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是如何在大腦中產生的?非常複雜的全腦動態互動

2020-11-25 驅動之家

人類已經學會了在太空中旅行,治療各種疑難雜症,並且能在極其微小的尺度上認識基本粒子。然而,今天的我們仍然不知道意識是如何在大腦中產生的。

意識代表了我們體驗和了解世界的能力。事實上,儘管科學家在許多世紀以來一直試圖理解意識,但它仍然是現代神經科學中最重要的未解謎題之一。近日,在發表於《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期刊的一篇新論文中,研究人員揭示了當我們意識清醒時大腦中正在運作的神經網絡。

意識不僅僅是一個哲學問題。無論是對醫生還是家屬,確定一個患者在遭受嚴重腦損傷後是否有「意識」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他們需要做出如何護理的決定。現代腦成像技術正在消除這種不確定性,使我們對人類意識的了解達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舉例來說,我們知道前額葉皮質或楔前葉等複雜的大腦區域負責一系列更高的認知功能,通常涉及有意識的思考。然而,大片的大腦區域可以同時完成許多事情。因此,我們想要了解在特定網絡層面上,大腦中的意識是如何呈現的。

研究意識體驗十分困難,因為這完全是在大腦內部進行,無法被他人觸及。打個比方,我們可以讓所有人同時在屏幕上看同一張照片,但卻無法判斷我看這張照片時的體驗是否和你一樣,除非你告訴我。

只有意識清醒的人才具有主觀體驗,因此,評估某人是否意識清醒的最直接方法,就是讓他們說出關於自己的事情。但是,如果你失去說話能力會怎麼樣?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仍然可以提一些問題,而你或許能夠做出回應,比如點頭或擺手。

當然,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信息可能不會那麼豐富,但仍然足以確定你確實具有意識體驗。如果你無法做出任何回應,我們就沒有辦法判斷你是否有意識,並且很可能假設你已經失去意識。

掃描神經網絡

在一項國際合作的新研究中,來自7個國家的研究人員識別出了能夠在不依賴自我報告,或者需要讓患者參與特定任務的情況下表明意識的大腦特徵,並且能夠區分出大腦損傷之後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患者。

當大腦受到嚴重損傷時,比如在嚴重的交通事故中,傷者可能會陷入昏迷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你會失去醒來並感知周圍環境的能力,需要機械裝置來輔助呼吸。通常情況下,昏迷狀態不會持續超過幾天,在這之後,患者有時會醒來,但不會表現出對自己或周遭世界有任何意識,這就是所謂的「植物人狀態」。

另一種可能情況是,患者表現出僅有極少意識的證據,這被稱為「最低程度意識狀態」。對於大多數患者,這意味著他們的大腦仍會感知事物,但他們對此沒有體驗。然而,這些患者中有一小部分確實是有意識的,只是無法做出任何行為性的反應。研究人員使用了一種名為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的技術,對大腦活動以及某些大腦區域和其他區域「交流」的方式進行測量。

具體而言,當某一大腦區域更活躍時,它會消耗更多氧氣,而且需要更多的血液供應,以滿足能量需求。即使參與者處於靜止狀態,研究人員也可以測量出這些變化,從而了解不同大腦區域間的差別,最終獲得整個大腦的連接模式。

研究人員將這一方法運用在53位處於植物人狀態的患者、59位處於最低程度意識狀態的患者和47位健康的參與者身上。他們來自巴黎、列日、紐約、倫敦和安大略省的醫院。來自巴黎、列日和紐約的患者接受了標準化的行為評估診斷,比如被要求擺手或眨眼。

相比之下,來自倫敦的患者通過其他先進的大腦掃描技術進行評估,這要求患者調整他們的大腦以產生神經反應,而不是做出外部的物理反應。換句話說,患者是想像自己在擺手,而不是真的擺手。

研究人員發現了兩種跨大腦區域的主要交流模式。一種只是簡單地反映了大腦的物理連接,比如只存在於兩個有直接物理連接的區域之間的交流。這種情況見於實際已經沒有意識體驗的患者,另一種模式表現出非常複雜的全腦動態互動,涉及總共42個大腦區域,它們分屬6個大腦網絡,對於認知具有重要作用。這種複雜的模式幾乎只出現在具有某種意識水平的人身上。

