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研發HD-DOT成像技術,研究嬰兒大腦活動

2020-11-25 電子發燒友

科學家研發HD-DOT成像技術,研究嬰兒大腦活動

cnBeta.COM 發表於 2020-11-25 15:10:56

英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展示了一種對嬰幼兒大腦進行成像的新技術。這一突破希望能讓研究人員在不需要昂貴的核磁共振成像機的情況下,有新的方法來研究自然環境中的嬰兒大腦活動。

「關於大腦如何發育,我們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其中很大一部分問題是,用傳統掃描儀研究嬰兒大腦真的很困難,」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項目負責人Rob Cooper解釋道。「任何父母都知道,6個月大的嬰兒非常活躍,他們一直在移動,很容易分心。使用核磁共振成像這樣的技術,受試者必須完全保持靜止,這對嬰兒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們睡著了或被鎮靜。」

這項發表在《NeuroImage》雜誌上的研究中提出的系統是使用高密度漫反射光學斷層掃描技術(HD-DOT)的新一代可穿戴帽。該系統被稱為LUMO,測試的原型來自UCL的衍生公司Gowerlabs。帽上的每個六邊形包含三個LED光源和四個傳感器。近紅外光用於檢測大腦氧合的變化。通過這些變化,研究人員可以有效地繪製出大腦哪些部位正在積極工作的實時地圖。

目前神經科學家可以使用的最接近這種新的HD-DOT技術的成像方法叫做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NIRS)。但是fNIRS設備提供的空間解析度有限,而且可能仍然需要笨重的耳機。將新的HD-DOT設備與fNIRS測量結果進行比較,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新的成像技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我們的結果與之前基於類似範式的低密度fNIRS測量結果一致,但顯示出優越的空間定位,改進的深度特異性,更高的SNR(信噪比)以及參與者之間反應的一致性的戲劇性改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寫道。「我們的數據保留率也表明,這種新一代的可穿戴技術很好地被嬰兒群體所容忍。」

HD-DOT系統在6個月大的嬰兒身上進行了測試,發現其效果驚人。展望未來,研究人員期望這項新技術能讓神經科學家對自然環境中的嬰兒大腦活動有格外新穎的見解。

「我們所展示的方法是安全的、無聲的、可穿戴的,並且可以產生比其他任何同類技術更好的空間解析度的大腦功能圖像,」新研究的作者之一Elisabetta Maria Frijia說。「我們的希望是,這種新一代技術將使來自整個領域的研究人員能夠更多地了解健康的嬰兒大腦是如何發育的,並建立診斷、監測和最終治療自閉症和腦癱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方法。」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NeuroImage》雜誌上。
責編AJX

打開APP閱讀更多精彩內容

聲明:本文內容及配圖由入駐作者撰寫或者入駐合作網站授權轉載。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電子發燒友網立場。文章及其配圖僅供工程師學習之用,如有內容圖片侵權或者其他問題,請聯繫本站作侵刪。 侵權投訴

