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這些給父母的建議請收好

2021-01-18 山東教育衛視

《同一堂課》家長網上課堂節目第六期已經播出啦,通過本期的課堂學習,很多家長都感受到在家庭教育中還有很多值得學習的地方,那本期課堂筆記沒做好的家長們,小編精心整理的這篇課堂筆記,可要好好收藏咯~

青春期對於孩子非常重要,家長如果處理不好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青春期正是孩子尋求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期,也是與父母最容易出現摩擦和衝突的時期。孩子不願說話、叛逆難溝通,不知道哪句話就讓孩子炸了毛,家有青春期孩子的家長相信都深有體會,孩子為什麼會有逆反心理?應該怎麼和青春期的孩子相處?

本期節目我們邀請到了山東師範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孔屏,山東省精神衛生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行為科副主任醫師、碩士生導師程小菁做客演播室,與我們共同探討如何跟青春期的孩子做朋友。

問:為什麼在青春期的孩子難溝通?

孔屏:孩子進入青春期時處於一個心理矛盾期,矛盾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是反抗與依賴,既想著反抗父母自己做主,同時又離不開父母的支持幫助,非常糾結;第二是閉鎖與開放,孩子不想把內心世界敞開讓別人知道但又特別期待朋友能夠走進他的內心;第三是勇敢與怯懦,有時會表現特別厲害,有時又特別膽怯、害怕做錯;第四是高傲與自卑,一方面覺得自己做的對別人都不對,一方面又覺得自己不夠好、特別的自卑,所以這個時期的孩子處於一個心理矛盾期,這種矛盾就導致孩子內在衝突特別多、情緒陰晴不定,所以家長和老師都很難跟這個年齡的孩子溝通。

問:家長認為孩子青春期叛逆屬正常現象,不必過於關注,對嗎?

程小菁:孩子在青春期階段出現的一些情緒波動、逆反心理,這都是青春期的正常表現,家長不必慌張,只要孩子的日常生活學習能正常維持,家長就不用太過擔心,這說明孩子正處於一種正常的生理和心理的反應。同時家長也不能完全袖手旁觀,青春期是價值觀、世界觀形成的一個關鍵時期,在這個階段家長要保持關注,但要減少幹涉。

問:家長過度參與青春期孩子的生活,甚至偷看日記,會對孩子造成什麼影響?

孔屏:偷看孩子日記是無視孩子自尊、非常不尊重孩子的表現,父母的這種行為可能會突破孩子心理邊界,讓孩子沒有安全感、對他人缺乏信賴感,容易引起孩子一些消極情緒,這是非常糟糕的,可能會激怒孩子,讓孩子走上另外一條道路。有時家長偷看孩子的日記,反而會讓家長更焦慮,去更加幹涉孩子,導會造成新的衝突。

回看方式節目通過山東教育電視臺「養教有方」平臺直播,可通過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關注「養教有方」微信公眾號,點擊「同一堂課」進行回看。