重要的是,當患者處於深度麻醉狀態時,這種複雜的模式消失了。這進一步證實了研究人員的方法確實對患者的意識水平敏感,而不是對他們的一般腦損傷或外部反應敏感。

像這樣的研究或許能讓我們更進一步了解客觀生物標誌物在醫療決策中如何發揮關鍵作用。或許在不久的將來,科學家將開發出在外部調節這些意識標記的方法,並使失去意識的患者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恢復意識或做出反應,比如使用非侵入性的大腦刺激技術(如經顱電流刺激療法等)。

事實上,在英國伯明罕大學,達維尼亞·費爾南德斯-埃斯帕喬(Davinia Fernández-Espejo)的研究小組已經開始探索這些方法。令人興奮的是,這項研究將使我們更深入了解意識在大腦中如何產生。

人們會經歷各種各樣的意識狀態——從服用致幻藥物到體驗「清醒夢」——隨著對這些狀態中大腦意識的神經標記了解得越多,相關的數據越來越豐富,我們終有一天會破解「意識」這個難題。

其他研究的發現

研究人員正試圖填補對意識理解的空白,了解「清醒」狀態變成無意識狀態(以及相反過程)的轉折點。在2016年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學報:界面》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通過麻醉劑誘導了志願者的無意識狀態,然後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技術追蹤了他們的大腦活動。

志願者在失去意識的同時接受了fMRI掃描,研究人員測量了當他們在不同意識狀態間切換時大腦血流量的變化。掃描結果顯示,意識清醒的大腦顯示了「一系列不斷變化的活動」。這意味著神經網絡受到許多活動的影響。該研究指出,意識是一種大腦處於「神經網絡連接性」最佳水平的狀態。

