記錄下自己的發現和創造。正如如今科學家們搞研究,往往也不是一批科學家就能大功告成,所以後來的人才可以在前人的基礎上創造出一個新世界。每個人都會死,地球也會死,就連太陽都會死,但這並不代表世間萬物會因為最終要消失而變得毫無意義,生命的短暫應當讓我們愈加珍惜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