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消費者的情感——神經營銷學

2020-11-26 市場部網

  「未來消費者的個性特徵感將減弱,他們很難被打動,也很難對事物保持自始至終的注意力。營銷者將發現很難聚焦、鎖定目標客戶並讓他們產生情感共鳴。這種新型的消費者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多重任務,這將對人的大腦產生很大的影響,最終影響消費者的行為。」牛津大學藥理學教授巴洛妮斯•格林菲爾德(Baroness Greenfield)說。 


  現在,人們普遍在同一時間進行多個活動。電視營銷機構Thinkbox的調研數據表明:60%的英國人聲稱,他們一星期有兩三次,一邊看電視,一邊上網衝浪。 


  格林菲爾德將這種現象稱之為「思維轉變」(Mind Change)。她認為,品牌必須讓自己適應這類消費者並將他們服務好,否則將有失去消費者關注度的風險。一些企業,譬如英國最大的電信公司BT、微軟公司和時尚品牌公司Ted Baker等,都已經開始著手研究如何滿足這種新型消費者的需求。 


  「大腦的適應性很強,」格林菲爾德解釋說,「大腦內有一些可塑性物質,這就意味著,與地球上其他物種相比,人類能佔據更多的生態位(Ecological Niches)—生態位,簡單理解就是不同生物在生態中能夠生存和成長的位置。佔據的生態位越多,說明其適應能力越強。」 


  「或許和其他物種相比,我們跑得並不快、看得並不遠,也不是最強壯的,但是我們能夠學習。這就意味著,人的大腦能夠適應身邊的環境,即使身邊的環境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人的大腦也能夠隨之改變以適應環境。」 


  儘管格林菲爾德和她的神經學家同事們對這一問題的研究仍處於開始階段,還無法全面揭示思維轉變對人類產生的影響。但是很顯然,這項研究結果將對品牌營銷產生顯著的影響。如今我們關注的問題是:企業如何吸引這種新型消費者?   


  贏得受眾有限的注意力 


  人的大腦及其短期記憶力,只能處理有限的大腦輸入信息。過去,廣告信息出現在電視、報紙、雜誌和廣告牌上,而現在出現了許多新的渠道,譬如社交網絡、電子郵件、電話和面對面交流等。所有這些渠道都在搶奪我們的注意力。但按照格林菲爾德的說法,我們的應付能力也僅限於此。 


  她解釋說:「當你使用計算機時,計算機把你的注意力吸引過去,之後將注意力進行碎片化,從而讓你獲得計算機上的許多信息。由於圖像出現和大腦輸入速度非常快,因此需要你對內容迅速做出反應,或者進行相關的思考。整個過程都是非常迅速巧妙的,但它和大腦的深刻理解過程並不一樣。」 


  BT公司的客戶體驗未來學家尼古拉•米勒德博士(Nicola Millard)對此觀點表示贊同,他補充說:「之所以給營銷者帶來了難題,並不是因為消費者習慣進行多重任務處理,讓他們難以處理的是人們進行任務切換的那一刻。」他解釋說:「人們在處理任務時被打斷了。這就是一個問題,因為它損害了生產力,同時給人們造成了巨大的壓力。」 


  BT公司和微軟公司已經開始進行調研,希望了解受到這種大腦變化影響之後,針對注意力減弱的新型消費者,如何才能夠更好地吸引他們。它們希望和那些在同一時間段接受多種媒體流的消費者互動,以便更好地了解情況。 


  微軟公司調研的主要內容包括,消費者如何與電視、計算機和手機等互動,基於此創作廣告,讓廣告引起消費者的情感共鳴。為此,微軟公司和廣告公司BBDO合作,在5個國家與1500位消費者就相關話題進行交流。 


