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人語:
從2009年銷售額只有0.52億元,27家品牌參與,到如今僅「天貓雙十一」便吸引超過8億消費者、25萬品牌、500萬商家共同參與,如今的雙十一已成為一種符號,刺激經濟、拉動內需成效顯著,甚至其影響範圍已經輻射到全球,在疫情尚未遠離的當下意義更加深遠。但雙十一的「戰績」愈發輝煌的背後,似乎「遊戲規則」愈加複雜,大眾與商家之間的一系列互動更是從商業行為、營銷表層轉向心理戰。公眾對雙十一的期待絕不僅僅是「曇花一現」,因而,只有當雙十一真正回到「樸素的真誠」時,真正且可持續的「雙贏」才更有價值。
雙十一剛剛落下帷幕,熬夜參加網購的消費者們,終於可以睡個好覺了。當手機裡的喧鬧不再,眼前呈現一長串的「待發貨」「待收貨」以及數目不小的消費帳單時,雙十一還僅僅是營銷手段嗎?
11月10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一家文創企業,工作人員進行直播,迎接網絡購物高峰。新華社發陳其保攝
數據背後
11月12日凌晨,各大電商紛紛交出了雙十一「大考答卷」。其中,「2020天貓雙十一全球狂歡季」成交額達到4982億元,超過450個品牌成交額過億元,相比之下,2019年成交額僅為2684億元。截至11月11日23時,其實時物流訂單量突破22.5億單,約等於2010年全年中國快遞量的總和。而京東雙十一「全球熱愛季」也不甘其後,成交額突破2715億元,創造了新的消費紀錄,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了「中國潛力」和「中國速度」。
雙十一期間,位於海口的順豐速運海口美蘭中轉場一片繁忙景象。工作人員抓緊時間分揀、打包快遞,保障物流高峰期間正常流轉。新華社記者蒲曉旭攝
不可否認,由於疫情原因,今年的雙十一相較以往更受關注。在公眾普遍認為電商的流量紅利已經觸頂的時候,這場疫情卻重塑了相對高齡購物人群的消費習慣,為線上購物平臺帶來了一批新用戶;並且,抗疫初期足不出戶的生活狀態也讓消費者嘗到了網購的甜頭,生活類電商從而迎來了真正的風口。逆勢增長的背後是全體中國人民團結抗疫的偉大成就,也是「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的強大內需支撐。
布局早、戰線長,或許是今年雙11最明顯的變化。特殊背景下,為更好滿足用戶需求、刺激線上消費、推進復工復產,各大電商紛紛進行了前所未有的超長布局。主持人白巖松曾表示,今年的雙十一跟往常相比動靜沒那麼大,但抻的時間足夠長,雙十一變成了11個1,也就是從11月1日一直到11月11日。
至今,雙十一已整整走過12個年頭,從2009年銷售額只有0.52億元,27家品牌參與,到如今全平臺共同參與,僅天貓雙十一便吸引超過8億消費者、25萬品牌、500萬商家共同參與。從這一角度看,11日超長時間跨度似乎也更加符合「狂歡節」向「狂歡季」轉變的設定。
11月10日,比利時商家加入雙十一促銷,圖為比利時布魯塞爾一個網站的雙十一促銷信息。新華社記者張鋮攝
當然,我們的「狂歡季」並不孤獨,巨大消費潛力吸引下,世界其他國家也紛紛瞄準中國線上消費市場。其中,阿根廷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潘帕市場也加入了這次「狂歡」,為中國消費者感受「舌尖上的阿根廷」提供了一條新途徑。潘帕市場創始人胡安·烏裡武魯介紹,牛肉是該平臺的明星產品,阿根廷頂級西冷牛肉和去筋牛柳等產品在中國大受歡迎,潘帕市場每月都會空運10噸左右鮮牛肉到中國。該平臺中方負責人、阿根廷華僑包偉將告訴記者,潘帕市場今年早早就著手備戰雙十一。他提到,中國市場規模大,消費群體正在向高端化、年輕化發展,跨境電商直接面向消費者,更有利於阿根廷產品進入中國市場。
