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孩子愛反叛只因大腦結構起變化(圖)

2020-11-26 搜狐網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多數表現叛逆,不願聽父母的話,通常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影響他人。(資料圖片)

  表面現象:人的大腦年輕時能接受較多信息,所以兒童時期學習能力較強,進入青春期有所下降,青春期過後相對恢復。

  科學解釋:人腦內海馬狀凸起處控制人的記憶和學習能力。青春期時此處有一器官凸起,分泌大量蛋白質,降低大腦興奮度,損害空間認知能力,使人記憶能力下降。

  未來展望:可使開發有助提高青少年記憶力的藥物成為可能,幫助那些學習能力已經下降的孩子。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多數表現叛逆,不願聽父母的話,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美國一項研究表明,這一現象由青春期大腦發育變化引起,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習認知能力。  

青春期老鼠學習能力差

  紐約州立大學醫療中心研究人員以老鼠為實驗對象,訓練它們坐在轉盤上識別房間內的路標。

  英國《每日郵報》18日援引研究人員之一、醫療中心生理學和藥理學教授謝裡爾史密斯的話報導:「我們給老鼠上三節訓練課,每節10分鐘。未進入青春期的老鼠學得很快,不到兩節課就能識別路標。相比之下,進入青春期的老鼠三節課過後仍然不能識別路標。」

  先前研究顯示,人的大腦年輕時能接受較多信息,所以兒童時期學習能力較強,但進入青春期有所下降,青春期過後相對恢復。

  研究人員眼下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人腦內海馬狀凸起處控制人的記憶和學習能力。青春期時此處有一器官凸起,分泌大量蛋白質,降低大腦興奮度,損害空間認知能力,使人記憶能力下降。

  這一研究成果意味著,青少年除了與荷爾蒙、過度保護的父母以及考試壓力「鬥爭」外,還應注意不要讓自己變得遲鈍。  

「聰明藥丸」成為可能

  研究人員說,研究成果可能有助於開發提高青少年記憶力的「聰明藥丸」。

  史密斯說:「人們一直尋找能提高學習和認知能力的途徑,以幫助青春期少年提高學習效率。這一研究成果是一項突破,或許可使開發有助提高青少年記憶力的藥物成為可能,特別是對那些學習能力已經下降的孩子。」

  研究人員說,家長們與其花大筆金錢把孩子送去私立學校,不如遵醫囑給孩子適當用一點類固醇,因為類固醇能減緩大腦內分泌蛋白質器官的發育。  

青少年大腦結構發育  易致悶悶不樂和自私

  史密斯說,青少年種種消極表現多由大腦自身結構發育變化引起。

  其他研究顯示,人的大腦思維方式10歲至20歲與成年後不同。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通常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影響他人,這使他們常常表現得悶悶不樂、自私和難以設身處地地為他人著想。

  青少年生物鐘失調則可解釋為何青少年總是情緒多變。史密斯說,相關藥物問世前,給處於青春期的孩子適當壓力能緩解大腦發育造成的不良影響,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

  研究人員建議,中學教育採用多種不同的教學策略,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積極性。 (來源:廣州日報)