相關焦點

  • 全新HD-DOT成像技術為研究嬰兒大腦活動提供了新方法
    英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展示了一種對嬰幼兒大腦進行成像的新技術。這一突破希望能讓研究人員在不需要昂貴的核磁共振成像機的情況下,有新的方法來研究自然環境中的嬰兒大腦活動。「任何父母都知道,6個月大的嬰兒非常活躍,他們一直在移動,很容易分心。使用核磁共振成像這樣的技術,受試者必須完全保持靜止,這對嬰兒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們睡著了或被鎮靜。」這項發表在《NeuroImage》雜誌上的研究中提出的系統是使用高密度漫反射光學斷層掃描技術(HD-DOT)的新一代可穿戴帽。該系統被稱為LUMO,測試的原型來自UCL的衍生公司Gowerlabs。
  • 美科學家研發大腦成像技術,或能解讀複雜思想
    北京時間6月28日消息,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大腦成像技術,能夠識別出複雜的思想。該技術說明,複雜的思想由大腦的各個分支系統形成,且並非以語言為基礎,該研究提供的新證據顯示,每個人大腦的概念表達方式均相同,不因語言不同而改變。
  • 繪製嬰兒大腦地圖,為科技醫療提供研究進路
    因此,對於人腦的研究顯得至關重要。近日,英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展示了一種對嬰幼兒大腦進行成像的新技術。這一突破希望能讓研究人員在不需要昂貴的核磁共振成像機的情況下,有新的方法來研究自然環境中的嬰兒大腦活動。用傳統的神經影像學方法研究清醒嬰兒的大腦皮質功能是一項極具挑戰性的工作。
  • 倫敦大學學院:可穿戴成像帽提供了一扇通向嬰兒大腦的窗戶
    由倫敦大學學院(UCL)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團隊展示了一種新型的可穿戴式、適合嬰兒使用的大腦圖譜技術,該技術對理解自閉症譜系障礙和腦癱等發育狀況具有重要意義。這項技術使用無害的紅色和近紅外光,通過可穿戴的帽子來生成嬰兒大腦活動的詳細3D圖像。
  • 新型核磁共振成像技術繪製驚人大腦圖像(圖)
    科學家表示大腦3D圖像讓他們第一次窺探到大腦的運轉機制  長久以來,科學家一直認為大腦內的神經連接雜亂無章,但根據最近的研究發現,神經纖維呈直角交叉,就像棋盤一樣  美國國立精神衛生研究所負責人託馬斯-英特爾指出:「拍攝人類大腦的高清晰線路圖對人類神經解剖學研究來說具有裡程碑意義
  • 研究人員打造可穿戴便攜大腦掃描儀,可在移動時記錄大腦神經活動
    已有的腦部掃描儀,比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器等設備,是固定式的。而《自然》期刊中描述的這臺設備將讓科學家們在研究大腦功能時擺脫固定式設備的限制。諾丁漢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將腦磁圖 (MEG) 模塊縮小到了角鬥士頭盔的大小,因此將能夠繪製難以保持靜止的人們的腦部圖像,例如嬰兒,兒童和有運動障礙的人。
  • TEM:控制飲食的大腦功能成像研究
    近日,Cell Press出版社的journal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上刊登的一則有關人類大腦成像新的研究研究表明:肥胖患者人數急劇增加的重要原因可能是由於高熱量食物被大力宣傳以及這些食物可方便獲得。
  • 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取得進展
    近日,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研究員鄭煒團隊在高分辨雙光子顯微成像技術研發中取得系列進展。第一項研究工作與華中科技大學教授費鵬團隊合作完成,開發出基於多幀重構提高雙光子成像軸向解析度的方法。與傳統雙光子成像相比,該方法對成像軸向解析度和信噪比均提升超過3倍。
  •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科技日報北京3月25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一個結合了量子傳感器的可穿戴頭部掃描儀,能夠在人體移動時記錄大腦活動。該設備的原型已問世,實現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直接對嬰兒及一些特殊患者的大腦活動進行測量,並可幫助科學家在以往無法檢查的情況下,評測大腦功能。  對大腦活動的傳統研究,一般使用腦磁圖描記術(MEG)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但是它們均有一定局限性,這是因為它們的研究對象只能是具有服從性的成年人——其數據依賴於患者必須在笨重的腦掃描儀內保持靜止。
  • 新型深度三光子成像技術可用於成年斑馬魚大腦成像
    新型深度三光子成像技術可用於成年斑馬魚大腦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30 11:01:20 美國康奈爾大學Joseph R.