據廣州國際貿易單一窗口運行服務單位監測顯示,廣州跨境電商公共服務平臺11天處理進出口業務總量超1262萬票,金額超33億元人民幣(其中進口總量接近650萬票,佔廣東省進口總量的60%;出口總量超612萬票),是去年雙十一高峰的1.4倍,同比增長39%。
如今的雙十一已成為一種標籤,體現著電商對人們生活方式的深刻影響,為助力消費升級,挖掘消費潛力提供了新的發展路徑。
凸顯電商優勢
網際網路時代,流量就是資源。今年的雙十一也不例外,而且在引流方面更勝一籌,充分發揮了電商優勢。
雙十一購物狂歡節預售於10月21日凌晨開啟,今年不少平臺引入了直播模式,憑藉網紅帶貨的方式帶來流量,刺激消費。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淘寶直播的兩名主播李佳琦和薇婭。
據悉,10月20日下午6時30分,李佳琦開啟當晚的直播,到了21日凌晨2時,共介紹並預售了126款產品。薇婭同樣直播了7個多小時,從20日下午6時53分持續至21日凌晨2時35分,共介紹並預售了149款產品。
數據顯示,21日凌晨2時左右,李佳琦直播間的觀看次數約1.6億,薇婭直播間約1.4億。次日,「琦困無比」登上熱搜,形容蹲守在李佳琦直播間,蹲到已經犯困,眼皮子開始「打架」,但依然在堅持的狀態。龐大的觀看量背後,兩人的成交額也非常高。
儘管李佳琦、薇婭方面並未披露具體的交易額,但通過第三方機構統計能略知一二。據數據分析平臺知瓜數據,雙十一預售首日直播銷量排名第一為李佳琦,預估商品銷量達1000萬件,預估GMV(成交總額)達39.11億元;薇婭緊隨其後,預估銷量為720.58萬件,預估GMV達38.66億元。以此計算,李佳琦和薇婭在第一天共售出近80億元的產品,可見兩人的直播帶貨銷售額非常可觀。
此外,今年雙十一期間,為了引流刺激消費,天貓、京東等平臺舉辦了數次購物狂歡晚會,眾多主持人和明星參與其中。其中,「2020天貓雙十一狂歡夜」邀請了來自世界各地的138位藝人帶來一場長達4個小時的文娛盛宴,在優酷、淘寶直播、東方衛視、浙江衛視同步直播。據第三方收視率監測公司酷雲實時數據顯示,截至11月10日23時22分,「2020天貓雙十一狂歡夜」在東方衛視、浙江衛視雙平臺市佔率份額破13,強勢領跑全國同時段節目。
這些看似花樣百出的「操作」著實為冷淡了近半年的市場增添了不少「熱度」,以輿論引導的方式再一次為雙十一注入新能量。
誰是大玩家?
QuestMobile數據顯示,今年雙十一玩兒法出現了較大調整,可謂高潮迭起。
10月25日,淘寶正式開啟2020年雙十一「蓋樓大挑戰」。為贏取更大紅包,網友們紛紛開始「拉滿弓」,爭當最後贏家。從準時在活動界面籤到、轉發評論一條龍,到瀏覽商品獲取喵幣,再到組團大戰,玩法相當複雜。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大集鎮孫莊村是一個以經營服飾為主的淘寶村。圖為11月9日,「90後」返鄉創業大學生在縫製一款自己設計的漢服。新華社記者王凱攝
就當消費者以為這就夠複雜的時候,各種津貼、定金、尾款,讓人眼花繚亂;優惠券、折扣券、紅包雨令人目不暇接;滿300元減40元、定金10元抵100元、前1000名再打折……面對平臺的複雜規則,網友們再次感慨:「商家『套路』深」。
此外,有網友關注到,今年瀏覽商品獲得喵幣的次數大大縮水了,去年是50次,今年只有20次。更有消費者反映其在某網購平臺搶到900多個紅包,但實際優惠累計不到10元;個別店家所謂的優惠並不是價格真的便宜,而是另外附贈很多不需要的商品;個別商家使用「限時搶購」「爆款秒殺」「巨惠特賣」等宣傳用語來吸引消費者下單,實際上是「先漲後降」的套路;還有的個別商家的優惠可能就消費期限、商品品類、消費金額等設「門檻」,達不到門檻就不能享受優惠。
