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Sam Ereira 酷炫腦
圖源網絡
作者 | Sam Ereira
翻譯| 徐田燃
審校 | 酷炫腦主創&小注
朗讀 | 鴿仔
美工 | 雪今金
編輯 | 小注
人類模仿他人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因為假如這個過程出了錯,會引發很嚴重的心理問題。
我們時常觀察周圍的人的狀態。在幼兒時期,我們就開始觀察父母和老師,學習如何說話、走路、閱讀,甚至是使用智慧型手機。人類似乎能從模仿中學到一切特別複雜的行動。
但是影響我們的不僅僅是周圍人的行動,我們還會更加深刻地被思維影響。我們模仿這些人的思維方式,隨著年齡增長,還會學習如何像身邊的人一樣思考,大腦也確實尤為擅長這件事——我們的大腦會複製他人大腦內的計算方式。但是,大腦是如何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意識的呢?一篇發表在《自然通訊》上的文章,讓我們更接近這個問題的答案。
人類模仿他人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因為假如這個過程出了錯,會引發很嚴重的心理問題。也許你會無法和他人共情,又或是走向另一個極端——太容易被他人的想法所影響,以至於丟掉了自我,精神狀態也會因此變得非常不穩定。這種能力是人腦發展出的最複雜的功能之一,實驗心理學家常常用一種「虛假信念任務」來測試這種能力。
《班傑明·巴頓奇事》
在這項任務中,「被試」會觀察另一個「夥伴」的行為。「夥伴」先把一個物品藏到某一處位置,然後離開,之後研究者來把物品取出來再藏到另一處,當「夥伴」回來時,他們會誤以為物品還在自己原來藏的地方,然而「被試」卻目睹了物品移動的全過程,知道它的真是位置。在這個實驗裡「被試」不僅僅擁有自己的想法,即知道物品真正藏在何處,還可能意識到「夥伴」的想法,即誤以為物品還藏在自己選擇的地方。但是我們是如何得知參與者會思考夥伴是如何思考的呢?
錯誤的信念
在過去時間裡,神經科學家探索出一種讀心理論,叫做模擬理論。這個理論認為,當一個人在設身處地地思考問題時,那麼他的大腦會試圖複製當事人大腦的運作方式。
神經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些令人信服的證據,證明大腦會模擬社交夥伴的計算。研究證明,假如一個人看到另一個人接受獎勵的過程,比如食物或者金錢,那麼他的大腦活動將和接受獎勵的那個人類似。
但是複雜的問題在於,如果一個人的大腦可以複製另一個人的思考、加工方式,那它到底是如何區分這是屬於誰的思維方式的呢?
《真實的人性》
在我們的實驗裡,我們招募了40名參與者,並且要求他們進行一個「概率版」的虛假信念任務。與此同時,我們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對他們的大腦進行掃描,通過測量血液流量的變化從而了解大腦活動。
在這場任務中,雙方(「被試」和「夥伴」)都不確定物體一定在一個盒子中或是一定不在一個盒子中,他們只是覺得物體「有可能」在或不在一個盒子裡,這個不確定是否含要找的物體的盒子就成為了一個「薛丁格」的盒子。物體一直在被移動,所以兩個參與實驗的人的信念不斷在變化,而「被試」在這個實驗中不僅需要追蹤物體的下落,還需要追蹤「夥伴」信念的變化。
這樣的實驗設計使我們能夠利用數學模型來描述參與者在完成任務時腦內的活動。結果表明,每當「被試」了解到更多有關物體的下落的信息時,他們會改變自己的信念。同樣的,當他們的「夥伴」了解到更多的信息時,「被試」也會改變他們對「夥伴」思維的模擬。
《在只有我是17歲的世界》
這個數據模型主要計算「預測概率」和「預測誤差」。比如,當一個參與者預測物體有90%的可能性是在一個盒子裡的,但是卻發現其實不在盒子裡,那麼他們會非常驚訝,我們可以認為這個參與者經歷了非常大的「預測誤差」。然後這個數字會被用來提升下一次預測的準確率。
許多研究者相信,預測誤差是大腦中的基本計算單位。許多預測誤差與一些特定的腦內活動相關,這也意味著我們可以通過比較「被試」經歷預測誤差時和「被試」認為「夥伴」會經歷預測誤差時的大腦活動。
我們的結果發現,面對兩種不同的預測誤差,大腦的反應不同。這說明了大腦活動不僅僅包含了外界發生了什麼的信息,同時還有同伴是如何思考的信息,這樣的結合才組成了主體的自我認知。
大腦訓練
然而我們還發現,通過訓練他人,可以刻意使人們的大腦活動模式與周邊的人更加相似或者是更加不同。我們操縱了「被試」和「夥伴」獲得的信息,假如這些信息都是獨立的,那麼「被試」將會更好的區別自己的想法和模擬他人的想法,如果這些信息非常相似,那麼「被試」的思維將更混亂,說明了大腦中有關自我和他人的認知邊界不是固定的,而是靈活的。大腦可以後天學習如何改變這種便捷。這也許可以解釋為什麼兩個人在一起呆久了會覺得彼此像同一個人,共享意志。在社會層面上,這解釋了我們為什麼會和有相同遭遇的人共情。
這樣的結論可能非常有用。如果自我-他人的邊界是可變化的,那麼我們也許可以利用這點治療一些心理障礙。
參考文獻(點擊滑動查看)
1.Bauminger-Zviely N. (2013) False-BeliefTask. In: Volkmar F.R. (eds) Encyclopedia of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Springer.
2.Burke, C. J., Tobler, P. N., Baddeley, M.,& Schultz, W. (2010). Neural mechanisms of observational learning. Proceedings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7(32), 14431-14436.
3.Ereira, S., Hauser, T. U., Moran, R.,Story, G. W., Dolan, R. J., & Kurth-Nelson, Z. (2020). Social trainingreconfigures prediction errors to shape Self-Other boundaries. Naturecommunications, 11(1), 1-14.
酷炫腦長期徵集腦科學、心理學類文章,歡迎投稿
投稿請發郵箱:2829023503@qq.com
點這裡,讓朋友知道你熱愛腦科學
原標題:《大腦是如何區分自我和他人的意識的?》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