  • 科學家研製成功雙人磁共振成像掃描儀
    對人類社交活動感興趣的科學家,該如何在被試者孤立的情況下,捕捉到一個忙於社交互動的大腦信息呢?兩個研究小組給出了一個奇妙的解決方案:讓兩個被試者共用一臺掃描儀。可用於雙人同測的磁共振掃描儀,其中一臺正在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NSF)的支持下進行研發,另一臺已經進行了初次測試,相關結果上月在BioRxiv上以預印本形式發表。兩個研究小組希望通過上述實驗開闢新方法,研究大腦如何通過面部表情、眼神交流和肢體接觸,交換微妙的社交和情感線索。
  • 科學家研究出新的大腦圖譜 堪稱人腦 GPS 圖
    彌散張量成像技術顯示出腦部神經纖維連接點。□本報特約撰稿   青草迄今為止,我們所知道的大多數關於大腦的知識,都是基於我們對於當大腦內不同區域被損害時會發生什麼事情的觀察,卻很少有人能說清楚這些區域之間的相互關聯。
  • 運動中也能檢測大腦?基於近紅外腦功能成像技術,「慧創醫療」推出...
    人腦也許是人類世界中最為精密的機器,它幾乎承載了我們所有的活動及行為。大腦依託於一個由神經突觸聯結而成的神經元網絡,其中還包含了百億級神經元和百萬億級神經突觸。大腦幫助我們認識世界、感知世界,是我們人體的「總開關」,而如何去認識、觀察大腦則不得不藉助專業儀器與技術。
  • 《美國腦科學計劃2.0》:通過推動創新型神經技術開展大腦研究
    迄今為止,這種大規模的資源和時間投入在探索大腦方面已經取得了重大進展。鑑於技術的顯著進步,神經科學領域將應用這些新技術,進一步研究已知的最複雜的實體之一:人類的大腦,之前完成的計劃被稱為「BRAIN 1.0」。
  • 科學家首次實現線蟲全神經實時成像
    )內對所有的神經細胞活動進行了成像。而通過提供一種方法,以三維和實時的方式展示神經細胞之間的信號活動,這項新技術將使得科學家能夠實現上述兩個目標。  Vaziri及其同事於是對秀麗隱杆線蟲進行了基因改造,使得當一個神經細胞被激活並且有鈣離子穿越其細胞膜時,整個神經細胞將會被點亮。  為了捕捉這些信號,研究人員利用一項名為光場解卷積顯微術的技術對整個線蟲進行了成像。
  • Nature Methods:看清活細胞內任何活動的新型成像技術
    生物谷報導: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今天宣布說,運用類似X光CT掃描的方法,他們開發出一種新型成像技術,可在不用螢光標記或其他外加對比試劑的情況下展現活細胞內的任何活動。該技術使人類首次能夠對活體細胞在自然狀態下的各種功能加以研究。
  • 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出迷你腦,使非侵入性地研究人類大腦成為現實
    科學家可以非侵入性地研究人類大腦,該方法是在實驗室中培養「迷你腦」,每個腦細胞簇大小與豌豆大小相同。在這一系列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欣喜地進展,一個團隊本周報告他們觀察到這些類器官的人類腦電波。以前對迷你大腦的研究已經證明了運動和神經束的發育,而目前由生物學家阿利森·穆特裡(Alysson Muotri) 領導的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的新研究,是第一個記錄人類神經活動的研究。穆特裡說,這種體外模型是科學家利用迷你大腦研究大腦發育、模型疾病以及了解大腦進化的一個步驟。
  • 島津「運用功能性近紅外光學成像技術對腦功能進行深入研究」
    而fNIRS:(functional 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功能性近紅外光學成像技術,是近年來日本發明的新型腦功能測量手法。它可以通過生物體穿透性高的近紅外光譜對腦功能進行無侵襲性測量。其原理是通過三個特定波長的近紅外光來測量大腦皮層的含氧血紅蛋白和脫氧血紅蛋白以及總血紅蛋白的含量,從而表徵大腦在接受外界刺激或思維過程中不同區域的反應和功能表達。
  • 4維超聲波成像技術揭示胎兒的動作和表情(圖)
    4維超聲技術揭示胎兒表情和動作  坎貝爾教授是世界最著名的產科專家之一,從超聲波技術最早開始出現一直到現在(4維超聲成像技術被研發出來大約有4年的時間),他就一直在工作中採用這項技術。  4維超聲波成像技術可以讓醫生即時地觀察胎兒在子宮內的運動,判斷胎兒的發育情況。
  • 神經經濟學研究的新工具——近紅外光譜成像系統
    這就需要一種可攜式的神經成像工具研究消費者在實驗室外的3.研究新市場中的公司運營是經濟學研究的一個重要的擴展領域,這種研究需要了解真實商場中的消費者行為和心理。因而新的可攜式的神經成像技術不可或缺。大腦的活動與腦組織光學特性的變化相聯繫,光學參數與細胞活動、能量代謝和血液動力學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fNIRS是一種無創性、可實時在體監測、能在動態運動條件下應用的光學腦功能檢測技術,它為運動過程中腦功能活動的研究開闢了一條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