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自我意識大萌發:什麼都是我的

2021-01-11 搜狐網

  3~5歲的寶寶自我意識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我」的意識逐漸清晰,開始將自己和他人區分開,並逐漸將這種區分延伸到物品、玩具上,像模像樣地將自己的所屬物品「保護」起來,寶寶對物品的所有權意識越來越強烈了。那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寶寶的自我意識發展。

  

  為啥寶寶認為「啥都是我的」?

  我需要有自己的東西

  寶寶對物品的強烈佔有欲是自我意識發展的重要表現,他們常常喜歡說:這是我的,那是我的!這並不是寶寶任性的表現,而是通過這種方式對物品的所有權進行歸屬劃分,與物品確立聯繫,同時,也讓寶寶的自我意識得到滿足,他們需要完全屬於「自己」的東西了。

  「它們」需要我的保護

  對於3~5歲的寶寶來說,一旦他們確立了對某件物品的所有權,就會產生強烈的「保護」欲望,生怕失去對它們的支配權。寶寶會變得小心翼翼,還會將物品藏起來,什麼東西都不肯和別人分享,有時,連自己的爸爸媽媽也不能沾染半分。

  有時它是我的,有時它不是我的這個時期的寶寶,對某一物品的佔有並不是永久的,損壞了、對它不再感興趣、或者有了更讓寶寶喜愛的替代品等,都會讓寶寶立刻「放棄」對這個物品的所有權,而轉向對其他物品進行「保護」。某一天,寶寶又對其感興趣後,會再次將其列入自己的物品歸屬範圍內。

  如何應對寶寶的自我意識大萌發?

  告訴寶寶這些東西是你的

  寶寶對物品的佔有行為是非常正常的,你無需太過擔心,不妨分配一些玩具、生活用品等,讓寶寶自己支配管理,並尊重寶寶對此物品的支配和保管,滿足寶寶的這種物品佔有欲望。同時,還可以藉此機會培養寶寶的規則意識,建立簡單的家庭規則。

  告訴寶寶分享不等於失去

  寶寶對物品的強烈佔有,很直接的一個原因是擔心失去。你只需要讓寶寶明白,分享並不意味著失去,而且,在分享的過程中,還能體會到快樂。同時,你也要尊重寶寶對物品的支配權和選擇權,用商量和友好的口氣和寶寶「借玩」物品,在得到「允許」的情況下,再培養分享意識。

  讓寶寶懂得擁有要珍惜

  在寶寶擁有了對物品的所有權後,你要讓寶寶明白,還需要珍惜和愛護自己的所屬物品。比如,玩具車是自己的,自己可以選擇各種玩法,但是,如果故意把它弄壞後就拋棄掉,就不會再有玩具車了,爸爸媽媽也不會因此再買一個新的給自己。藉此培養寶寶珍惜、愛護物品的意識。

  我是寶寶堂親子育兒小編,如果你有任何孩子成長中遇到的問題,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方式聯繫我,孩子的問題,讓我們一起來探討。

