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可穿戴設備的紅海中生存?這款「電擊」大腦的運動耳機是這樣...

2021-01-09 體育產業生態圈



導語:通過電流刺激大腦,成為「超級人類」,對!看完這篇文章你就能上天。


文:沈格

編輯:Camel


關於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和趨勢,生態圈(ID:Eco_Sports)在去年蘋果與Nike的強強聯合之後,曾對這個產業進行了梳理。

而在今年CES的體育科技板塊中,圈哥也發現全球大大小小上百家關於可穿戴運動設備的品牌中,都在專注於運動+數據監測+健康解決方案的產品模式。

從大的科技趨勢來看,在進行體育運動時裝配可穿戴設備,並獲取相關數據進一步了解身體與運動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然而產品、功能的同質化,一直是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死穴。而許多關於可穿戴設備的需求,在經過市場的檢驗之後,也發現為偽需求。因此,如何對產品的功能進行升級和進化,成為了產品之後發展的方向。

目前,一款名為Halo Neuroscience的運動耳機,正希望在一片片的紅海中殺出一條血路。

站在科技前沿,旨在提高運動能力的神器

你是否想像過這樣一種設備,在運動時加速你的大腦運轉速度,更加集中注意力,從而支配身體做出高強度、高難度的動作?Halo Neuroscience(HN),就是為了實現這樣的使用功能。

從外形上看,HN除了內飾是凹凸不平的軟釘外,這款耳機與普通耳機無異。但它可以給大腦提供一股持續的、安全的弱電流來刺激大腦,使得大腦更加興奮,運動表現更佳出色。

據了解,HN耳機是Halo神經科技公司的主打產品,這家科技公司成立於2013年,總部位於美國舊金山,其研發團隊由一群專注腦神經學的科學家和工程師組成。

Halo神經科技公司的創始人Daniel Chao擁有神經科學醫學學位,他曾與同事研發用於治療癲癇患者的腦起搏器,並通過了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認證。正是基於此前對於腦部神經刺激的研究,為Daniel 及其研發團隊對於Halo Neuroscience耳機的研發奠定了重要的基礎。

事實上,HN耳機最大的作用就是通過低強度的穩定電流,來調節大腦皮層神經元的活動,從而使得佩戴者更加集中注意力、更大限度地發揮自身潛能,提高運動表現。

在運動員感到疲勞時,這款耳機能夠通過適量的電流脈衝刺激提高運動神經元的興奮性,使得大腦和肌肉之間建立一種更為緊密的聯繫,從而更大限度地激發出肌肉的力量和心臟的強度,使力量和耐力增加,提高訓練效果。

這款黑科技利用的原理就是「經顱直流電刺激」(簡稱tDCS)來影響腦部活動,從而影響佩戴者的身體能力。佩戴者也不用擔心這款耳機會對大腦產生損傷,因為這種技術是對大腦的非侵入性的。

而Halo Neuroscience耳機的設計理念也是基於一些人體生理的優勢:大腦控制肌肉運動的皮質運動區的位置正好是在人體耳朵的上方,這樣的人體構造使得這款耳機的作用能夠發揮到最大。

目前,這款耳機已被許多職業球隊、職業運動員開始嘗試使用,在剛剛結束的裡約奧運會上就有很多運動員使用了這款運動耳機,包括美國4*100米接力運動員邁克·羅傑斯、美國現代五項運動員薩曼莎·艾克特博格,獅子山的100米短跑選手哈弗薩圖·卡馬拉等,卡馬拉甚至創造了個人的最佳成績。

