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是否有可能是一種具有自我意識的寄生體?

2020-12-06 優美生態環境保衛者

相信大家對「缸中之腦」這個設想有所耳聞,它的提出者是希拉蕊·普特南,他在《理性、真理與歷史》一書中,詳細闡述了「缸中之腦」的設想,簡單來說就是如果將人的大腦從身體中取出,放在一個裝有各種營養液的缸中來維持正常的生理活性,然後通過神經連接裝置將之與計算機相連,從計算機中向大腦傳輸各種模擬外界世界的各種神經電信號,並接收大腦對信號刺激的反應,從而給予相應的反饋,則大腦會認為自己處在一個現實世界中,而不會意識到自身會處在一個由計算機創造出來的虛擬環境。

「缸中之腦」的設想,從目前來看擁有眾多的支持者,當然也有許多質疑者,這個設想本身從客觀上是無法被證實或者被證偽的,因為其核心就是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爭論。從計算機虛擬實境技術來看,其模擬的現實世界和真實世界是存在一定的誤差的,比如在無限可分的時間和空間上,這種誤差就會被放大,當我們有能力在計算精度、計算速度、數據存儲等方面,都無限逼近虛擬實境的宏觀或者微觀極限,就會必然發現這種虛擬與現實的差異,但是難度就恰恰出在這裡,我們無法逼近,因為無論是從最宏觀的宇宙尺度,還是最微觀的粒子層面,我們都無法準確地進行認知。

但是,從目前我們所認知的層面來看,大腦肯定是身體的一種器官,它是高級神經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對大腦結構的了解也比較清晰,通過大腦皮質、大腦髓質和基底核等組成結構的相互協調和配合,以腦電波和神經電信號的形式,實現運動控制、形成感覺以及情緒、思考等高級神經活動。大腦並不是一個獨立的器官,它需要與人體的血液循環系統、神經系統直接相連,以及與呼吸系統間接聯繫,以獲取維持大腦活動所必須的物質和能量。

而寄生則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生物之間的一種存在方式,寄主依靠宿主為其提供物質能量來源和寄居場所,在脫離宿主環境後,在一定時間內可以,通過特定的傳播渠道或者媒介,能夠重新找到合適的新宿主環境。而大腦與人的身體本來就已經「融為一體」,是人身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一旦脫離,無論是大腦還是身體,都將無法繼續獨立地存在下去。