相關焦點

  • 青春期孩子叛逆 大腦結構變化(圖)
    青春期孩子叛逆 大腦結構變化(資料圖)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多數表現叛逆,不願聽父母的話,通常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影響他人。表面現象:人的大腦年輕時能接受較多信息,所以兒童時期學習能力較強,進入青春期有所下降,青春期過後相對恢復。科學解釋:人腦內海馬狀凸起處控制人的記憶和學習能力。青春期時此處有一器官凸起,分泌大量蛋白質,降低大腦興奮度,損害空間認知能力,使人記憶能力下降。未來展望:可使開發有助提高青少年記憶力的藥物成為可能,幫助那些學習能力已經下降的孩子。
  • 《科學》:青春期大腦發育變化阻礙學習認知能力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多數表現叛逆,不願聽父母的話,覺得自己什麼都知道。美國一項研究表明,這一現象由青春期大腦發育變化引起,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學習認知能力。未進入青春期的老鼠學得很快,不到兩節課就能識別路標。相比之下,進入青春期的老鼠三節課過後仍然不能識別路標。」 先前研究顯示,人的大腦年輕時能接受較多信息,所以兒童時期學習能力較強,但進入青春期有所下降,青春期過後相對恢復。 研究人員眼下對這一現象的解釋是:人腦內海馬狀突起處控制人的記憶和學習能力。
  • 腦智前沿科普|青春期的大腦
    對一些青少年來說,青春期比其他人來得早,而對有些青少年來說,青春期走得也比其他人快。正因為如此,同年齡的孩子們看起來會很不一樣——他們的身體在以不同的速度生長。研究人員發現,青春期不僅會改變你的身體,還會改變你的大腦。這是因為青春期涉及到激素的變化,這些激素也附著在你的腦細胞上,改變你大腦學習和成長的方式。這些變化有助於塑造大腦適應新的學習方式。
  • 青春期叛逆?教育好青春期孩子,讓他們心智化,發展大腦額葉皮質
    青春期是孩子在心理上和身體上非常不穩定的時期,十二歲左右孩子們心事在生活中充斥著,但是,青春期的孩子並不是毫無徵兆,毫無規律可循,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孩子在青春期的特點吧,相信對家長們的教育也會有所啟發。一,青春期孩子們的思考方式心理學家丹尼爾·卡尼曼在著作《思考,快與慢》中曾講到,我們的大腦有兩個系統,系統一是直覺思考能夠處理我們日常中的瑣事,系統二是理性思考,如果我們把這個理論放在青春期的孩子們身上,也就是說孩子們有兩個系統,分別為,動力系統和控制系統。
  • 鄧超12歲,讓父親一夜白頭: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因為敏感、危險、衝動,正是青春期大腦獨有的特徵。 神經科學顯示,青春期孩子的大腦,邊緣系統已經發育成熟,這意味著孩子有著強烈的情緒感受能力。 然而,大腦中負責理性功能的前額葉,卻要到20多歲才會發育成熟。
  • 復旦教授發現精神分裂症風險基因位點,與青春期大腦發育有關
    「可我孩子都生了倆了,我家那口子參與的那篇大文章還沒做完啊。」這番對話,發生在復旦大學類腦智能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馮建峰,和院裡青年副研究員羅強的妻子之間。他和夥伴們一起,找到了與青春期大腦殼核體積最為相關的基因位點,而這同時也是精神分裂症的風險位點。排除大腦研究中的「噪音」上圖是精神分裂症的一個風險基因位點與全腦灰質體積關聯性的3維空間分布;紅色越深表示統計顯著性越高,其次是黃色、綠色,統計顯著性最低是藍色。右圖是最顯著的腦區(殼核)灰質體積與全基因組變異位點關聯性的曼哈頓圖。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青春期可能要到30歲才能結束我們常認為青春期是12-18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一般覺得孩子到18歲就是個成年人了,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青春期要到30歲才會結束,一部分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大腦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位叫做前額葉皮質,它差不多就是在我們額頭後面的部分。
  • 《解構青春期大腦》閱讀答案及解析(2020年山東省東營市中考題)
    ⑧青春期大腦在白質、灰質和神經網絡的發育過程中,共性是廣泛的變化,即通過調整腦區的網絡連接來適應環境變化,而這種可變性即可塑性在成年後會不斷降低,但我們人類保持可塑性的時間比其他物種都要長。而且白質、灰質和神經網絡的廣泛變化增加了大腦出錯的可能性。幾乎所有成年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腦部病理改變,都類似於青春期大腦發育過程中的典型變化,只是程度更甚。⑩青少年大腦也因廣泛變化表現出充滿熱情、創造性思維活躍的同時,更有追求刺激、喜歡冒險、產生暴力傾向以及結交朋友的顯著特徵,致使發生自殺、他殺、車禍以及違法入獄的比率比兒童和成人高2到3倍。
  • 媽媽才是孩子青春期裡最毒的毒藥?
    為什麼青春期的孩子會出現很多問題?首先青春期本身就是一個人生非常動蕩的時期,從孩童走向成人的道路,很多迷茫、混亂、衝突,在這一時期紛紛湧現。另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時期,長久以來一直作為孩子的保護者的「媽媽」,開始越來越讓孩子感覺到抗拒和窒息。
  • 青春期的孩子說不得?埃裡克森階段論告訴你其中的原因