  調研結果顯示,人們普遍有這樣一種觀點—在人們看來,電視就像是一個有著可信賴性、可娛樂性的老朋友,計算機就像是兄弟姐妹,而手機則是一個新的情人。 


  微軟公司廣告全球洞見和分析部門負責人娜塔莎•哈莉祖克(Natasha Hritzuk)說:「如果你以對待迷你計算機的方式對待手機,你創作的廣告可能不會對人們產生太大的影響力。手機的核心驅動力在於,它是一種私人設備,因此手機傳播必須有相關性、內容性,必須讓人覺得有意義,並且讓接受者感覺這是專門針對他進行的傳播。」 


  「這一點與計算機渠道傳播不同,計算機有更強的互動性、智力性驅動力。」但也有一個好消息,如果在合適的設備上創作恰當的內容進行傳播,將能夠很好地吸引人們的注意力。「但不同傳播渠道的內容必須有所區別,因為人們對待不同設備的心態是不同的。如果你能在恰當的設備上傳播恰當的內容,那麼你將贏得人們的注意力。通過傳播恰當的內容,讓人們產生情感共鳴,那麼由此產生的消費者影響力將是驚人的。」 


  但神經營銷學專家馬丁•林德斯特羅姆(Martin Lindstrom)聲稱,在此之前還沒有真正出現多重任務處理現象。以前,人們所做的活動都屬於任務切換處理,他認為這是一種低效率的做法。他說:「由於轉為多重任務處理者,因此我們的大腦出現了轉變,比起較年長一代的新一代年輕人更善於同時處理多重任務,他們沒有對大腦進行相關的培訓,只是大腦內部重新進行了自我設計,因為這些大腦的主人們可能出生不久就必須同時處理多重任務。」 


  如果上述理論是正確的,那麼營銷者將很快面臨更多的挑戰,他們必須制定應對策略,讓它既能吸引多重任務處理者,也能吸引非多重任務處理者。 


  「在這些方面,一些品牌工作已經做得很好,譬如樂高公司(Lego),但許多品牌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現在一些品牌創作的廣告仍然過於單一,只採用一種特定的方式,專注於特定的受眾。」林德斯特羅姆說:「隨著科技的進步,一個概念可以有100萬種執行方式,最終以何種方式執行,取決於你積累的客戶數據情況。未來的挑戰,不僅僅來自於構想一個概念,讓它針對不同的受眾的;同時,挑戰也來自於尋找一個與之相對應的合適機制,將概念付諸實踐。」   


  互動式感官體驗營銷 


  要想針對未來消費者的大腦特點開展營銷活動,涉及的不只是對屏幕傳播進行優化。譬如,當人們玩遊戲時會興奮,這是因為大腦釋放了一種叫做多巴胺的化學物質,它能夠讓人對遊戲上癮,讓人產生獲取獎勵的感覺。因此,格林菲爾德認為,讓人們把更多的時間花在玩電子遊戲上,以及讓人們產生高度偏好感和高度互動性,兩者存在一定的關聯性。 


  這就意味著,互動領域或者體驗營銷,將越來越重要,人們期望能夠經常參與互動、體驗活動。格林菲爾德說:「與過去相比,未來的消費者把即時滿意度看得更重要。」 


  這種多巴胺化學物質能夠刺激人們表現得不顧一切,更有冒險精神,因為這種物質削弱了大腦前部器官的功能—這一部分專門負責考慮行為後果。 


  「你在遊戲世界裡花了很多時間,由於在遊戲世界裡,你不需要為自己的行為承擔後果,你可以一次次地死而復生。因此,一旦人們回到現實世界,他們變得更有冒險性,因為他們覺得沒有什麼是可以真正喪失的。人們覺得既興奮又有安全感,這是一種不尋常的感覺。」 


  然而,微軟公司家用遊戲Xbox的創始人之一凱文•巴察斯(Kevin Bachus),即現在的英國社交網站Bebo首席產品官說,孩子們清楚地知道現實生活和屏幕世界的區別。 


