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INWeek2015]可穿戴神經刺激設備緩解慢性疼痛

2020-11-30 醫脈通

[PAINWeek2015]可穿戴神經刺激設備緩解慢性疼痛

2015-09-21 來源:醫脈通

醫脈通編譯,轉載請務必註明出處。


一項新研究顯示,一種非入侵性可穿戴神經刺激設備可改善神經病變、關節炎和其他常見慢性疼痛類型患者的疼痛狀態。該設備製造商(NeuroMetrix)的總裁兼執行長Shai Gozani博士稱:「我們的數據顯示,10個人中大約有8個人認為該設備有效。」


Gozani博士在PAINWeek 2015上呈現了這項由該公司資助的研究。2014年美國FDA批准了該設備(Quell, NeuroMetrix)的使用。


內源性阿片類物質


該設備穿戴於小腿上部,刺激感覺神經並將神經脈衝傳送至大腦。這種脈衝可以觸發脊髓內有關內源性阿片類物質的釋放。


Gozani解釋稱:「它提升了內源性阿片類物質的水平,因此實際上是通過阿片類藥物某些相同的途徑來發揮作用。但由於所有這些都是內源性的,因此阿片類水平非常準確,不至於產生阿片類處方藥物的某些負面作用,如成癮性或欣快;這純粹是為了控制疼痛。」


這是首個該類型的2類醫療器械,最近可在櫃檯上購買。


雖然Quell設備相對較新,但它採用了經皮電刺激神經療法(TENS)的原理,早在20世紀70年代人們就已圍繞該原理展開工作。Gozani博士表示:「我們想把它變成一種可穿戴的形式來緩解慢性疼痛。」


研究結果


這項新研究包括88例慢性疼痛患者,最低年齡40歲(平均55.7歲),佔最初入選人數的67.7%。大多數(61.4%)患者有關節炎,其次比較常見的疼痛疾病包括坐骨神經痛、纖維肌痛和神經病變。每天研究參與者在家中利用該設備來管理疼痛,持續60天,並完成在線問卷調查。


研究人員發現,80.7%的受試者報告其慢性疼痛大大改善或改善(95% 置信區間, 72.4% - 88.9%)。約2/3的患者稱其止痛藥的使用減少:31.8%稱減少很多,35.2%稱減少一點。


研究的局限性包括開放標籤試驗,沒有確定缺乏後續問卷調查響應的原因,而且設備的使用狀況是基於自我報告,而不是從電子日誌中獲得。


Gozani博士稱,該設備並不適用於所有人任何疼痛的治療。「我認為它的作用比較廣泛,但鑑於各種疼痛類型,並不是所有人都會從中獲益。」


關於該設備,來自喬治亞州Atlanta中心的Mathew M博士稱,它適用於那些多種傳統治療失敗的慢性足痛患者。


「我發現,考慮到其他創傷性手術治療選擇,患者使用該設備的依從性更高,更積極。在我提供一種幾乎沒有缺點或副作用的先進治療方式的臨床實踐中,該設備佔有巨大的優勢。」


醫脈通摘譯自:Wearable Nerve Stimulator Improves Chronic Pain. Medscape. September 17, 2015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

