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超12歲,讓父親一夜白頭: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2020-12-06 騰訊網

作者:主創團·安歌

表姐給我打電話,哭著說,兒子剛上初一,最近考試成績大幅度下滑。

她本想和兒子認真談一下,可推開房門,兒子斜躺在床上刷手機,對她視若無睹。 她剛把來意說明,就被兒子不耐煩地頂了回來。 表姐又急又怒,大吼道:你還想不想考高中、考大學了?就這麼沒出息地混下去嗎?

沒想到,兒子臉上譏諷的表情,像刀子一樣扎得她生疼:

「沒出息的是我,跟你有什麼關係!」

咽下那些即將出口的尖刻語言,表姐合上房門匆匆離開。深夜,她躺在床上泣不成聲。

看過一句話,孩子不跳樓,就是成功,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看著那個曾經乖巧的孩子,突然渾身是刺,叛逆、倔強,將父母拒之門外,讓人心生涼意。

然而,更難過的是,幾乎每個月都看見孩子跳樓割腕的新聞,種種悲劇在前,我們卻進退兩難:進一步,怕後悔莫及,退一步,怕行差踏錯。

給青春期的孩子當父母,為什麼如此艱難?

青春期的陣痛,就是脆弱又難搞

作家麥家在《朗讀者》中,讀過一封寫給兒子的信,情真意切,惹人淚目。

讀信之前,他特意詢問兒子,能否把電子版發回來便於節目使用。 這個小心翼翼的動作,是他親歷兒子青春期的「後遺症」。傷痛如此之深,讓他至今不敢觸碰。

麥家意識到兒子的青春期,發生在初二,有一天兒子突然關上了房門。 自此,整整三年,上千個日子,這個門再也沒有朝他打開。

大部分時間,兒子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沒有人知道他究竟在做什麼。

他不允許有任何人走進,如果被冒犯到,就會選擇離家出走。

麥家嘗試過交流,可幾乎每次都會發生衝突。兒子內心充滿了憤怒,一種令他無力的憤怒。

青春期的孩子似乎總是難搞的,你不知道哪句話就會點燃他的怒火,哪個動作就會逼得他們歇斯底裡。他們莫名的自尊、敏感、衝動,劇烈到讓人心驚又心碎。

然而,這並非他們所願。同樣不好受,身處震蕩中心的,恰恰就是他們。因為敏感、危險、衝動,正是青春期大腦獨有的特徵

神經科學顯示,青春期孩子的大腦,邊緣系統已經發育成熟,這意味著孩子有著強烈的情緒感受能力。 然而,大腦中負責理性功能的前額葉,卻要到20多歲才會發育成熟。

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個隨時會被點燃的炸藥,他們躍躍欲試,卻沒有及時停止的能力

他們異常自尊,卻又常常解讀錯誤,一旦情緒激烈,就很容易做出失控的舉動。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候只要一句譏諷的語言,一個不夠善意的眼神,都足以掀起一場風暴。

孩子對你的需要,遠超你的想像

青春期儘管麻煩不斷,卻是孩子走向獨立必須經歷的陣痛。

因為,他們在和父母的日漸疏離和交戰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身份和邊界,成長為真正獨立的個體。 然而,這條路又註定是冒險而痛苦的。

他們渴望獨立,內心卻依然幼稚,衝動下容易犯錯,面對成長的壓力,痛苦迷茫,不知所措。

所以,青春期孩子對父母的需要,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演員鄧超參加一檔節目時,談起青春期,自稱「叛逆到令人髮指」。

他反抗周圍的一切,打耳釘,漂頭髮,奇裝異服,離家出走...