  今年早些時候,為了新推出的針對遊戲玩家的Xperia Play手機,索尼愛立信努力爭取玩家進行互動。為此,索尼愛立信在倫敦的霍爾本創建了一個高度具有感官性的環境,並將這款手機中一些最流行的遊戲放置其中。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讓人們感覺自己身處遊戲之中。 


  索尼愛立信英國區域負責公關和贊助事務的馬特•比維斯(Matt Beavis)說:「我們根據『到遊戲中去』(Going to game)的理念進行品牌環境設計,讓消費者沉浸在品牌環境中,這種向消費者展示產品新概念的方式非常振奮人心。」他進一步指出:「這樣的方式能夠與消費者深入互動,也能讓社會博客有更多可追蹤的話題,涉及的內容將超過事件本身。」 


  樂高公司也以類似的方式推出了遊戲「忍者」(Ninjago),在各個購物中心進行巡迴路演,這種方式讓它在電視和數字運動中取得了不菲的成績。 


  同樣,男士香水廣告「The Old Spice Man」運動,日前也鎖定了大學開展活動,讓參與者說出廣告中男主角使用須後水的對白—「聞起來像個男人」(Smell like a man),讓消費者有「衝進廣告中」(in-Ad)的興奮感。  

  找回被侵蝕的個性 


  雖然感官體驗有可能讓消費者對品牌感到興奮,但是在大腦轉變的過程中卻有著一個陰暗面。 


  格林菲爾德說,現在孩子們越來越表現出一種同質化現象,即他們的生活以遊戲、電視和社交媒體為中心。這將侵蝕人們的個性化特徵,因為這種生活方式讓年輕人沒有多餘的時間和經歷塑造屬於自己的獨特性。「以前,人們都有自己不同的、獨特的經歷,才塑造出今天各種不同的個性。」她說。 


  「但是試想一下,如果你生活在這樣一個世界,這裡的人都有著一個標準化的經歷,他們都是玩著計算機遊戲長大的,經常通過微博與其他人交流。那麼你將很難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別,很難發現人們的個性。」因此,未來的消費者如果遇到能夠吸引自己注意力的事物,將會更加興奮。而他們對品牌的享受度,部分原因將會與品牌在同齡人中的認知度相關。 


  格林菲爾德舉了一個例子:兩個女孩坐在電影院看《飛天萬能車》(Chitty Chitty Bang Bang ),當電影結束時問她們有何感受,她們不是很有感觸地談起自己的感覺,而是說:「很適合放到Facebook上。」 


  如果營銷者企圖通過「餵養式」將品牌認知滿意度塞給消費者,從而建立品牌明確度,那麼他們可以通過社交生態系統開展相關的活動。格林菲爾德說:「從某種程度上講,人們之所以活躍在社交媒體上,主要是因為這樣能讓他們感到被認可,感覺到自己的意義。這就意味著營銷活動應該更多地建立在獎勵的基礎上。」 


  普羅迪普博士(Pradeep)認為,人們之所以在Facebook上發帖子,不是因為他們想和自己的朋友保持聯繫,而是因為他們有一種「被需要」的需求。普羅迪普是神經營銷書《購買行為下的大腦》(The Buying Brain)一書的作者。他說:「去年,我們進行了一次調研,想了解人們為什麼經常光顧Facebook,他們為什麼而發帖子。之前人們表示,他們之所以登錄Facebook,因為他們希望和自己的朋友保持聯繫。事實上,調研結果卻與人們之前所說的大為不同。」 


  他說:「人們想知道,是否有人希望和自己做朋友。這是人們的社交關聯心理需求。你會有這樣一種需求:希望某人有意願和你建立朋友關係—只不過人們都不願意承認這個事實。」 


  普拉迪普指出,如果營銷者能針對消費者希望被肯定的需求,開展明確的品牌活動,那麼他們將會發現社交媒體生態系統對營銷具有很大的意義。企業要認識到,通過社交媒體傾聽消費者的聲音並搜集市場數據,對消費者的價值給予肯定,即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需要」,這是很重要的。而其中,實現互動則是營銷成功的關鍵。 


