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雙十一會衝動消費 浙大學者研究「神經營銷學」

2020-11-26 浙江在線

  浙江在線10月30日訊(浙江在線通訊員孫嘉蔓 劉蘇蒙 記者 王湛)雙11馬上要來了,各大商家已經開始不斷創新營銷方法,來引導消費者進行購買。可是,有太多的產品仍然無法真正吸引消費者,關鍵就在於,這些商家不會運用一門能助他們實現產品優化和精準營銷的技術——神經營銷學。

  日前,記者採訪了浙江大學管理學院市場營銷學系副主任、浙江大學神經管理實驗室副主任王小毅。浙大擁有國內首個從事神經管理學和神經經濟學研究的專業實驗室——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神經管理實驗室,神經營銷學是該實驗室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

  王小毅說,對於營銷來說,最為關鍵的是洞察消費者。

  人的大腦比天空還要遼闊。王小毅說,我們對自己的了解太少。人每天做的很多事情背後都有很精密的「儀器」在運轉,這個儀器就是大腦。

  認知神經科學按各種認知功能的定位,把大腦劃分成不同的功能區。在大腦中,既有關於正面情緒的「快樂中樞」,也有比較理性克制的關於負面情緒的中樞。通過掃描消費者正在進行特定購買決策的大腦後發現,做出購買決策的人往往正性情緒腦區與記憶腦區相對活躍。王小毅認為,大腦不同功能區之間是有平衡機制的,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取決於正面情緒的快樂中樞和負面情緒的中樞的博弈和角力。

  研究發現,人的大腦在1/5秒內就能對是否購買做出初步判斷。王小毅和他的團隊曾做過一項實驗,把淘寶上銷售的大量飾品、吊墜圖片給用戶看,並同時測量他的腦電波。在此過程中,不需要讓用戶去分辨哪些照片好看,而是挑出夾在裡面的風景圖片。這樣,用戶就不會有意識地去辨別飾品圖片的內容。實驗發現,當飾品圖片出現後200毫秒基本就能準確區分出賣得好的和賣得差的兩類飾品圖片。實際上,人的眼睛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只能看到圖片的基本內容信息,大腦還來不及把它重新構建出來。這就證明,一件商品放在淘寶上,用戶看到後200毫秒就已經確定會不會買,且這個過程是能在用戶產生購買行為之前進行精準預測的。這在神經認知學上代表的就是人類對早期信息的一種預警。

  人做出行為往往會考慮成本,購物時支付行為本身就是風險判斷。王小毅說,人下意識就會以為掏錢的行為是有風險的,所以這時人便會變得理性,掌管保護和防禦機制的負性中樞變得活躍。雙十一打折實際上是通過營銷手段讓消費者產生愉悅感的同時降低支付行為的痛苦。首先是線上付款的方式弱化了人的損失感,其次是打折本身便意味著向消費者傳遞了一個信號,「買的越多賺得越多」。雙十一把消費者的負面情感處理成收益,讓整個消費過程變得愉悅。

  王小毅認為,未來市場的趨勢是品牌小眾化,商家會更多考慮消費者在使用產品或享受服務時的個人情感體驗,廣告效用越來越弱。這要求品牌進一步細分用戶市場,尋找對應的用戶群體,並與消費者建立長期的情感聯繫紐帶。

  在現實中,品牌延伸要充分考慮和衝突控制的關係,衝突控制程度低品牌延伸便比較容易成功,衝突控制程度高,品牌成功的可能性便比較小。

  之前發表在《神經元》上的一篇關於營銷的論文被認為是神經營銷學產生的標誌。該論文考察的問題是「百事挑戰」。當研究者要求消費者喝兩個沒有標籤的可樂時,消費者能夠準確識別出百事可樂的口感要比可口可樂好,腦掃描證據也證實了這一點:當消費者在喝百事可樂時,其大腦的活躍度比喝可口可樂時要好;可是當把標籤貼上去後再重複試驗,之前的差異不存在了,可口可樂激發了人和記憶有關的振奮情緒,讓人感到愉悅。這是實實在在的一種關於品牌記憶引發的效應。