他希望成為人群裡的異類,越奇特就越覺得個性。

與此同時,他質疑考大學的意義。對父母的勸告也不以為意。

整個青春期,鄧超和父母一直是擰巴的,他執著於和父母對著幹。

但是,父親卻從來不加阻攔。 知道他喜歡跳舞,像個夥伴一般,順著,哄著,引導著,拉著他一步步考進中戲。

「試試看,萬一走狗屎運呢?」 「如果不行,我們就逛逛北京,看長城去!」

父親用極大的耐心和智慧,以一種軟著陸的方式,引導他找到目標,鼓勵他去實現夢想。

如今,鄧超回頭看去,才明白父親用怎樣的包容,帶著他走出青春的迷途。

身心的變化,對自我的追求,就像迷霧一般,籠罩著青春期的孩子。 他們外表叛逆,內心卻是迷茫,沒有方向的。

所以,儘管他們的嘲諷、嫌棄、不耐煩,讓你痛苦不已。

但是,他們內心需要你的程度,也前所未有。

前途未定,父母是引路人,也是那道託著他們安全著陸的屏障。

熬過青春期,你得適應新的規則

麥家回憶兒子的青春期,苦澀地說: 「陪伴他,說得難聽一點,就是陪伴一頭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青春期孩子相互矛盾的特質,詭異多變的情緒,都讓他們變得暴躁而危險。

儘管他們並未意識到,可作為父母,我們卻應該明白,孩子的身心發生了巨變。 重新審視和對待,才能減少衝突,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

1、避開鋒芒,改變溝通模式

李玫瑾教授談到青春期撫養時,說過一句話: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閉上。

嘮叨、說教和指責,是青春期孩子最反抗的事情。

他們急切想要自主,又敏感愛面子,所以千萬不要較勁。 如果依然把他們當作孩子,訓斥不停,甚至逼著孩子承認錯誤,孩子一定會做出更反叛的舉動。

控制情緒,說話點到為止。學會尊重而理性的溝通,是走進青春期孩子的第一步。

2、適度放手,提升對孩子的容忍度

青春期孩子的內心是充滿矛盾的。 他們渴望獨立,卻又需要依賴;渴望交往,卻又敏感封閉;希望自製,卻又屢屢衝動。

所以,他們常常會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傻」事情。 比如,忽然封閉自己,迷上某個偶像,或者著裝怪異,沮喪消沉。

此時,接納和放手,是應對青春期孩子的關鍵詞。

對於那些非原則性的問題,閉上嘴巴,放手讓他們盡情嘗試。 孩子需要這些探索和試錯,去發現真正的自我。

3、理解孩子,成為敏銳的觀察者

看過一段視頻,母女倆因為做試卷而發生激烈衝突。

母親步步緊逼下,女孩憤怒地撕毀了試卷,心理防線徹底崩潰。

在母親眼裡,盯著女兒寫作業,是「理所應當」。 可她看不到女兒內心的自卑,額頭上惹眼的痘痘,不夠漂亮的臉龐,才是她此刻最大的困擾。

青春期孩子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可我們卻容易忽視掉那些成績之外的因素。

作為父母,要成為很好的觀察者,看到他們內心的湧動。如果可以,試著傾聽孩子的心聲,表達對他們的欣賞和喜愛。被喜愛與肯定,是青春期孩子最在乎的事情。

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很難,他們跌跌撞撞,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或許更難,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努力似乎是無效的。

我們心痛,我們不甘。

然而,長大成人之前的這條路,無法替代,沒有捷徑。

我們只能看著他,陪伴他,適應他,直到熬過去之後,留給我們一個決絕的背影。 用理性去引導,帶著溫度去感受,或許就是我們能夠給予青春期孩子的最好回應。

作者:安歌。育兒之路漫漫,左手理論右手實踐,和娃鬥智鬥勇在線。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