機智的金州勇士隊讓其下屬NBDL球隊聖克魯斯勇士隊球員使用了這款耳機,然後……他們奪冠了TAT,許多運動員表示佩戴這款耳機訓練後,「運動的感覺更加流暢有力了」。

在2015年夏天,美國滑雪協會對這款耳機進行了專門的測試,在前四周的訓練測試中,運動員們起跳更有力了,滑行的穩定性也更好了。

對於這款耳機,USSA的官員特伊·泰勒表示,我們身處在一個1%能夠決定成敗的世界。科技入侵體育,已經成為不可忽視的趨勢。

據了解,USSA目前正打算將該產品運用到其他項目的運動員訓練當中,Halo Neuroscience耳機被泰勒描述為是能夠為大腦創造「高水平反饋環境」的設備,因為這款耳機對於大腦的神經刺激能夠加速運動員的學習過程,強化肌肉的記憶功能。

爭議?非議?未來充滿不確定與挑戰

過去的三百多年中,科學家們一直在尋求運用電流對腦部進行刺激,而這種實踐的運用大都集中在醫學領域,隨著科技飛速發展,對非侵害性神經刺激的研究確實在顯著增加。

Halo耳機的團隊則選擇了體育科技創業的風口,他們的確做的不錯,不到四年,公司A輪融資獲900萬美元,融資方包括有著名的風險投資公司Andreessen Horowitz等,前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主席 雷德·亨特(Reed Hundt) 和蘋果下屬公司 Beats 的前主管蘇珊·佩利( Susan Paley) 也都成為了 Halo 公司的顧問。

為了獲得更大更好的發展,這家公司正在計劃進行B輪融資。

儘管如此,Halo公司也面臨著一些挑戰,最主要的挑戰就是如何擴大用戶群體——高水平運動員畢竟是少數,將產品推廣到普通的運動愛好者,才是公司發展盈利的長久之道。

因此,除了繼續在技術上取得突破,Halo也需要制定相應的零售模式和銷售戰略。目前Halo Neuroscience耳機只能在其官方網站上購買,售價749美元,這對於普通人來說,還是偏高端的消費品。


而在另一方面,在職業體育中運用高科技難免會出現爭議。雖然目前類似的可穿戴裝備並未受到WADA及其他相關機構的調查和禁止,但也不乏一些學術機構對其實用性和在競技運動中使用而產生的公平性問題提出質疑。

類似「鯊魚皮泳衣」,國際泳聯就曾一度通過《杜拜憲章》做出了「限制高科技泳衣」的決定,雖後經檢驗鯊魚皮泳衣符合國際泳聯的泳衣參數標準可以繼續使用,但這樣的科技產品一旦遭遇約束,其研發與使用勢必遭受影響。

等待Halo公司的,究竟是怎樣的未來呢? 

 

校對:點哥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官網、微信、微博:體育產業生態圈,聚合體育產業優質內容與人群的平臺,歡迎關注~