而對於商家來說,制定複雜的促銷規則,就能把客戶留在自己的頁面、平臺更久,也就相當於製造了更多流量和話題;遊戲規則往往還特別強調拉新,也就是帶來新的客戶,在獲客成本越來越高的當下,多了一個拉新的渠道,而且還是成本低廉的渠道。此外,複雜的促銷規則還能精準區分用戶。那些願意花費更多時間研究規則的,一定是對價格更為敏感的,而那些不願意參與遊戲的,一定是對時間更為敏感的,平臺通過大數據殺熟的方式便可坐收漁翁之利。
不可否認,雙十一狂歡已經成為一種符號,刺激經濟、拉動內需成效顯著,甚至其影響範圍已經輻射到全球,在疫情尚未遠離的當下其意義更加深遠。人們可以理解平臺和商家把握數位化這一確定性機會的初衷,也期待看到消費背後的強勁內需能量和發展潛力,但關鍵是,大多數消費者既希望省錢、也期待節約時間,辛辛苦苦蹲到雙十一,買個東西發現竟然沒省多少錢真的會讓人備感疲憊。
因而,當雙十一褪去「浮誇」屬性,真正回到「樸素的真誠」時,大概才會實現真正且可持續的「雙贏」。
相關閱讀:網購消費的六種心理
雙十一購物節,又一次盛大開場、華麗落幕,線上線下,全民狂歡。
買家與賣家,大眾與商家之間的一系列互動操作,商業是表層,心理是內核;表層是營銷,深層是心理。
今年,某電商平臺「雙十一狂歡夜」開啟之時,僅過26秒,訂單創建峰值達58.3萬筆/秒,各類商品30分鐘內成交額突破3723億元,種種數據又創新高。自2009年以來,每年的雙十一購物季,品牌參與從數十家到數十萬家,銷售總額從數千萬元到數千億元,逐年暴增。對於大眾買家來說,其中固然有很多理性的、適度的、剛需的消費,但仍有一些,恐怕是盲目的、過度的、衝動的消費,甚至是報復性的、無意識的消費,對此,想必是如人飲水冷暖自知的。
儘管每年都會有人以切膚之痛提煉出經驗教訓:買了東西卻沒什麼實際用處,只用一次便置之不理,食之無味又棄之可惜,花費積蓄只換來空間佔用……但光陰流轉,再逢此刻,還是不由自主地被捲入購物大潮,大眾消費狂熱度不減反升。這都是由於購物季的各種情境,完全迎合了人類的原始心理和原始欲望,所以,大眾的消費選擇不僅無法避免,而且彼此相似。
購物營銷迎合了人類的六種心理。
先看三個淺層心理。
其一,釋放心理。把高度緊張的壓力焦慮釋放出來,是人類最古老的快感之一,可以追溯到原始捕獵行為,來源於從緊張的狩獵行為實施到投射擊中獵物的過程,經過數千年演變,變成定位某個目標商品然後購買到手的消費行動,在此過程中,人們會釋放出植根於歷史記憶深處的「捕獵快感」,獲得身心滿足。心理學家大衛路易斯在購物心理研究中指出,人們在購買心儀貨物,特別是能夠以划算價格購買到時尚物品時,大腦額葉區會發射高頻率的β波,伴隨腎上腺素和快樂因子多巴胺分泌,出現心跳與呼吸加速,膚電傳導上升,交感神經活化等生理反應。同時,對於在都市快節奏下不堪重負的當代人,購物消費也是直接有效的減壓方式,使精神焦慮得到釋放。
所謂「得魚忘筌」「得兔忘蹄」,魚和兔子抓住了,捕魚的竹簍和捕兔的夾子就可以扔掉了。購物消費似乎也如此:買,是為了在購買行為中獲得心理快感,一旦得到快感,釋放愉悅,買的是什麼,買了之後用不用得上,似乎變得不太重要了。
其二,爭搶心理。爭搶,同樣是一種生物衝動和原始本能,深深烙印在人類的集體無意識中。希爾迪尼在《影響力》一書中指出,「越是設置了障礙的和需要搶購的商品,人們就越是渴望獲得」。精心設計的遊戲規則,讓顧客有參與感,讓顧客付出心力,比如限時搶購、限量搶購、「倒計時」搶購、「定金+尾款」等策略,會把人引入「爭搶」情境,激發爭搶欲望,心甘情願地搶著掏錢。
