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

2020-12-03 澎湃新聞

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早新聞

2020-08-25 06: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今日封面】

8月24日,一場以「建證幸福、喜迎大運」為主題的中式傳統集體婚禮在成都高新區體育中心項目建設現場舉行,22對中建四局西南分局一線建設者喜結良緣。據悉,由於眾多建設者常年忙碌在施工一線,不少領取結婚證的夫婦沒有時間舉辦婚禮。在七夕節來臨之際,中建四局西南分局特意為他們舉辦集體婚禮。新華社記者 王曦 攝

消息站

耿駿宇 攝

●據《科學美國人》網站報導,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局(NOAA)最新計算數據表明,截至七月底,2020年溫度已高居史上第二位,以0.07華氏度的差距僅次於2016年,來自不同團隊的研究人員也給出高概率結果,2020年或將超越2016年成為史上最熱年份。(來源:科技日報)

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

●記者24日從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獲悉,該所研究團隊最近為一種超微藻麥可屬完成了全基因組測序。這種藻類廣泛分布在長江中下遊的巢湖、鄱陽湖等淡水湖泊中,不僅承擔著製造氧氣和營養物質的「重任」,還能產生豐富的油脂。解開其「基因密碼」,有助於人類深入研究其生態功能,並發揮其能源價值。(來源:新華網)

新發現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英國《自然》雜誌日前發表的一項癌症學最新研究,科學家發現了衰老與癌症進展之間的一種新關聯。他們在人體血液中首次發現了促腫瘤代謝物,這意味著,與年齡相關的代謝失調在人類癌症發生和死亡風險增加中發揮了一定作用,更重要的是,這種衰老與癌症進展之間新關聯的出現,為未來新型癌症療法的誕生奠定了基礎。(來源:科技日報)

●近日一項由澳大利亞伊迪斯考恩大學主導的研究發現,經常食用花菜、捲心菜和抱子甘藍等十字花科蔬菜的老年婦女主動脈上鈣大量積累的可能性更低,這也意味著她們患上中風、心臟病的風險更低。(來源:新華網)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此前研究中已知細胞因子的蛋白質的大量釋放,可能導致一些最嚴重的新冠肺炎(COVID-19)症狀,甚至引發細胞因子風暴。近日發表在《Cell》雜誌上的一項研究表明,一些高水平的細胞因子可能也會阻止感染者發展出長期免疫,據觀察,患者只能產生很少的B細胞,而這類細胞是形成持久免疫反應所必需的。(來源:中國科學報)

純科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擁有所有主要的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功能正常的腔室和血管組織,讓科學家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研究各種心臟疾病。據悉,接下來研究人員計劃使用這一心臟類器官研究先天性心臟病的起源並找到阻止其惡化的方法。(來源:科技日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近期發表於《物理評論快報》上的一項新研究對之前地球內核年齡預測數據進行了更正,研究通過在實驗室內模擬創造地球中心的環境,並測量鐵在該環境下的導電性和導熱性,估算出地球固體內核的年齡約為10~13億歲,大於先前研究得出的5.65億年。(來源:環球科學)

看天下

圖片來源:環球網

●據美國海軍研究學會網站近日報導,美海軍已悄然啟動近20年來第一款新型艦載戰鬥機的開發工作,以取代現役F/A-18E/F「超級大黃蜂」戰機和EA-18G「咆哮者」電子戰機。美國哈德遜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克拉克表示,美國軍方可能會借鑑F-35C戰機技術,全新設計一款第六代戰鬥機。(來源:央視軍事)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23日發布一項緊急使用授權,允許美國醫療機構使用康復的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血漿來治療新冠住院患者。(來源:新華網)

●24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的連續任職天數達到2799天,超過了其外叔祖父佐藤榮作的2798天。據報導,日本歷任首相中,僅有10人連續任職時間超1000天。(來源:中新網)

