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學者讓老鼠變「透明」 有助理解器官3D結構

2020-12-03 搜狐網

日本理化學實驗室的照片顯示脫色後的老鼠身體,以及部分帶有螢光蛋白的器官在發光。

  中新網11月8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像哈利波特那樣隱形是科幻小說裡才能出現的情景,但是,日本科學家已經研究出讓老鼠幾乎完全透明的方法。

  據報導,日本科學家說,他們可以取出老鼠生理組織的幾乎所有顏色,當然在這一過程中老鼠也被殺死了。不過,通過這種方法,無需進行切片取樣,就能觀察到老鼠各個器官甚至全部身體,得到完整的「大圖像」實景。

  日本科學家已在美國《細胞學》期刊上發表論文,該論文主作者田井中一貴說,這項技術將讓科學家「對器官3D結構和特定基因在各種組織如何表達有新的理解」。

  報導指出,在日本理化實驗室發表的聲明中,田井中和他的合作者說:「幼鼠和成年鼠的整個身體幾乎都是透明的,我們都很驚訝。」

  參與有關研究的還有日本東京大學和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研究集中於一種化合物質血紅素,這種物質讓血液呈紅色,存在於大多身體組織中。

  報導稱,處理過程包括通過老鼠的心臟泵入鹽溶液,把循環系統裡面的血液置換出來。然後再用一種試劑,把動物器官中殘留在血紅蛋白裡的血紅素分離出來。死亡的老鼠剝去皮以後,要在試劑中浸泡兩周,處理過程才能完成。

  運用可以穿透特定層面的薄層雷射,就能建立起老鼠全身的完整圖像,就像用3D列印技術一層層地製造出物體那樣。

  田井中說,這種不能用於活生命體的技術,「讓我們在得到整體圖像的同時也能獲得細節信息。」

  報導指出,研究小組負責人上田弘紀說,新方法「能用來研究胚胎發育,或者癌症和免疫系統疾病在細胞層面的發展過程」。

news.sohu.com false 中國新聞網 http://www.chinanews.com/gj/2014/11-08/6762595.shtml report 1171 日本理化學實驗室的照片顯示脫色後的老鼠身體,以及部分帶有螢光蛋白的器官在發光。中新網11月8日電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像哈利波特那樣隱形是科幻小