其三,佔有心理。佔有,或許是人類最羞於承認但又無比強大的欲望,人們對人、事、物的所謂鍾意、喜愛、追求,揭開底子,往往只是最低層次的貪慾,將有歸屬權或無歸屬權的東西據為己有。人們對於某種事物,即便不喜歡、不需要,甚至可以得到後又丟棄,但卻必須先要佔有,萬千物種,恐怕只有人類的欲望是如此怪異。事實上,從「有用」和「常用」兩個角度來看,人們搶購的商品,甚至有時自己並不使用甚至並不喜歡,但這似乎不會阻礙人們重複購買各種「無用品」。心理學研究早已充分證明,購物行為能滿足人的掌控感和權力欲,從看到物品,到決定購買,根本無須太多關於商品的信息,只要有效刺激到人的佔有欲,便足以瞬間促成購買行為。
再看三個深層心理。
一是狂歡心理。狂歡與人類原始祭祀及圖騰崇拜有關,它往往從高度遵守儀式開始,最終以破壞規範達到高潮,狂歡一般都是群體行為,狂歡程度則往往與理性的喪失程度成正比,而喪失理性的群體,基本上可以稱作烏合之眾。《烏合之眾》一書的核心觀念就是:人到群體中,為了獲得認同,便努力去獲得「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與此同時,群體中的個體會出現過分高估自己能力的自信,並伴隨情緒化,從而很少再關注事實與真相。同理,人們一旦被裹挾入群體性的購物狂潮,便會不同程度地喪失思考力,做出一些無意識行動,在爭先恐後的搶購中從眾跟風,在「放棄自我」中融入群體狂歡。
二是趨同心理。人有趨同本能,通過對周圍群體的模仿,可以最便捷地被群體接納,減少恐懼與焦慮,獲得群體融入感和安全感,進而獲得自我認同,心理學也稱之為團體思維或捷徑式思維。當然其代價就是自我意識與個體自由的缺失,而且會使個人逐漸放棄對自己行為負責的責任感,並固執地認為自己在做「對的事」。
莊子早就洞察了這種心理,並且極其超前地做出深度批判:不自見而見彼,不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意思是如果拿別人的生活當人生坐標,拿別人的想法當人生目標,拿各種世俗標準和大眾生活方式當人生準則,就永遠都是隨著別人走,疲於奔命,焦慮糾結,沒有安身立命的東西,沒有獨立思考與判斷,更不可能有自己的價值和愉悅。
對狂歡心理與趨同心理進行組合,便可以實現消除恐懼的功能。人類學研究認為,先民的原始恐懼來自日月水火、風雨雷電,來自猛獸與毒蟲、黑暗與夢魘。於是人類通過原始祭祀,努力化解恐懼,後來祭祀又漸漸演變為民俗儀式,而所有儀式都具備兩大要素:一是共同參與的群體活動。二是統一的言語與行為,然後帶動人群進行大規模複製模仿,從而形成同一化的、巨大的「場力量」,人們在這樣的「場」中凝聚精神,把個體恐懼融入集體恐懼中,進而對抗恐懼、分散恐懼、消解恐懼。對於空前疏離與恐慌的當代人來說,購物消費,或許已是一種變相的全民狂歡式的「儀式」,人們會寄望著它對孤獨感與無力感的化解。
三是消耗心理。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人普遍具有「死本能」,即一種與生俱來的、想要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的衝動;後來的精神分析學派把它溫和處理了一下,變成毀滅本能;再後來的社會心理學派又溫和處理了一下,變成消耗本能或溢出本能。簡單來說,人終歸需要把自身能量消耗出去,即使沒有很合適很正當的渠道,也會以各種理由,甚至特殊的方式向外釋放。這種能量消耗可以訴諸工作與生活本身,也可以訴諸文化藝術、技術創造、公共政治參與等,當然也可以通過消費來實現,而消費是最簡便易得的、最無須承擔風險的、最淺層級的能量溢出方式。無論如何,在多方力量的有意引導和全面助推下,消費行為、消費主義、消費文化的全民化,已經在不斷推促著人們將自身能量從各種消費埠溢出。
以莊子的一句話為此文作結: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追求外在事物而沒有完善自我,陷在他人標準和世俗條框中而沒有活出自我,這是活得本末倒置啊。(李赫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