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葬俗禮儀地區差異性很大,西藏地區有天葬,而南方盛行懸葬,人們祈求放在人跡罕至的懸崖上的屍身靈魂長在,升入天堂。這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
在中國的浙江、江西、福建、臺灣、廣東、廣西、湖南、湖北、貴州、雲南的一些山巖懸崖上,有時可以看到一個個山洞,山洞中存放著一隻只船狀的棺木,這就是有名的懸棺。有時也可看到懸崖上插人一個個粗大的橫木,橫木上架著棺柩。懸棺葬的風俗不僅中國有,東南亞和太平洋群島的居民中也盛行。
這種船棺懸葬的習俗歷史非常悠久。武夷山蓮花峰白崖的絕壁巖洞中的懸棺,1978年9月中國學者對它進行了年代測定,用放射性同位素C14測定,棺木的歷史有3445±150年,這相當於殷商時代。其實,在更早地處於新石器時代的齊家文化墓葬中,就發現當時已經用了獨木舟式的船棺。這至少表明,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有了船棺懸葬的萌芽。懸棺葬延續的時間也很長,福建、江西、廣西的懸棺葬盛行於戰國前後,一直延續到明清時代。
船棺是什麼呢?古代有人認為是神仙遺物。有人說,懸棺上是懸崖,下臨深溪,溪通銀河,神仙們從銀河泛舟人間,輕舟馳過九州八極,後來神仙們御風飛天,留下了船棺,因此,船棺是「仙人船」。也有的認為懸棺是武鄉侯諸葛亮的兵書藏放之所。例如清代詩人袁枚在《隨園詩話》裡寫道,廣西全州,每「見山凹有釐,非石非木,頗類棺……相傳武侯藏兵書處」。明代的張於壘認為是古時候擱淺在石洞裡的船隻。宋朝的朱熹則認為是古代留下的「棺柩」。
船棺放入懸洞其目的又是什麼呢?
經過多方考證和分析,大概有三種說法:一是『「風俗」說。認為懸葬是某些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據考證,進行懸葬的有古代大寧河地區的濮人,武夷山區的越人,湘西五溪的蠻人,雲南的僚人,四川的僰人。他們認為,把死者的棺木放置得越高,表示越盡了孝道。還有的人認為,南方的一些少數民族有住巖洞的習慣,所以葬屍也在巖洞。還有的民族信奉「水行山處」,所以往往把懸棺置於傍水高崖。還有的民族死后土葬,過些時日再取出屍骨放在巖穴裡。不一而足。
二是「保護」說。據《馬可●波羅遊記》所述,土僚人死後,用小匣子盛裝部分屍首,「攜之至高山山腹大洞中懸之,俾人、獸不能侵犯」,這既使死者受到保護,又表達了對死者的尊敬。
三是「祈福」說。認為是一種祈福的方式。據元代的《雲南志略〉說,土僚人死後,置於千仞巔巖之上,先附者為吉。也就是說,懸棺放置越高越好;自然墜落時,落得越快越好。這樣,為了子孫後代幸福安康,死者的屍骨就只能越放越高,一個比一個高了。
總結:懸棺葬之謎似乎有了一些解,但這些解能否成立,還是古代文化史中的謎。這些謎團的答案只有隨著對古代百越人的思想、文化、風俗、技術能力的了解的深入才能逐漸揭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