  「如果一個品牌能夠對此做出響應,那麼作為一個消費者,我會立刻認為這是一個有著感應器官的品牌,因為它懂得我的想法,它能把事情變得更好—它滿足了我溝通關聯性的心理需求。這樣消費者和品牌之間的關係就不只是純粹的業務關係,而會進一步發展。」 


  米勒德對此觀點表示認同,他認為:「企業正在利用社交媒體,將它作為一種傳播媒介,但事實上,它更多涉及的是互動性。其中的挑戰性在於,如果一位客戶希望和你對話,你就必須找到有相應技能的合適人員和客戶進行交流互動,而你可能會在營銷部門之外的某個地方找到這個人。因此,有一點很重要,你要思考如何打破部門之間的工作界限,包括辦公室、營銷部門和公關部門之間的界限,更好地進行資源整合及配置。」 


  根據Facebook的說法,在通過社交媒體為消費者提出建議時,相關性是很重要的。Facebook通過調研發現,如果在某個帖子下面提及用戶朋友的名字,那麼這個帖子的響應率將提高60%。 


  Facebook的平臺合作夥伴克莉斯汀娜•赫南德斯(Christian Hernandez)將此歸結為大腦釋放的另一種化學物質—後葉催產素。當我們看到一張熟悉的面孔時,大腦便會釋放這種親切的「擁抱荷爾蒙」。 


  這就意味著不僅僅是在數字領域,在其他領域客戶互動也是不可或缺的。格林菲爾德預言:「未來,客戶服務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客戶服務重點將會放到品牌供應產品的服務方式上,讓人們感覺到自己的特殊性和與眾不同,而不是把重點放在產品固有的內部優勢上,譬如針對年輕人的美國休閒服飾品牌Abercrombie&Fitch採用的市場方式。」 


  「品牌必須讓人們產生這樣的感覺:『被需要』、『重要性』和『個性化』。在今年的市場形勢下,年輕人談論了許多關於品牌『不尊重』客戶的行為,這就表明他們希望得到品牌的尊重和認可。」她說。 


  今年秋天,英國時尚品牌Ted Baker希望通過自己的「零售劇場」概念,讓客戶和品牌產生互動。Ted Baker讓客戶光臨自己的品牌店,參與一場模仿秀—「發情季節」—這是在里奇蒙公園拍攝的一部影片。參與者設計好自己的獨特造型,之後他們戴上一張公鹿或者母鹿的面具,讓攝影師為他們拍照。隨後這些照片將在時尚博客網站和復古攝影iPhone應用平臺上共享。最後,那些在Facebook網站上得到最多「Like」票數的人將贏得500英鎊的「瘋狂購物券」。 


  Ted Baker品牌傳播總監克萊格•史密斯(Craig Smith)說:「除非你的傳播活動能夠以客戶為中心,並且聚焦於他們實時的需求,否則你會發現要想讓品牌發展幾乎是寸步難行。品牌發展的驅動力應回歸到客戶身上,即使這些客戶對品牌有諸多要求。而且你必須意識到,對於全球性的企業而言,這就是一個每天24小時時時刻刻都存在的定律。」 


  格林菲爾德說:「提供那些能夠發揮人們創造力的商品或服務,做一些其他企業沒有做過的事情,或者創造一些新鮮的網際網路參與形式,都能給品牌帶來強大的驅動力,因為它們讓人們感覺到獨特、別致,進而高度認可—通過獨特的角度讓人們覺得事物因此變得更加美好。」 


  「正如我們對環境有適應性一樣,環境的變化也會改變大腦運行的方式,進一步驅使人們產生更多的需求。而營銷者所處的地位很重要,他們有責任幫助人們,讓人們自我感覺良好,對社會做出更大的貢獻,而這與企業的盈利性並不相悖。」 