相關焦點

  • 日本科學家研製特殊試劑讓生物體變透明
    北京時間9月8日消息,據美國國家地理網報導,日本科學家近期研製成功一種特殊的試劑,可以讓腦組織變成透明。這種神奇的試劑被命名為「Scale」,它能將身體組織變成徹底透明,研究人員藉助這種試劑甚至可以直接對器官組織內部事先採用螢光標記的細胞和其他三維內部結構進行觀察。研究人員們表示這項技術的出現將有可能顛覆現有的醫學成像技術。
  • 有了人體器官的透明圖譜,3D列印人體器官的時代將到來?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使完整的人體器官透明化。他們利用顯微成像技術,揭示了細胞水平上透明器官的複雜底層結構。由此生成的器官圖可用作3D生物列印技術的模板。由於缺乏在細胞水平上對器官成像的技術,破譯人體器官的結構複雜性一直是一個重大挑戰。在此前,研究人員已經獲得了透明小鼠器官在細胞水平上的完整3D視圖,但該方法並不適用於人體器官。
  • 全新3D成像技術通過透明化動物身體觀察內部結構
    這項被稱為Ultimate DISCO(uDSICO)的技術主要是對來自已死動物的、已被去除了水分、脂質和色素的器官進行3D成像。根據最初的研究,該技術「保留了器官和皮膚的完整性,並使其呈透明狀態,此外還保留了基因編碼的螢光蛋白。」這項技術還利用了一種廣為人知的方法——組織清除。
  • 科學家創造了透明的人體器官 為3D列印器官打下基礎
    【CNMO新聞】一般來說,要想清楚地知道我們的器官裡發生了什麼,就需要進行深度切割,也就是切掉組織。然而現在,我們也許可以在不破壞組織的情況下就能觀察到人體器官的每一處細節。據外媒報導,赫爾姆霍茲研究所組織工程和再生醫學研究所主任阿里·埃蒂爾克領導的研究人員進行了透明人體器官的3D列印,並創造出了透明人腦、眼睛和腎臟的圖像。透明眼睛創造透明的器官依賴於一種叫做「光學清除(optical clearing)」的過程。
  • 日本新技術可使生物標本像果凍一樣透明
    使用特殊試劑處理過的透明老滑鼠本普通的生物標本需要解剖後才可觀察到其內部構造及病變,而日本一項新技術,可讓人們在不對生物體開刀的情況下,將體內器官「一覽無餘」。據日本共同社11月7日報導,日本物理化學研究所及東京大學研究組在6日的美國科學雜誌上發表稱,成功使用特殊的試劑製作出了全身透明的老滑鼠本。
  • 科學家能讓器官變透明,使你看清它的內部
    通過操縱光在器官組織中的折射,能使它變得透明。給內部結構上色就像在組織細胞間刷染料一樣「簡單」。一種新方法為成年人體器官的全三維成像奠定了基礎。隨著科學對人體器官生理學特別是對人腦的深入研究,我們越來越清楚地認識到,如果我們想了解這些器官的工作方式,那麼在三維空間和微觀細節中觀察這些器官具有重要意義。
  • 最新的老鼠實驗將解決人類器官移植問題
    近日,據外媒報導,一項新的研究表明,科學家已經成功地在老鼠體內培育出了小鼠腎臟,這可能會使人類在解決人體器官移植方面更進一步。這種方法為大約10萬需要移植器官的人帶來了希望,但它需要大量的資源。日本的科學家在老鼠身上培育了小鼠的腎臟,這表明我們總有一天可以在其他動物身上培育出人類的腎臟,這將有助於解決捐贈器官短缺的問題。兩年前,日本在老鼠胰腺方面也取得了同樣的成就。但現在這是一個更重大的突破。
  • 人工培養器官移植離我們還有多遠?日本利用老鼠幹細胞培育出迷你心臟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近日,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宣布,利用老鼠的胚胎幹細胞成功培養出了迷你心臟。研究小組稱,在培養過程中,胚胎幹細胞分化出了心肌細胞,並在大約兩星期裡發育成了直徑約1毫米左右的心臟類器官。它和老鼠胎兒的心臟類似,具備心房及心室等構造,而且還能像真正的心臟那樣有規律地跳動。
  • 把生命變透明的技術:CLARITY
    把動物身體或器官變得晶瑩剔透,展現其中全部的複雜性,這便是一種名為CLARITY的「透明解剖術」取得的巨大成就。器官的輪廓變得模糊不清,身體一點點變得半透明……這是一種通過透明化進行屍體剖驗的方法。這些圖像非常激動人心,而這一技術創舉亦是如此。史丹福大學開發的這種名為CLARITY的透明化成像技術,可令身體任何部位在經過一番化學處理後變得可以透視。
  • 日本學者預言存在雙重子態粒子ΩΩ,有助解釋物理學基本問題
    日本學者預言存在雙重子態粒子ΩΩ,有助解釋物理學基本問題 日本理化學研究所5月24日發布公告稱,該研究所與京都大學、大阪大學組成的聯合研究小組利用超級計算機模擬,在理論上預言了一種新粒子——雙重子態粒子ΩΩ的存在。
  • 日本成功開發了將實驗鼠全身包括器官透明化的技術
    日本的理化研究所和東京大學在11月7日、成功開發了將實驗鼠全身包括器官透明化的技術,並且表示可能會研發出清晰地觀察單個細胞的技術
