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個可彎曲太赫茲掃描儀問世

2021-01-17 環球網

科技日報北京11月15日電 (記者聶翠蓉)據美國電氣與電子工程師協會(IEEE)網站14日報導,日本東京工業大學川野由紀夫(音譯)和同事利用碳納米管研發出首個可移動、可彎曲、可穿戴的太赫茲掃描儀,能對包括人體在內的三維捲曲物體進行成像檢測。相關研究細節發表在《自然·光學》雜誌網絡版上。

太赫茲射線對應的頻率範圍在電磁光譜的紅外和微波之間,能穿透幾乎各種材料且不會造成損害,因此,太赫茲攝像頭在非侵入性高解析度成像領域運用潛力廣泛,可檢測暗藏的武器、識別爆炸物及檢查機械部件缺損等。

但傳統太赫茲成像技術用不可彎曲的材料製成,只適用於檢測平面樣本,難以對大多數三維捲曲結構進行掃描,很多安檢場所使用的太赫茲掃描儀需旋轉360°才能拍攝到人體各個角度,這使得安檢系統體積過於龐大。

川野和同事利用碳納米管薄膜設計研製出的首個可彎曲太赫茲成像裝置,能在室溫下探測到頻率在0.14到39太赫茲範圍內的所有射線,並且可包裹起來方便攜帶。利用這種成像儀,他們成功檢測出隱藏在多張紙下的紙屑和鍺盤堆中的金屬線圈,並找出塑料盒內潛藏的一塊口香糖。他們還識別出塑料瓶內的金屬雜質和注射器上的細微裂口。上述結果表明,新太赫茲掃描儀可用在工業企業中對非平面產品如塑料瓶和藥品進行快速和多角度檢測。

另外,他們開發出可穿戴掃描儀並成功檢測到人手發出的太赫茲射線。川野認為,不需外來太赫茲射線就能給一隻手成像,是太赫茲掃描儀向醫學運用邁出的重要一步,未來可用來檢測癌細胞、汗腺和蟲牙等各種健康問題,實時監控自身日常健康狀況。