相關焦點

  • 研究速遞:大腦複雜網絡動力學下的創造和意識
    如何描述大腦中這些既具有魯棒性又對輸入信號極度敏感的認知過程與意識形成?最近發表在 Physics Reports 的新研究通過亞穩態和異宿網絡建立了大腦信息過程的序列動力學,用一組以各種認知過程中可轉移模式為解的非線性微分方程,解釋了大腦的認知、意識和創造力過程。該工作有望推廣向社會心智、機器人、人工智慧和生物醫學等領域研究。
  • Physics Reports研究速遞:大腦複雜網絡動力學下的創造和意識
    十三維 | 作者  鄭木華 | 審校  鄧一雪 | 編輯  大腦是一個複雜的動力學網絡,全腦網絡結構與相應的心理過程、局部特異化功能和全腦協調之間有著複雜的動態關係,用動力學方程給出大腦活動一個普適的描述一直是個棘手的問題
  • 人類的意識是如何產生的?科學家發現對意識至關重要的兩個大腦網絡
    在該研究中,來自密西根大學的團隊發現:默認模式網絡(DMN)和背側注意網絡(DAT)是反相關的——當一個活躍時,另一個的活動就受抑制。對於無意識狀態的人來說,這兩個腦網絡沒有一個是活躍的。 大腦網絡之間的切換會不斷發生,就算同時使用多個腦網絡的時候,情況也如此。
  • 新模型解釋大腦如何產生意識
    意識之流非連續 無意識間隔可達400毫秒 新模型解釋大腦如何產生意識 2016-04-18 科技日報 常麗君 按照這一模型,意識並不是連續生起的,而是每隔一段時間生起一瞬間,意識之間是長達400毫秒的無意識狀態,在這段間隔裡沒有時間感。  研究人員在發表於最近《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上的論文中指出,人們感覺周圍的世界是流暢無間的,但這是一種幻覺。近來一些實驗表明,外界信息並非連續地進入意識認知,而是大腦在離散的時間點收集這些信息,經處理後呈現出來。
  • 吳傑、劉超:大腦如何產生和表徵情緒?
    一些腦成像研究結果表明,觀看他人經歷厭惡和自己體驗到厭惡時(如聞到難聞的氣味),會激活腦島中相同的區域;在看到道德越軌行為和看到噁心圖片時,也會產生相似的厭惡情緒。扣帶回皮層前部,即前扣帶回(Anterior cingulate cortex, ACC)與更複雜的情緒有關。例如,憤怒是個體目標實現受到阻礙時產生的一種負面情緒,相比恐懼,它的腦機制更為複雜。早期研究發現,憤怒表情能引起眶額皮層和前扣帶回的激活程度增強。
  • 大腦是如何區分自我和他人的意識的?
    在幼兒時期,我們就開始觀察父母和老師,學習如何說話、走路、閱讀,甚至是使用智慧型手機。人類似乎能從模仿中學到一切特別複雜的行動。但是影響我們的不僅僅是周圍人的行動,我們還會更加深刻地被思維影響。我們模仿這些人的思維方式,隨著年齡增長,還會學習如何像身邊的人一樣思考,大腦也確實尤為擅長這件事——我們的大腦會複製他人大腦內的計算方式。但是,大腦是如何區分自己和他人的意識的呢?
  • 意識是虛擬還是真實存在的物質?人類大腦究竟是如何產生意識的?
    人類會思考意識對人類那麼重要,可是人類至今不知道意識究竟是什麼東西,人類只知道意識是存在的,但是意識以什麼樣的形態存在,它又是如何產生的始終找不到確切的答案。目前科學家經過總結分析,認為人類能夠產生意識這種高級活動,存在兩種可能性。
  • 科學分析:人類意識源自大腦電磁場嗎?
    克裡斯多夫·科赫(Christof Koch)是一位神經學家,近期,他在新書《生命的感覺》結束語中提出:「大腦是已知宇宙中最複雜的活動物質,是什麼讓它的活動變成了生命本身的感覺?」他認為,意識是由大腦產生的,其複雜性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科赫在書中描述了美國史丹福大學神經學家基蘭·福克斯(Kieran Fox)和同事們的最新實驗工作,他們探索了電刺激大腦的效應,揭示了一個有序原理,也就是說,一個大腦區域的感覺輸入或者運動輸出結構越遠離,就越不可能參與我們的主觀體驗。
  • 科學分析:人類意識源自大腦電磁場嗎?
    :「大腦是已知宇宙中最複雜的活動物質,是什麼讓它的活動變成了生命本身的感覺?」他認為,意識是由大腦產生的,其複雜性遠超出我們的想像。「這是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時刻,我們將告訴每位科學家大腦電磁場是意識所在地。」如果意識源自大腦神經產生的電磁場,將會怎樣呢?大腦磁場是由大腦中各種生理過程產生的,但主要是由穿過神經元的跨膜電流產生,這些磁場始終存在振蕩,它們以不同的速度,聚集在特定波段,從底部德爾塔波段(delta)每秒1-2.5個振蕩周期至伽馬波段(gamma)每秒40-120個振蕩周期。
  • 新模型解釋大腦如何產生意識 意識並不是連續生起的
    據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網站報導,該校與其他大學研究人員合作,提出了一種兩階段模型,解釋了大腦是如何處理無意識信息,並把它們從無意識轉入有意識的。按照這一模型,意識並不是連續生起的,而是每隔一段時間生起一瞬間,意識之間是長達400毫秒的無意識狀態,在這段間隔裡沒有時間感。    研究人員在發表於最近《科學公共圖書館·生物》上的論文中指出,人們感覺周圍的世界是流暢無間的,但這是一種幻覺。近來一些實驗表明,外界信息並非連續地進入意識認知,而是大腦在離散的時間點收集這些信息,經處理後呈現出來。
