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世的人穿壽衣有什麼注意的嗎?一步錯就犯大忌,看後漲知識了
古往今來,歷史上有許多傳統的風俗,可不單單三皇五帝配享有,一些老百姓依舊是風俗的引領以及繼承者,雖然歷經了幾千年,但是直到現在仍在沿用,不得不說,文化風俗也可以算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文化遺產吧,大到規則的制定,小到物件的使用,都充分體現了古代人的聰明智慧,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聊一下古代壽衣的由來。
眾所周知,在我國的古時候,人們對於家鄉都有很強的的歸屬感,正所謂落葉歸根、入土為安嘛,所以在一個人即將去世之際都會提前做好打算,叮囑自己的子女把自己葬在老家的土地上,那人要去世了可不單單是葬了那麼簡單,也有許多的鄉俗,穿壽衣就是其中一件大事。大家經常看到人死後,親朋好友披麻戴孝,但是說起穿壽衣現在不太多見了,就是因為細節太過於繁瑣。
壽衣,顧名思義,就是人死後,子女為他準備的衣服,這個衣服很有講究,如果是逝去的男性,就要自己的兒女來替逝者穿上,如果逝去的是女性,就要女兒或者兒媳來負責,壽衣的材料和顏色也有一定的說辭,壽衣的顏色要選擇豔麗的,材質是不能使用動物的皮毛的,應為古代人迷信,用動物的皮毛做壽衣,恐怕去世之人來生變成動物。
除去這些禁忌外,壽衣的製作時間也非常的講究,最好是在閏年,因為閏年時間非常的長,根據老一輩的說法,閏年給老人做的壽衣,裡面有祝福長壽的意思所在,而且壽衣是不能有扣子的,一般使用帶子取代扣子。主要原因是取個諧音,帶子帶子,能夠帶來子嗣。
我國的傳統喪葬文化注重的是壽命到了自然死亡,在病人即將去世之際,親人要為他洗乾淨身體,並穿上新的衣服,把他喜歡的衣服及生前愛吃的食物一起隨葬,不然就屬於帶著遺憾走,子女會感到不安的。當然人死後還會有守靈這一說,在古代的時候,守靈就是守夜,人去世後生前的親戚朋友3天內要回家探望,子女們也要一起守在靈堂之上,等著逝者安息。
穿壽衣看似很簡單的一件事,但是對於古代人來說相當隆重,一步錯就有可能犯大忌,所以說中華歷經五千年,有說不盡的民間風俗,在你們的家鄉,有什麼值得一說的風俗習慣呢?歡迎留言評論、點讚並分享,感興趣的可以添加關注,謝謝大家。(文中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