相關焦點

  • 【TMS技術】英文指南:經顱磁刺激治療疼痛研究指南
    在很大程度上還沒有研究清楚的是, rTMS 是否可考慮用於急性痛,如術後疼痛。另外, rTMS 聯合藥物或物理治療其效果是否會增加也還沒有研究清楚。至於 rTMS 緩解疼痛的最佳治療部位,主要爭議是在軀體疼痛部位所對應的皮質,還是在中央前回臨近的皮質之間。如果說精確的靶點 非常重要,那就需要闡明是否需要導航系統(價格昂貴且需要患者行磁共振檢查)來提升效果。
  • 雅培推出射頻消融設備,可治療慢性疼痛
    最近,雅培開始在美國推出公司開發的首個射頻消融系統,該系統旨在利用熱能靶向燒傷特定的神經,以防止疼痛信號到達大腦。這種微創設備先前已在歐洲獲得批准,並且最近獲得了FDA批准,用於治療慢性疼痛。雅培公司神經調節部門副總裁Keith Boettiger表示: 「大多數接受射頻消融治療的人之前都嘗試了其他療法,例如藥物和注射劑治療,但效果甚微。因此,他們現在正在尋求一種替代療法,無需手術或藥物即可治療疼痛。」射頻消融系統與該公司的三電極射頻探頭-Simplicity II配合使用,可治療髖骨的周圍神經疼痛。
  • 「奇酷」穿戴設備的下一次革命,用生物傳感器緩解疼痛
    而如何使用電信號治療疼痛,是科學家們幾十年的研究課題,現在這項技術終於有了大的進展,生物醫學工程師Shaun Rahimi設計的Cur可穿戴貼片可以讓你按一下按鈕就能緩解疼痛。 概述智能手環,一款藉助電信號緩解疼痛的智能手環,你造嗎?請叫它Cur,中文名,壞蛋。 功能&特性
  • 身體出現疼痛千萬別忍,轉為慢性疼痛就糟了!
    如果疼痛延續3個月以上,則轉為慢性疼痛4。出現疼痛症千萬不能一忍再忍疼痛對人的身體有多方面影響:影響睡眠,慢性疼痛的人可能會出現失眠或者嗜睡①。影響人的心理情緒,使人出現焦慮、恐懼、抑鬱、過度敏感、不滿等情緒,也可造成家屬恐慌、手足無措的感覺⑤。
  • 【頭條】神經毒素治療慢性疼痛
    來自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疼痛醫學中心的Wallace,對神經毒素(neurotoxins)治療慢性疼痛的研究進展,進行了總結性回顧,其報告的主要內容如下
  • 美國研究:電刺激或取代藥物成治療慢性疼痛新途徑
    原標題:美國研究:電刺激或取代藥物成治療慢性疼痛新途徑   【環球網綜合報導】慢性疼痛是指持續1個月以上的疼痛,可能發生在身體的各個部位,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產生嚴重影響。根據《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醫學雜誌上發表的研究,電刺激將成為治療慢性疼痛的新途徑,並且將會減少止痛藥帶來的副作用,比如成癮性和依賴性。   根據法國媒體《TOPSANTE》介紹,美國德克薩斯大學阿靈頓校區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測試了電刺激對深部腦組織的影響。他們第一次用無線電裝置直接刺激大腦腹側紋區,這個區域很有可能成為止痛的關鍵區域。
  • EMBO Mol Med:科學家們開發出治療慢性疼痛的新方法
    最近,來自哥本哈根大學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治療慢性疼痛的方法,該方法已在小鼠中進行了測試。
  • 基於功能磁共振和機器學習的疼痛神經標誌研究進展
    如上所述可發現外源傷害性刺激(如熱接觸式)誘發急性疼痛通常和運動感覺皮層、雙邊腦島、丘腦、基底神經節及背側前扣帶回的活動相關,而持續的慢性疼痛主要在高級認知皮層如情感獎賞相關網絡、默認網絡和邊緣系統中編碼。
  • 類Google Glass嗅覺刺激設備或能成為一種失智症療法
    據外媒報導,一種新型的可穿戴設備被提出,它可以發送電脈衝來刺激嗅覺系統以此作為一種預防或減緩失智症相關神經退化的方法。嗅覺功能失調被懷疑是阿爾茨海默氏症和帕金森氏症的早期症狀之一,因此研究人員猜測這些疾病可以通過刺激嗅覺來預防。
  • 中英文字幕:脊髓電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Boston Scientific)
    SCS candidates include people who suffer from neuropathic pain and for whom conservative treatments have failed.       脊髓電刺激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 )使用電脈衝來緩解背部、胳膊和下肢的慢性疼痛。
  • 如何在可穿戴設備的紅海中生存?這款「電擊」大腦的運動耳機是這樣...