  • 首次實現人體器官透明化!這詭異的圖譜,其實有一個偉大的使命
    研究人員首次成功地使完整的人體器官透明化。他們利用顯微成像技術,揭示了細胞水平上透明器官的複雜底層結構。由此生成的器官圖可用作3D生物列印技術的模板。將來,這項技術可能為許多有需要的病人按照他們的需求生產人工器官。這項研究的結果發表在《細胞》雜誌上。透明的人腦影像圖在生物醫學研究中,「眼見為實」。由於缺乏在細胞水平上對器官成像的技術,破譯人體器官的結構複雜性一直是一個重大挑戰。
  • [愛植拍] 植物趣聞|報~日本山荷葉練就隱身術!下雨之後會變透明
    它就是——日本山荷葉。別看平時只是小小白白的一朵,和山間的其他野花沒什麼不同,但是只要一下雨她就會"隱身"!是的,你沒看錯,山荷葉一遇水就會變透明,這個技能是不是hin厲害啊~都說世間萬物的顏色都源於五彩七色之中,為什麼這朵小花不一樣呢?其實這是一種物理光學現象。
  • 3D列印能解決移植器官短缺問題嗎?|3d列印|移植器官|血管|3d生物...
    一開始,這可能意味著列印皮膚或者軟骨,這些屬於相對簡單的結構,在體外生長也比較簡單明了。然而,該技術的先驅們認為,最終他們將能夠從頭打造複雜的器官,比如心臟和肝臟。這些器官到時候或許可以應用於人類的移植。全球各地的研究全球各地的科學家和商業公司都在涉足該類項目。事實上,某種競賽已經打響。
  • 青春期孩子愛反叛只因大腦結構起變化(圖)
    青春期時此處有一器官凸起,分泌大量蛋白質,降低大腦興奮度,損害空間認知能力,使人記憶能力下降。  未來展望:可使開發有助提高青少年記憶力的藥物成為可能,幫助那些學習能力已經下降的孩子。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多數表現叛逆,不願聽父母的話,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美國一項研究表明,這一現象由青春期大腦發育變化引起,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習認知能力。
  • 香港浸大發明納米基質快速培養微型腦樣結構 有助治療帕金森症
    新華社香港5月21日電 香港浸會大學21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發明了一款新的納米基質,能快速培養出微型腦樣結構,取代腦部受損部分,這項發明有助改善帕金森症病情,為治療此疾病帶來新啟示。此次發明的這款納米基質,能誘導神經幹細胞快速地培養出「微型黑質樣結構」。這種結構主要由「多巴胺神經元」組成,能代替腦內「黑質」部位受損或退化的細胞。納米基質則是鍍有納米結構層的矽片,厚度僅550至730納米,表面布滿數萬億個閃電形狀的結構。當納米基質與神經幹細胞接觸時會產生「物理按摩」作用,誘導幹細胞分裂成「多巴胺神經元」。
  • 科學網—《自然》:大腦中新型幹細胞有助新皮質形成
    科學家稱已找到讓人類大腦變大方法 未來更聰明
  • 新發現有助理解地球板塊運動
    新華社坎培拉3月16日電(記者趙博)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日前宣布的一項新研究說,地幔內一種礦物質出現結構缺陷時,能降低地震波在其中的傳播速度,這一發現有助加深對地球板塊運動的理解。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地球科學研究院教授伊恩·傑克遜說,地幔上層的一種主要礦物是橄欖石,他們發現橄欖石在原子層面的結構會由於氧化而出現缺陷,並因此顯著降低地震波在其中的傳播速度。傑克遜說,在新發現基礎上,科研人員可以估計地幔內部被氧化區域的範圍,再結合觀測到的地震波特徵,來推斷地幔的結構特徵,及其對板塊運動的影響。相關論文發表在新一期英國《自然》雜誌上。
  • 研究人員利用3D列印製造微型樂高式「骨磚」
    2020年7月27日,白令三維從外國媒體獲悉,受這種樂高玩具的啟發,科學家開發了一種類似樂高木製玩具的生物支持,能夠更好地修復骨折和修復受損的器官組織。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ohsu)的研究人員擁有3d的微型樂高式「骨磚」,可以治癒骨折。 研究人員的微型空心磚只有跳蚤的大小,可以用作支架,硬和軟組織都可以再次生長。
  • 結構光3d掃描儀的使用限制和解決方法
    結構光3d掃描儀雖然精度很高,但是在使用過程中都會遇到一些使用限制。今天主要談一下結構光三維掃描儀的使用限制和解決方法.遇到以下幾種情況,結構光3d掃描儀就難於完成掃描的任務:類似玻璃的透明材質的物體;類似鏡面金屬會發光或反光的物體;類似煤炭一樣亮黑色或亮深色的物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