    與其胡亂猜測孩子的想法,不如了解一些青春期的發展特徵,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對孩子的變化進行必要的引導。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把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指出每一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並認為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矛盾,矛盾的順利解決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
  •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試試這些方法,幫孩子回答「我是誰」
    進入十三四歲,父母和老師有時會驚訝地發現:孩子變了。變得不愛與人說話,一放學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變得有點憂鬱,常有情緒波動。還有的孩子無法應對社交壓力,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學業上…… 要是能走進青春期孩子的內心,看看他(她)在想什麼就好了!我們有時會這樣想。
  • 父母如何應對脾氣暴躁行為衝動的青春期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顯得脾氣暴躁,對父母的管教強烈地牴觸,行為衝動,如動輒就發脾氣、摔東西,甚至打人、離家出走。父母會感覺無法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行為一籌莫展,心力疲憊。那麼,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釐分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多行為反應。一般來說,青春期的孩子的身體發育已經逐步接近成人,但心智發育則要相對滯後。隨著性發育的成熟,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是男孩的性荷爾蒙分泌也趨於成人化,而作為性荷爾蒙之一的睪丸酮是促使人憤怒、暴力和攻擊的主要激素。
  • 人類的祖先有沒有青春期,人類的青春期是從什麼時候出現的?
    分泌這些物質的細胞每天活動的微小變化都以細紋的形式記錄在牙冠上,成為記錄生物體生長的「樹輪」。研究人員對比了人類進化不同歷史階段的13個牙齒化石樣本,發現南猿、能人和直立人的牙釉質和牙冠形成率與古代類人猿更為相似。只有一顆尼安德特人的牙齒有著與現代人相似的「樹輪」。
  • 家長千萬別想控制青春期孩子!最好的教育應該是這樣的
    面對青春期的孩子不能硬碰硬,得用心,用智慧課程裡,黃老師說:「青春期也是少年大腦的重構時期,孩子情緒波動大,有時候可能是滿腔熱血,壯志凌雲恨不得內心裝下整個世界,轉眼又低頭沉思感覺整個世界都與她作對,暗自神傷,自暴自棄。」
  • 善惡是非 竟與大腦結構有關
    當良性腫瘤在一個加拿大病人的額葉上生長時,他也經歷了類似的變化。在2016年腫瘤切除後,他的妻子告訴醫療團隊:「謝謝你們把丈夫還給我。」核磁共振掃描顯示了手術前後的腦部特徵。蓋奇等案例有助於解釋大腦結構如何引導社會和道德行為。 研究人員曾認為,年幼的孩子不關心他人的幸福,如果你看到孩子發脾氣,會相信這是個合乎邏輯的結論。但最近的研究表明,嬰兒在一歲之前就會出現同情心。
  • 問答|父母做些什麼可以幫助青春期的孩子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現在他是青春期,我們父母能幫他做點什麼,讓他的人際關係友好些?沈老師:這位媽媽想改善孩子在學校裡面的人際關係,而且孩子是在青春期,那麼她回想起來在哺乳的時候,母嬰關係沒有建立好,會不會影響到現在。這個真的是有可能的。
  • 班主任直言:青春期的孩子沉迷手機遊戲就對了,不然才有問題
    文|文兒 我經常聽身邊有家長抱怨,孩子到了青春期,開始不服管教,痴迷手機,一到周末休息,就抱著手機不肯撒手,玩得不亦樂乎,像中邪一樣,不知道怎麼辦才好。
  •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幫你理清孩子青春期,聰明家長這樣做
    木蓮媽媽歡迎評論分享,抄襲必究面對青春期叛逆的孩子,家長們很頭,可青春期也是孩子走向成熟的必經階段,身為家長,如何才能夠更好的陪伴孩子度過青春期,如何科學的和孩子相處?在出現問題時,如何才能理智的解決問題?我們經常說處於叛逆期的孩子根本聽不進去大人的勸導,我行我素,這究竟是為什麼呢?「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原因。
  • 吸食大麻一次就會改變青少年大腦結構
    科學家發現吸大麻一次就會改變青少年大腦結構,即使是少量的大麻也足以加厚組織。他們發出警告,僅僅一兩次的吸食就足以改變青少年的大腦結構。美國佛蒙特州大學的研究者們掃描英國,愛爾蘭,法國和德國的青少年大腦,研究大麻吸食對他們大腦的影響。他們發現,14歲接觸THC大麻的女孩和男孩大腦灰質體積更大。
  • 性別戰爭 :孩子的大腦,真的男女有別嗎?
    在BBC拍攝的那個實驗裡,最讓被測實驗者震驚的,不是科學家互換孩子衣服和名字的小把戲,而是那種自己都意識不到的性別刻板印象。「在得知真相前,我一直以為自己是個開明的人。」不止一個被測者這麼說道。其實,比起上面幾個對比鮮明的例子,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性別偏見更加普遍,而且十分隱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