相關焦點

  • 為什麼雙十一會衝動消費 浙大學者研究「神經營銷學」
    浙江在線10月30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孫嘉蔓 劉蘇蒙 記者 王湛)雙11馬上要來了,各大商家已經開始不斷創新營銷方法,來引導消費者進行購買。可是,有太多的產品仍然無法真正吸引消費者,關鍵就在於,這些商家不會運用一門能助他們實現產品優化和精準營銷的技術——神經營銷學。
  • 神經營銷學:大腦「購買按鈕」是否荒誕猜想
    香港科大商學院副院長RamiZwick教授與營銷心理學對消費者行為的「霧裡看花」不同,神經營銷學可以讓企業對消費者的大腦看得更清楚,並可以操控或者控制消費者的行為方式「神經營銷學研究受到了多方面的壓力。」
  • 神經營銷學興起 腦電波數據或成商品出售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專家預測稱,基於腦電波信號的信息作為新興的「神經營銷學」將異軍突起,其應用程式和相關產品將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 神經營銷學:贏得有限的注意力
    「未來消費者的個性特徵感將減弱,他們很難被打動,也很難對事物保持自始至終的注意力。營銷者將發現很難聚焦、鎖定目標客戶並讓他們產生情感共鳴。這種新型的消費者習慣在日常生活中處理多重任務,這將對人的大腦產生很大的影響,最終影響消費者的行為。」
  • 818你不知道的神經營銷優勢(下) | 神經科學讓營銷更有效VOL.3
    —神經營銷學使用的測量技術可以精確到消費者決策相關的加工模式和時間進程,從而更加詳實的記錄消費者在營銷活動中的體驗,也更具有解釋效力。比如fMRI研究,可以識別不同腦區的活動特徵,並結合已有對腦區功能的知識來解答營銷體驗中消費者的認知和情感等。
  • 人工智慧正在以下三個方面變革著神經營銷學和市場營銷領域
    近年來,人工智慧為市場營銷人員和神經營銷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手段,通過理解用戶的想法來測量用戶對於市場刺激的反應。 這裡,神經營銷學 (Neuromarketing)是指將神經科學的領域應用於市場研究領域,研究顧客對於市場刺激的生理行為、認知情況和反應的一門學科。
  • 神經科學讓營銷更有效 神經營銷學的誕生!
    在當今這個愈加消費者導向的商業時代,基於消費者洞察來制定決策的需求顯得前所未有的強烈。這種需求也要求營銷人員能更懂消費者。長久以來,營銷人員通過問卷、焦點小組等方法來了解消費者的所感所想所為。然而,用問卷這種自我報告的方法來獲得消費者真實心聲卻不是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 神經營銷科學商業化的探索者:布雷恩英與美國SRI達成合作
    圖/ Gabriela Otto 國內首家神經營銷諮詢公司 布雷恩英(Brain Intelligence)剛剛宣布與美國SRI 布雷恩英專注於研究消費者潛意識,通過運用眼動追蹤及國際尖端功能性腦成像等技術手段,深入挖掘大腦信息,精準捕捉消費者大腦對於外界刺激物的真實反應。在網站可行性評估以增加購買轉換率和線上廣告測評以提高投資回報率這兩方面佔有優勢。
  • 王小毅:因為你不懂神經營銷這門技術
    關鍵就在於,他們不懂,更不會運用一門能助他們實現產品優化和精準營銷的技術——神經營銷學。神經營銷,聽起來就很複雜的樣子。它到底是什麼?怎麼就能實現產品優化和精準營銷呢?它和傳統的市場營銷有啥區別?主要有哪些用途......
  • 跟衛東教授學營銷:神經營銷不神經
    神經科學的迅速發展,為營銷界開闢了新思路,從更深的神經活動層面來理解消費者情感。神經營銷則是通過探求消費者決策神經層面的活動機理,找到消費者行為背後真正的推動力,從而產生恰當的營銷策略。        世界上第一瓶可口可樂是在1886年誕生於美國,世界上第一瓶百事可樂是在1898年誕生於美國,比可口可樂的問世晚了12年。
