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安歌
表姐給我打電話,哭著說,兒子剛上初一,最近考試成績大幅度下滑。
她本想和兒子認真談一下,可推開房門,兒子斜躺在床上刷手機,對她視若無睹。 她剛把來意說明,就被兒子不耐煩地頂了回來。 表姐又急又怒,大吼道:你還想不想考高中、考大學了?就這麼沒出息地混下去嗎?
沒想到,兒子臉上譏諷的表情,像刀子一樣扎得她生疼:
「沒出息的是我,跟你有什麼關係!」
咽下那些即將出口的尖刻語言,表姐合上房門匆匆離開。深夜,她躺在床上泣不成聲。
看過一句話,孩子不跳樓,就是成功,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看著那個曾經乖巧的孩子,突然渾身是刺,叛逆、倔強,將父母拒之門外,讓人心生涼意。
然而,更難過的是,幾乎每個月都看見孩子跳樓割腕的新聞,種種悲劇在前,我們卻進退兩難:進一步,怕後悔莫及,退一步,怕行差踏錯。
給青春期的孩子當父母,為什麼如此艱難?
青春期的陣痛,就是脆弱又難搞
作家麥家在《朗讀者》中,讀過一封寫給兒子的信,情真意切,惹人淚目。
讀信之前,他特意詢問兒子,能否把電子版發回來便於節目使用。 這個小心翼翼的動作,是他親歷兒子青春期的「後遺症」。傷痛如此之深,讓他至今不敢觸碰。
麥家意識到兒子的青春期,發生在初二,有一天兒子突然關上了房門。 自此,整整三年,上千個日子,這個門再也沒有朝他打開。
大部分時間,兒子把自己關在房間裡,沒有人知道他究竟在做什麼。
他不允許有任何人走進,如果被冒犯到,就會選擇離家出走。
麥家嘗試過交流,可幾乎每次都會發生衝突。兒子內心充滿了憤怒,一種令他無力的憤怒。
青春期的孩子似乎總是難搞的,你不知道哪句話就會點燃他的怒火,哪個動作就會逼得他們歇斯底裡。他們莫名的自尊、敏感、衝動,劇烈到讓人心驚又心碎。
然而,這並非他們所願。同樣不好受,身處震蕩中心的,恰恰就是他們。因為敏感、危險、衝動,正是青春期大腦獨有的特徵。
神經科學顯示,青春期孩子的大腦,邊緣系統已經發育成熟,這意味著孩子有著強烈的情緒感受能力。 然而,大腦中負責理性功能的前額葉,卻要到20多歲才會發育成熟。
因此,青春期的孩子,就像一個隨時會被點燃的炸藥,他們躍躍欲試,卻沒有及時停止的能力。
他們異常自尊,卻又常常解讀錯誤,一旦情緒激烈,就很容易做出失控的舉動。 所以,青春期的孩子,有時候只要一句譏諷的語言,一個不夠善意的眼神,都足以掀起一場風暴。
孩子對你的需要,遠超你的想像
青春期儘管麻煩不斷,卻是孩子走向獨立必須經歷的陣痛。
因為,他們在和父母的日漸疏離和交戰中,尋找屬於自己的身份和邊界,成長為真正獨立的個體。 然而,這條路又註定是冒險而痛苦的。
他們渴望獨立,內心卻依然幼稚,衝動下容易犯錯,面對成長的壓力,痛苦迷茫,不知所措。
所以,青春期孩子對父母的需要,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演員鄧超參加一檔節目時,談起青春期,自稱「叛逆到令人髮指」。
他反抗周圍的一切,打耳釘,漂頭髮,奇裝異服,離家出走...