  • 實驗室創造出的大腦會有意識嗎?
    2019年8月,Muotri課題組在《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報告創造出了能產生協調活動波的人腦類器官——類似於在早產兒中看到的活動波[1]。這些波持續了幾個月,直到課題組停止了實驗。這種全腦協調的電活動是大腦有意識的特性之一。
  • 「缸中之腦」成真?動態電極繞過眼睛直接刺激大腦,在盲人腦海畫出...
    新智元報導來源:Cell等編輯:嘯林、雅新【新智元導讀】最新研究繞過眼睛,通過動態電極刺激大腦,直接讓天生的盲人腦海中出現字母!「智子倒計時」、「缸中之腦」、「黑客帝國」,讓人分不清虛擬還是現實的直接意識輸入,或許真的離我們不遠了。
  • 意識在宇宙中是怎樣存在的?又如何產生聯繫?
    宇宙難道真的是有自己的意識嗎?宇宙的意識跟我們人類所說的這種普通意識是一樣的嗎?其實宇宙之中所存在的意識跟我們人類意識是有很大的區別,我們人類所說的意識,是以人的觀念來看待所有所能夠觀察到的萬物,其實就是我們人類大腦活躍所產生的一種產物,所以說我們人類意識其實是一種非常狹隘的定義。
  • 實驗室培育的大腦類器官具有意識嗎?
    這種全腦範圍、協調性的電活動是有意識大腦的特性之一,倫理學家和科學家領導研究小組的發現引發一系列關於是否大腦類器官應該達到這種先進程度的道德和哲學問題,是否「有意識」類器官有權獲得特殊待遇,以及是否給予其他細胞「一定權利」,使意識從頭開始創建成為可能。
  • "類大腦"複雜度不斷增強 能否產生意識引發道德爭議
    這些類大腦可能是人類或動物細胞培育的嵌合體,或人類腦組織切片。那麼,這些人造組織能否產生意識、且值得我們去保護呢?那麼,這些人造組織能否產生意識、且值得我們去保護呢?  類大腦的意義  要想了解並治療困擾人類的複雜腦部疾病,如精神分裂症、自閉症、抑鬱症等,合適的研究模型必不可少,並且必須精確反映大腦原貌。但隨著這些模型越來越接近真實大腦(目前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它們引發的問題嚴重限制了其用途。
  • 全腦開發為什麼越來越重要?
    「全腦教育」是針對孩子發展關鍵期而言的,旨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內充分開發孩子的大腦潛能。許多科學研究證實,在嬰兒出生最初的幾年中,大腦有一系列的關鍵發展期或敏感階段。這一系列的關鍵階段又被稱為學習關鍵期。在學習關鍵期內,孩子能夠學得更好,或者發展特殊的能力。過了學習關鍵期,相關的學習就會變得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進行相關的學習,最好的例子就是語言能力的發展。
  • 在路上教育全腦學習公開課,啟發孩子大腦思維力
    本次公開課,為中小學生全腦基礎學習搭建了一個很好的平臺,在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同時,激發他們多方面的潛能,同時也激發了學生對學習的熱愛。在課堂上,在路上教育全腦教育研究導師趙老師分享了如何運用聯想記憶法對英文單詞的記憶,將英文單詞進行拆分,用已學會的簡單單詞記憶複雜單詞,並構成誇張有趣的故事畫面,充分調動孩子們的想像力與學習熱情,通過幾分鐘的講解,孩子們就記住了剛講的幾個複雜的英文單詞,整個學習過程是非常快樂的,注意力也十分集中。
  • 靈魂拷問:實驗室創造出的大腦會有意識嗎?
    2019年8月,Muotri課題組在《細胞-幹細胞》(Cell Stem Cell)上發表了一篇論文,報告創造出了能產生協調活動波的人腦類器官——類似於在早產兒中看到的活動波[1]。這些波持續了幾個月,直到課題組停止了實驗。  這種全腦協調的電活動是大腦有意識的特性之一。
  • 大腦如何產生情緒和欲望?
    希望了解大腦編碼語言的神經科學家,一般研究的是大腦的細胞網絡是如何對感覺信息做出反應並產生行為的,比如運動或語言。但他們無法從細節上了解兩者之間的重要信息——能揭示動物情緒或欲望模式的大量神經元電活動,以及哪些活動能幫助調整動物的行為。即使就在幾年前,測量腦內部狀態背後的特定網絡的活動也是不可能的。一系列新技術的出現開始讓不可能成為可能。
  • PNAS:全腦神經元和神經遞質系統的動態耦合|頂刊導讀41期
    紋狀體分區的重要性也反映在神經疾病中,因為背側和腹側紋狀體是亨廷頓病、帕金森氏病和藥物成癮症的不同靶點。儘管兩個區域的神經生物學對比非常驚人,但目前不清楚紋狀體的背側和腹側分區是如何建立的。本研究發現了兩個關鍵轉錄因子Nolz-1和Dlx 1/2之間的相互作用控制了紋狀體神經元向背側或腹側紋狀體的遷移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