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3D成像技術通過透明化動物身體觀察內部結構

2020-12-07 中國生物技術信息網

近日,一群來自路德維格馬克西米利安慕尼黑大學(Ludwig Maximilians University of Munich)中風和痴呆研究所的研究人員發現了一種革命性的新3D成像技術,該技術使得科學家和研究人員能更清晰地觀察整個身體。該研究團隊的領頭人為Ali Ertürk。

這項被稱為Ultimate DISCO(uDSICO)的技術主要是對來自已死動物的、已被去除了水分、脂質和色素的器官進行3D成像。根據最初的研究,該技術「保留了器官和皮膚的完整性,並使其呈透明狀態,此外還保留了基因編碼的螢光蛋白。」

這項技術還利用了一種廣為人知的方法——組織清除。該方法能通過脫水去除細胞膜的任何水分,此外它還能去除細胞膜的油脂。去除之後,研究人員就可以觀察到動物的內部器官、皮膚、肌肉和骨骼。

從本質上講,這項新開發的3D成像技術使得研究人員能對動物的內部結構有一個前所未有的了解。Ertürk及其團隊成功地對該技術進行了測試,測試中該技術在猴子和老鼠身上完成了複雜的3D掃描和成像階段。該論文《基於uDISCO的整個器官和生物體的收縮介導成像(Shrinkage-mediated imaging of entire organs and organisms using uDISCO)》的作者包括Chenchen Pan、Ruiyao Cai、Francesca Paola Quacquarelli、Alireza Ghasemigharagoz、Athanasios Lourbopoulos、Pawe? Matryba、Nikolaus Plesnila、Martin Dichgans、Farida Hellal和Ali Ertürk。論文被發表在了《Nature Methods》雜誌上。

利用Ertürk發布的3D掃描圖像,研究人員能觀察到最精細、最複雜的動物屍體結構和器官,其中包括組織、骨骼結構和肌肉排列。

「我們開發了一項重要的技術,該技術能使整個器官和生物體呈透明狀態。這個新方法為映射所有實驗室動物的神經元、神經膠質和血管連接提供了基礎,該方法也潛在地可以用在已經死亡的人類大腦上。」ERTüRK說。

一旦被充分開發,這項3D成像技術可被用來進行一些最複雜的、往往在生前很難實施的外科手術。

例如,由於神經元通路的極端複雜性,很難用現代手術方法去治療一些腦損傷疾病和受損的腦部神經元內部結構。有了這項新技術,醫生們將能夠獲得一個更詳細的大腦3D掃描,並據此制定手術策略。

目前,這項特殊的技術僅在猴子和老鼠身上用過。Ertürk強調說,該技術可用在已死亡的大腦的研究上,但並不適用於有生命的患者。隨著時間的推移,該技術會變得更具創新性、更靈活,那時它的商業版本將允許外科醫生和研究人員利用該技術在人類屍體上研究腦部疾病。

如上圖所示,慕尼黑大學的研究人員已經能夠映射出連接至老鼠鬍鬚的神經元。如果同樣的技術可用在人類外科手術上,從理論上講,運動神經元疾病、阿爾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等嚴重疾病將能被永久治癒。