相關焦點

  • 挑戰想像力 幾款國內絕妙可穿戴設備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國內的眾籌網站也在不斷的進步,通過眾籌網站募集資金的硬體項目增加不少,比如最近大熱的可穿戴設備。今天我們一起來看看最近都有哪些比較有創意的智能可穿戴設備。挑戰想像力 幾款國內絕妙可穿戴設備  HALOBAND:時尚智能手環
  • 看這款「電子紋身」如何重新定義可穿戴設備
    在筆者看來,可穿戴設備還沒有成為一個真正成熟的產品,其終究原因還是一個體驗問題——佩戴的舒適性、電池的續航能力、當然還有個最重要的問題,到底酷不酷。而目前中韓美三方合作的一支研究團隊,最近研發的一款新型體表電子設備,極有可能徹底重新定義什麼叫做可穿戴設備。
  •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2、日本研發膏藥式腦電波醫療傳感器   日本大阪大學的科研團隊於2016年8月17日宣布,他們成功研發出如同「降溫貼」一般,可以貼在額頭上使用的膏藥式腦電波傳感器,能夠幫助人們實時觀察大腦狀態。   實驗證實,這款膏藥式腦電波傳感器能夠對睡眠中的腦電波進行無線測量,精確水平與大型醫療設備基本持平。
  • 歌爾聲學耳機產品面臨可穿戴市場機遇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祁豆豆)歌爾聲學日前在機構調研中表示,公司耳機產品面臨可穿戴的產業機遇,最近蘋果公司收購Beats、英特爾推出智能耳機,都預示這一產業正處於變革的前夜,未來耳機作為智能穿戴設備有非常大的創新空間。
  • 可穿戴技術發展史回顧
    可穿戴技術是如何發展至今的呢?科技網站Mashable日前就對該領域的發展史進行了回顧:  你或許不會知道,可穿戴計算設備背後的技術可以說是為了在賭場裡作弊而誕生的。在上世紀60到70年代,一些發明家製作出了一些最早的可穿戴設備,來增加在賭桌旁的勝率。  從那之後,可穿戴技術的研發還維持在較小的規模。除了計算器腕錶在80年代的流行,這個領域幾乎沒有什麼改變。
  • 那些能救命的可穿戴設備,都長什麼樣?
    而是其他諸如增加了生物識別跟蹤技術的智能耳機、能發出振動信號的腕帶等等。新興的可穿戴設備畫風似乎出奇的一致:那就是作為一種技術解決方案來幹預和輔助醫療。它們與「前輩」究竟有哪些不同?需要怎樣的條件才孵化而生,又能否帶來真實的價值?
  • 明年智能手錶出貨量超七千萬,但耳機才是可穿戴行業增長的主力
    日前,市場調研機構 Gartner 發布了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預測報告。Gartner 預測,2019 年,可穿戴設備的全球出貨量將達到 2.25 億部,較 2018 年同比增長 26%;明年終端用戶在可穿戴設備上花費預計可達 420 億美元,其中智能手錶將佔超過 160 億美元。
  • 可穿戴設備終極形態 你我變成「生化人」
    小到網際網路、物聯網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影響,大到人工智慧、機器人逐漸應用在製造業及科研領域,仔細想想,你會發現科幻電影中的人類社會已經逐漸成型。  值得關注的是,可穿戴設備尤其是運動健康類的產品,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業內人士一直認為,可穿戴設備將是人類醫療技術的一個突破口,諸如蘋果等科技巨頭,已經開始嘗試把設備產生的數據更好地利用起來。
  • 可穿戴設備中的傳感器功能分類
    可穿戴設備的主要應用領域包括:以血糖、血壓和心率監測為代表的醫療領域,以運動監測為代表的保健領域,以信息娛樂為代表的消費領域,以數據採集和顯示為代表的工業和軍事領域。IMS研究指出,保健和醫療領域的可穿戴設備佔據今年60%市場份額,未來的份額可能會進一步提升。
  • 樂心BonBon:一款接入微信的穿戴設備,背後很大一盤棋
    而這些產品之中,健康運動類的穿戴設備尤為居多。智能手環、項鍊、跳繩、體重秤…… 這些產品無論來自國內外的,抑或存在性能設計的差異,但幾乎 100% 都會把一個功能做進去。那就是——社交。箇中原因其實很簡單,但也很微妙。就拿健身一事作為例子,不想以偏概全,但其實很多人健身非得去健身房,並非因為在家中做不到這些動作,而是在公共氛圍下進行鍛鍊,能夠實現自我價值的量化。