原標題:《人體血液中發現促腫瘤代謝物;科學家培育出迷你人類心臟模型丨科技早新聞》

閱讀原文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這些心臟「器官體」由幹細胞培育而成,由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組成,並具有心室和血管。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心臟是如何發育的,並為治療疾病建立更好的模型。
  • 功能性迷你人類心臟模型培育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 (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擁有所有主要的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功能正常的腔室和血管組織,讓科學家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研究各種心臟疾病。
  • 功能性迷你人類心臟模型培育成功
    科技日報北京8月26日電(記者劉霞)據物理學家組織網23日報導,美國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培育出一種迷你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擁有所有主要的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功能正常的腔室和血管組織,讓科學家能以前所未有的精確度研究各種心臟疾病。
  • 科學家首次在實驗室裡用幹細胞培育出功能性微型人類心臟模型
    據外媒New Atlas報導,科學家們在實驗室裡創造了有史以來第一個功能齊全的微型人類心臟模型。這些心臟「器官體」由幹細胞培育而成,由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組成,並具有心室和血管。它們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心臟是如何發育的,並為治療疾病建立更好的模型。
  • 科學家培育出第一個能正常工作的迷你人類心臟模型
    密西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的研究人員首次在實驗室中創建了一個微型人類心臟模型,該模型包括所有初級心臟細胞類型以及心室和血管組織的功能結構。在美國,心臟病是頭號死因。
  • 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迷你大腦,研究人類大腦神秘結構
    來源:新浪科技通過研究人類和近親物種的大腦發育,能夠理解導致人體細胞和組織與眾不同的機制和根源,目前我們擁有先進的技術可以實現實驗室培育大腦組織,這些技術包括:誘導性多能幹細胞、CRISPR基因編輯技術、類器官和單細胞基因組學。
  • 尋找腫瘤生長所需的代謝物
    不同的是,它們的「糧食」是一個個小分子,我們稱之為代謝物。比如,我們熟知的葡萄糖和各種必需胺基酸都是細胞所需要的代謝物。細胞的「吃喝」,我們可稱之為「代謝物的吸收」。細胞的「拉撒」我們稱之為「代謝物的排放」。在人體細胞內,已知的代謝物有6800多種。我們每天攝入的食物,通過消化系統分解成各種代謝物後,再被吸收進入血液循環,通過血液輸送到各個器官,最後再分派到人體的每個細胞中被利用。
  • 今日科技話題:風雲四號B衛星、「產油能手」、新型人造皮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人工光合作用、腫瘤代謝物
    針對這一難題,南京工業大學化工學院、材料化學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陳蘇教授與東部戰區總醫院王革非教授合作,探索出一種新策略,即利用微流控氣噴紡絲法製備大面積高強度的人造皮膚,在腹壁缺損修復中顯示出巨大的潛力。研究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刊物《先進材料》。
  • 日本利用老鼠幹細胞培育出迷你心臟
    中國經濟周刊-經濟網訊 近日,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宣布,利用老鼠的胚胎幹細胞成功培養出了迷你心臟。研究小組稱,在培養過程中,胚胎幹細胞分化出了心肌細胞,並在大約兩星期裡發育成了直徑約1毫米左右的心臟類器官。它和老鼠胎兒的心臟類似,具備心房及心室等構造,而且還能像真正的心臟那樣有規律地跳動。
  • 科學家在實驗室培育出迷你腦,使非侵入性地研究人類大腦成為現實