    文:沈格編輯:Camel關於可穿戴設備的市場和趨勢,生態圈(ID:Eco_Sports)在去年蘋果與Nike的強強聯合之後,曾對這個產業進行了梳理。而在今年CES的體育科技板塊中,圈哥也發現全球大大小小上百家關於可穿戴運動設備的品牌中,都在專注於運動+數據監測+健康解決方案的產品模式。從大的科技趨勢來看,在進行體育運動時裝配可穿戴設備,並獲取相關數據進一步了解身體與運動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然而產品、功能的同質化,一直是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死穴。
  • Scientific Reports:慢性疼痛改變我們的免疫系統
    "我們發現,慢性疼痛會改變DNA標記的方式,不僅涉及大腦,還涉及T細胞。T細胞是一種對免疫力至關重要的白細胞"麥吉爾大學醫學院教授Moshe Szyf說,"我們的發現強調了慢性疼痛對身體其他重要部分比如免疫系統的毀滅性影響。"慢性疼痛--持續6個月或更長時間的疼痛--是全球範圍內導致殘障的最常見原因之一。
  • 那些能救命的可穿戴設備,都長什麼樣?
    從治未病到治已病:可穿戴設備的新機會眾所周知,澆滅上一波可穿戴星星之火的,是產品實用性功能的集體缺位。不過,最近有一波可穿戴設備開始走紅,它們直接作用於治療環節,幫助患者調節生理功能。硬核玩家的出場能為可穿戴設備正名嗎?
  • 新型電子皮膚,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電子皮膚是通過電學信號的集成與反饋來模擬人體皮膚感受外界刺激(壓力、溫度、溼度)的新型電子器件。電子皮膚作為一種柔性觸覺仿生傳感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人體生理參數檢測與機器人觸覺感知等領域,近年來是世界各國研究者廣泛關注的熱點。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
  • 新型電子皮膚面世,終將終結可穿戴設備?
    曾有業內人士指出,電子皮膚的出現有可能終結所有可穿戴設備。新型電子皮膚近日,澳大利亞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宣布開發一種能夠感知疼痛、溫度和壓力的人造皮膚材料。這是一項顛覆性的研究,因為它複製了真實皮膚對刺激的反應,刺激通過神經通路向大腦發送適當的電信號。這項技術預計將允許通過假肢和假腿進行逼真的觸覺傳遞,甚至可能有助於用人造溶液替代皮膚移植物。
  • Sci Signal:新型藥物能夠代替鴉片緩解疼痛
    (圖片摘自www.medicalxpress.com)2017年3月16日 生物谷BIOON/ --來自普度大學的研究者們發現了一種能夠緩解疼痛的化合物,該化合物能夠取代人們對鴉片的依賴。人類中共發現了10種腺苷酸環化酶的不同亞型,而且有大量的研究表明腺苷酸環化酶1是一種治療慢性疼痛的潛在靶點。而新發現的這一化合物對腺苷酸環化酶1的抑制效果明顯高於其它9種亞型的酶類。「基於這一發現,我們能夠有效地治療慢性疼痛,從而避免使用鴉片帶來的副效應」,研究者之一,同樣來自藥學院的副教授Richard van Rij說道:「利用鴉片治療慢性疼痛存在很多問題,其中包括用量不當等。
  • 禮來與Asahi Kasei達成4.1億美元授權協議,獲得慢性疼痛新藥
    AK1780是一種口服生物可利用的P2X7受體拮抗劑,最近完成了1期單次和多次遞增劑量和臨床藥理學研究。P2X7受體一直與神經炎症有關,這是多種慢性疼痛的驅動力。根據協議條款,禮來將負責AK1780未來的全球開發和監管活動。禮來將向Asahi Kasei支付2000萬美元的預付款,Asahi Kasei還將有資格獲得高達2.1億美元的潛在開發和監管裡程碑付款。
  • 體內埋個帶電「止痛寶」像刀割般痛了20年的腿疼終於緩解了·都市...
    據統計,在歐美有35%的人患有慢性疼痛,是一個世界公認的健康難題,而我國這一數字也不會低,只是大部分人不把偶爾的疼痛當成病而已。  止痛藥是慢性疼痛患者的必備藥,然而,止痛藥的副作用、成癮性讓很多患者又愛又恨。其實,控制慢性疼痛還可以用神經刺激療法。前不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成功完成了我省首例經皮脊髓電刺激電極植入術,60歲的徐先生是首吃螃蟹者。
  • ACS Chem Neurosci & PNAS:科學家們開發出了可替代鴉片的特效止痛...
    小鼠試驗表明該化合物能夠有效緩解小鼠的神經性疼痛,其效果與此前被廣泛應用的gabapentin效果相當,此外,新型藥物還具有有效劑量低一級作用時間長等優勢。如果研究者們能夠證明該藥物對人體的安全性、有效性以及不會出現上癮症狀等問題,那麼將會最終成為可以取代鴉片類藥物的新型止痛劑,而且也會解決長期以來存在的藥物上癮的公共健康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