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史前社會時期以山東半島為主的海岱地區存在這幾種特別的喪俗,這些喪俗主要是基於對人骨形態的改變,因此儘管歷經了幾千年我們仍然能夠從人骨形態上辨認出來。這些習俗主要包括:頭骨變形、口含石球、拔牙和頭骨穿孔等,這些習俗很多都與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群中特定習俗有很大的相似性,很大程度上保留了這些風俗和習慣。
人們通過這些習俗來顯示自己與其他人群的不同,表示集體認同感、或者表示已經成年,代表某種儀式、亦或者是巫師醫治某種疑難疾病的手段,為的是讓患者解除疑難,將生命延續下去等等。通過認識這些奇特的風俗和習慣,我們能夠認識到海岱地區史前先民們豐富的精神文化信仰。
一、頭骨穿孔習俗的宗教與巫醫功能
所謂的頭骨穿孔習俗就是在人骨上觀察到的在頭骨中央開有一個圓孔,因為開顱後癒合狀況不同或者是死後才進行開顱等原因,我們能夠在海岱地區大汶口文化遺址中較早見到這一類風俗。
1.頭骨穿孔習俗與頭骨崇拜
為什麼是對人頭骨進行穿孔而不是對其他部位進行穿孔呢?實際上著來源於古代人們的頭顱崇拜。在古代戰爭中人們以砍下敵人的首級懸掛在城樓之上作為一種鼓舞士氣和挑釁敵人的手段。
在史前社會還廣泛存在著一種"獵頭"習俗,在戰爭或者是武鬥中以砍下對方頭顱的多少作為顯示功績和威勢的標誌。人們認為頭腦是一個人作為重要的部分,是生命的象徵,失去頭顱就意味著生命結束,因此崇拜頭顱就是崇拜生命、重視靈魂。
古代社會中常常有一種靈魂不滅的信仰和習俗,簡單來說就是認為人死後靈魂是永存的,他能夠脫離肉體而存在,上天入地,守護生者。在史前社會中有一種名為"甕棺葬"的墓葬方式,專門用來埋葬未成年孩童,後來也用來埋葬成人。
這種甕棺葬通常是將人骨放置在大甕和缸當中,頂部再扣上一個陶盆,翁棺葬頂部或者頂部的葬具上往往會有一個圓形穿孔,目的就是為了便於靈魂出入。
無獨有偶,在漢晉時期的長江流域流行一種名為"魂瓶"的喪葬用具,這種器具頂部以堆塑的方式雕造出各種亭臺樓閣、動物人物等形象,下部為一罐身,罐身上部分通常有一個圓形穿孔,目的也是象徵死者靈魂能夠自由出入。
因此,在死者去世之後對頭骨進行穿孔的習俗很有可能就是基於死者能夠靈魂不被禁錮,能夠自由出入的宗教信仰,使得死者魂魄能夠守護生者。
2.穿孔頭骨與原始巫醫
我們知道,在原始社會中通常是巫醫不分的,早期社會中人們如果患上疾病通常被認為是邪惡附體了,要由巫醫專門舉行儀式,將邪惡驅散,有時再調以湯藥就會藥到病除了。
在我國文獻中就有較早關於頭顱穿孔的記載"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有獸醫,能開腦除蟲以愈目"。這種病症現象很有可能就是我們現在認為的偏頭痛引起的,嚴重時這種疾病會壓迫視網膜神經,造成失明。
然而,在古代社會中人們往往認為是巫蠱作祟,打開頭顱、取出蠱蟲之後就會完全治癒。這種手術過程比較複雜,需要鑽取一個小孔,手術完成後再將頭骨蓋上,頭皮連結回原處。這一過程相當驚險和複雜,需要病人處於麻醉狀態才能夠完成,稍有不慎就會危及性命。
我們都知道我國古代最早有確切記載的麻醉劑是東漢時期華佗製作"麻沸散",在此幾千年前的人們是否有能力使用類似的麻醉劑進行外科手術,還值得我們懷疑。如果真能夠證明在幾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時期就已經有麻醉劑出現了,想必對於我國醫學史來說也是一次重大發現。
二、拔牙與口含石球的習俗
1.拔牙習俗的特徵
拔牙習俗在海岱地區非常常見,以大汶口文化時期的諸城呈子遺址為例,發現的所有可辨別人骨中有過拔牙的個體就佔到了百分之九十以上。