  王小毅說,神經營銷學本質上是希望更多利用人的本性特點來優化產品,從而提升用戶體驗,讓消費者在消費過程中產生愉快的感受。

相關焦點

  • 浙大管院:千萬別選營銷專業,你會愛上它
    *介紹之前,先來感受下我們的部分高大上課程:《市場營銷學》、《社會心理學》、《消費者行為學》、《市場研究》、《品牌管理》、《廣告學》、《網絡營銷》、《數字營銷》、《消費決策與大數據》、《運營管理》、《營銷策劃》、《服務營銷》、《零售管理》、《消費者腦認知》……* 我們是怎樣的專業?
  • 神經營銷學:大腦「購買按鈕」是否荒誕猜想
    「神經營銷學研究受到了多方面的壓力。」9月13日,在天翼圖書「神經市場營銷」管理論壇上,香港科大商學院副院長RamiZwick教授說到這裡時,語氣突然低沉下來。這個2004年才產生的前沿學科,大多數人甚至連名字都沒有聽說過,可卻為什麼會受到如此多非難呢?
  • 第七屆神經管理學與神經經濟學國際會議(ICNN 2020)即將開幕|浙大...
    隨著認知神經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深入交叉與融合,神經管理學與神經經濟學領域的學者規模不斷擴大,成果呈現井噴式增長。當前,社會科學正醞釀著一場由研究平臺和技術進步所推動的範式革命。
  • 神經營銷學興起 腦電波數據或成商品出售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專家預測稱,基於腦電波信號的信息作為新興的「神經營銷學」將異軍突起,其應用程式和相關產品將進入人們的生活之中。
  • 王小毅:因為你不懂神經營銷這門技術
    2006年,國內首個從事神經管理學和神經經濟學研究的專業實驗室——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神經管理學實驗室在「中國神經管理學創始人」、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馬慶國教授的牽頭下建立。神經營銷學作為神經管理學的重要分支,也是該實驗室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
  • 透過雙十一現象談電商經濟
    二、商家往往是利用了人們的「消費衝動」前面說到前N分鐘下單優惠,第二件半價之類的活動,不免讓人想到了心理學上的一個詞叫「消費衝動」。想了想,商家正是利用了消費者的心理衝動,設置了「十萬火急」且「不付就要損失一個億」的場景讓你付錢買單。
  • 雙十一,浙大冰蟲除甲醛「骨折級」鉅惠等你來!
    FX168財經網>企業>正文 雙十一,浙大冰蟲除甲醛「骨折級」鉅惠等你來!冬季供暖期由於室內密閉通風較差,會導致甲醛濃度升高,並且人在冬季對有害氣體嗅覺反應遲鈍,因此受甲醛侵害更加嚴重,來自中國疾控中心發布數據顯示:冬季甲醛超標率已經高達73%。
  • 2020浙大管院「IPhD直博夏令營」報名啟動
    如今的他,還是賓夕法尼亞大學博士後、史丹福大學訪問學者。在2017年的一次採訪中,他談到了自己在浙大管院攻讀IPhD的體驗:2010年的夏天,我參加了浙大管院的IPhD直博夏令營,並且獲得了管理科學與工程方向的第一名。在此之前,我一直計劃去海外攻讀博士學位,並且已經做好了相應的準備。
  • 人工智慧正在以下三個方面變革著神經營銷學和市場營銷領域
    對於大多數市場營銷人員來說,要了解客戶的需求最好的辦法就是詢問客戶的想法,但在某些情況下人們會傾向於扭曲事實,從而削弱了整個研究的效果。近年來,人工智慧為市場營銷人員和神經營銷學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手段,通過理解用戶的想法來測量用戶對於市場刺激的反應。
  • 當雙十一成為一種符號
    人們可以理解平臺和商家把握數位化這一確定性機會的初衷,也期待看到消費背後的強勁內需能量和發展潛力,但關鍵是,大多數消費者既希望省錢、也期待節約時間,辛辛苦苦蹲到雙十一,買個東西發現竟然沒省多少錢真的會讓人備感疲憊。  因而,當雙十一褪去「浮誇」屬性,真正回到「樸素的真誠」時,大概才會實現真正且可持續的「雙贏」。
  • 神經衝動的化學傳導
    神經衝動在突觸間的傳遞,是藉助神經遞質(neuro-transmitter)來完成的。當神經衝動到達軸突末梢時,有些突觸小泡突然破裂,並通過突觸前膜的張口處將存儲的神經遞質釋放出來。當這種神經遞質經過突觸間隙後,就迅速作用於突觸後膜,並激發突觸後神經元內的分子受體(receptor)(另一種化學物質),從而打開或關掉膜內的某些離子通道,改變了膜的通透性,並引起突觸後神經元的電位變化,實現神經興奮的傳遞,這種以化學物質為媒介的突觸傳遞,是腦內神經元信號傳遞的主要方式。神經遞質在使用之後,並未被破壞。