相關焦點

  • 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就是甲方和乙方的關係
    文 |八段錦原創首發「給媽媽們的心理學」(ID:jijixlxma)如果你有個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能體會到那種痛苦:>曾經唯你馬首是瞻、特別黏你、極其貼心的親生娃,一夜間突然變得很討厭你,像對待後媽一樣,經常惡狠狠地叫嚷「別管我」,「煩不煩」,「讓我一個人待會兒」……甚至有時候還有舉起拳頭的企圖。
  • 「12歲,我被親生父親性侵」:有些父母,來自地獄!
    原本活潑開朗的孩子,本應該在父母的關愛下茁壯成長,卻在三年前遭遇了父親陳某,多次迷失人性的多次性侵。從2016年暑假到2018年9月,陳某曾經在成都租住房內和安嶽老家,及其車內多次與女兒發生性關係。而第一次發生性關係時,女兒還未滿12周歲。何其恐怖?何其悲哀?
  • 父母如何應對脾氣暴躁行為衝動的青春期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顯得脾氣暴躁,對父母的管教強烈地牴觸,行為衝動,如動輒就發脾氣、摔東西,甚至打人、離家出走。父母會感覺無法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行為一籌莫展,心力疲憊。那麼,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釐分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多行為反應。一般來說,青春期的孩子的身體發育已經逐步接近成人,但心智發育則要相對滯後。隨著性發育的成熟,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是男孩的性荷爾蒙分泌也趨於成人化,而作為性荷爾蒙之一的睪丸酮是促使人憤怒、暴力和攻擊的主要激素。
  • 孫儷自爆9年婚姻真相:與鄧超性格「不合」,卻為何能擁有最好的婚姻?
    孫儷父母在她12歲時離了婚,父親每月只給了孫儷2000塊撫養費。那段時間,孫儷跟著母親,過了七年居無定所的生活。小小的孫儷那時就暗暗下決心:長大了一定要有出息,讓媽媽過上好日子。艱苦的童年經歷,讓外表乖巧文靜的孫儷,擁有了堅強不服輸的的個性。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青春期可能要到30歲才能結束我們常認為青春期是12-18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一般覺得孩子到18歲就是個成年人了,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青春期要到30歲才會結束,一部分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大腦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位叫做前額葉皮質,它差不多就是在我們額頭後面的部分。
  • 泰姬陵見證的愛情:王后寵冠六宮連生14子,難產而死國王一夜白頭
    泰姬陵見證的愛情:王后寵冠六宮連生14子,難產而死國王一夜白頭愛情一直是人類社會永恆的話題,在世界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過程中,也湧現出了很多悽美浪漫的愛情故事。尤其是封建帝王與嬪妃之間的愛恨糾葛,更是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 青春期叛逆?教育好青春期孩子,讓他們心智化,發展大腦額葉皮質
    前幾日看一個新聞,觸目驚心,珠海市一個12歲妙齡少女跳樓自殺,原因是老師因為作業的演武打了三小孩子的手心,然後批評了三四分鐘,孩子一時想不開就輕生自盡。於是在網際網路上引發了滔天的討論,一部分網友覺得是老師措辭太過犀利,不尊重孩子的尊嚴,但是另一部分卻說是因為孩子內心受挫折能力太低,不能怪老師。
  • 從地面小河到浩瀚宇宙,鄧超在《銀河補習班》中「父親力」爆表
    如果較真的細數一下,鄧超真的是同時擔當了四個孩子的父親,這四個孩子,包括在現實生活中,他與孫儷生養的一對可愛的兒女,也包括由他執導的新片《銀河補習班》,以及他在片中角色馬皓文的兒子馬飛。由此,電影《銀河補習班》也成為了一部凝結著鄧超對父子親情的感悟與理解的影片。
  •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幫你理清孩子青春期,聰明家長這樣做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在不同年齡段孩子身上的體現0-2歲階段: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剛剛降生到這個世界上的寶寶,最大的需求就是生理需求,他們需要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這一年齡段的孩子最大的特點就是,誰撫養他,誰和他在一起的時間最長,他就跟誰最親近,這就是緣與這個人滿足了孩子的生理需求。
  • 問答|父母做些什麼可以幫助青春期的孩子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現在他是青春期,我們父母能幫他做點什麼,讓他的人際關係友好些?沈老師:這位媽媽想改善孩子在學校裡面的人際關係,而且孩子是在青春期,那麼她回想起來在哺乳的時候,母嬰關係沒有建立好,會不會影響到現在。這個真的是有可能的。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這些給父母的建議請收好