相關焦點

  • 不要輕易認為青春期的孩子是「壞孩子」!
    青春期可能要到30歲才能結束我們常認為青春期是12-18歲,正好是初高中這個階段,一般覺得孩子到18歲就是個成年人了,但是現在有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認為真正的青春期要到30歲才會結束,一部分重要的生理原因就是因為前額葉皮質沒有長好。大腦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部位叫做前額葉皮質,它差不多就是在我們額頭後面的部分。
  • 青春期孩子和父母,就是甲方和乙方的關係
    文 |八段錦原創首發「給媽媽們的心理學」(ID:jijixlxma)如果你有個青春期的孩子,一定能體會到那種痛苦:對了,這就是八段錦今天想給你的建議,想解決無法溝通導致的心塞、心寒問題,就不要太把自己當做「父母」了。01為什麼不能太想當「父母」什麼意思呢?
  • 青春期叛逆?教育好青春期孩子,讓他們心智化,發展大腦額葉皮質
    但是額葉皮質改變的就是環境帶來的經驗區域,所以說青春期孩子並不要著急長大,萬維鋼說,「這是孩子自己覺得自己人生的機會。」青春期也是智力發展的黃金時期,孩子的每一種經驗都會對大腦進行塑造,每一個決策都在訓練著孩子的額葉皮質。
  • 為何好孩子越來越好,壞孩子越來越差?「破窗效應」了解一下
    有些家長總是覺得好孩子總是變得越來越好,而自己的壞孩子卻怎麼教育都不行,反而變得越來越差。可他們卻從不會想一想,孩子越來越差的原因可能是因為父母有問題。比如說有的孩子平時比較害羞,父母每次和人聊天時都會說自家孩子不說話太內向,久而久之孩子也會給自己留下一個"內向"的定義,從此之後越來越沉默,變得更加內向。這就是因為父母的話讓孩子的內向更加惡化的結果。
  • 鄧超12歲,讓父親一夜白頭: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
    看過一句話,孩子不跳樓,就是成功,父母最大的卑微,就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看著那個曾經乖巧的孩子,突然渾身是刺,叛逆、倔強,將父母拒之門外,讓人心生涼意。 所以,青春期孩子對父母的需要,遠遠超出我們的想像。 演員鄧超參加一檔節目時,談起青春期,自稱「叛逆到令人髮指」。
  • 父母如何應對脾氣暴躁行為衝動的青春期孩子
    :青春期的孩子顯得脾氣暴躁,對父母的管教強烈地牴觸,行為衝動,如動輒就發脾氣、摔東西,甚至打人、離家出走。父母會感覺無法與孩子溝通,對孩子的行為一籌莫展,心力疲憊。那麼,面對這種情況,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首先,要釐分清楚孩子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多行為反應。一般來說,青春期的孩子的身體發育已經逐步接近成人,但心智發育則要相對滯後。隨著性發育的成熟,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是男孩的性荷爾蒙分泌也趨於成人化,而作為性荷爾蒙之一的睪丸酮是促使人憤怒、暴力和攻擊的主要激素。
  • 青春期的孩子到底在想什麼?試試這些方法,幫孩子回答「我是誰」
    進入十三四歲,父母和老師有時會驚訝地發現:孩子變了。變得不愛與人說話,一放學就把自己關在房間裡;變得有點憂鬱,常有情緒波動。還有的孩子無法應對社交壓力,無法把注意力集中在學業上…… 要是能走進青春期孩子的內心,看看他(她)在想什麼就好了!我們有時會這樣想。
  • 問答|父母做些什麼可以幫助青春期的孩子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現在他是青春期,我們父母能幫他做點什麼,讓他的人際關係友好些?沈老師:這位媽媽想改善孩子在學校裡面的人際關係,而且孩子是在青春期,那麼她回想起來在哺乳的時候,母嬰關係沒有建立好,會不會影響到現在。這個真的是有可能的。
  •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幫你理清孩子青春期,聰明家長這樣做
    在學校裡,孩子體驗到了被同學尊重、被老師尊重的感覺,回到家也依然需求父母的尊重,逐漸開始反抗父母的權威。如果此時父母沒有及時發現孩子在需求上的轉變,就會針尖對麥芒,自然無法處理好親子關係。12-20歲:尊重需要強烈,自我實現需要逐漸增長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和生理上都走向成熟,家長的功能漸漸削弱,自我意識加強。
  • 父母不在身邊孩子可能長不高 這些現象要警惕
    新橋醫院兒科副主任廖偉稱,不明原因生長發育遲緩的患兒越來越多,這些患兒大多是父母不在身邊,或忙於工作,對孩子關愛不夠。同時,性格比較內向脆弱,一旦缺少父母關愛,他們就會出現不良情緒,甚至茶飯不思。但很多父母卻並不知道這些也會導致孩子長不高。
