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HD-DOT成像技術為研究嬰兒大腦活動提供了新方法

2020-11-25 cnBeta

英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展示了一種對嬰幼兒大腦進行成像的新技術。這一突破希望能讓研究人員在不需要昂貴的核磁共振成像機的情況下,有新的方法來研究自然環境中的嬰兒大腦活動。

「關於大腦如何發育,我們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其中很大一部分問題是,用傳統掃描儀研究嬰兒大腦真的很困難,」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項目負責人Rob Cooper解釋道。「任何父母都知道,6個月大的嬰兒非常活躍,他們一直在移動,很容易分心。使用核磁共振成像這樣的技術,受試者必須完全保持靜止,這對嬰兒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們睡著了或被鎮靜。」

這項發表在《NeuroImage》雜誌上的研究中提出的系統是使用高密度漫反射光學斷層掃描技術(HD-DOT)的新一代可穿戴帽。該系統被稱為LUMO,測試的原型來自UCL的衍生公司Gowerlabs。帽上的每個六邊形包含三個LED光源和四個傳感器。近紅外光用於檢測大腦氧合的變化。通過這些變化,研究人員可以有效地繪製出大腦哪些部位正在積極工作的實時地圖。

目前神經科學家可以使用的最接近這種新的HD-DOT技術的成像方法叫做功能性近紅外光譜(fNIRS)。但是fNIRS設備提供的空間解析度有限,而且可能仍然需要笨重的耳機。將新的HD-DOT設備與fNIRS測量結果進行比較,研究人員表示,這種新的成像技術是一個巨大的進步。

「我們的結果與之前基於類似範式的低密度fNIRS測量結果一致,但顯示出優越的空間定位,改進的深度特異性,更高的SNR(信噪比)以及參與者之間反應的一致性的戲劇性改善,」研究人員在一項新的研究中寫道。「我們的數據保留率也表明,這種新一代的可穿戴技術很好地被嬰兒群體所容忍。」

HD-DOT系統在6個月大的嬰兒身上進行了測試,發現其效果驚人。展望未來,研究人員期望這項新技術能讓神經科學家對自然環境中的嬰兒大腦活動有格外新穎的見解。

「我們所展示的方法是安全的、無聲的、可穿戴的,並且可以產生比其他任何同類技術更好的空間解析度的大腦功能圖像,」新研究的作者之一Elisabetta Maria Frijia說。「我們的希望是,這種新一代技術將使來自整個領域的研究人員能夠更多地了解健康的嬰兒大腦是如何發育的,並建立診斷、監測和最終治療自閉症和腦癱等神經系統疾病的新方法。」