    科學家可以非侵入性地研究人類大腦,該方法是在實驗室中培養「迷你腦」,每個腦細胞簇大小與豌豆大小相同。在這一系列研究中,取得了令人欣喜地進展,一個團隊本周報告他們觀察到這些類器官的人類腦電波。以前對迷你大腦的研究已經證明了運動和神經束的發育,而目前由生物學家阿利森·穆特裡(Alysson Muotri) 領導的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研究人員的新研究,是第一個記錄人類神經活動的研究。穆特裡說,這種體外模型是科學家利用迷你大腦研究大腦發育、模型疾病以及了解大腦進化的一個步驟。
  • 3D生物列印全尺寸人體心臟的模型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一組研究人員開發了一種新的3D生物列印方法,該方法可以生成逼真的全尺寸人類心臟模型。 科學家的懸浮水凝膠自由形式可逆嵌入技術(FRESH)涉及將環保型藻酸鹽聚合物擠出到定製的明膠容器中。利用他們新穎的過程,該團隊旨在與外科醫生合作,為手術訓練和預計劃應用創建針對患者的臨床模型。
  • 嵌合體的神話:科學家試圖動物體內培育人體器官
    據美國《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報導,儘管面臨美國最高衛生機構的資助禁令,但一些美國科學家還是決定繼續嘗試在豬、羊等動物體內培育人體組織,他們的目標是為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提供心臟
  • Nat Protocol:科學家們培育出人類心臟3D模型
    2018年3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心臟是胚胎期第一個發育的器官,同時也是引發家長們顧慮的第一個器官。對於準媽媽們來說,懷孕的喜悅往往會被接受醫生檢查的不安感所掩蓋。家長們與醫生們往往要考慮母親的健康以及接受藥物治療後會對胎兒可能產生的影響。美國FDA要求所有藥物必須註明對孕婦以及嬰兒可能產生的威脅。
  • 科學家培育出「迷你」大腦 可控制肌肉收縮
    日前劍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帶有脊髓和肌肉的培養皿中培育出一個微型大腦,並能夠自發生長出神經元連接刺激周圍的肌肉組織進行收縮,這一進展有望加快對運動神經元疾病等病症的研究。研究人員發現,所培育出的扁豆大小人類腦細胞灰質組織可以自發地用類似卷鬚的物質與取自老鼠的脊髓和肌肉組織相連。這些肌肉組織在所謂「迷你」大腦器官控制下明顯能夠進行收縮運動。
  • 科學家建立出第一個功能完善的微型人體心臟模型
    密西根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裡首次建立了一個微型的人體心臟模型,包括所有的原始心臟細胞類型及由心室和血管組織組成的功能結構。
  • 【科技速覽】風雲四號B衛星、「產油能手」、新型人造皮膚、食用...
    【科技速覽】風雲四號B衛星、「產油能手」、新型人造皮膚、食用十字花科蔬菜、人工光合作用、腫瘤代謝物… 2020-08-26 17:3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這顆心臟替你「玩兒命」
    作為再心生物科技公司(Novoheart)的首席科學家,科斯塔帶領團隊培育出人工迷你心臟,原材料是人類心肌組織,成品能如真實心臟一般跳動,僅有拇指大小。  它們還遠不能成為人類心臟的替代品,卻可以為延續人的心跳發揮重大作用。該團隊的近期目標是,為治療心臟疾病的藥品提供實驗對象。
  • Science|腸道菌群代謝物肌苷調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抗腫瘤效果
    分析腫瘤相關菌群發現,在ICB腫瘤組中多樣性較高。接下來作者對兩組腫瘤相關菌群進行厭氧培養,總共鑑定出21種細菌,其中7種特異性來自於ICB組,4種來自對照組。B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是特異性來自於ICB組的一種細菌,屬於雙歧桿菌屬。
  • 外泌體蛋白——化療促乳腺癌轉移的真正「元兇」
    01丨研究材料(1) 來自於PTX/CREMO處理的4T1細胞的外泌體(2) 來自於MDA-MB-231細胞的外泌體(3) 來自於人類血漿的外泌體等02丨技術方法外泌體蛋白質組學、Western blot、qPCR等03丨研究路線04丨研究結果01PTX增強小鼠乳腺腫瘤模型的肺轉移
  • Science | 腸道菌群代謝物肌苷調控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抗腫瘤效果
    作者利用這一模型來篩選與ICB反應性相關菌群。分析對照小鼠和ICB小鼠的糞便菌群總體組成沒有明顯差異。分析腫瘤相關菌群發現,在ICB腫瘤組中多樣性較高。接下來作者對兩組腫瘤相關菌群進行厭氧培養,總共鑑定出21種細菌,其中7種特異性來自於ICB組,4種來自對照組。Bifidobacterium pseudolongum是特異性來自於ICB組的一種細菌,屬於雙歧桿菌屬。