相關焦點

  • 人工智慧的自我意識與信息進化論(二):人工智慧是否會具有自我意識?
    人的生命由身體和意識組成,意識部分包括了智能。「人工智慧應用」之所以還不是一種生命,是因為其沒有意識。意識並不是人類所獨有的,任何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細胞都有意識。是否具有自我意識是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的區分標誌。那麼「人工智慧應用」有可能產生「自我意識」嗎?即便是其特有的意識形式。
  • 玻爾茲曼大腦是否存在?人類的意識是真的嗎?
    玻爾茲曼大腦為我們描述了宇宙中一種孤單的大腦,在宇宙空間中存在著熵,而熵是分低熵和高熵的,就在熵起落的狀態裡面就存在著許多低熵的自我意識,這種自我意識就是玻爾茲曼大腦,也就是宇宙中獨有的意識流。根據能力守護定律和熱力學第二定律,在我們的宇宙空間熵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說它不會減少,當然這個前提是我們就有一個單一宇宙,因此也不排除有高等宇宙存在,那麼這個高等宇宙中就會存在高熵態物質,所以這種情況我們暫時先不考慮,根據研究人員的分析研究,在我們的宇宙中有很多孤單的玻爾茲曼大腦存在。
  • 宇宙也存在自我意識?如果玻爾茲曼大腦被證明,就完全有可能
    近年來,人類科技可以說是快速發展,人工智慧也已經越來越高級化、人性化,不過說到底,人工智慧還是不能與人類相比較的地方就在於,人工智慧是沒有自我意識的,而人類有自己的思維意識,可以自主的思考一件事情,這大概也是人類與人工智慧最本質的區別了吧。
  • 實驗室培育的大腦類器官具有意識嗎?
    科學家如何知道它們具有感知能力?  更直接地講,許多科學家希望知道實驗室培育的大腦組織是否具有意識?在阿里森·穆特裡(Alysson Muotri)的實驗室,數百個芝麻粒大小的人類大腦微結構漂浮在培養皿中,伴隨通電產生火花。
  • 大腦是如何區分自我和他人的意識的?
    我們模仿這些人的思維方式,隨著年齡增長,還會學習如何像身邊的人一樣思考,大腦也確實尤為擅長這件事——我們的大腦會複製他人大腦內的計算方式。但是,大腦是如何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意識的呢?一篇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文章,讓我們更接近這個問題的答案。人類模仿他人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因為假如這個過程出了錯,會引發很嚴重的心理問題。
  • 意識的謎底是否能在大腦的褶皺中得到揭曉? | 意識尋蹤
    原創 Patoine 神經現實 來自專輯深度 | Deep-diving意識的謎底是否可以在大腦的褶皺中得到揭曉?能否將「有意識」這種完全自由的狀態定位在大腦某一位置,將其屬性解構為精確的神經發放的時間模式?
  • 烏鴉具有自我意識,能與人類一樣進行思考
    鳥類在行為上、神經生理上、神經結構上其實都展示了意識的平行演化,例如從非洲灰鸚鵡可觀察到接近人類水平的意識。有一項研究發現了哺乳類和鳥類的情緒網絡及微型認知迴路似乎比以前所想的更為同源,某些鳥類物種甚至展示了和哺乳類相似的睡眠神經模式,比如快速眼動(REM)睡眠。
  • 自我意識是什麼?
    相信所有人都會在某一個時間點,對自我開始思考。自我意識的了解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自我意識」。簡單來說,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具體包括認識自己的生理狀況(如身高、體重、體態等)、心理特徵(如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以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如自己與周圍人們相處的關係,自己在集體中的位置與作用等)。
  • 計算機會具有自我意識嗎?
    人腦與計算機最大的差別就是自我意識以及複雜性!大型哺乳動物的大腦是最為複雜的結構!人的大腦純重量只有一千多克,但是其中卻包括了上百億的神經細胞!無數的神經細胞在一個超級龐大的複雜結構網絡中互相連結,共同作用來指揮人體的一切實際行動與心理活動甚至是無意識的組織反應!
  • 自我意識與人性——一種踏實的成全
    如果非要往上追溯,人類主動拿起工具和使用火的同時,已然具有了自我意識的萌芽。也就是說,沒有人性,哪來的自我意識;而沒有自我意識,又哪來的人性?好了,只能到此為止了,今天,我們如果再深追下去,恐怕就要出了心理學研究的範疇了。最關鍵的是:我們既有雞吃,也有蛋吃,這已經足夠了。
  • 自我意識並非人類獨有,很多動物都能自我識別,但並不包括貓和狗