  •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教授方二論文榮獲《營銷學雜誌》最佳論文獎
    原標題:方二教授論文榮獲《營銷學雜誌》Shelby D. Hunt/Harold H.Maynard最佳論文獎  【MBA中國網訊】近日,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市場營銷學教授方二參與合著的論文榮獲《營銷學雜誌》Shelby D. Hunt/Harold H. Maynard最佳論文獎,該獎項旨在表彰論文作者對營銷學領域的貢獻。
  • 營銷學四大經典理論:4P、4C、4R、4I
    今天和大家分享營銷人都須知的營銷學四大經典理論:4P 、 4C、4R、4I。  營銷學四大經典理論:4P 、 4C、4R、4I  一、4P理論  4P理論即產品(product)、價格(price)、促銷(promotion)、渠道(place)四要素。
  • 現代工藝與色彩相結合更能抓住消費者眼球
    現代工藝與色彩相結合更能抓住消費者眼球 葡萄酒包裝設計 葡萄酒標籤設計葡萄酒包裝設計
  • 品牌營銷學三駕馬車:4P、4C、4R的正確打開方式
    4P、4C、4R是品牌營銷學的三駕馬車,貫穿了半個世紀的營銷基礎理論思想的變化史。4P誕生於20世紀60年代,是出現最早的一個,在其出現30年之後,才出現第二個理論4C,之後10年出現了第三個理論4R。
  • 神經生物學基礎比預想得更複雜
    倫敦大學學院研究團隊最近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發表研究稱,購物選擇背後的神經生物學基礎比過去預想得更加複雜。買這個還是買那個,大腦前額葉皮質發揮關鍵作用買買買,看似一個簡單的行為,殊不知,在決定買這個而不是那個的過程中,大腦神經活動可能比預想得更加複雜。
  • 第六屆神經管理學與神經經濟學國際會議(ICNN 2018)成功舉辦
    這是繼前五屆「神經管理學與神經經濟學國際會議」之後,在該領域舉辦的又一次全球學術盛會。本屆大會學術報告精彩紛呈,其內容廣泛覆蓋了神經經濟學、決策神經科學、神經營銷學、神經會計學、神經工業工程等多個領域。本屆會議開幕式由大會主席、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浙江大學神經管理學實驗室主任汪蕾教授主持。
  • 美國神經生物學家:0-5歲是大腦發育黃金期,家長務必幫寶寶抓住
    只要家長抓住,寶寶的感覺、運動技能、社交、情緒、語言、記憶、智力等功能都會在這段時間內得到高度發展。因為寶寶在3歲左右的時候,正式建立獨立自主意識,需要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寶寶與外界交流不順暢,自己的想法無法準確的表達,就會容易壓抑情感,焦慮、不安。
  • 情感為何淪為商品?資本主義如何利用、加工並生產我們的情感
    這就是如何通過建立情感與音樂商品的聯繫來將情感本身變成商品。所以這種商品是由人們共同製造的麼?情感商品被主體需求並消費,是為了滿足它承諾帶來的某種情感,而這種情感又是主體自己製造出來的。伊娃·易洛思:這就和「產消合一者」(prosumer,亦譯為「生產性消費者」)的概念聯繫起來了,這在消費社會學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這個由「生產者」(producer)和「消費者」(consumer)合成的詞,描繪的就是這麼一種一本萬利的由消費者自行完成生產工作的新發明。
  • 雪花啤酒CEO侯孝海:啤酒品牌應如何引起受眾情感共鳴
    「在物理屬性與情感屬性中,勇闖天涯選擇後者」  啤酒品牌,一般是選擇兩條道路去發展:一是按照物理屬性來去闡述啤酒品牌的核心內在價值,包括釀造用的水,出身地域、歷史、口味、質量等等。二是按照情感屬性闡述品牌精神層面的價值,就是講品牌精神、生活方式、內心追求、情感溝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