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菌菌總聽寶媽說自己看過這樣的新聞:
12歲孩子右腿疼痛,被確診為骨肉瘤晚期。11歲男孩因骨肉瘤,雙腿被截肢。
然後,非常擔憂的說,自己的孩子晚上總是喊腿疼,嚇得她一晚上都睡不好覺,心想自己孩子是不是患了這個病。
菌菌回復道:孩子腿疼,不一定是骨肉瘤。
圖源:寶寶呵護製作團隊
1 孩子下肢疼痛,不一定是骨肉瘤,還可能是生長痛
菌菌先來和大家講一下我們常說的生長痛。
生長痛,主要以兒童為核心對象,是一種排他性疾病現象,是指孩子在夜間或小睡時痛醒,但又沒任何骨骼肌肉異常表現。
是兒童發作性肌肉骨骼疼痛的最常見原因,通常在初次發作後1年或2年內會消失。
同時呢,根據流行病學相關臨床嚴重,生長痛患病率為3%-37%,其中學齡兒童有10%-20%都曾有過生長痛。
圖源:來源網絡
雖然生長痛的病例定義不一,但卻存在某些共同的臨床特徵,主要包括:
●生長痛通常開始於3-12歲;
●疼痛主要發生於下肢。上肢痛可合併見下肢痛出現。
●疼痛常分布於雙側,位於腿的深部,通常在大腿、小腿、膕窩和脛骨。
●疼痛是慢性,呈陣發性,可能為重度。
● 較年長的兒童(6-12歲)可能將疼痛描述為絞痛、蟲爬感或不安腿。
●疼痛主要發生在傍晚或夜間,可能會打斷睡眠,通常在清晨緩解,但有些患兒僅白天有症狀。
此外,患兒常有生長痛或風溼症狀的家族史,且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患兒會出現腹痛或者頭痛現象。
圖源:寶寶呵護製作團隊
雖然,生長痛兒童發生率很高,且病因不明,但它是良性的,不會對孩子身體造成影響,一般也會自動消失,家長們不必太過焦慮。
2 骨肉瘤這些知識點,寶媽要牢記
但是呢,和生長痛相比,骨肉瘤就非常的兇險了。
骨肉瘤是骨的原發惡行腫瘤,其特徵是惡性腫瘤細胞產生類骨質或不成熟骨,骨肉瘤是一種少見的腫瘤,僅佔美國每年所有癌症病例的1%。
不過,骨肉瘤約佔兒童所有癌症的3%,發病高峰是13-16歲,與青少年生長突發期一致,大多數兒童骨肉瘤是散發性,也有少數病例顯示其與遺傳易感症候群有關。
圖源:來源網絡
再者就是,兒童骨肉瘤最常見的部位是長骨幹骺端,尤其是股骨遠端、脛骨近端、肱骨近端。
大多數骨肉瘤患者表現為局限性疼痛,通常持續數月,疼痛通常開始於損傷之後,可能時輕時重,在體格檢查中,最重要的是發現有軟組織腫塊,並且有壓痛感。
紀錄片《人間世2》之《煙花》片段,就講述了骨肉瘤患兒的故事,不知道大家看完是什麼感受,反正菌菌是老淚縱橫。
圖源:來源網絡
令人痛心的是,很多孩子都是因為父母早期沒有太過重視,等發現時,已經處於晚期了。
所以,當孩子出現以下症狀時,需要考慮是否為生長痛以外的疾病,建議儘早就醫。
●四肢疼痛,且肢體活動受限
●全身症狀明顯,除了疼痛,還有不明原因發熱,面色蒼白、嘔吐等;
●出現全身疼痛,不局限於四肢
●只是單側肢體疼痛,且疼痛會隨時間逐漸加重
●疼痛時體格檢測異常,出現四肢腫脹、長紅斑、有腫塊等
當排除一切其他類疾病時,孩子晚上還是會喊疼,那就極有可能是生長痛了。
3 孩子常見生長痛,家長可以這樣做
一般情況下,生長痛不需要治療,不過家長可通過一些日常護理,來緩解孩子的疼痛感。
◆ 轉移注意力
再一個,就是任何時候都比較好用的方法,通過其他事物來轉移孩子的注意力,比如給孩子講故事、放音樂、看動畫片等等。
讓孩子注意力集中在其他事物上,以此緩解疼痛感。
◆ 按摩和局部熱敷
當孩子肢體疼痛時,寶媽可將雙手搓熱,手掌心貼著孩子疼痛部位輕輕按摩。
同時呢,也可以採用熱毛巾進行熱敷,以此緩解孩子疼痛感。
圖源:寶寶呵護製作團隊
◆ 減少劇烈運動
生長痛不是病,不需要限制寶寶的活動。
但如果疼痛比較厲害時,應該注意讓孩子多注意休息,讓肌肉放鬆,不要進行劇烈活動。
孩子生長過程的每一種表現,都在向我們發出信號,家長們要善於發現這些信號,並做到正確處理。
倘若家長自己無法做判斷,開始各種焦慮緊張,可以諮詢我們的家庭醫生,這比自己瞎著急害怕,要簡單有效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