  • 腦洞大開的「可穿戴」時代
    在3月24日下午進行的「可穿戴設備與智能終端的未來」博鰲分論壇上,業界大咖們圍繞「可穿戴設備將實現怎樣的技術顛覆和商業突破」以及「未來的智能終端會是什麼模樣」展開了腦力激蕩的探討。下面小編就來帶你一窺究竟~~2014年可以說是智能硬體的爆發之年,似乎一夜之間智能可穿戴出現在大街小巷,手上、頭上都是可穿戴。
  • 研究人員打造可穿戴便攜大腦掃描儀,可在移動時記錄大腦神經活動
    已有的腦部掃描儀,比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器等設備,是固定式的。而《自然》期刊中描述的這臺設備將讓科學家們在研究大腦功能時擺脫固定式設備的限制。諾丁漢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將腦磁圖 (MEG) 模塊縮小到了角鬥士頭盔的大小,因此將能夠繪製難以保持靜止的人們的腦部圖像,例如嬰兒,兒童和有運動障礙的人。
  • 可穿戴設備的健康監護設計方案
    又經過20 年的創新後,語音通話已不再是手機這款智能設備的主要功能,它不僅可以拍攝美麗的照片、播放音頻和視頻流文件,而且還提供各種各樣的服務——現在還逐漸成為我們的私人教練。配備傳感器或者連接到穿戴式傳感器後,這些設備可用來監控日常活動和個人健康狀況。
  • 運動充滿無限樂趣 1MORE IBFree運動藍牙耳機試用
    這時,一款運動型藍牙耳機便成為最佳擔當。為什麼要用專用的運動耳機?事實上,普通耳機也並不是不行,但是想到了線束對運動的幹擾,以及音樂播放設備攜帶帶來的不便,還是選一款運動藍牙耳機最為方便。今天,筆者特穆就推介大家一款運動藍牙耳機 1MORE IBFree升級版。
  • MIT科學家研發出「讀心」耳機 不出聲就能與計算機交流
    然而,在馬斯克於2019年啟動他的大腦晶片項目之前,麻省理工學院(MIT)媒體實驗室的一組研究人員就已經設計出了一種設備,可以讓用戶無需說一個字就能與他們的電腦對話。麻省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在2018年3月於東京舉行的智能用戶界面國際會議上展示了他們的研究。
  •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2018-03-26 093月25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一個結合了量子傳感器的可穿戴頭部掃描儀,能夠在人體移動時記錄大腦活動。
  • 無線藍牙運動耳機哪款最好?推薦幾款高人氣的運動耳機
    現在不少年輕人都有健康意識了,參與晨跑或夜跑的就有不少人,大家都喜歡在跑步的時候戴上耳機聽歌,這在以前可不常見,耳機線會嚴重影響到跑步的,不過自從無線藍牙耳機火爆以後,在運動時聽歌不僅不會影響跑步,還可以放鬆疲憊,所以就迅速成為了運動達人的必選裝備了。下面就推薦幾款適合在運動時使用的藍牙耳機。
  • 可穿戴設備四大電源管理解決方案匯總
    可穿戴設備中的電池通常非常小,設備又需要長時間工作而不用充電,因此功耗是一個關鍵的設計考慮因素。要保證可穿戴設備的時尚性,電路需要保持在極小的尺寸以內,這使電源管理等器件更傾向於採用單晶片解決方案。為應對電池技術難以解決續航時間的訴求,可穿戴設備有可能採用新型電源,例如對太陽能或熱能進行能量採集。   可穿戴設備電源的安全性也不可忽視,充電器需要考慮到各種保護措施。
  • 運動無線藍牙耳機哪款好?平價實用的運動耳機推薦
    運動無線藍牙耳機哪款好?,想要舒服聽歌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開外音不僅效果差還容易影響別人,有線耳機就更別提了,耳機線簡直就是運動時最大的敵人,非常容易纏繞,十分影響運動心態。不過現在藍牙耳機出現後就好很多了,可以無線佩戴耳機,既能舒服的聽歌也不擔心耳機線的幹擾,下面就給大家分享幾款運動使用效果不錯的藍牙耳機。
  • 用於可穿戴設備的板對板連接器「5811系列」產品化
    嵌合面平坦化結構實現省空間、大電流、高牢固性京瓷株式會社(代表取締役社長:谷本 秀夫)成功研製出用於可穿戴設備的0.35mm間距的板對板連接器「5811系列」,該系列產品具有省空間、大電流,高牢固性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