  • 青春期孩子愛反叛只因大腦結構起變化(圖)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多數表現叛逆,不願聽父母的話,通常不會考慮自己的行為是否會影響他人。(資料圖片)  表面現象:人的大腦年輕時能接受較多信息,所以兒童時期學習能力較強,進入青春期有所下降,青春期過後相對恢復。
  • 面試教案|《怎樣化解父母對青春期異性交往的誤解》
    認識到讓父母知道自己會正確處理青春期異性交往問題的重要性。2.掌握與父母溝通的方法,能夠正確處理和面對父母對青春期異性交往的誤解的情境。【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理解父母對青春期異性交往產生誤解的原因。認識到讓父母知道自己會正確處理青春期異性交往問題的重要性。
  • 家長過度滿足孩子的需求,極容易導致青春期叛逆,適當拒絕有方法
    最根本的原因主要有幾點:一是男主外女主內觀念仍然根深蒂固,他們認為教育孩子是女人該幹的事,自己只管在外面掙錢就行;二是完全沒有家庭教育意識,不知道父親教育是青春期孩子教育的主體;三是夫妻間缺乏互相協助的意識,甚至有些父親還會怪罪妻子沒有把孩子教育好。
  • 想要孩子更優秀,專家給出建議,家長不要做「烏鴉嘴」父母
    文/小艾媽聊教育生活中,難免會有一些不好的事情被我們說中,所以,我們不免也會抱怨自己「烏鴉嘴」,這樣的情況似乎很常見,很多細心的家長也會發現,孩子身上的毛病常常也出現「烏鴉嘴」現象,比如,孩子在出現「膽子小」「搗蛋鬼」「太笨了」等等這些問題時,家長不免會對孩子更加嚴厲地進行批評,目的是讓孩子可以規避這些問題
  • 多數青春期孩子有輕生念頭,用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讀懂孩子心
    03 青春孩子輕生念頭,無非需求未得到滿足從剛才的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在不同年齡段的體現就可以看出來,青春期孩子的需求無非就是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再有些孩子情感與歸屬需求。很多案例都表明,自殺的青春期孩子自殺的原因都是因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而自己也不懂的解決。自殺在心理層面,就是自我否定,自我懲罰,認為自己沒價值才會結束自己的生命。
  • 青春期的孩子說不得?埃裡克森階段論告訴你其中的原因
    與其胡亂猜測孩子的想法,不如了解一些青春期的發展特徵,才能有的放矢,有針對性的對孩子的變化進行必要的引導。美國著名的發展心理學家和精神分析學家愛利克·埃裡克森,提出人格的社會心理發展理論,把心理的發展劃分為八個階段,指出每一階段的特殊社會心理任務,並認為每一階段都有一個特殊矛盾,矛盾的順利解決是人格健康發展的前提。
  • 父親,是你決定了孩子學習各階段能否過好!當爹的都好好看看
    據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中美日韓四國高中生價值觀比較研究報告》同時表明,這一現象在中國尤為明顯:四國高中生認為對自己人生觀影響最大的是父母,把爸爸和媽媽排在第一位合計最高的是中國(75.7%),其次是美國(62.4%)、韓國(49.2%)和日本(39.8%)。
  • 為什麼青春期孩子容易叛逆?了解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你就明白了
    為什麼孩子到了初一、初二,到了十三四歲,就變得和以前不一樣了?以前的乖乖仔和乖乖女仿佛一下換了個人,變成了一個喜歡和父母對著幹,脾氣古怪又神神秘秘的傢伙?在心理學中,把孩子的這一段成長時期叫做「叛逆期」。孩子進入青春期,變得叛逆不聽話,一直都認為是因為孩子在長大,生理心理逐漸成熟,他們開始尋找獨立的自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
  • "多動症"孩子現狀:在學校被貼上了"壞孩子"標籤
    這些孩子,丁強基本上都認識,包括孩子的家長們。有幾個孩子看見丁強了,跟他打招呼:「丁叔叔好,你家丁磊今天沒有打我。」  另一個孩子說:「你家丁磊今天沒有被罰擦玻璃窗。」丁強有點尷尬。  這時,丁磊背著大書包,貓著腰,一溜小跑地出了校門。不像別的孩子那樣三五成群,他總是一個人,很少有同學願意跟他在一起。他目光左右張望,然後徑直向丁強跑過來。
  • 喜歡讓孩子寫保證書的父母,不妨讀下李玫瑾的語錄,會後悔莫及!
    這些都是很多人自己親身經歷的事兒,如今也為人父母了,為什麼也要學自己父母,讓自己的孩子也寫檢討書呢?這就讓人想不通了!或許那些讓自己孩子寫檢討書的父母,小時候沒有這樣的經歷,才會這樣吧,不過沒有關係,我們說什麼,估計很多人也聽不進去,如果你喜歡讓孩子寫保證書的父母,不妨跟著我們一起來讀下李玫瑾的語錄,會後悔莫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