  • 「大躍進式」的雙十一 誰在哭誰在笑?
    「大躍進式」的雙十一雙十一大促,經過淘寶三年的艱苦「抗戰」,已然成為電商最具影響力的節日促銷活動。有樂觀的賣家看到了去年「雙十一」火爆的場景,便也想分一杯羹。今年的雙十一還未到,卻已經做好了準備。據淘寶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的雙十一,已有超過1萬的賣家參加,是去年參與商家的4倍。
  • 第七屆神經管理學與神經經濟學國際會議(ICNN 2020)即將開幕|40年...
    >隨著認知神經科學與社會科學的深入交叉與融合,神經管理學與神經經濟學領域的學者規模不斷擴大,當前,社會科學正醞釀著一場由研究平臺和技術進步所推動的範式革命。在此背景下,2020年11月7日至8日,由浙江大學主辦,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浙江大學神經管理學實驗室聯合承辦的浙大管院40周年院慶系列活動——第七屆「神經管理學與神經經濟學」國際會議
  • 818你不知道的神經營銷優勢(下) | 神經科學讓營銷更有效VOL.3
    >如有需要請查閱— 神經營銷學測量更豐富—神經營銷學使用的測量技術可以精確到消費者決策相關的加工模式和時間進程,從而更加詳實的記錄消費者在營銷活動中的體驗,也更具有解釋效力。研究發現,當消費決策涉及到消費者所喜愛的品牌時,背外側前額葉皮質活動減弱。這表明理性思考在此類決策中的作用降低,此時消費者主要是依據經驗和情感決策。另一方面,腹內側前額葉皮質和杏仁核、海馬聯繫緊密,是將情感和記憶融入決策的重要腦區。有研究發現,腹內側前額葉皮質與情感性廣告的處理、品牌忠誠度和產品偏好的形成相關。
  • 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原標題:浙大科學家發現大腦神經突觸刪除機制) 據新華社杭州
  • 第六屆神經管理學與神經經濟學國際會議(ICNN 2018)成功舉辦
    同時,本會議也是浙江大學學科會聚系列論壇之「雙腦計劃」會議,浙大東方論壇系列學術會議之十三,西湖學術論壇第195次會議。本屆會議主題為「認知神經科學驅動的管理科學」,聚焦討論如何將腦科學範式、成果與經濟決策模型進行深度融合,在經濟市場層面實現「雙腦」價值。這是繼前五屆「神經管理學與神經經濟學國際會議」之後,在該領域舉辦的又一次全球學術盛會。
  • 會發光的竺可楨石!浙大學者發現新礦物
    竺可楨石是自然界中發現的第一個鋰鋁氧化物,具有特殊的物理性質,對未來科技研究具有重要意義。竺可楨石的背散射電子像(Ckc - 竺可楨石;Fl - 螢石;Na-M - 鈉雲母)新礦物竺可楨石產於湖南省郴州市香花嶺矽卡巖中,是癩子嶺花崗巖侵入過程中與周圍碳酸巖圍巖反應產物,其形成時間約155百萬年前,歷經滄海桑田。
  • 浙大教授腦研究 浙大胡海嵐教授腦研究獲獎將有望治癒抑鬱症?
    【浙大教授腦研究】7月15日,國際腦研究組織-凱默理(IBRO-Kemali)基金會評獎委員會宣布:第12屆國際獎的獲得者,為中國浙江大學醫學院神經科學研究中心的胡海嵐教授。這是該獎自1998年設立以來,首次頒發給歐洲和北美洲以外的科學家。
  • 抓住消費者的情感——神經營銷學
    一些企業,譬如英國最大的電信公司BT、微軟公司和時尚品牌公司Ted Baker等,都已經開始著手研究如何滿足這種新型消費者的需求。   「大腦的適應性很強,」格林菲爾德解釋說,「大腦內有一些可塑性物質,這就意味著,與地球上其他物種相比,人類能佔據更多的生態位(Ecological Niches)—生態位,簡單理解就是不同生物在生態中能夠生存和成長的位置。
  • 神經營銷學:贏得有限的注意力
    一些企業,譬如英國最大的電信公司BT、微軟公司和時尚品牌公司TedBaker等,都已經開始著手研究如何滿足這種新型消費者的需求。   「大腦的適應性很強,」格林菲爾德解釋說,「大腦內有一些可塑性物質,這就意味著,與地球上其他物種相比,人類能佔據更多的生態位(EcologicalNiches)—生態位,簡單理解就是不同生物在生態中能夠生存和成長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