拔牙所拔除的牙齒也並不一定,有的是拔除上頜側門齒,有的則是拔除下頜門齒,有的還會拔除犬齒等,有的則會拔除所有門齒或者拔除門齒和犬齒。拔牙習俗最早出現在海岱地區距今八千年前的北辛文化當中,是一種古老而奇特的風俗。
以考古發現的牙齒缺損現象來看古人是否存在拔牙習俗其實有一定的局限性,我們都知道人到年老時牙齒會自然脫落,並且有時因為某些疾病因素也不得不拔除部分牙齒,就如我們現代人成年時因為智齒生長不規範也會專門將其拔除。我們這裡所指的被認為是拔牙的風俗主要是存在於某些特定個體,如14-15歲的個體當中。
在古代社會人們普遍婚配較早,一般來說14歲左右就被認為是性成熟階段了,並且會舉行一定的儀式來表示已經成熟。這些儀式有時是對外在儀式上的認同,比如說古代的及笄禮和戴冠禮等,有的則是生理上的改變,如非洲原始部落的"割禮"等。
從海岱地區拔牙的年齡階段來看,主要是成熟期,顯然這是當時一種表示成年象徵的習俗,並且在海岱地區流傳甚廣。
2.口含石球的習俗
與拔牙習俗一樣,口含石球的習俗同樣存在於海岱地區的新石器時代人群當中,不過從受眾範圍來看,口含石球在這些人群中所佔的比例沒有拔牙那麼高。
從目前的發現來看,口含石球最早出現在6歲左右的幼童個體中,正好是處於換牙的關鍵階段,因此似乎可以判斷這種習俗出現於鞏固牙床有關。另外,口含石球能夠使得牙齒長期處於磨蝕狀態,我們合理推測其可能也和清潔口腔有關。
在海岱地區的墓葬中我們比較常見石球隨葬於人骨口頰部分,顯然是身前被含在嘴裡下葬的,等到屍骨腐朽後自然掉落下來的。在古代社會中我們常常可以見到以金器、銀器和玉器等含在嘴裡隨葬的現象,甚至在現代社會中某些少數民族也會在死後含著銀器入葬,所謂的"玉晗"就是這類器物。
一般來說,這種口含金銀玉器隨葬是為了來世能夠獲得富足的生活,也有的是為了厭勝,放置鬼魂侵擾等。這種口含石球入葬的現象或許就是後世口含器物隨葬的起源,也許也具有某種宗教意義。
三、頭骨變形的出現和發展
所謂的頭骨變形也叫做頭骨枕部畸形,主要是通過人為幹預的方式改變頭骨生長形態,這種習俗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已經發現和存在。
1.頭骨變形的特點
這種非疾病性人為改變頭骨形態的行為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經初見端倪。在距今三萬年左右的山頂洞人遺址中就發現有一個經過人工變形的頭骨化石,根據鑑定可知,這種變形早在幼年時期就已經開始了。
不過這種變形主要是通過纏繞的方式對整個頭部產生的變化,這種變形和後來的新石器時代的變形方式有較大差異。
新石器開始存在的變形方式是一種腦顱枕部畸形現象,這種變形方式的特點是頭顱枕骨部分變得更加扁平,顱骨生長高度明顯高於正常生長水平。這種風俗在新石器時代的海岱地區普遍流行,主要是通過長期地頭枕硬物實現的,可能僅僅只是一種特定的風俗習慣或者生活習慣產生的。這種習慣流傳後世,直到唐宋元明時期我們都能夠看到瓷質或者玉質的枕頭,顯然是和當時人們的睡臥習慣有關的。
結語:
從實際發現來看,我們可以認為新石器時代的海岱地區先民是一個多信仰、精神文化世界極其豐富的人群。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是一個人群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約定俗成的現象,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指向性,因此通過這些習俗我們能夠辨別出某個特定的史前人群。
海岱地區特有的人骨變形、口含石球、拔牙和最早出現的頭骨穿孔等風俗習慣,在數千年的人群遷徙和融合過程中不斷擴大到其他地區,使之成為了史前社會乃至整個歷史時期為人們不同程度接受和延續的習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