他希望成為人群裡的異類,越奇特就越覺得個性。
與此同時,他質疑考大學的意義。對父母的勸告也不以為意。
整個青春期,鄧超和父母一直是擰巴的,他執著於和父母對著幹。
但是,父親卻從來不加阻攔。 知道他喜歡跳舞,像個夥伴一般,順著,哄著,引導著,拉著他一步步考進中戲。
「試試看,萬一走狗屎運呢?」 「如果不行,我們就逛逛北京,看長城去!」
父親用極大的耐心和智慧,以一種軟著陸的方式,引導他找到目標,鼓勵他去實現夢想。
如今,鄧超回頭看去,才明白父親用怎樣的包容,帶著他走出青春的迷途。
身心的變化,對自我的追求,就像迷霧一般,籠罩著青春期的孩子。 他們外表叛逆,內心卻是迷茫,沒有方向的。
所以,儘管他們的嘲諷、嫌棄、不耐煩,讓你痛苦不已。
但是,他們內心需要你的程度,也前所未有。
前途未定,父母是引路人,也是那道託著他們安全著陸的屏障。
熬過青春期,你得適應新的規則
麥家回憶兒子的青春期,苦澀地說: 「陪伴他,說得難聽一點,就是陪伴一頭老虎,你得小心翼翼。」 青春期孩子相互矛盾的特質,詭異多變的情緒,都讓他們變得暴躁而危險。
儘管他們並未意識到,可作為父母,我們卻應該明白,孩子的身心發生了巨變。 重新審視和對待,才能減少衝突,幫助孩子度過青春期。
1、避開鋒芒,改變溝通模式
李玫瑾教授談到青春期撫養時,說過一句話:父母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嘴閉上。
嘮叨、說教和指責,是青春期孩子最反抗的事情。
他們急切想要自主,又敏感愛面子,所以千萬不要較勁。 如果依然把他們當作孩子,訓斥不停,甚至逼著孩子承認錯誤,孩子一定會做出更反叛的舉動。
控制情緒,說話點到為止。學會尊重而理性的溝通,是走進青春期孩子的第一步。
2、適度放手,提升對孩子的容忍度
青春期孩子的內心是充滿矛盾的。 他們渴望獨立,卻又需要依賴;渴望交往,卻又敏感封閉;希望自製,卻又屢屢衝動。
所以,他們常常會做一些奇奇怪怪的「傻」事情。 比如,忽然封閉自己,迷上某個偶像,或者著裝怪異,沮喪消沉。
此時,接納和放手,是應對青春期孩子的關鍵詞。
對於那些非原則性的問題,閉上嘴巴,放手讓他們盡情嘗試。 孩子需要這些探索和試錯,去發現真正的自我。
3、理解孩子,成為敏銳的觀察者
看過一段視頻,母女倆因為做試卷而發生激烈衝突。
母親步步緊逼下,女孩憤怒地撕毀了試卷,心理防線徹底崩潰。
在母親眼裡,盯著女兒寫作業,是「理所應當」。 可她看不到女兒內心的自卑,額頭上惹眼的痘痘,不夠漂亮的臉龐,才是她此刻最大的困擾。
青春期孩子的壓力是多方面的,可我們卻容易忽視掉那些成績之外的因素。
作為父母,要成為很好的觀察者,看到他們內心的湧動。如果可以,試著傾聽孩子的心聲,表達對他們的欣賞和喜愛。被喜愛與肯定,是青春期孩子最在乎的事情。
青春期的孩子,真的很難,他們跌跌撞撞,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或許更難,因為很多時候,我們的努力似乎是無效的。
我們心痛,我們不甘。
然而,長大成人之前的這條路,無法替代,沒有捷徑。
我們只能看著他,陪伴他,適應他,直到熬過去之後,留給我們一個決絕的背影。 用理性去引導,帶著溫度去感受,或許就是我們能夠給予青春期孩子的最好回應。
作者:安歌。育兒之路漫漫,左手理論右手實踐,和娃鬥智鬥勇在線。新東方家庭教育(ID:xdfjtjy),傳遞專業家庭教育理念,提供海內外家庭教育資訊,分享可吸收、可操作的方法和建議。讓持續的學習成為家庭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