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葛丹娣 通訊員 方序
本報訊 生活中,幾乎沒有人能與「疼痛」絕緣,疼痛作為繼呼吸、脈搏、血壓、體溫之後的第五大生命體徵,嚴重地困擾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據統計,在歐美有35%的人患有慢性疼痛,是一個世界公認的健康難題,而我國這一數字也不會低,只是大部分人不把偶爾的疼痛當成病而已。
止痛藥是慢性疼痛患者的必備藥,然而,止痛藥的副作用、成癮性讓很多患者又愛又恨。其實,控制慢性疼痛還可以用神經刺激療法。前不久,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成功完成了我省首例經皮脊髓電刺激電極植入術,60歲的徐先生是首吃螃蟹者。
疼痛二十年曾吃安眠藥自殺
21年前,家住寧波市區的徐先生出現了腰背酸痛、雙腿又酸又麻,後去醫院確診為腰椎管內馬尾腫瘤,腫瘤約三四釐米大小,且已壓迫神經,若不及時手術可能有截癱的風險。為此,他趕到上海做了腫瘤切除術。誰知一年後,他的雙腿突然痛了起來。
「一痛起來,兩條腿就火辣辣的,好像有人在我的腿上一刀一刀地割,那種鑽心的痛,痛得我根本吃不下、睡不著、走不動。」徐先生說。剛開始時,他每天只要吃幾片阿司匹林、布洛芬等這類止痛藥就能緩解了。可沒過多久,他就需要依靠嗎啡、杜冷丁等麻醉性止痛藥來緩解疼痛。這類止痛藥的鎮痛作用很強,但長期使用會成癮,且對人體的肝臟、腎臟都有危害,屬於被嚴格管制的麻醉類藥物。
常年的疼痛,加上長期大劑量地用嗎啡、杜冷丁,徐先生的身體每況愈下。沒幾年,他就臉色蠟黃、眼窩深陷,體重也從140斤降到了106斤。同時,他的兩條小腿、腳趾開始萎縮,並逐漸失去了知覺,大小便也開始失禁,終日只能躺在床上。
為了緩解疼痛,徐先生跑遍了老家大大小小各個醫院,還許下承諾誰能把他的病治好,他就願意在死後把遺體捐出來給他做科學實驗,可當地醫生都連連搖頭。同時,他還試過無數的偏方、土方,但疼痛仍舊如影隨形。
「他的雙腿一旦痛起來碰都不能碰。有幾次睡覺的時候,不小心碰了一下,他眼淚馬上就流出來了。天一冷,他的腿會變得冰冷,每晚睡覺即使和他隔著半米遠,我還是能感覺到後背發涼。」徐先生的妻子說。
這一病,讓原本就不富裕的徐先生家更加捉襟見肘。看著老婆和女兒每天跟著自己吃苦,他心裡很不是滋味。於是,15年前,他服安眠藥自殺,幸好搶救及時。他說:「當時的生活對我來說真的沒有希望了,這哪是人過的日子?我頭髮、眉毛都愁白了。」
電極植入讓他擺脫了20年的疼痛
一個偶然的機會,浙醫二院麻醉科主任嚴敏教授了解到了徐先生的情況。根據病史,嚴教授診斷徐先生患的是脊髓損傷性疼痛,可能與當初做腰椎管內馬尾腫瘤切除手術時部分神經被切斷了有關,建議試試脊髓電刺激電極植入療法。
脊髓電刺激電極植入術就是,通過手術把一個電極植入到相應脊髓節段上,通過電極以合適的低強度電刺激脊髓神經,使疼痛信號在抵達大腦之前被酥麻感所替代。說得通俗一點就是,用電來刺激脊神經,使其產生麻麻的感覺,以阻止痛神經上傳。
電極由一個體外遙控器控制。通過遙控器,患者自己可以根據疼痛的程度,來調節儀器的電壓、脈寬來緩解疼痛。
「目前,該手術在美國是公認的治療慢性頑固性疼痛的先進療法,屬於物理療法,副作用小,能夠經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尤其是當患者在吃藥、微創等治療方法都沒有明顯效果的時候,它是首選。」嚴主任說,不過該手術在我國開展得較少。
聽完嚴主任的介紹,徐先生說:「我要賭一把。這個病已經把我折騰得不像個人了,我實在吃不消了。做了,有解脫的機會,不做,真的一點機會都沒有了。」
準確放置脊髓電擊刺激儀的位置是手術的關鍵,不能有一絲一毫的偏差,否則,就達不到預想的效果。同時,21年前的手術,讓徐先生的脊髓外膜出現了粘連,而粘連部位恰恰是此次植入手術的關鍵部位,無疑又加大了手術的難度。為此,嚴主任和科室的其他醫生進行了將近一周的術前準備工作。
3月16日,徐先生做了經皮脊髓電刺激電極植入術。術後,嚴主任對他做了初步測試,結果顯示,儀器能夠有效地緩解疼痛。前幾天,徐先生順利出院。
頑固性四肢疼痛
都可試試脊髓電刺激電極植入術
慢性疼痛是指持續時間在六個月以上的疼痛,常被比喻為一種「不死的癌症」。嚴敏主任說:「每次看到這樣的病人,都覺得他們很可憐,我們心裡也很難過。在以前,脊髓損傷性疼痛是個世界性難題。近年來,脊髓電刺激電極植入術的出現,確實為廣大患者帶來了希望。」
脊髓電刺激電極植入術比較適合脊髓損傷性疼痛、臂叢神經損傷性疼痛,以及帶狀皰疹後遺神經痛,這些疼痛主要表現在四肢痛。據統計,慢性腰腿痛在最常見的慢性致殘性疾病中排在第三位,僅次於心臟病和關節炎;帶狀皰疹發病率為1.4%。-4.8%。,其中,約有10%帶狀皰疹患者可並髮帶狀皰疹後神經痛,而這種異常性疼痛和痛覺超敏的治療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