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南京兒童醫院醫學影像部主任、放射科主任 楊明
□通訊員 龐芳 吳葉青紫金山/金陵晚報記者程曉
寶寶生病去醫院,醫生有時會開一些影像學檢查,寶媽、寶爸總擔心一些檢查會對寶寶有害,究竟哪些檢查有輻射?哪些沒有輻射?今天,小編就來帶你們揭開影像學檢查與輻射的「神秘面紗」。
1.兒童常見的影像學檢查有哪些?
主要有:超聲檢查、X線攝片、CT、磁共振檢查(MRI)等。
2.哪些影像學檢查有輻射?
簡單來說就是,X線攝片和CT檢查是有一定輻射的,而超聲及MRI檢查沒有。
X線攝片和CT的工作原理主要是依賴X線的穿透性、感光作用和螢光作用,它們產生的是「電離輻射」,因此這兩種檢查具有一定的輻射。
MRI,它的中文名叫「磁共振檢查」。它的工作原理是一個人為製造的磁場,然後經過一系列的射頻脈衝(RF)激發、採集、轉換信號,最終得到圖像。它產生的是「電磁輻射」,對人體並無危害。
3.輻射如空氣般無處不在?
輻射,就在身邊。其實日常生活中的輻射無處不在,我們生活環境中的石頭、泥土、建築材料、宇宙射線等都會產生輻射,正常情況下,每個人每年接受的來自自然環境的射線輻射量(本底輻射量)為3mSv。
4.輻射劑量多少才對人體有害?
醫療輻射對人體產生的輻射劑量較小,帶來的風險很低。目前檢查項目的輻射劑量都在安全範圍之內。
1次X線檢查,相當於坐飛機飛行2萬公裡(約16個小時)去趟華盛頓。CT檢查根據檢查部位的不同,產生的輻射劑量各不相同,但是仍然在安全範圍內。
一次胸部CT檢查相當於接受了半年的大自然輻射劑量。1次頭部CT檢查根據年齡的不同相當於接受了3個月-1年的大自然輻射劑量。上腹部CT檢查由於腹部器官較厚,相當於接受了1年大自然輻射劑量的1到2倍。
為了及時找出危害寶寶身體的因素,及早發現病變並對症治療,有時候做影像檢查也是有必要的,而且,在做有輻射的檢查時,檢查技師會對寶寶的生殖器等重要部位進行遮蓋防護,寶媽、寶爸請放心吧!
科普知識
下面,帶大家科普下醫學輻射的專有名詞,更清楚地了解醫學影像的輻射劑量。
本底輻射量:每個人每年接受的來自大自然的射線輻射量。
豪希沃特:衡量輻射劑量的度量單位,醫學上一般採用豪希沃特(mSv)來衡量輻射的危害性。科學研究表明,只有遭受100mSv以上的輻射量,人體患癌的概率才會明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