  如何關注:打開微信→添加好友→查找<寶寶堂親子育兒>或<baobaotang2012>長按複製)。

  或掃描二維碼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3歲時孩子到底發生了什麼?自我意識,是3歲孩子開始叛逆的關鍵
    畢竟大家都是第一次面對彼此,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長的各種陪伴與引導,而家長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儘管困難重重,我們也還是要硬著頭皮,繼續帶著孩子走下去。最近小藝就非常頭疼,因為她不知道為什麼還要這段時間裡,情緒起伏會這麼大。從孩子出生的時候,她就陪在孩子的身邊,一步步到現在,兩年多過去了,孩子從來沒有這麼反常過,她擔心是不是孩子被嚇到了。
  • 我是誰?自我意識是什麼?
    我是我,我為什麼不是別人,我有我的喜怒哀樂,我感覺得到我的情緒,但是為什麼我感覺不到別人的感覺,為什麼我是我?相信所有人都會在某一個時間點,對自我開始思考。自我意識的了解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自我意識」。簡單來說,自我意識,是對自己身心活動的覺察,即自己對自己的認識。
  • 王立銘專欄|生命的秘密(六):自我意識——我和我的世界
    但即使我們按照上面的方法搭建了一臺精緻複雜的、可以自我複製的、能夠採集客觀世界信息的機器,這和智慧生命人類之間,到底還差了些什麼東西呢?不需要解釋,讀者們都明白「我」是什麼含義——就是那個正在讀這句話,並且表達讚賞或者不屑的那個人類個體。這種關於自我的感覺在成年人中是如此普遍和本能,就像呼吸和眨眼一樣自然,以至於想要通俗的解釋它到底是怎麼回事就變得很不容易。
  • 什麼是自我意識的概述
    自我意識並不是與生俱來的,它是人在社會交往中隨著語言和思維的發展而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大學階段是我們意識發展並趨向成熟的關鍵時期。縱觀自我概念的心理學研究,我們認為個體既可以主體,我既英語中的l的身份去認識和改造客觀事物。
  • 太懂事≠情商高,培養高情商寶寶,應從3大維度提高兒童自我意識
    然而,在面對情商這個能力的時候,家長總是會有誤解,比方說認為乖乖聽話就等於情商高,每次自己寶寶順自己意思的時候就跟別人誇獎自己的孩子情商高,然而這兩者並沒有直接聯繫。因此,家長不要因為孩子表現得過於聽話,就覺得是孩子高情商的表現,尤其是在生活當中孩子如果有這些表現,那麼家長要引起警惕了,因為這不是孩子高情商的跡象。哪些表現讓家長會錯意呢?
  • 究竟什麼是自我意識?
    而有一樣意識,它有時候表現得很簡單,有時候又複雜到很難講清楚它的歸屬,有時候意識不到它的存在,而更多時候又常常受它所牽制,這個飄忽不定的存在,就是自我意識。什麼是自我意識?這是一個很難回答的問題,因為其外在表現極其寬泛,以至於從中難以歸納出一般性的規律。
  • 簡述自我意識的發展
    在歷年的教師招聘考試中,教育心理學自我意識部分考頻都比較高,且自我意識部分知識比較容易混淆,為了幫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對自我意識的知識點進行了如下梳理。一、內涵自我意識是指個體對自己的認識和態度,是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使人格部分整合和統一起來的核心力量。
  • 如何提高孩子的自我保護意識
    很多寶寶會很好奇,對於自己身體的器官,但是這個時候父母卻開始含糊其辭。甚至現在很多寶寶還認為自己真的是從垃圾桶裡撿出來的孩子。那麼對於自己的隱私部位是哪些?又要如何保護自己?是否需要儘早讓孩子知道呢?媽媽說你是男孩子不能親我笑笑的孩子今年5歲了,是一個漂亮的女孩子,兩個眼睛圓溜溜的,睫毛長又彎,像一個洋娃娃,從小孩記事起,笑笑就開始非常注重給孩子普及安全意識。什麼部位是隱私部位,別人不能碰,如果遇到了怪叔叔或阿姨需要怎麼做?
  • 講座回顧 | 李熙:從「自我指涉」到「自我意識」
    403舉辦了題為 「從「自我指涉」到「自我意識』」的講座。在本次講座中,李熙老師為我們講解了由「自我指涉」到「自我意識」的一個推理過程,讓我們一起思考什麼才是自我意識。講座的開頭,李熙老師以「什麼是哲學」作為引入,闡述了他心中認為的好的哲學——把哲學變成不是哲學的工作。隨後,他提出了「什麼是自我意識」這個問題,並給出了他的一個推理過程:從「我是誰」→「什麼是『我』」→「什麼是『自我意識』」。這個推理,主要源於李熙老師對「自我意識」這一詞的詞條搜索。
  • 人工智慧的自我意識與信息進化論(二):人工智慧是否會具有自我意識?
    人的生命由身體和意識組成,意識部分包括了智能。「人工智慧應用」之所以還不是一種生命,是因為其沒有意識。意識並不是人類所獨有的,任何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細胞都有意識。是否具有自我意識是生命體和非生命體的區分標誌。那麼「人工智慧應用」有可能產生「自我意識」嗎?即便是其特有的意識形式。
  • 心理學_自我意識的發展