    既然意識的第一層內容是要認識事物,那麼我們就從認識開始,一種生物要想擁有自我意思,首先必須能夠實現自我識別。人類擁有自我意識,自然也能夠進行自我識別。飼養過貓狗的人都知道,貓和狗是一種很聰明的哺乳動物,它們可以與人類實現很好的互動,也能夠遵守人類所指定的規則以及紀律,但它們就是無法通過鏡子測試,無法進行自我識別,這說明意識的存在與大腦的發達程度並不存在必然聯繫。那麼動物的自我識別能力到底是如何產生的呢?
  • 人工智慧來助力 機器人有望具備自我意識
    意識是理解人類之所以為人的關鍵。在人工智慧首次作為一種學術追求出現以來的70年裡,科學家們一直試圖將感知與機器綜合起來。近日,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創造性機器實驗室(Creative Machines Lab)傳來好消息,該實驗室在一個項目在中研製出突破歷史性的具有自我意識的機器人手臂,人工智慧(AI)有望具備自我意識。有望開闢出人工智慧研究的新領域。
  • 什麼是「玻爾茲曼大腦」?宇宙或許存在無數意識體漂浮在星空中
    既然宇宙的「熵」在不斷增加,那麼我們可以確定,現在的宇宙處於一種「低熵」的狀態,因為我們的宇宙井然有序,星系正常運轉,並且也不斷的有新的行星和恆星誕生。並且我們的宇宙還在不斷的運動,各種證據都表明,我們的宇宙在緩慢的「膨脹」,這就證明至少在曾經,宇宙處於一個更低熵的狀態。
  • 宇宙擁有「自我意識」?先別不信,一起來看看這些觀點
    Hello大家好,歡迎來到科技領先秀,今天我們為大家科普的問題是:宇宙擁有「自我意識」?當我聽到宇宙擁有自我意識這個說法的時候,其實我的內心是非常不相信並且非常感到害怕的。就從意識的基本的定義來說,意識是人腦的產物,所以說只有人能夠有這種功能,別的東西是不可能的。
  • 脊椎動物都具有意識嗎?
    研究表明,只有鳥類和哺乳動物才具有這種情緒,因此它可能反映了意識的比較高級的階段。通過類似實驗,科學家們發現基本所有的脊椎動物都或多或少具有一定的「情感意識」。而且有趣的是,如果把這個實驗延伸到無脊椎動物裡面,還可以發現某些無脊椎動物(比如章魚,果蠅等)也有一定的「情感意識」,雖然它們不能體現上面提到的比較高級的「失望」情緒。因此,從對「情感意識」的研究似乎顯示著意識具有非常古老的起源。
  • 動物們是否有自我意識?為什麼?
    那麼動物們是否有自我意識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那就要弄明白什麼是自我意識。一.什麼是自我意識?我認為基本的自我意識基本的自我意識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主體我的認識,另一部分是對客體我的認識。那麼狗狗有主體我的意識嗎?
  • 科學家發現它們不簡單,不僅聰明還具備自我意識
    ,可見鳥類這種未知的微電路排列促使它們更好地思考生存,鳥類也有具備自我意識,一樣有自己的想法,那麼你還記得你眼中的鳥類是怎麼的嗎? 事實上鳥類事件源於兩篇研究論文,科學家通過實驗數據發現鳥類大腦不僅有新皮層,還產生了自我意識。在論文一中,研究人員開展了兩組實驗,一組是利用高解析度成像技術,即用不同方向的光對鳥類大腦重複成像,來對多種鳥類大腦進行分析,並得出結論鴿子大腦具有縱橫交錯的層級結構。
  • 人類的大腦十分重要,人工智慧如何獲得人腦般的意識?有三個因素
    因為我們連自己的大腦都沒有真正了解多少,大腦包含大約1000億個相互作用的神經元,但這些神經元中只有一小部分位於執行大腦有意識功能的前額皮質。這些神經元在大腦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個理論指出,集中的神經系統對於發展一個完全有意識的頭腦是至關重要的,這個頭腦在人類層面上具有足夠的神經細胞會有一種有意識的體驗。在這種體驗中,大腦會自動的處理疼痛。
  • 「迷你大腦」發出類似早產兒的腦電波 類器官將形成自我意識?
    「迷你大腦」發出類似早產兒的腦電波 類器官將形成自我意識?這一進步可以幫助科學家研究早期的大腦發育。這一領域的研究進展相當緩慢,部分原因是難以獲得用於分析的胎兒組織樣本,並且幾乎不可能在子宮內檢查胎兒。許多研究人員對這些「類器官」的前景感到興奮,這些「類器官」在作為3D培養物生長時,可以發展出一些在大腦中看到的複雜結構。但該技術也提出了關於創造可以發展意識的微型器官的倫理問題。
  • 科學家認為宇宙是一個具有意識的大腦
    但是,一群科學家給出了更精確的說法,宇宙其實是一個大腦,太陽系只是一個「原子」,而地球就只是太陽系中的一個「電子」而已。眾所周知,大腦是控制我們身體的指揮中心,沒有大腦,也就不會有意識。人類了解意識的唯一原因是我們擁有感覺和體驗。現實的最基本組成形式,比如原子,它也具有最基本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