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人類社會已經進入了技術轉型期。小到網際網路、物聯網對人類生活方式的影響,大到人工智慧、機器人逐漸應用在製造業及科研領域,仔細想想,你會發現科幻電影中的人類社會已經逐漸成型。
值得關注的是,可穿戴設備尤其是運動健康類的產品,已經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業內人士一直認為,可穿戴設備將是人類醫療技術的一個突破口,諸如蘋果等科技巨頭,已經開始嘗試把設備產生的數據更好地利用起來。當然,可穿戴設備的形態還多以手環、手錶、耳機為主,這並非是最為理想的。事實上,「植入型」正在成為一個頗有前景的新方向,也許人類有一天會變成「生化人」,當然,這可能是一件好事。
一. 植入型智慧型手機
目前,智慧型手機發展已經遭遇瓶頸,主要是其形態存在限制,僅僅是屏幕更大、處理器更快、拍照更強,已經無法吸引用戶頻繁更換。至於可以隨意改變形態的柔性手機,暫時還難以商品化。當然,柔性手機也並非最終形態,業內人士認為,無形化才是最終方向。
目前,Autodesk正在研發一種手環型設備,能夠將圖像投射到人工皮膚上,可進行流暢的智能應用操作。另外,研究人員也在積極開發骨傳感式嵌入傳感器、 甚至是視覺化嵌入設備,最終打造出嵌入式的、無形化的通訊設備,非常值得期待。
二. 智能藥丸和治療晶片
植入型設備另一個非常有前景的方向,無疑是醫療領域。目前,採用可降解材質、內置連接晶片的藥丸,已經是很多研究機構、知名學府正在研究的項目,它們內置監測傳感器,可以從不同方面監測用戶身體信息,並及時發送給醫生,讓醫生可以更好地監測病人的生物數據。
不僅僅是監測,植入型治療設備也是一個頗有前景的發展方向。倫敦的科學家日前開發出一種吞咽膠囊,內置電路及傳感器,並且促進遺傳物質生成,當肥胖症患者感到飢餓時,能夠抑制飢餓感,從而實現減肥的作用。另外,可輔助治療心臟雜音的設備,也在積極開發中。
三. 智能紋身及皮膚
對於一些朋友來說,「植入」聽上去可能還有些不可靠和可怕,不要擔心,智能紋身、仿生皮膚,同樣有望改變人們使用數碼設備的體驗。
摩託羅拉與VivaLnk合作的NFC紋身、歐萊雅的防曬貼紙紋身,這些都是非常基本的應用形式。比如美國公司研發的MC10可穿戴傳感器,貼在皮膚上即可監測人類的體溫、心率甚至是大腦活動數據;而諸如東京大學研發的電子皮膚,僅有1微米厚,甚至可以分析傷口的感染情況。智能紋身、皮膚越來越薄、壽命越來越長,將是一個發展方向,會真正改變可穿戴設備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