這項新研究發表在《NeuroImage》雜誌上。

相關焦點

  • 科學家研發HD-DOT成像技術,研究嬰兒大腦活動
    > 英國科學家和工程師團隊展示了一種對嬰幼兒大腦進行成像的新技術。這一突破希望能讓研究人員在不需要昂貴的核磁共振成像機的情況下,有新的方法來研究自然環境中的嬰兒大腦活動。 「關於大腦如何發育,我們還有很多不了解的地方,其中很大一部分問題是,用傳統掃描儀研究嬰兒大腦真的很困難,」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項目負責人Rob Cooper解釋道。「任何父母都知道,6個月大的嬰兒非常活躍,他們一直在移動,很容易分心。
  • 繪製嬰兒大腦地圖,為科技醫療提供研究進路
    繪製嬰兒大腦地圖,為科技醫療提供研究進路 2020-11-28 17:5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倫敦大學學院:可穿戴成像帽提供了一扇通向嬰兒大腦的窗戶
    由倫敦大學學院(UCL)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團隊展示了一種新型的可穿戴式、適合嬰兒使用的大腦圖譜技術,該技術對理解自閉症譜系障礙和腦癱等發育狀況具有重要意義。這項技術使用無害的紅色和近紅外光,通過可穿戴的帽子來生成嬰兒大腦活動的詳細3D圖像。
  • 神經經濟學研究的新工具——近紅外光譜成像系統
    一、神經經濟學簡介過去十年來,很多學者使用被廣泛認可的神經學及神經生理學方法如fMRI、EEG,皮膚電活動(EDA)活眼動儀來研究經濟學問題,這催生了一個新的跨學科研究領域——神經經濟學。在經濟決策研究中一種新的極具潛力的腦成像工具——功能近紅外光譜成像系統(fNIRS)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這篇文獻總結了fNIRS在傳統的實驗室和實驗室外的研究。這些研究結果均證明fNIRS研究範式具有很高的信度,同時也分析了可攜式和臺式兩種fNIRS設備的應用潛力。
  • 研究人員打造可穿戴便攜大腦掃描儀,可在移動時記錄大腦神經活動
    已有的腦部掃描儀,比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儀器等設備,是固定式的。而《自然》期刊中描述的這臺設備將讓科學家們在研究大腦功能時擺脫固定式設備的限制。諾丁漢大學和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的研究人員將腦磁圖 (MEG) 模塊縮小到了角鬥士頭盔的大小,因此將能夠繪製難以保持靜止的人們的腦部圖像,例如嬰兒,兒童和有運動障礙的人。
  • 腦功能成像的新方法------功能性近紅外光譜技術(fNIRS)
    提供者:章鵬想知道當你在和外部世界進行交流時,你的大腦是怎樣活動的嗎?有很多種技術可以監測大腦的活動變化,如fMRI。
  • Neuron重磅技術:一種可實時繪製大腦神經環路的新方法
    為了更好地了解大腦,神經科學家必須能夠非常詳細地繪製出負責處理感覺信息或形成新記憶等任務的神經迴路。來自加州理工學院的一個研究團隊提出了一種新方法,他們認為該方法可能允許實時觀察特定大腦迴路內數千到數百萬個神經元的所有活動。
  • 美科學家研發大腦成像技術,或能解讀複雜思想
    北京時間6月28日消息,卡耐基梅隆大學的研究人員研發了一種大腦成像技術,能夠識別出複雜的思想。該技術說明,複雜的思想由大腦的各個分支系統形成,且並非以語言為基礎,該研究提供的新證據顯示,每個人大腦的概念表達方式均相同,不因語言不同而改變。
  • 運動中也能檢測大腦?基於近紅外腦功能成像技術,「慧創醫療」推出...
    腦成像是目前較為成熟的技術,其為神經科學家提供幫助理解腦特定區域與其功能之間的關係,對受神經疾病影響的腦區進行定位,發明新方法治療腦部疾病。從應用上來看,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是廣泛應用的腦功能成像技術之一,其通過檢測特定腦區的血紅蛋白的變化,獲得腦功能成像。
  • MIT新技術:一根探針成像多個神經元,讓神經元放電「看得見」
    他們一次成像了小鼠大腦中許多神經元的活動,論文發表在Nature上。>>> 你如何看待螢光探針腦成像?來新智元AI朋友圈來聊聊你對本研究的看法吧~ 麻省理工學院和波士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最近研究使用一種螢光探針,能夠在大腦細胞處於電活動狀態時點亮,可以立即對小鼠大腦中多個神經元的活動進行成像。
  • 北大研究團隊開發活細胞成像新技術
    該研究由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生物動態光學成像中心北京大學博士生洪森煉和陳濤為該論文共同第一作者。 該研究開發了一種全新的活細胞成像技術,利用炔基標記手段並巧妙地應用了受激拉曼顯微成像技術,成功實現了對活細胞的脂類、核酸、蛋白質和糖類等關鍵生物分子的特異性、低幹擾的三維成像,突破了成像標記基團的尺寸極限。
  • 徠卡科技盛宴——全新STELLARIS為共聚焦成像添磚加瓦
    新一代檢測器結合Leica光譜檢測技術和新設計的光束路徑實現了傳輸效率的最大化,滿足高效信號採集的同時以最低的照明強度來獲得有價值的樣本。最終得到的『溫和』的活細胞成像,既保全了樣本完整性又提高了結果的可再現性。
  • 新技術提供更高解析度的分子成像和分析
    西北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了一種進行光譜納米技術的新方法,該方法可以幫助研究人員了解更複雜的生物分子相互作用,並在單分子水平上表徵細胞和疾病。新系統稱為非對稱分散光譜單分子定位顯微鏡(SDsSMLM),它基於麥考密克工程學院開發的現有sSMLM技術,可提供更精確的光譜單分子分析,以研究某些癌症或糖尿病等疾病背後的細胞病變,在其局部環境中起作用。
  • 島津「運用功能性近紅外光學成像技術對腦功能進行深入研究」
    近紅外光學腦成像系統可廣泛應用於腦功能、腦認知領域,在醫療、教育、腦疾病康復、診斷、產業、基礎研究等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前景。島津的近紅外光譜系統,為大腦功能研究提供了極大的可能性。    我們不妨閱讀以下文章,可以加深對近紅外光學腦成像技術的發展和應用的了解。
  • 全新3D成像技術通過透明化動物身體觀察內部結構
    近日,一群來自路德維格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y of Munich)中風和痴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革命性的新3D成像技術,該技術使得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能更清晰地觀察整個身體。該研究團隊的領頭人為Ali Ertürk。
  • 螢光探針成像技術 幫助人們看清「神經」活動
    但也正是物理、化學以及生物等學科的共同促進,才促使著人們醫學事業不斷取得新突破。螢光探針成像技術,就是近年來在醫學領域中逐漸發展起來的一項新技術。相信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對於螢光探針技術都是一知半解。其實只要你用心了解的話,就會在自然環境中發現很多螢光現象,例如螢火蟲、螢光棒以及閃閃發光的水母等。
  • 發呆時大腦在做什麼?大腦暗能量或能提供關於意識本質的線索
    「我的腦子一片空白」、「大腦停止了轉動」,如果你還在用這樣的語言形容自己發呆時的情形,那就大錯特錯了:神經成像研究發現,當我們休息或發呆時,大腦中始終存在著一些神秘的「背景」神經活動。更讓人驚訝的是,當我們有意識做事時,大腦耗能量卻僅為「背景活動」的 1/20。這些看不見的神經活動,就是「大腦暗能量」。
  •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3月25日電 (記者張夢然)英國《自然》雜誌近日在線發表的一篇文章,描述了一個結合了量子傳感器的可穿戴頭部掃描儀,能夠在人體移動時記錄大腦活動。該設備的原型已問世,實現了有史以來第一次直接對嬰兒及一些特殊患者的大腦活動進行測量,並可幫助科學家在以往無法檢查的情況下,評測大腦功能。  對大腦活動的傳統研究,一般使用腦磁圖描記術(MEG)或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但是它們均有一定局限性,這是因為它們的研究對象只能是具有服從性的成年人——其數據依賴於患者必須在笨重的腦掃描儀內保持靜止。
  • 新型深度三光子成像技術可用於成年斑馬魚大腦成像
    新型深度三光子成像技術可用於成年斑馬魚大腦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4/30 11:01:20 美國康奈爾大學Joseph R.
  • 新方法在小鼠和斑馬魚腦中實現高速體積動態成像
    新方法在小鼠和斑馬魚腦中實現高速體積動態成像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8/13 16:43:16 近日,中國科學院神經科學研究所王凱團隊利用共聚焦光場顯微鏡在小鼠和斑馬魚腦中實現高速體積動態成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