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的邊緣,遺忘的民間,關注聊史補丁
在我國古代,墓葬形式多種多樣,除了常見的土葬,還有天葬、塔葬等形式,而今天要說的就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懸葬。懸葬盛行在我國南方,是因為我國古代人們認為人死後,靈魂不死。只要屍體保存完好,等到靈魂回到肉體裡面,人就能復活。
懸葬,就是把人的屍體放到人跡罕至、鳥獸不及的懸崖峭壁上,裝入楠木製作的棺槨中,從而希望屍體能保存千年而不腐朽。從形式上看,大致有以下4種。
1.武夷山區的崖葬。武夷山一帶,地勢雄偉,高山林立,懸崖峭壁,往往在半山崖上有天然形成的巖洞。於是,人們就把楠木製作象船那樣的棺木放進巖洞裡,也就是所謂的「船棺」。經過有關部門的鑑定和推測,最早的距今約有3400多年,可見這種崖葬有多古老的歷史。
2.三峽地區的崖葬。三峽水流湍急,河谷深邃,就成了古人進行崖葬的理想之地。這裡,崖葬的棺槨有的放在天然形成的洞穴,有的放在崖壁上的裂縫,有的放在巖石凸出的部分,有的放進人工開鑿的洞穴裡……最高的地方甚至高達700多米。崖葬形式多樣,除了一人一棺的「獨葬」,還有多人一棺的「合葬」,甚至還有「群葬」。據推測,這些棺槨大概處在戰國至東漢時期。
3.四川地區的「人懸棺」。在四川南部,以懸棺形式的崖葬很常見。懸棺往往由整株楠木製作而成,經過好幾道工序,包括鑿空、去皮……長的可達2米以上。往往先在懸崖人工開鑿巖壁方形孔,之後在孔裡打入幾根固定作用的結實、堅固的木樁,然後把幾具棺木水平擺放在木樁上頭。最高的懸棺離地面高達40多米,最低的也在18米以上。
4.西南苗族聚居地區的「幽巖葬」。「幽巖葬」的獨特之處在於這裡的環境——天然溶洞。這裡的溶洞不僅高,而且寬,還很長,所以容易形成類似「大廳」的空間,採光和通風效果都很不錯,最長的溶洞達到一百多米,最高的溶洞有50多米之高。所以,往往幾百具棺木疊加堆砌起來,和樓房那樣,多的達到了七八層,遠看就像一座山似的。據推測,最早的可能在宋朝時期就有了。
這些懸葬現象令人大惑不解,那些幾百斤甚至上千斤的楠木棺木,到底是如何懸空擱在那些懸崖峭壁上的?而且時至今日,依然保存的完好無損?
人們以武夷山崖葬為基礎做了研究,認為主要有以下兩種方法可以做到懸葬。
第一種方法就是「棧道運棺」。就是先修好了棧道,然後把懸棺運入巖洞之中。這是人們根據在某些河岸巖壁縫隙地方發現殘留的木料而推測出來的。認為人們可能以人畜的力量把棺木順著鋪好的棧道運進巖洞。這些木料就是安置棺木後沒拆除乾淨而殘留下的遺物。當然,這一說法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對,認為懸崖峭壁之上,巖洞之外是沒有地方可以架設棧道的。
第二種方法是「懸索下棺」。根據相關記載,武夷山地區的鄉民善於削竹籤,然後插在巖壁縫隙上攀援而上。但武夷山的山峰特點就是下面細,上面粗,半山腰的洞穴往往是朝內斜著進去的,就算是吊著的棺木,無論是垂直升上去還是垂直放下來,都沒有辦法進去洞口的。
總之,這兩種說法也是有漏洞的,所以關於懸棺之謎,至今還無人能破,沒人能拿出一個有很強說服力的說法。不過,懸葬這種方式卻的的確確就在那,印證著古代人民的智慧,成為了高空中的建築奇觀。
圖片來自網絡,若牽扯到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此文為聊史補丁原創,特此聲明(侵權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