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購物節過去十多天,各位讀者的大小快遞估計收得差不多了。前幾年的「雙十一」貢獻了「剁手」「吃土」「買買買」等網絡流行語,今年也照例。一個新鮮段子這樣說:「『雙十一』剛過去,北方人都變成了『北荒人』,南方人都變成了『冇方人』。」北方人沒了錢,只好鬧錢荒;「南」方人「肚裡」沒了錢(¥),可不就變成了「冇方人」嘛。
人民幣符號¥和「南」字中的一部分形似,不過是個巧合。「南」字中間部分看起來像個小樹杈,因為古人覺得南方主陽,能夠化育萬物,所以用茂盛的枝杈代表南方。而人民幣符號¥呢,其實是人民幣單位「元」(yuan)的漢語拼音首字母Y加了兩橫。這個符號也叫「封頭符號」,使用阿拉伯數字填寫金額時,在金額首位前加一個¥符號,既可避免與其他幣種混淆,又可防止在金額前增加數字、弄虛作假。
符號¥和人民幣聯繫在一起,要追溯到六十多年前。1955年3月1日,第二套人民幣發行,新人民幣和舊幣按照1:10000的法定比價進行兌換,並成為社會上一切貨幣收付、交易計價、契約、合同、單據、憑證、帳簿記載及國際間的清算等功能的唯一計算單位。
報紙上記載北京兌換使用新人民幣的情況,稱得上熱火朝天:「國營市百貨公司三萬多種商品的新幣標價已審訂妥當。二十五個商場剛剛停止晚間營業,售貨員們就把幾十萬張經過三四次審核的新標價籤逐一地放在商品上,把舊標價籤換掉。」
一片熱鬧中,¥這個符號在中國正式登場,成為法定人民幣符號。這個符號並不是中國人的首創,早在1875年,日本人就已經用¥表示日元單位「円」了。「円」的羅馬字書寫形式為yen,首字母Y上加兩橫就是¥。「円」從讀音和字形都和今天人民幣單位「元」有差異,但兩者可是實打實地同源,在漢語方言中還能找到一絲證據。「円」來自漢字「圓」,讀音為en,粵語中「元」則讀作「蚊」,兩者讀音頗為相似。
在世界貨幣中,共用的貨幣符號的案例不在少數。
就拿裡拉和英鎊來說吧,一個在義大利早已被歐元取代,一個在英國依然堅挺;一個寫作Lira,一個寫作Pound,無論通用範圍還是語音特徵,都找不到共同點。可偏偏這兩種貨幣,都用£符號表示。裡拉用£表示還好理解,不就是首字母L上加了一橫。但英鎊的首字母是P,為什麼也要用£表示呢?總不能因為英國的首都是倫敦(London)吧。
其實,無論英鎊還是裡拉,都得追溯到拉丁語libra這個詞。最早,libra是一種量具,這一含義至今仍保留在星座天秤座(libra)一詞中。後來,libra代表一定重量的高純度銀的價值,並成為羅馬帝國貨幣體系的根基。這一貨幣體系跋涉過中世紀和早期現代歷史進程,流傳到今天的英國、義大利和法國三國,libra這個拉丁語詞彙也入鄉隨俗,被翻譯成相應國家的民族語言——在英國是pound,在義大利是lira,在法國則是livre(裡弗,曾在法國使用的一種銀幣)。
Pound的本意是對重量的測量,莎士比亞名句《威尼斯商人》裡推動劇情走向的「一磅肉」(Pound of flesh)即是此意,後來逐漸成為貨幣單位。表示重量的pound縮寫為lb,表示貨幣的pound符號為£,都是為了和拉丁語libra扯上關係,以示出身名門正派。
美元符號$可能是全世界認知程度最高的貨幣符號,甚至已經演變為一種文化符號——項鍊、服裝、紋身,沒幾個花花綠綠的美元大logo,都稱不上土豪,也沒法唱嘻哈。但是,$和dollar(美元單位)可沒有半點關係,反而和西班牙殖民者帶來的比索(Peso)密切相關。Peso一詞出現在16世紀,也走了一條從重量單位到貨幣單位的老路,並隨著西班牙艦隊進入美洲,成為殖民地貨幣。Dollar一詞,則要追溯到daler或者taler,這是一種16至17世紀在德意志地區廣泛使用的貨幣。當英國殖民者在16世紀末來到北美時,也帶來了dollar這個詞。恰好dollar代表的貨幣價值和peso相差無幾,兩者便幾乎通用起來,dollar也順帶借用了peso的縮寫形式$,沒想到反而鳩佔鵲巢。如果今天在世界範圍內調查$的含義,恐怕絕大多數人都只認識這是美元,卻不知「正主」比索了。
說起$符號的來歷,一個「高大上」的說法是,中間的豎線代表矗立在直布羅陀海峽的海格力斯之柱(Pillars of Hercules),圍繞在豎線中間的S曲線則代表飛揚的旗幟,如果能在S的細線上書寫Plus Ultra(寓意走得更遠),那就完美復刻西班牙皇室紋章(也是今天的西班牙國徽)了。實際情況則是,$這個符號不過是為了計數書寫時方便,本是比索複數形式縮寫P’s的合體,後來經過簡化演變才成了今天的模樣。
亦舒小說《喜寶》的主角有句名言:「我要很多很多愛,如果沒有愛,錢也是好的。」「雙十一」過後,如果現在連錢也掏不出來,那了解下錢的來歷,雖然無濟於彌補錢包的虧空,也算是無害吧。
來源:北京晚報
編輯:TF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