川野表示,接下來他們會將這些新太赫茲成像儀和信號識別電路與無線通信裝置一起集成到單個晶片上,從而開發出高速太赫茲監控系統。之後會啟動實時醫用監控設備的開發工作。

相關焦點

  • 食品檢驗神器:TeraSense太赫茲成像掃描儀
    據麥姆斯諮詢報導,TeraSense公司推出了一系列主要用於食品和農業領域檢驗的成像掃描儀。在澳大利亞可通過Scitech公司購買TeraSense新型太赫茲(THz)成像掃描儀,憑藉其成像傳感器可對物體的內部結構進行無損分析,使其成為食品檢驗、農業檢查和包裹內容監測的理想選擇。
  •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可評測大腦功能 2018-03-26 09 2018年03月26日 09:27 來源:科技日報 參與互動    新型可穿戴大腦掃描儀問世
  • 低成本可攜式腦成像掃描儀問世
    低成本可攜式腦成像掃描儀問世  科技日報訊 (記者馮衛東)據最新一期《自然·生物醫學工程》發表的一項研究描述,美國麻省綜合醫院的研究團隊開發出一種低成本、緊湊、可攜式且低功耗的「僅用於頭部」的磁共振成像(MRI)掃描儀,可以將其安裝在救護車中,帶輪推入患者房間,或放置在各種小型診所、醫生辦公室。
  • 高功率可攜式太赫茲雷射器問世
    但是光譜的一個關鍵區域仍然沒有被馴服,即紅外波與微波之間的太赫茲波段。目前,這項工作有了巨大突破,研究人員已經研發出高功率便攜性的THz QCL,並將繼續研發可以在室溫下工作的太赫茲探測器,將兩者結合使用便可使太赫茲成像等相關技術能夠在沒有活檢的情況下區分皮膚癌和正常組織,亦可檢測航空公司乘客和貨物中隱藏的爆炸物、非法藥物,甚至是假藥。
  • 太赫茲技術識別「地溝油」?只需10秒
    粉碎、烘乾、化學提取……原本檢測三七的有效成分含量,一套流程要花上7個多小時,現在只需幾分鐘。昨天開幕的產業計量(上海)論壇透露,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莊松林領銜的太赫茲科研團隊,首次將太赫茲技術用於人參皂苷的精準定性與定量檢測,可有效識別西洋參的不同產地。
  • 中國電科發布世界首個太赫茲安檢系統解決方案
    新華網北京3月20日電(記者張辛欣)軍工企業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發布世界上首個基於被動式太赫茲技術的綜合安檢系統解決方案,可於無形中對隱匿違禁物品自動成像,並且做到無輻射和快捷高效。這是記者20日從中國電子科技集團獲悉的。據悉,太赫茲技術是一種前沿的電磁波技術。
  • 可印刷石墨烯油墨可以在太赫茲範圍內產生超快雷射
    義大利和劍橋大學納米科學石墨烯旗艦研究所已經表明,它們可以創建一個使用石墨烯由液相剝離和轉移塗層和噴墨印刷沉積的太赫茲可飽和吸收體。太赫茲飽和吸收體隨著光強的增加,其對太赫茲波段(遠紅外)的吸收逐漸減弱,這個發現對太赫茲雷射器的發展有很大的幫助,在光譜學和成像方面有著廣泛的應用。
  • 通向6G時代的一把鑰匙,太赫茲到底是個啥?
    「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又稱「天雁05衛星」,由該校與成都國星宇航科技有限公司、北京微納星空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製,未來可為智慧城市建設、農林業災情監測等行業提供服務。 這顆衛星上搭載的太赫茲通信設備重1.3公斤,功耗30W,體積比筆記本電腦還要小。當時,電子科技大學稱:此次研製發射的全球首顆 6G 試驗衛星,是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首次技術驗證。
  • 小如米粒可攜式太赫茲雷射器問世
    最近,科學家研製出一種新型米粒大小的可攜式太赫茲雷射器,其工作溫度為250K(-23℃),可用於餅乾大小的插入式冷卻器。這項研究將推動太赫茲雷射器在醫學成像、通信、質量控制、安全和生物化學等諸多領域「大顯身手」。
  • 神奇的太赫茲:有了它,西洋參不再真假難辨
    美國稱其為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歐盟已經啟動多個跨國太赫茲研究計劃,日本則視之為未來十年科技戰略規劃之首。而我國的太赫茲技術研究在理論方法、元器件、實驗測量技術等方面的成果基本保持在國際最先進水平,名列世界前茅。
  •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
    ,有望用可飽和吸收體(SA)來製造廉價的、可引發短太赫茲脈衝的量子級聯雷射器(QCL)。這將成為太赫茲應用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訊》上。太赫茲波是指頻率介於微波與紅外之間的電磁波,由於其性質特殊,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如機場安全掃描儀、痕量氣體檢測、超高速通信技術和醫療技術等。但目前商用的太赫茲源還只能以連續波模式運行。
  • 改變世界的太赫茲技術到底有多牛?中國科學院院士揭開太赫茲技術的神秘面紗
    2004年,太赫茲(THz,1012 Hz)技術首次被美國提出,並且美國政府將太赫茲技術評為 「改變未來世界的十大技術」之一;2005年,日本更是將其列為「國家支柱十大重點戰略目標」之首,舉全國之力進行研發。太赫茲,因此成為本世紀最為重要的新興學科之一。
  •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
    科技日報記者 李山  近日,一個來自德國、義大利和英國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關鍵的光子組件,實現了半導體量子阱的子帶間躍遷與金屬腔的光子模式超強耦合,有望用可飽和吸收體(SA)來製造廉價的、可引發短太赫茲脈衝的量子級聯雷射器(QCL)。這將成為太赫茲應用道路上的一個重要裡程碑。相關成果發表在最近的《自然·通訊》上。
  • 太赫茲首次應用於人參皂苷精準測量
    我國太赫茲技術已從理論研究發展到技術應用階段太赫茲首次應用於人參皂苷精準測量本報訊 (記者霍一夫)日前,從產業計量(上海)論壇上獲悉,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莊松林領銜的太赫茲科研團隊,將太赫茲技術首次應用於人參皂苷的精準定性與定量檢測,可有效識別西洋參的不同產地,解決了現有藥典液相質譜法專業技術要求高
  •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發射成功 太赫茲通信技術領先全球
    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發射成功 太赫茲通信技術領先全球「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重達70公斤,是由電子科技大學、國星宇航與微納星空聯合研製,該衛星搭載了由電子科技大學與國星宇航設計開發的太赫茲衛星通信載荷,將在衛星平臺上建立收發鏈路並開展太赫茲載荷試驗,這也將成為太赫茲通信在空間應用場景下的全球首次技術驗證。什麼是太赫茲衛星通信?下面就跟我一起學習一下吧!
  • 中國首臺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現世,隱身、偽裝全部失效!
    近日,據國內有關媒體報導,我方航天科工二院23所成功研製出首臺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通過對該雷達的飛行試驗,成功獲取國內首組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影像成果。眾所周知,太赫茲視頻合成孔徑雷達是太赫茲雷達與合成孔徑雷達的綜合體。
  • 太赫茲光子學組件研究獲重大突破,有助實現6G電信連接
    圖片來源:網絡(www.azooptics.com)近日,一個來自德國、義大利和英國的研究團隊成功開發出一種關鍵的光子組件,實現了半導體量子阱的子帶間躍遷與金屬腔的光子模式超強耦合,有望用可飽和吸收體(SA)來製造廉價的、可引發短太赫茲脈衝的量子級聯雷射器
  • 國外太赫茲無損檢測技術已趨成熟
    十多年以前,當人們談論最多的還都是人體掃描儀的時候,太赫茲技術就被視為「下一個大事件」。科學家們希望利用太赫茲輻射技術研發出一種能夠用於材料測試與分析方面的測量體系;雖然人們對於太赫茲技術一直都抱有很大的期望,但太赫茲技術並沒有取得人們所期待的進展。與傳統的無損檢測技術相比,例如X射線檢測、超聲檢測等,太赫茲技術成本太高,裝置笨重、不靈活。
  • 全球首顆搭載太赫茲技術6G衛星在我國太原升空,6G又快人一步
    就在全球5G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設之時,11月6日11:19,全球首顆6G試驗衛星,「電子科技大學號」搭載長徵6號運載火箭,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升空,並順利進入預定軌道。「電子科技大學號」重達70公斤,由電子科技大學、國新宇航等聯合研製,搭載6G的關鍵設備,太赫茲衛星通訊載荷,將在衛星平臺上建立收發聯絡開展試驗,將成為太赫茲通信在空間場景下的全球首次技術驗證。
  • 全球首顆6G衛星!中國太赫茲通信技術迎來小爆發:美國提前布局
    編者按:「電子科技大學號」衛星已經入軌,這是我國發射的全球首顆6G衛星,將對太赫茲通信技術進行測試,該技術在我國也將迎來小爆發。美國在2019年已經提前布局,開放了太赫茲波頻譜,看來未來10年在6G網絡上,中美之間還將發生通信技術上的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