    在教師招聘考試中,自我意識的發展也是一個重要的考試內容,常見題型為單選題、多選題、判斷題。考查形式比較簡單和固定,因此在備考過程中需要引起大家充分的重視,理解並熟記。一、自我意識的概念自我意識是意識的一種形式,是個體對自己身心狀態以及自己同客觀世界的關係的意識。自我意識是個體自身心理、生理和社會功能狀態的知覺和主觀評價。
  • 動物們是否有自我意識?為什麼?
    小夥伴們,這個問題我也想了很久,原因是我家裡養了一隻泰迪熊,當然很乖,能聽懂主人的話。那麼動物們是否有自我意識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那就要弄明白什麼是自我意識。一.什麼是自我意識?我認為基本的自我意識基本的自我意識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對主體我的認識,另一部分是對客體我的認識。那麼狗狗有主體我的意識嗎?當然有,比如它口渴了,前面放著裝水的小碗,它會主動去喝,餓了,它會找食物在哪。這就是小狗的自我意識。
  • 自我意識與人性——一種踏實的成全
    我更想多著筆墨的是:當自我意識發生改變、脫離常態,產生某種偏離時,人性會怎麼樣;我們該如何使自我意識與人性保持一致;又該如何使人性的意義更加豐滿,走上一條心靈成長的道路。我平常喜歡喝點酒,尤其喜歡獨酌,而且對下酒菜並無要求,似乎沒有那些美味佳餚更能品出酒中真味和人生的真意。於丹女士在《趣品人生》這本書裡對品酒很有見地,我頭腦裡浮現著一位性情和豪脫的女子形象。
  • 自我意識並非人類獨有,很多動物都能自我識別,但並不包括貓和狗
    人類是擁有意識的,這毫無疑問,因為有了意識,所以我們可以認識世界、思考宇宙,甚至是反視自我,探尋自身的由來。可到底什麼是意識呢?這絕對是一個難題,因為沒有人能夠說清到底什麼是意識,也沒有人能夠說出意識的由來。
  • 什麼是自我意識?機器人會有自我意識嗎?(比第一次寫的更詳細)
    其三,不止是黑人,所有動物都有私心。這是最最重要的一點,也是本篇文章的重心。可以說,私心是黑人不願意繼續做奴隸的關鍵。想要深刻理解什麼是私心,我們可以通過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就能很好的詮釋。父母,付出大量的金錢,時間,用自己所能掌握的一切資源,不惜一切的培養自己的子女,按理說,這孩子應該是父母的奴隸才說的過去。
  • 寶寶穿衣,大有學問,別再給寶寶買大一號的衣服了!
    小夥伴們大家好,我是你們親愛的小編。很高興見到大家。不知道有沒有寶媽在給寶寶挑衣服買衣服時候會比較有講究的。或者是比較認真為寶寶搭配衣服。我相信大部分成年人,都知道愛乾淨愛美是給人舒服的感覺。我們作為家長都要知道穿衣打扮,也知道要給小寶寶穿衣打扮。
  • 美國神經生物學家:0-5歲是大腦發育黃金期,家長務必幫寶寶抓住
    語言對孩子的社交、情緒、智力都有影響心理學、青少年教育專家吳文文表示:寶寶語言表達能力差直接會影響他的心理健康。因為寶寶在3歲左右的時候,正式建立獨立自主意識,需要用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社交能力是需要從小培養的寶寶並不是生下來就會和小朋友相處的。尤其是在寶寶2、3歲的時候,正是自我意識開始出現,比較「自私」的時候。如果家長不加以引導、培養,寶寶是不知道分享、溝通、換位思考的。
  • 為什麼說機器人有自我意識之後就要毀滅人類?
    不是機器人有自我意識之後就要毀滅人類,而是人類覺得機器人有了自我意識就會毀滅人類。這其實就是源於人類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和本能的自我保護意識。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人類覺得機器人比人類厲害,完全有能力毀滅人類,取而代之的統治地球。
  • 獲得自我意識的覺醒,培養正確的自我認知
    經過反覆的思考,我終於明白真正的自我認知到底是什麼。自我認知指的是對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觀察和自我評價。自我觀察:是指對自己的感知、思維和意向等方面的覺察以及對外界的看法。自我評價:是指對自己的想法、期望、行為及人格特徵的判斷與評估,這是自我調節的重要條件。
  • 人工智慧的曙光:機器人有了自我意識
    網易科技訊 北京時間07月21日消息,拜各種科幻電影所賜,「自我意識」似乎成了邪惡高科技機器人的代名詞。目前科學家已經證明了機器人可以有非常基礎的自我意識,幸運的是這些機器人都非常有禮貌。三個機器人都嘗試回答這個問題,但只有一個大聲喊出了「I don't know(我不知道)」。這些機器人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沉默了很久,似乎在進行思考。準備好回答後,機器人站起來開始回答問題。講話的那個機器人在辨識出自己的聲音後補充道:「Sorry, I know now. I was able to prove that I was not given a dumbing pi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