    ,也是與父母最容易出現摩擦和衝突的時期。孩子不願說話、叛逆難溝通,不知道哪句話就讓孩子炸了毛,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相信都深有體會,孩子為什麼會有逆反心理?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到了山東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孔屏,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程小菁做客演播室,與我們共同探討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做朋友。問:為什麼在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
  • 孩子們一句話,鄧超親手製作紙質創意滑雪板
    鄧超的新電影《銀河補習班》已經上映多日了,鄧超坦言影片中有一部分是自己的真實寫照,因為小時候和父親之間留下遺憾,所以他創作了這部電影。不過這個遺憾顯然不會發生在等等和小花妹妹的身上,兩個孩子成長過程中,鄧超多次扮演父親乃至朋友的角色,能感受到鄧超對於父親這個角色的付出和對孩子的喜愛。8月4日,鄧超發布一組照片,配文道:「孩子們想在家裡滑雪」,沒想到孩子如此天馬行空的想法,鄧超竟然滿足並且成功做到了。
  • 家長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極容易導致青春期叛逆,適當拒絕有方法
    隨著孩子翅膀逐漸長硬,進入青春期後的他們,便會隨時有可能把不良情緒向父母發洩。有一位初一男孩子的母親向寒石冷月老師這樣說:「老師你好,我的孩子青春期叛逆,老公不在身邊,我真的是一個慫包,被孩子弄的團團轉也沒有辦法,他抓住我的軟肋,經常朝我要手機,剛上初一就脾氣大,不給手機就說髒話,後來越來越嚴重,竟發展到摔東西,弄壞東西,以達到目的。
  • 多數青春期孩子有輕生念頭,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讀懂孩子心
    這兩個人,讓我想起了更多更多止步於年輕人的生命,尤其是青春期孩子。有關數據統計:中國兒童自殺率排名世界第一,每年約有10萬青少年死於自殺。自殺學生年齡佔比最大的是小學五年級(大約10到12歲),自殺原因排第一的是家庭矛盾,其次是學業過重。
  • 脫口秀女王:「媽媽離婚5次」|父母身上,折射出孩子未來的婚姻
    家長慕課做過一個小調查:#父母的婚姻對孩子影響有多大?#隨後,收到了一些網友的留言:「原生家庭的自卑和不自信,終其一生都在治癒。」「家庭是否和睦影響孩子一輩子,很少有人能從裡面走出來。」「享受著一個普通人所能擁有的全部安穩與快樂,也承受著一個普通人不得不笑納的平凡與卑微。」
  • 男童被父母虐待致死,世界上最大的謊言就是「天下無不是的父母」
    01江西12歲男童被父母虐待致死,男童送到醫院的時候全身都是傷,手腕上還有被吊起來留下的勒痕。遼寧6歲女童遭受自己的親媽虐待3個月,鉗子拔牙,熱水澆頭,針頭捅大腿,身上數十處骨折,被醫院下病危通知書。她重男輕女,在梅豔芳四歲多的時候就被迫出來賣唱養家,19歲的時候被她的第二任老公逼著接客養家,她也無動於衷。在梅豔芳成名後不斷的跟自己的女兒索取錢財,哪怕是梅豔芳病重,她都絲毫不關心,更在意的是梅豔芳去世後自己可以分到多少錢。哪怕是最後梅豔芳去世後給她留了一大筆養老金,她依然是不知足,總是在媒體面前詆毀自己的女兒,甚至把自己女兒的許多私人物品售賣 (其中就包括梅豔芳的內衣)。
  • 為什麼會長白頭髮 專家:一夜白頭不可能出現
    原標題:為什麼會長白頭髮 專家:一夜白頭不可能出現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身上總不可避免地出現一系列衰老的症狀,白髮就是其中之一。雖然長白髮是自然生理現象,但對於愛美且不服老的人來說,白髮自然是難以忍受,尤其是過早出現的白髮。
  • 0-12歲身高體重表標準出爐,家長快來圍觀!打開孩子長高開關
    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的孩子身高體重與之前就有很大差距了,新的一年快要到了,自己的孩子在今年有沒有正常發育呢,身高體重還達標嗎,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些今年的兒童身高體重表,快來圍觀一下,看看自家的孩子是過矮還是過胖。
  • 父母、孩子,身體健康,就是我們最大的幸福
    幾天前,老媽發來視頻告訴我,她的鼻子在半夜睡覺的時候不小心被蜈蚣咬到了,當時她非常難受,還一度的以為有可能自己是不是就這樣走了?但是如果這樣走了之後她會非常的不甘心,因為還有很多事情沒有來得及做,包括還沒給我們告別。
  • 電視劇《少年派》中的教育思考:好父母和孩子一起成長!
    父母與孩子既是一輩子的牽絆,有時也是冤家,最近火爆的青春偶像劇《少年派》中,編劇六六開始聚焦少年的成長與煩惱,劇中穿插了很多值得玩味的教育思考,比如中年老母親與青春期孩子之間的矛盾、如何同孩子談人生,家長如何同孩子一起成長,等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