相關焦點

  • 新技術將動物全身組織透明化 可大幅減少所需實驗動物數量
    原標題:新技術將動物全身組織透明化 「透過動物的皮膚甚至器官直接觀察到細胞結構及其相互之間的聯繫。」德國慕尼黑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開發出了一種新型三維透明成像技術,可讓上述設想成為現實。
  • 把生命變透明的技術:CLARITY
    器官的輪廓變得模糊不清,身體一點點變得半透明……這是一種通過透明化進行屍體剖驗的方法。這些圖像非常激動人心,而這一技術創舉亦是如此。史丹福大學開發的這種名為CLARITY的透明化成像技術,可令身體任何部位在經過一番化學處理後變得可以透視。
  • 鍩海組織透明化/免疫染色/高解析度3D成像CRO服務
    組織透明化技術和光片螢光顯微技術的發展,使研究者能從宏觀到微觀對生物組織內部的結構及生理、病理特徵進行觀察和功能性分析。鍩海生物科學儀器(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完整器官的組織透明化、組織免疫螢光染色、高分辨3D顯微成像以及大數據分析一體化服務,旨在通過精準、快速、多樣化的CRO服務為每一位生命科學工作者提供個體化/定製化的解決方案。
  • 大而不透明植物的結構成像
    )在不透明,大而厚(>5 mm,長達幾釐米)的植物樣品成像技術。起 如今,存在多種用於表徵植物樣品的成像方法,並且可以通過獲取圖像的方法進行分組,即通過使用非電離輻射(光;光學成像技術),電子束(電子顯微鏡),電離輻射(例如X射線顯微鏡和計算機斷層掃描(CT))以及磁共振(NMR或MRI)。
  • 先臨三維|外星人的內部構造應該是怎樣的?3D數位化解剖為你解密
    帶著這樣的好奇,我們開啟了「解剖」、重構外星人身體之旅。我們通過3d掃描—內部數據重建—3d列印這樣的技術,讓外星人的內部構造也可以肉眼可見。 這次「解剖」的外星人來自very museum,是核心藝術家 steve wang的作品。
  • 奇瑞星途展示多款全新技術:透明A柱、空氣成像等
    近日,第三屆汽車電子高峰論壇在安徽蕪湖舉辦,作為當地的汽車品牌,奇瑞旗下高端品牌星途汽車展示多款全新技術。未來,這些技術都將應用於星途旗下的產品  此次峰會上亮相的諸多技術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於智能座艙中的關鍵零部件。
  • 創新「光子反衝成像」技術: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創新「光子反衝成像」技術:觀察分子內部的新方法 近日,德國和瑞典科學家利用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雷射裝置(XFEL),通過創新的「光子反衝成像」(Photon-recoil imaging)技術,研究X射線與原子之間相互作用的基本過程。該方法可以使人們更好地了解原子級的化學反應,將成為探索非線性X射線物理學的有力工具。
  • 全新雷射系統可對深海動物進行3D重建
    圖片來自網絡2020年6月3日,蒙特利海洋研究所(MBARI)發表信息稱,一項發表在《自然》(Nature)雜誌上的研究表明,採用新開發的雷射系統可以對深海動物及其粘液過濾結構進行許多深海動物由於生活在幾乎零重力的環境中,已經進化出柔軟的凝膠狀身體,並利用成熟的黏液過濾結構收集食物。到目前為止,要研究這些微妙的結構實際上是不可能的。為了收集深海動物粘液結構相關的數據,MBARI實驗室工程師、科學家和潛水器駕駛員合作開發了一種名為DeepPIV的儀器(PIV代表粒子成像測速)。
  • 科學家能讓器官變透明,使你看清它的內部
    通過操縱光在器官組織中的折射,能使它變得透明。給內部結構上色就像在組織細胞間刷染料一樣「簡單」。一種新方法為成年人體器官的全三維成像奠定了基礎。隨著科學對人體器官生理學特別是對人腦的深入研究,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如果我們想了解這些器官的工作方式,那麼在三維空間和微觀細節中觀察這些器官具有重要意義。
  • 哈佛利用磁共振技術繪製人腦內部3D圖
    與此同時,哈佛大學的教授傑夫·利希曼(Jeff Lichtman)曾利用多種顏色的螢光蛋白基因轉移技術,繪製出了動物大腦的神經網絡圖。研究人員通過激活神經元中的複合螢光蛋白,進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腦和神經系統成像,並且成功獲得了色彩斑斕的「大腦彩虹」圖,這將有利於對大腦工作方式進行更深入研究。
  • 日本成功開發了將實驗鼠全身包括器官透明化的技術
    日本的理化研究所和東京大學在11月7日、成功開發了將實驗鼠全身包括器官透明化的技術,並且表示可能會研發出清晰地觀察單個細胞的技術
  • Nature:科學家利用雷射DeepPIV揭示深海動物神秘黏液結構
    江蘇雷射聯盟導讀:許多動物都為了適應生存而具有與之相適應的複雜的結構,但很少利用完全由動物製造的材料製成。在海洋的中部,許多動物會分泌出粘液結構,並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由於這些生物生活在海水中,對他們的觀察是一個非常大的挑戰,所以目前對這些黏液結構了解比較少。
  • 奇瑞展示最新技術:透明A柱/空氣成像/輪轂電機等
    【太平洋汽車網 行業頻道】11月8日,奇瑞汽車等主辦了第三屆汽車電子高峰論壇,達成一系列產學研戰略合作項目,同時首次對外展示了6項具有前瞻性的汽車研發技術,包括軸向磁通輪轂電機驅動系統、燃料電池汽車及關鍵技術開發、汽車智能線控系統、智能座艙關鍵零部件開發和多材料融合輕量化技術等。
  • 日本學者讓老鼠變「透明」 有助理解器官3D結構
    日本理化學實驗室的照片顯示脫色後的老鼠身體,以及部分帶有螢光蛋白的器官在發光。  中新網11月8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像哈利波特那樣隱形是科幻小說裡才能出現的情景,但是,日本科學家已經研究出讓老鼠幾乎完全透明的方法。  據報導,日本科學家說,他們可以取出老鼠生理組織的幾乎所有顏色,當然在這一過程中老鼠也被殺死了。不過,通過這種方法,無需進行切片取樣,就能觀察到老鼠各個器官甚至全部身體,得到完整的「大圖像」實景。
  • 研究人員利用OCT技術深入觀察組織內部情況
    光學成像的挑戰之一是高解析度地觀察組織內部。傳統的方法可以讓研究人員觀察到大約1毫米的深度。代爾夫特理工大學(TU Delft)的研究人員現在開發出一種新方法,可以穿透4倍的深度,達到4毫米左右。尤其是醫療行業,未來可能會受益於這項新技術。新的成像方法匯集了許多現有技術。
  • 中國科學家革新成像技術, 「看清」分子結構
    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董振超教授的團隊革新了探測微觀世界的拉曼成像技術(Raman Imaging),使其成像的空間解析度達到了0.5納米,使得人類能夠識別分子內部的結構和分子在表面上的吸附構型。這一研究結果發表在今日出版的《自然》雜誌上。經過董振超團隊的改良,單光子光學拉曼成像的空間解析度從3到15納米提高到了0.5納米,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亞納米分辨。
  • 全新技術——3D全息投影技術
  • 先臨三維3D數位化成功「解剖重構」外星人身體內部構造
    帶著這樣的好奇,我們開啟了「解剖」、重構外星人身體之旅。我們通過先臨三維的3D掃描—內部數據重建—3D列印這樣的技術,讓外星人的內部構造也可以肉眼可見。這次「解剖」的外星人來自Very Museum,是核心藝術家 Steve Wang的作品。他的名字是Alien Grey,有著我們熟識的外星人形象。
  • 雲大科研團隊利用顯微CT技術揭秘5億年前澄江節肢動物頭部精細結構
    雲南網訊(記者 陳怡希)6月25日,美國《細胞》出版集團子刊《當代生物學》以報導形式在線發表了雲南大學科研團隊題為「寒武紀大附肢類真節肢動物中不完全發育的口板」的研究論文。此項研究利用顯微CT技術為澄江節肢動物腿肢構造的發育生物學研究打開了新的窗口。
  • 我國科學家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這次我國科學家選取了金屬表面生長的絕緣薄膜(氯化鈉)作為拍攝的襯底,讓水分子吸附在鹽的表面進行觀察,這大大減小了水分子和襯底之間的耦合,從而使水分子本徵的軌道結構得以保留。拍攝水分子內部結構的另外一個挑戰,就是單個水分子的信號強度異常微弱,對實驗儀器的精度要求非常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